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縣到賢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2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6041
2024-12-27
26頁
2.13MB
1、富平縣到賢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公示稿富平縣到賢鎮人民政府二二四年十一月前言PREFACE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明確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藍圖,是各項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富平縣到賢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富平縣到賢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本規劃是對富平縣國土空間規劃及空間發展戰略的細化落實,是規劃期內鎮域國土空間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的總體安排部署;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塑造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政策;是到賢鎮全域開展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實施規劃管理的行2、動綱領;是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用性村莊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依據。目錄1.規劃定位與目標2.重要控制線落實3.國土空間布局優化4.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5.歷史文化與景觀風貌6.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7.國土空間支撐保障體系8.鎮區規劃9.規劃實施保障Contents規劃范圍:包括15個行政村:到賢村(鎮中心區)、惠店村、忽家村、紀賢村、莊鎮村、東仁村、西仁村、新蓋村、忠惠村、田村、小惠村、石灰道村、果坊村、牙道村、西樊村。全域國土面積6602.82公頃。規劃定位與目標1.1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規劃期限:基期年為2020年,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3、。規劃期限2到賢鎮結合自身區域定位和產業特點,立足“萬畝葡萄園、萬畝果蔬園、萬畝設施糧田、千畝果園”的良好基礎。圍繞“百里果園、百里花園、百里菜園”,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聚焦農業綜合功能開發。發展特色水果產業,推動“產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夯實農業高質量發展基礎。規劃定位與目標1.2規劃定位和目標富平縣現代農業示范鎮、富平縣東部糧畜生產基地功能定位重點圍繞現代標準果園建設,推進技術標準化、果園機械化、觀光采摘化發展;加強果樹資源圃、良種中心建設及地方品種保護;強化產后處理,突破貯藏加工,大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實施品牌戰略,樹立品牌,擴大宣傳,打造一批拳頭產品、特色產4、品和加工出口產品;發展“農業+”“文旅+”“水果加工+”等融合型產業,培育上市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等,推動產業鏈強鏈延鏈補鏈。打造綠色工廠、水果工廠、水果農場等,推動產業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全面推進到賢鎮水果全產業鏈建設。形象定位總體定位產業發展目標“葡”寫豐收新畫卷,“萄”醉和美鄉村夢一鎮:以鎮區為核心,依托鎮郊村,打造綜合服務核心,促進產城融合發展,輻射帶動鎮域,承擔全鎮綜合服務職能,以商貿服務業為主。兩軸:主要以橫穿G108 道路為主的綜合經濟發展軸,帶動周邊村鎮協調發展;以到蓋公路為主的產業融合發展軸,帶動沿線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及西仁村、果坊村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五區:高標準蘋果產業5、示范區、柿子全產業鏈示范區、特色種植(金銀花)示范區、葡萄種植產業園區、到賢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定位與目標1.2規劃定位和目標產業空間格局形成“一心、兩帶、五區、多節點”的產業空間格局多節點:王翦墓保護和秦文化旅游開發區、到賢葡萄酒莊、高產奶山羊數字化育種基地、尚書水庫垂釣園、普凈寺遺址、到賢現代農業示范園、天璽柿子小鎮、柿柿紅柿子產業基地、軍旅文化櫻桃采摘園、金地AAA 休閑農業體驗園。至2035年,到 賢 鎮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70.93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保護面積不低于3423.50公頃。永久基本農田重要控制線落實到賢鎮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統籌安全和發展,全鎮劃定城鎮開發6、邊界78.68公頃。城鎮開發邊界2.1國土空間底線約束重要控制線落實 引導宅基地、產業用地等建設活動向村莊邊界集聚,除上位規劃明確的產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以及零星機動指標落地之外,不得在村莊建設邊界外新增建設用地。村莊建設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為增強規劃彈性,有需求的村莊可因地制宜,預留不超過5%的建設用地機動指標,保障村民居住、公益設施等用地。2.2統籌劃定村莊建設邊界國土空間布局優化3.1空間結構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構建“一心、兩軸、三片區”的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中心鎮區G108城鎮發展主軸農旅融合發展軸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特色農旅融合發展區傳統農業高質量發展區一心兩軸三片區規劃分區落7、實富平縣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為本行政區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做出綜合部署和總體安排,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經濟布局、人口分布、國土利用等因素。規劃分區包括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城鎮集中建設區: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商務商業區、綠地休閑區、交通樞紐區、戰略預留區),鄉村發展區(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國土空間布局優化3.1空間結構規劃分區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到賢鎮不涉及)和城鎮開發邊界。根據到賢鎮實際,劃定村莊建設邊界、歷史文化保護線等其他重要控制線。國土空間布局優化3.2用地結構調整與優化用地結構調整用地布局優化 農用地布局優化優先保障生態8、用地。按照生態優先原則,嚴格保護林地,對規劃期內不具備開發利用條件的裸土地實施開發限制。至2035年,林地面積358.00公頃,占國土面積的5.42%。優化保護農業用地。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切實保護耕地,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提高耕地集中連片度,加大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農用地整治,促進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保持重要農產品自給水平穩定。建設用地布局優化優化建設用地結構。嚴控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建設用地結構,推進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發展,引導建設用地由“增量擴張”向“增存并舉”轉型,合理保障區域基礎設施和其他建設用地,逐步增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和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9、等流量指標。確保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嚴格執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措施。資源保護與利用4.1耕地資源保護 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有序推進耕地進出平衡。加強耕地保護落實耕地保有量任務 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建設農田水利等配套設施,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推動農田基礎設施現代化,耕地規模化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耕地質量 優先將可長期穩定利用耕地、新建高標準農田、土地綜合整治新增耕地等納入永久基本農田,保障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促進耕地集中連片布局。保護永久基本農田 通過開發、復墾或整理等土地整治措施,轉化為有效耕地資源;到賢鎮耕地后備資源面積為14.78 公頃。耕地后備資源 嚴格控制建設用10、地總量;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和低效用地;提高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資源保護與利用4.2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 落實水源保護區和水源涵養、河湖安全等保護范圍,明確保護措施和管控要求;以“生態優先、深度治理、鞏固提升”為原則,在鞏固干流水質提升基礎上,開展水環境較差支流的深度治理,提升水生態環境。立足草地生態保護修復,促進草地資源質量提升,著力支撐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構筑。以保護現有林地資源和提高林地質量為基礎,科學實施修復措施,遏制林地退化,增強水源涵養及土壤保持能力,明顯改善林草生態系統質量,大力提高區域林草碳匯能力。明確造林綠化重點區域,同步落實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作為帶位置安排造林11、綠化任務的主要依據。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提高濕地生態功能,杜絕工業占用、人為占用、耕地占用濕地情況。保持濕地保有量總體穩定,濕地生態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不降低的目標。4.4林草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4.3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整合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歷史遺存的保護范圍,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加強歷史文化保護,保護文化遺產及其整體環境的真實性。資源保護與利用5.1歷史文化與古樹名木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址保護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序號名稱類別所在地區1王翦墓省級古墓葬到賢鎮莊鎮村2普凈寺遺址古遺址到賢鎮西仁村3古皂莢樹古樹到賢鎮西仁村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高效節水灌溉。穩步推進耕地提質改造。適度12、開發耕地后備資源。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6.1國土綜合整治農用地整治對到賢鎮地區散亂、廢棄、閑置及低效利用的建設用地和城鎮地區低效利用的城鎮工礦建設用地進行調整改造,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建設用地整治水生態修復水土流失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順陽河等重點區域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功能。重點加強對順陽河等流域退化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治理,增強涵養水源能力,協同推進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對坡度大于25的耕地,堅持“防治結合,保護優先,強化治理”原則,采取剛性管控與彈性引導相結合管控策,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構筑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態防護體系。對區域內歷史遺留礦山進行生態修復,重點采取邊13、坡地形修復以及土壤生態改良措施。國土空間支撐保障體系7.1綜合交通規劃國道:G108 國道過境到賢鎮,途徑惠店村、到賢村、東仁村、莊鎮村。主要承擔客運承載任務。公路:境內多條縣道及鄉道橫相交,南北方向主要有Y438和X221 連接東西方向主要為X220、Y371、Y376、X221 連接美原鎮和蒲城縣。主干道為縣道(X221),道路寬度12m,連接富平縣與其他鄉鎮。通村路:到賢鎮全域多條通村路,寬度為7m,主要以鎮區與各個村莊相互連接;規劃期末,各村之間通村路全覆蓋,道路等級、質量同時滿足消防標準。國土空間支撐保障體系7.2基礎設施規劃給水工程規劃排水工程規劃電力工程規劃電信工程規劃供熱燃氣工14、程規劃環衛工程規劃規劃至2035 年,到賢鎮區供水普及率達100%,中心村、基層村聯合建立供水點;自來水普及率達80%以上。供水壓力合格率達到100%。完善城鎮供熱體系,采取集中供暖,供熱方式可采用燃氣供熱、工業余熱供熱等方式,積極探索清潔能源供暖。規劃到賢鎮燃氣由鎮儲氣站接入,各村由鎮配氣站引入中壓燃氣管,沿鎮域道路埋設。完善垃圾分類、收集及綜合處理系統。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收集處理模式。推進新一代通訊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推進互聯網與物聯網應用,推動城市智能化建設,加快5G 網絡建設,擴大千兆及以上光纖覆蓋范圍。優化電網結構,滿足各類用電負荷增長15、的需要,配電網架結構逐步完善、新能源與電網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智能電網。提高雨水排水防澇設施標準,加快市政排水系統建設與改造,完善雨水排水防澇系統,提高城鄉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水平。規劃確定到賢鎮地震設防烈度為7度,城市生命線工程設施按8度抗震烈度設防。建立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體系,提高地質災害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國土空間支撐保障體系7.3綜合防災減災規劃至2035年,到賢鎮建成二級消防站1處(綜合設置),農村居民點各建消防室1個。結合全鎮醫療設施作好防疫工作,設立村鎮兩級防疫機構,配備專門的衛生防疫人員,完善鎮區衛生防疫設施。根據國家防洪標準(GB50201-2014),規劃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規16、劃山洪防治標準為10年一遇,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為10年一遇暴雨。加強抗震防災系統完善防洪排澇體系加強消防安全設施統籌公共衛生應急設施科學謀劃人防空間結合人民防空發展需求及新形式下國家軍事戰略方陣要求,確定總體防護體系發展目標及人防工程發展目標。至規劃期末,到賢鎮全域常住人口為22016 人,鎮區常住人口為3028 人。鎮區規劃8.1鎮區建設用地與人口規模人口規模預測到賢鎮中心鎮區劃定城鎮開發邊界規模78.68公頃。規劃至2035年,人均城鎮建設用地面積控制在153.73平方米/人以內。建設用地規模落實上位規劃城鄉體系結構,結合到賢鎮現狀、發展條件、區位功能、產業發展、空間特征、文化特色和生態保護17、等要素,確定到賢鎮為“現代農業型城鎮”。優化鎮區建設用地結構布局,優先保障交通運輸、商業服務業、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以及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合理布局居住用地,鼓勵土地混合使用,提高用地集約水平,建設便利高效、宜業有活力、宜居有魅力的鎮區。鎮區規劃8.2鎮區用地布局用地布局根據現狀道路特點和用地開發邊界,規劃道路結構為方格網形式。道路等級分為主干路、次干路、村莊道路三級。其中,主干路是各主要功能分區的連通道路,以承擔機動車交通為主,規劃建議主干路(過境路)紅線寬10-12 米;次干路是與主干路銜接的集散道路,以承擔各功能分區內部交通為主,規劃建議次干路紅線寬58 米。鎮區規劃8.3鎮區道路交通18、規劃鎮區道路網結構和布局配置與城市用地相協調、集約、節約用地的社會公共停車用地。公共停車場應預留充電設施建設條件。停車設施布局鎮區規劃8.4鎮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劃定社區生活圈建設面向到賢鎮中心鎮區服務的公共服務中心,促進服務設施向基層延伸,劃定10分鐘社區生活圈。完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以及商業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規劃鎮區規劃8.5鎮區綜合防災規劃抗震防災規劃規劃確定到賢鎮地震設防烈度為7度,城市生命線工程設施按8度抗震烈度設防。消防規劃至2035年,鎮區設置政府專職消防隊以及設置消防工作站。健全消防救援體系。防洪規劃鎮區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規劃山洪防治標準為10年一遇,澇19、防治設計重現期為10年一遇暴雨。公共衛生應急設施規劃提升中心衛生院應急能力,增強災害的應對性和綜合抗災能力,完善應急醫療設施布局。城市綠線將對居民休閑生活、鎮域景觀多樣性以及生態環境質量有重要影響的公園用地、廣場用地、防護綠地等結構性綠地納入綠線,城市綠線按照城市綠線管理辦法進行管控。本次規劃確定綠線包括:公園綠地范圍;劃定面積為0.83公頃。鎮區規劃8.6鎮區四線管控城市藍線城市綠線城市黃線將對城市發展全局有影響的、規劃中確定的、必須控制的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納入城市黃線,城市黃線 按照城市黃線管理辦法進行管控。本次規劃確定黃線包括:機關團體用地范圍、文化用地范圍、醫療衛生用地范圍、教育用20、地范圍、社會福利用地;劃定面積為6.67 公頃。城市黃線嚴格按照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確定村莊規劃編制單元,明確規劃編制傳導與管控體系,劃分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明確向下位規劃的傳導內容,確保詳細規劃與鄉鎮總規有效銜接;將全域村莊劃定13 個規劃編制單元。規劃實施保障9.1詳細規劃編制指引村莊規劃編制單元劃定規劃實施保障堅持黨對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黨委和政府國土空間規劃管理主體責任。9.2實施保障加強黨的領導強化規劃縱向傳導,落實上位規劃剛性約束,細化下位詳細規劃;統籌專項規劃橫向傳導。建立規劃傳導機制融入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嚴格規劃修改審批制度,落實規劃實施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制度,落實規劃實施考核督查制度,加強公眾參與和規劃師下鄉服務。建立規劃實施機制完善土地利用配套政策,財政稅收協同政策,完善空間治理政策。完善規劃實施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