吉縣壺口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2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5941
2024-12-26
21頁
2.61MB
1、壺口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021-2035年)壺口鎮人民政府2024年12月公示版公示版根據國家、省、市、縣等層面關于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的部署,吉縣壺口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草案成果已編制完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對該規劃進行公示,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凝聚公眾智慧,進一步優化完善規劃成果。現將相關內容公示如下:(一)公示時間2024年12月18日至2025年1月16日。(二)公眾意見及反饋方式郵寄地址:吉縣新城西樓自然資源局(郵編:042200),信封請注明“吉縣壺口鎮國土空間規劃意見反饋”。2、電子郵件:jxgt2018 聯系人:楊佳霖聯系電話:0357-7922194熱忱期待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并希望您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龍王辿古炮臺清代長城旱地行船注:本次成果為階段性成果,最終規劃成果以批復為準規劃范圍壺口鎮行政轄區內全部國土空間。本規劃包括鎮域范圍和鎮政府駐地兩個層次。鎮域范圍:面積186.23平方公里。包括留村、存心、中市、南塬、陳家嶺、東城、雷家莊、社堤、柏東、溝南、太和、山頭、真村13個行政村和原東城鄉鄉辦林場。鎮政府駐地范圍:鎮政府駐地建成區范圍和因鎮政府駐地建設發展所需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規劃范圍規劃期限2035鎮政府駐地規劃定位和目標規劃定位和目標總體格局與底線管控總3、體格局與底線管控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和發展鄉村振興和發展歷史文化和特色風貌歷史文化和特色風貌綜合支撐體系綜合支撐體系鎮政府規劃鎮政府規劃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規劃定位與目標1規劃定位規劃目標-1-全國重要旅游目的地吉縣“三色品牌”示范引領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特色產業鎮以“綠色生態環境優良、紅色蘋果特色顯著、黃色黃河旅游興旺的美麗壺口、幸福家園”為目標愿景:到202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生態、生產、生活水平不斷完善,初步融入全縣及周邊縣的協同發展格局,轉型出雛形。到2035年,全面實現“全國旅游目的地、吉縣4、三色品牌示范引領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特色產業鎮”的發展目標。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一帶一心兩區”保護格局,強化生態發展一帶:沿黃生態治理帶;一心:管頭山自然保護區綠心;兩區:北區存心、留村、中市農業發展區和南區溝南、太和、柏東、社堤、東城、雷家莊農業發展區。“一核一軸多點”開發格局,突出空間集聚一核:壺口鎮區;一軸:沿黃旅游發展軸;多點:多個村莊發展重要節點。底線管控3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規劃期內,確保壺口鎮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74.5165公頃,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384.5688公頃。落實生態保護紅線不少于5398.1864公頃。生態紅線城鎮開發邊界落實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成果,城鎮開發邊界面積5、為35.3955公頃。歷史文化保護線壺口鎮落實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柿子灘遺址1處;省級文保單位克難坡、清代長城2處;縣級文保單位龍王廟遺址、南塬牛馬王廟、留村關帝廟、婆美張氏家族墓地、南村坡墓葬、林場圪塔遺址、四銘碑(含河清門)、龍王辿古炮臺8處。洪澇風險控制線落實洪澇風險控制線面積38.68公頃,主要為清水河治導線。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4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構建水資源保護利用體系推進林草融合發展加強濕地保護管理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提高耕地質量;強化耕地生態功能;有序實施耕地戰略儲備。優化水資源配置;全面提升用水效率;用水總量控制在縣級下達指標范圍內加強水源地保護;壺口水源地、東城水6、源地一級保護區開展水污染治理。建設和完善村級的污水處理工程優化森林資源布局。實行森林面積占補平衡;實施退化林地修復;加強草地生態保護,加快林草融合發展。將未劃入生態紅線的濕地納入生態控制區,保護和維持濕地的自然狀態。嚴格濕地用途管制,增強濕地生態功能,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5尊重自然規律,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指導下,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對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進行整體保護、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提升國土空間品質和價值。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目的,對污染土壤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7、理。重點對北部和東南部果園種植區進行土壤提質修復。土壤環境治理全面推進黃河及鎮域內支流河道生態化治理,加快河流排污口治理工程進度,實施嚴格水域岸線管控。全面落實“河長制”管理機制。水生態修復開展農用地整治,建設高標準農田;整治低效建設用地;適度開發宜耕后備資源土地綜合整治重點開展沿黃區域的綠化造林和低效林地的提質改造;全面加強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建立林長制分級責任體系。森林生態修復實施分類治理,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實施吉縣沿黃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水土流失防治鄉村振興和發展6構建“一核引領、兩帶貫通、三區聯動”的產業空間布局“一核”:以鎮政府駐地為中心的產業發展核,重點發展現代8、服務業。“兩帶”:沿黃河的活力帶,交通條件良好,形成沿黃旅游公路旅游帶。沿國道309形成鎮域經濟發展帶。“三區”:分別為北部生態林果區、西部沿黃發展區、南部特色林果區。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格局農 文 旅分類引導鄉村發展村莊類型數量(個)村莊名稱集聚提升類6存心村雷家莊村柏東村東城村太和村山頭村特色保護類6陳家嶺村南塬村中市村留村社堤村真村暫不分類1溝南村歷史文化與景觀風貌7構建“一心、一帶、三脈、三區、多節點”的風貌管控結構從全域構建了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體系涵蓋了物質和非物質兩個層面。分類引導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形成差異化的保護利用導向。一處國家級文保單位:柿子灘舊石器遺址二處省級文保單位9、:清代長城(吉縣段)、克難坡八處縣級文保單位:南原牛馬王廟、壺口龍王廟遺址、留村關帝廟、南村坡墓葬、四銘碑(含河清門)、婆美張氏家族墓地、林場圪塔遺址、龍王辿古炮臺。108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如桐樹嶺巖畫、西村塔遺址、太和溝口遺址等。非物質文化遺址:“壺口嗩吶”、“旱地行船”龍王辿古炮臺清代長城旱地行船柿子灘舊石器遺址克難坡留村關帝廟“一心”壺口鎮鎮政府駐地核心區;“一帶”黃河文化保護帶;“三脈”陳家嶺河、龍王廟河、清水河;“三區”北屏農業風貌區、南屏農業風貌區、管頭山自然風貌區;“多節點”散布于鎮域內的特色景觀風貌節點。綜合支撐體系8綜合交通四橫:橫貫鎮域北部的鄉道Y10、005,橫貫鎮域中部的Y001與X591,橫貫鎮域南部的G309。兩縱:縱穿鎮域西部的國道309與省道S227(沿黃旅游公路),縱穿鎮域西部的縣道X599。規劃改造省道S227(沿黃旅游公路),規劃改造縣道X591。擬設立1座通用機場或直升機機場。城鄉對外交通高速公路、國道:青蘭高速、G309;機場:吉縣(壺口)機場通用機場;省道:S227(沿黃旅游公路);縣道:縣道591、縣道564兩條。綜合交通體系交通設施客運場站:規劃東城客運站;公共停車場:公共停車場3處,且均衡配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綜合支撐體系8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落實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區域公共服務設施,綜合考慮規劃期末鄉鎮常住人11、口規模、公共服務需求,形成多層級、全覆蓋、功能復合的“鎮級村莊級”兩類鄉村社區生活圈。綜合支撐體系8市政基礎設施體系重點落實市、縣等上位專項規劃,構建綠色安全的市政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補齊壺口鎮基礎設施短板。供水、污水工程規劃圖供熱、燃氣工程規劃圖環衛工程規劃圖接官坪110千伏如意35KV雷家莊35KV吉縣220KV壺口閥室東城閥室壺口垃圾轉運站社堤村垃圾處理廠供電、通信工程規劃圖綜合支撐體系8安全韌性和綜合防災體系打造安全韌性的綜合抗災防災體系。適度超前,提高防洪建設標準質量,預防為主,防消結合,建設指揮消防設施體系,整治避讓,合理布局,優化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便捷12、通暢,安全高效,建設規定,緊急兩級避難場所。鎮政府規劃9“一軸-三核-三組團”空間結構一軸:國道309沿黃旅游公路,承載交通、綜合服務、景觀風貌等多重功能。三核:景區商業服務核、行政辦公核、文化服務核。三組團:壺口瀑布景區組團、政務服務組團、小船窩組團壺口瀑布景區組團主要承擔居住、景區酒店配套、數智中心、生活中心、文化中心等功能政務服務組團主要提供行政功能小船窩組團主要提供居住、景區酒店配套、文化設施配套等功能。鎮政府規劃9鎮政府規劃駐地分區鎮區分為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商業商務區、綠地休閑區、交通樞紐區五個規劃分區。規劃傳導與規劃實施保障10規劃傳導規劃傳導與規劃實施保障10近期建設結合縣13、鎮政府及各級部門“十四五”期間重點項目實施計劃,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重點建設項目清單。納入清單的項目需符合國家、省、市、縣發展規劃、專項規劃、產業政策和吉縣國土空間規劃,且項目投資規模較大,經縣發改局確定認可的重大建設項目、各部門近期擬實施的省市縣級重點建設項目。規劃傳導與規劃實施保障10規劃實施保障堅決把黨的領導貫穿到規劃編制實施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建立編制實施鎮國土空間規劃的共同責任機制,加強對本行業本領域涉及空間布局相關規劃的協調和管理,實現“多規合一”,形成規劃實施合力。加強黨的領導強化部門聯動強化規劃嚴肅性強化規劃嚴肅性,規劃一經批準要嚴格落實,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規劃實施中,要全面保障落實國家省市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規范統一技術標準以全縣三調數據為基礎,采用國家大地2000坐標系統,整合各類空間規劃關聯數據,形成全縣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統一基礎標準,實現各部門在同一個平臺上協同工作。加強各部門在土地供應、重大項目推進與空間布局等建設時序上的相互協調,合理確定重點任務的年度安排和行動計劃。實施規劃監測評估落實“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常態化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對照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總體目標、階段目標和任務措施等,系統分析國土空間發展趨勢,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階段性綜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