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縣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3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6197
2025-01-02
35頁
12.62MB
1、羅平縣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人民政府2024.12前 言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南部,滇、桂、黔三?。▍^)結合部,東與廣西區西林縣馬蚌鎮和貴州省興義市三江口鎮隔江相望,南與師宗縣高良鄉和五龍鄉接壤,西與大水井鄉相連,北與舊屋基彝族鄉毗鄰,素有“一雞鳴三省、一腳跨三江”之稱。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縣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重大決策部署,羅平縣自然資源局會同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羅平縣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2、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理念,落實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守開發保護底線,承擔好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規劃是對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全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及修復做出的具體安排,是對上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專項規劃的細化落實,是編制鄉鎮詳細規劃(含村莊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是實現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已形成規劃草案,為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現將規劃草案進行公示,望公眾積極參與,共謀魯布革鄉未來。魯 布 革魯 布 革 概 況概 況全域面積:全域面積:242.41平方千米。行政區劃:行政區劃:下轄2個社區、7個3、行政村。區位特征:區位特征:羅平縣南部。國土空間特征國土空間特征: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以喀斯特低山河谷和中山山地組成;境內最高點位于未坡大箐,海拔1612米;最低點位于三江口,海拔722米。人口規模:人口規模:常住人口14230人(七普)。鄉鎮主要特質:鄉鎮主要特質:位于羅平縣南部,素有“一雞鳴三省、一腳跨三江”之稱。民族文化底蘊深厚。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是云南省布依族人口最多的鄉鎮,境內世居有布依、苗、彝、漢等民族,是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其中,布依族臘者村是國家級傳統村落、云南省最具魅力村寨,中寨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景觀資源豐富。境內以喀斯特低山中山地貌為主,并有多依河4、清水河、南盤江、黃泥河流經,森林覆蓋率達到57.79%,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云南省生態鄉鎮。境內有云南羅平多依河-魯布革風景名勝區、多依河4A景區,自然山水風光引人入勝。氣候資源優越。魯布革鄉地處低熱河谷槽區、水熱資源豐富優勢,適宜發展熱區經濟林果產業。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六魯六朋當別大坡八大河羅斯多依團坡規 劃 范 圍 與規 劃 范 圍 與 期 限期 限規劃范圍: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行政轄區內 全域國土空間規劃層次:分為鄉全域和鄉駐地兩個層次規劃期限:2021年-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01 目標定位02 國土空間格局03 資源保護與利用04 村鎮統籌05 支撐體系06 鄉5、駐地規劃07 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08 規劃傳導 目 錄 目 標 定 位目 標 定 位0 10 1總體定位發展目標縣域南部旅游服務縣域南部旅游服務重要節點、重要節點、布依風情小鎮布依風情小鎮農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示范鄉農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示范鄉 立足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的三省(區)交界處區位優勢,提升區域旅游服務重要節點建設;依托多依河旅游景區品牌效應,完善布依風情小鎮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森林康養、熱區林果等產業,打造成為云南省的農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示范鄉。目 標 定 位目 標 定 位1.1 1.1 總體定位總體定位落實上位規劃部署和鄉鎮主體功能定位,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主體功能分區定位為農產品主產6、區,疊加功能區為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區。結合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綜合確定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的規劃定位為:目 標 定 位目 標 定 位1.2 1.2 發展發展目標目標至至20252025年年 國土空間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基本建立開發保護格局基本建立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協調性大幅提升,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主體功能區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特色生態農業發展提質增效,民族傳統得以彰顯,農旅發展體系進一步健全,以文促旅,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取得一定成效,城鄉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帶動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至至20352035年年 人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土空間格局、自然和諧共生的7、國土空間格局、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的保護格局全面形成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的保護格局全面形成一三產融合、農文旅融合、村景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形成以熱區林果產業為主的現代化生態農業體系,全面展示自然山水生態、鄉村文化體驗、多民族團結繁榮的魯布革魅力,成為云南鄉村農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國土空間格局0202底線管控總體格局規劃分區生生 態態 保保 護護 紅紅 線線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的建設活動。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落實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777.56公頃。永永 久久 基基 本本 農農 田田貫徹國家糧8、食安全戰略,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嚴守糧食安全底線,嚴守耕地保護底線不突破,從嚴管控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變用途。至2035年,耕地保護目標不低于836.35公頃,落實永久基本農田面積451.78公頃。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圖 例國 土 空 間國 土 空 間 格 局格 局2.1 2.1 底線底線管控管控一帶兩廊一區一軸一核三心南盤江生態保護帶生態廊道生態屏障熱帶經濟林果區鄉集鎮重點鄉村節點城鄉融合發展軸圖 例國 土 空 間國 土 空 間 格 局格 局2.2 2.2 總體總體格局格局一 帶 兩 廊 一一 帶 兩 廊 一 區區珠江9、上游南盤江生態保護帶一一 帶帶多依河生態保護廊道 黃泥河生態保護廊道兩兩 廊廊一一 軸軸 一一 核核 三三 心心一一 軸軸縣域南部城鄉融合發展軸一一 核核魯布革鄉集鎮熱帶經濟林果區(油茶生產基地)一一 區區三三 心心多依、八大河、六朋三個重要鄉村節點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林業發展區圖 例生生 態態 保保 護護 區區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自然區域,主要位于生態保護紅線集中劃定的區域。生生 態態 控控 制制 區區生態保護紅線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自然區域。農農 田田 保保 護護 區區永久基本農田10、相對集中需嚴格保護的區域鄉鄉 村村 發發 展展 區區農田保護區外,為滿足農、林、牧、漁等農業發展以及農民集中生活和生產配套為主的區域。是落實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區域。國 土 空 間國 土 空 間 格 局格 局2.3 2.3 規劃規劃分區分區資源保護與利用資源保護與利用0303耕地資源水資源林草濕地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現狀耕地永久基本農田耕地后備資源耕地后備資源補充空間圖 例至2035年,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耕地保護目標不低于836.35公頃,落實永久基本農田451.78公頃。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現數量、質量、布局、生態、景觀五位一體綜合保護。落實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11、護區管控要求,保障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防止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非農化”和“非糧化”。落實耕地“大占補”政策,保護耕地資源。充分挖掘耕地后備資源潛力,推動土地整理,適度增加耕地面積。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生態有提高。資 源 保 護 與資 源 保 護 與 利 用利 用3.1 3.1 耕地耕地資源資源加強黃泥河、南盤江、多依河、清水江等流域生態保護,強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定期監測水源地水質安全狀況。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坑塘整治、灌排溝渠建設工程等優化陸地水域布局。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強化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制,落實水資源保護利用措施。持續推進南盤江、多依河等河湖系統保護和水生態環12、境整體改善,維護河湖健康,確保現狀水域面積不減少。優化用水結構,按照工農業用水負增長、生活用水控制增長、生態用水適度增長的原則,加強節水管控,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形成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用水結構。強化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建立水質保護與排污總量控制實時監控管理系統,加強水功能區的水質監測和入河排污口污染物監測,優化監測布局,完善預警體系。水系水庫圖 例3.2 3.2 水資源水資源資 源 保 護 與資 源 保 護 與 利 用利 用公益林一般林地草地濕地林地后備資源補充空間適宜且納入規劃造林綠化空間圖 例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加強全域2421.75公頃生態公益林、118.43公頃草地保護13、,并落實造林綠化空間1923.69公頃,落實林地后備資源補充空間58.38公頃,以保證規劃期內森林覆蓋率基本維持穩定。實施森林資源分區管理,對公益林、天然林和商品林實行分區管制。強化林地利用監督管理,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合理開發利用后備資源空間,實現森林資源永續利用。實施動態監測與保護,實現草地資源監測、核查、執法三個“全覆蓋大力打擊破壞自然生態的違法行為。強化區域內重要河湖濕地保護,提升生態價值,實行濕地資源總量控制,嚴格保障濕地生態空間;建全濕地資源分級管理體系,強化濕地監測。3.3 3.3 林草濕地林草濕地資源資源資 源 保 護 與資 源 保 護 與 利 用利 用文文 物物 保保 護護14、1 1 處中國傳統村落臘者村 中國傳統村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圖 例3 3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大河烈士陵園、多依革命烈士墓3 3 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老營盤石棺墓、木納橋、多依橋1 1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臘者布依族傳統民居建筑群 2 2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布革水電站、永遠奉革弊碑3.4 3.4 歷史文化歷史文化資源資源資 源 保 護 與資 源 保 護 與 利 用利 用臘者布依族傳統民居建筑群 鎮 村 統 籌鎮 村 統 籌0404鎮村體系村莊布點產業布局特色風貌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六魯六朋當別大坡八15、大河羅斯多依團坡集鎮中心村一般村圖 例充分考慮全鄉各村組區位交通、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產業發展等因素,構建“集鎮中心村一般村”三級鎮村體系。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舌坡)集鎮集鎮承擔鄉域行政管理中心、重點產業發展區,綜合服務中心和交通樞等職能,引領鎮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多依、八大河、六朋中中 心心 村村具有一定的人口規模,經濟實力較強,能對周邊一定區域內的鄉村社會經濟發展起到帶動作用,且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較為完備,與城鎮有合理間距,服務半徑適當。羅斯、大坡、六魯、當別、團坡一一 般般 村村非中心村外的行政村,以服務行政村村域范圍為主,條件較好的一般村應輻射周邊農村地區發展。4.1 4.1 鎮村鎮村16、體系體系村 鎮村 鎮 統 籌統 籌自然村分類集聚發展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整治提升類集聚發展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整治提升類搬遷撤并類行政村分類圖 例結合鄉村振興規劃及村莊資源稟賦,以解決村莊當前面臨的實際問題及鎮村體系發展需求,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將全域行政村分為集聚發展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和整治提升類四種類型。集集 聚聚 發發 展展 類類在原有規模的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加強綠化美化,建設宜居宜業美麗村莊,壯大村集體經濟產業、強化主導產業支撐。城城 郊郊 融融 合合 類類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強化與城鎮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基礎設施的互聯互17、通,產業功能的深入融合。特特 色色 保保 護護 類類保持村莊特色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加快改善村莊配套服務,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在保護的基礎上適度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整整 治治 提提 升升 類類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漸進微循環改造、配套完善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為重點,統籌協調村民建房需求,改善提升樹莊生活、生產、生態品質。4.2 4.2 村莊村莊布點布點村 鎮村 鎮 統 籌統 籌4.3 4.3 產業產業布局布局逐步引導形成“全域特色農業+北部農文旅”的產業發展格局。鄉域北部以魯布革布依風情小鎮為龍頭,結合多依河景區、臘者國家傳統村落、芭蕉箐蜂蜜文化產業、鄉駐地的綜合服務功能,共建板臺村、18、臘者村、羅斯村、浪歪村、舌坡村、芭蕉箐村,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傳統文化技藝,培育休閑度假產業,實現農文旅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鄉全域為農產品主產區,充分發揮地處低熱河谷槽區、水熱資源豐富優勢,重點發展熱區水果、經濟林果種植產業。建設多依沃柑種植示范基地、俄黨梯地檸檬種植基地、浪歪泰國紅寶石青柚基地、六朋油茶種植基地、六朋香椿種植基地、舌坡香椿種植基地、八大河熱區水果育苗基地。多依河沿線分區域規劃以熱區水果種植為主的農業觀光采摘園、冬早蔬菜種植區、農作物種植區。全域 特色農業北部 農文旅村 鎮村 鎮 統 籌統 籌4.4 4.4 特色特色風貌風貌構建“兩級四類”的鄉鎮特色風貌19、格局。鄉駐地特色風貌區特色風貌區特色風貌區一般風貌區一般風貌區傳統村落特色風貌區景村融合特色風貌區一般地區風貌區兩 級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六魯六朋當別大坡八大河羅斯多依團坡鄉駐地特色風貌區鄉駐地東臨黃泥河、西靠萬峰山,倚山棲水而筑,布局順應地形。集鎮風貌應既體現布依族傳統風貌特征,又融合與之相協調的簡潔現代的建筑風格,打造兼具民族特色與現代風貌的集鎮區。傳統村落特色風貌臘者村為國家級傳統村落,對其進行整體保護,延續村落特色,保持村莊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維護村民生產生活的真實性、延續性。景村融合特色風貌區依托多依河景區、魯布革布依風情小鎮等特色景觀,20、維護村莊與周邊水系、山林等自然景觀環境的整體村莊格局,展現布依、苗、彝等民族特色風情。嚴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屋頂形式、建筑色彩與材質。主要包括:舌坡村、浪歪村、板臺村、木納村、羅斯村、芭蕉箐村等。一般地區風貌區山地村莊:充分利用現有地形地貌,呈立體的帶狀、團狀退臺式布局。濱水村莊:應適度集中,注重與濱水空間環境的協調。四 類 臘者村一般風貌區鄉駐地特色風貌區傳統村落特色風貌區景村融合特色風貌區特色風貌區圖例一般地區風貌區村 鎮村 鎮 統 籌統 籌 支 撐 體 系支 撐 體 系0505綜合交通城鄉生活圈基礎設施綜合防災落實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綜合交通專項規劃,加強鎮鄉域道路系統與各類對外交通21、設施的鏈接。完善鄉域內靜態交通設施,夯實農村交通基礎,改善村民出行條件。全面提升改造農村道路建設水平,搭建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道完善內部網絡,加強鎮村、產業節點之間道路連接。公公 路路交交 通通 設設 施施1 1 條高速公路羅(平)八(大河)高速1 1 條國道G3571 1 條省道S2056 6 處港口碼頭八大河客貨運碼頭三江口客貨運碼頭魯布革客貨運碼頭1 1 處客運站魯布革集鎮客運站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其他公路內河航道其他公路設施港口碼頭設施互通立交互通立交(高速出入口)圖 例支 撐支 撐 體 系體 系5.1 5.1 綜合綜合交通交通構建鄉村社區生活圈構建鄉村社區生活圈構建“鄉集鎮-村/組”兩個22、社區生活圈層級,強化縣域與鄉村層面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統籌。鄉集鎮層級:鄉集鎮層級:依托鄉集鎮所在地,統籌布局滿足鄉村居民日常生活、生產需求的各類服務要素,形成鄉村社區生活圈的服務核心。村村/祖層級:祖層級:依托行政村集中居民點或自然村,綜合考慮鄉村居民常用交通方式,按照15分鐘可達的空間尺度,配置滿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務要素,并注重相鄰村莊之間服務要素的錯位配置和共享使用。完善全域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全域公共服務設施建立覆蓋全域的“集鎮行政村自然村”三個層次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明確不同層次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和生活保障六大類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均衡配置各級公共服務設施均衡23、配置各級公共服務設施集鎮:集鎮:完整配置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生活保障等六類設施;行政村:行政村:村委會所在自然村作為行政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行政村級公共服務中心,依據行政村人口規模配置標準相宜的公共服務設施;自然村:自然村:依據自然村人口規模和自然村空間格局配置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的基層網點設施和必要的公共開敞空間。5.2 5.2 城鄉城鄉生活圈生活圈支 撐支 撐 體 系體 系給給 水水 工工 程程完善區域規模化供水格局,推進給水管網向農村延伸,強化水質監測,提高全域供水保障水平。電電 力力 工工 程程加快本地分布式能源開發與利用,降低系統受電依賴度。加強本地與區外電網之間的聯絡24、能力,形成安全可靠、智慧靈活、低碳綠色的供電網絡。環環 衛衛 工工 程程完善的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推進分類收運設施建設,逐步提升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水平。遠期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排排 水水 工工 程程改擴建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收集處理效能,促進污水再生利用。至2035年,集鎮區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100%。通通 信信 工工 程程建設泛在高速的通信網絡,實現高速有線接入、泛在無線覆蓋。加快本地數字化建設,提升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實現重點區域5G網絡全覆蓋。燃燃 氣氣 工工 程程以天然氣氣化站為主供氣源;推進城鎮燃氣管道建設,推動管道向農村用戶延伸;管道難以通達地區以液化石油氣、沼25、氣為氣源。圖 例現狀發電廠(場)現狀220kV變電站現狀110kV線路規劃郵政支局規劃匯聚機房通信干線光纜路由現狀垃圾轉運站改擴建污水處理廠現狀輸水管道規劃天然氣氣化站5.3 5.3 基礎基礎設施設施支 撐支 撐 體 系體 系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完善防洪減災體系集鎮區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內澇防治標準達到10年一遇。落實多依河、南盤江、黃泥河等主要河流洪澇風險控制線,加強河道綜合整治及山洪治理工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高地震防御能力提高地震防御能力抗震基本設防烈度為度,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按高一級設防,其他重大工程依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進行抗震設防。已建設的建筑物、構筑物,未采取抗震設防措26、施的應進行抗震加固改造,滿足抗震設防標準要求。加強社區、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微型消防站建設,實現100%社區、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建成微型消防站;設置政府專職消防站,且達到一級標準;農村地區實現100%農村義務消防隊伍建設。加強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設,針對建成區及周邊區域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用集中工程治理和疏散避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防治。政府專職消防站固定避難場所規劃救災通道行洪排澇河道圖 例5.4 5.4 綜合綜合防災防災完善消防救援體系完善消防救援體系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支 撐支 撐 體 系體 系 鄉駐地鄉駐地規劃規劃0606規劃用地綜合布局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駐地人口包括乃格自然村人口,規27、劃人口約550人。耕地林地內陸灘涂農業設施建設用地農村宅基地農村社區服務設施用地機關團體用地教育用地商業服務業用地工業用地公路用地港口碼頭用地城鎮村道路用地交通場站用地排水用地公園綠地廣場用地陸地水域鄉 駐 地鄉 駐 地 規 劃規 劃6.1 6.1 鄉駐地規劃鄉駐地規劃用地用地人 口人 口 規 模規 模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駐地總建設用地面積為29.46公頃,村莊建設邊界面積為20.02公頃。建 設 用 地建 設 用 地 規 模規 模魯布革鄉社會保障服務中心、魯布革鄉文化站、魯布革民族中學、魯布革鄉中心完小、魯布革鄉中心幼兒園、魯布革鄉衛生院、多功能運動場地、舌坡村委會鄉 駐 地鄉 駐 地 規 劃28、規 劃公 共 服 務公 共 服 務 設 施設 施魯布革汽車客運站、魯布革客貨運碼頭、污水處理設施、魯布革郵政支局基 礎基 礎 設 施設 施6.2 6.2 鄉駐地綜合鄉駐地綜合布局布局衛生院綜合服務設施農村服務設施客運站污水處理設施郵政支局污客服初幼小污客政服體中心幼兒園 魯布革鄉人民政府中心完小民族中學村委會多功能運動場地汽車客運站碼客貨運碼頭文文化站污郵綜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衛生院衛郵綜衛初幼小政體文鄉人民政府文化站初中小學幼兒園多功能運動場地生 態 修 復 與生 態 修 復 與國土綜合整治國土綜合整治0 70 7生態修復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國土綜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結29、合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森林、濕地、河湖水系等資源保護與利用分析,確定6項“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工程:羅平多依河大阿總至學田段水系綜合修復工程羅平縣多依河全段沿岸水生態修復工程羅平縣魯布革鄉森林質量提升項目羅平縣水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南盤江魯布革段河道治理重大工程萬峰湖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在團坡村、八大河村等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區域,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提質改造、土地整理、補充耕地,促進耕地集中連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耕地質量。水土流失治理重點區森林(草原)生態修復重點區濕地生態修復重點區水環境和水生態修復重點區農用地整治重點區圖 例注重村莊整體風貌打造,維護好村30、莊的山、水、林、田、園、村的空間肌理,保持村莊布局與山體、河流水系、道路走向、景觀視野的完整性、協調性,形成山、村、景錯落有致、和諧統一的自然風光。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整治農用地整治農用地整治加強村莊風貌控制加強村莊風貌控制 規 劃 實 施規 劃 實 施0 80 8規劃傳導實施保障詳細規劃指引詳細規劃指引城鎮開發邊界內:城鎮開發邊界內:確定詳細規劃編制單元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提出單元內詳細規劃編制指引、開發強度、要素配置、空間形態等方面的約束要求,落實四線,明確道路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綜合防災設施布局。城鎮開發邊界外:城鎮開發邊界外:開展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用性31、村莊規劃編制,重點保障村民建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等與鄉村振興相關的項目用地。風景名勝區等特殊地區可結合實際劃定詳細規劃編制單元,編制詳細規劃。傳導內容傳導內容堅持剛性管控與總體引領相結合,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相關內容,強化鄉鎮域空間規劃與實用性村莊規劃、詳細規劃編制單元的銜接。指標指標約束性指標預期性指標底線要素底線要素三條控制線其他控制線空間布局空間布局功能布局公服設施布局基礎設施布局名錄名錄自然保護地名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重點建設項目清單規 劃規 劃 實 施實 施8.1 8.1 規劃規劃傳導傳導“一張圖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平臺實施監督信息平臺形成覆蓋國土空間規劃32、編制、審批、檢測、評估、預警等全過程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完善配套政策完善配套政策發揮規劃引領和國土政策的組合拳效應,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將規劃思路轉化為實際行動,強化規劃的落地實施性。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提出推進鄉鎮規劃的實施措施。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向社會公布和宣傳鄉鎮規劃,建立規劃宣告和交流互動機制,增強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空間合理保護開發、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重要性的認識。保障近期項目實施保障近期項目實施梳理項目清單梳理項目清單梳理“十四五”重點項目清單,形成重點項目清單表。摸底規劃期間各部門重點建設訴求,合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項目分級分類項目分級分類按照項目類別及實施時間,對重點項目進行分級分類。優先保障民生及基礎設施類項目。制定實施計劃制定實施計劃根據項目選址范圍或擬選范圍,銜接國土空間規劃,保障重點項目建設訴求。8.2 8.2 實施實施保障保障規 劃規 劃 實 施實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