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下流體監測站網規劃方案(2023-2030年)(2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6434
2025-01-06
23頁
4.29MB
1、中國地下流體監測站網規劃(2023-2030 年)中國地震局2023 年 8 月I中國地下流體監測站網規劃目 錄引 言.1第一章現狀分析.21.1 分布與規模.21.2 產出與應用.31.3 預報效能分析.41.4 國際發展趨勢.5第二章需求分析.72.1 地震監測預報的需求.72.2 地震科學研究的需求.72.3 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8第三章問題與不足.93.1 部分強震多發區觀測站點稀疏.93.2 測項之間相互映證不夠.93.3 觀測環境面臨嚴重干擾.93.4 自動化觀測技術儲備不足.10第四章設計思路和目標.114.1 設計思路.114.1.1 點線面結合、分類設計.114.1.22、 效能優先、穩步發展.114.1.3 因地制宜、合理布設.114.2 設計目標.12第五章站網設計.13II5.1 觀測站分類.135.1.1 基準站.135.1.2 基本站.145.1.3 新技術新方法應用.165.2 主要指標.165.2.1 覆蓋度指標.165.2.2 精準度指標.185.2.3 時效性指標.18第六章規劃實現路徑.196.1 規劃落實思路.196.2 實現路徑.191引 言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防災減災救災和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精神,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關于中國地震監測臺網實行統一規劃和分級分類管理的要求,落實中國地震局黨組關于全面3、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 地震監測預報業務體制改革頂層設計方案 關于進一步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改革部署,需要對標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要求和監測預報國際發展趨勢,圍繞地震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業務需求,科學設計中國地下流體監測站網。地下流體直接參與地殼中的各種動力作用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地震短臨預測預報手段之一。我國地下流體觀測始于 1966 年邢臺地震后,經過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建設發展,本世紀以來的數字化升級改造,已初步建成覆蓋我國大陸主要地震帶的地下流體站網。通過五十多年的觀測和預報實踐,取得了上萬條異常信息,為數十次較為準確的短臨預報提供了重要依據,表明地下流體站網具有良好的地4、震前兆監測能力,同時還在我國地震科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與當前防災減災救災需求相比,現有地下流體站網密度、觀測布局與觀測技術等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與不足,遠不能滿足地震孕育過程中地下流體信息監測與異常識別的實際需求。本規劃根據地下流體站網現狀和需求分析,堅持目標引領與問題導向相結合,深入分析現有站網存在的問題,明確地下流體站網發展目標、設計思路和實現途徑。到 2030 年,通過科學布局和合理配置資源,建成覆蓋我國大陸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地震重點危險區的地下流體站網,實現對強震震源區應力應變及深部活動信息的動態監測,獲取主要斷層活動與地震孕育過程多視角、高信噪比的地下流體觀測信息。同時,全5、面提升地下流體站網觀測、運維、數據處理和產出的標準化水平,為我國地震預報和科學研究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數據產品,為最大限度防范化解地震災害風險提供支撐。2第一章現狀分析地下流體普遍存在于地下介質中,直接參與地殼中的各種動力作用過程,是研究地震孕育與發生過程的有效手段之一。1.1 分布與規模我國自 1966 年邢臺地震以來,以地震預報及科學研究為目標,開展了以水文地質學、地球化學和地熱學為基礎學科的地下流體觀測研究。經過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覆蓋我國大陸主要地震帶的地下流體站網,獲得了揭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動態過程的地下流體觀測資料,積累了大量震前、同震觀測異常,取得了一批新的科學認識,在6、我國地震預報探索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 1966 年以來中強地震震例總結,地下流體觀測顯示出異常比例高、典型震例多、預報效能好等特點。我國地下流體站網以地下水和地下氣為觀測對象,通過對地下水的物理特性和地下水、地下氣的化學特性開展連續觀測,獲取與地殼應力應變、地熱相關且反應斷層活動的時變信息,為地震預報提供基礎數據。當前,我國地下流體站網的觀測方式分為觀測井、泉、孔三類,其中觀測井 439 口、觀測泉 78 口和斷層氣觀測孔 31 個,共同組成 548 個地下流體觀測站(圖 1.1)。觀測項目(以下簡稱測項)包括地下水位、水溫、流量、氡、汞、水質和氣體組分含量等多達 40 余種,其中水位觀7、測 370 項、水溫觀測 394 項、人工水氡(以下簡稱水氡)觀測 90 項、自動化氣氡(以下簡稱氣氡)觀測 85 項、人工水汞(以下簡稱水汞)觀測 22 項、自動化氣汞(以下簡稱氣汞)觀測 52 項,可見水位、水溫、氡觀測已具有一定規模。同時,具有兩個及以上測項的觀測站共 440 個,占比約 80%。空間分布上,觀測站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東南沿海地震帶、南北地震帶和天山地震帶中段,總體呈現東密西疏的特點。3圖 1.1當前地下流體監測站網固定觀測站分布近年來,除地下流體站網固定觀測站開展連續觀測外,還開展了以溫泉化學組分和斷層氣為觀測對象的流動觀測探索與實踐,主要通過捕獲地殼深部信息來判斷斷8、層活動狀態,并服務地震中期、短臨預報。溫泉化學組分觀測點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川滇地區、西北的新疆地區,斷層氣觀測點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1.2 產出與應用地下流體站網產出主要包括水位、水溫、氡、汞、水質和氣體組分等測值的時間序列,以及溫泉化學組分和斷層氣釋放的空間變化圖像,應用于地震中期、短臨預報,具體如下:(1)水位觀測數據產品:觀測精度優于 2 厘米,時間分辨率為 1 分鐘。主要反映地殼應力應變狀態的變化。(2)水溫觀測數據產品:觀測精度優于 0.05,時間分辨率為 1 分鐘,主要反映地熱場的變化。4(3)水(氣)氡觀測數據產品:觀測相對標準偏差不大于 10%;水氡觀測數據產品時間分辨率為9、 1 日,氣氡觀測數據產品時間分辨率為 1 小時,主要反映巖體受力及裂隙狀態的變化。(4)水(氣)汞觀測數據產品:觀測相對標準偏差不大于 10%,水汞觀測數據產品時間分辨率為 1 日;氣汞觀測數據產品時間分辨率為 1 小時,主要反映斷裂帶裂隙分布及狀態的變化。(5)水質和氣體組份觀測數據產品:時間分辨率為 1 日,主要反映深淺部物質交換、水巖作用的強弱。(6)流動觀測數據產品:溫泉化學組分和斷層氣釋放空間變化圖像,時間分辨率與流動觀測周期相關,多為 1 個季度、半年或 1 年,主要反映斷層活動狀態的變化。1.3 預報效能分析中國震例涉及有地下流體觀測異常的震例約 170 次,其中包含水位、水溫10、水(氣)氡、水(氣)汞及其它(化學離子、氣體組分、同位素、宏觀)等觀測異常共 1162 條,其中,水氡異常 386 條(占比 33.2%),水位異常 339 條(占比 29.2%),水溫異常 143 條(占比 12.3%),水汞異常 62 條(占比 5.3%),氣氡異常 14 條(占比 1.2%),氣汞異常 7 條(占比 0.6%),其它各類異常 211 條(占比 18.2%)??梢?,地下流體觀測異常中水氡、水位和水溫異常相對較多,特別是水氡測項目前僅 90 項,最多時期也僅 100 余項,但記錄到的地震前兆異常占比卻達到了 33.2%,在地震預報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谡鹄y計,從觀測異11、常與震中距來看,地下流體觀測異常集中分布在震中距 300 千米范圍內,尤以 100-200 千米范圍內居多。從觀測異常持續時間來看,水位、水溫、氡、汞觀測異常多集中出現在震前半年以內。以地下流體觀測相對密集的云南為例,2014 年云南魯甸 6.5 級地震前,震中 300千米范圍內共出現 23 條地下流體觀測異常,其中震前一個月到六個月的異常11 條、震前一個月內的異常 6 條,短臨合計占比達到 74%。2014 年景谷 6.65級地震前,震中距 300 千米范圍內共出現 13 條地下流體觀測異常,其中震前一個月到六個月的異常 5 條,震前一個月內的異常 7 條,合計占比達到 92%。全面總結五12、十多年來的觀測研究實踐和預報效能評估結果,從測項看,水氡、水位和水溫的干擾因素較少、預報效能較高,氣氡和氣汞的數據質量和預報效能則相對較差。從觀測場地看,承壓性好的深井較淺井的抗干擾能力更強,對應力應變反應更靈敏;上升泉較下降泉更有利于捕獲到來源地殼深部的信息;位于活動斷層附近或關鍵構造部位的井泉更有利于捕獲到地殼變形和深部斷層活動信息。1.4 國際發展趨勢國外眾多研究成果表明,地下流體可靈敏反應地殼變形及斷層活動信息,地震發生前可以捕獲到地下流體觀測異常。例如,2011 年日本 9 級地震前,日本氣象廳利用井水位和水溫觀測發現了斷層滑移造成的地殼變形現象。美國、俄羅斯、意大利、土耳其等國家學13、者,也多次報道過震前的地下流體觀測異常。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聯合會曾組織對 37 項觀測異常進行科學評估,評估認為其中 5 項可作為地震前兆,其中就包括水氡、水位和水溫。國際上眾多國家對地下流體觀測和研究極為重視,在地震預報實驗場或地震重點監視區建設地下流體觀測站網。與我國相比,這些國家的觀測站網在布局方式、觀測場地、觀測手段等方面各有特點,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布局方式方面,主要以密集臺陣方式布設。例如,美國在圣安德烈斯斷層的帕克菲爾德實驗場,以捕獲 6 級以上地震前兆為目標,沿斷層及附近布設了密集的地下流體測項,突出水位觀測,間距一般小于 10 千米。觀測場地方面,更加注重對可能反映深14、部斷層活動的深井、溫泉開展觀測,同時還可以減少環境干擾。近年來,日本開展了深度超過 1000 米的深層水物理和化學觀測,俄羅斯勘察加實驗場開展了最大井深超過 2500 米的深層水化學觀測,獲取了地下介質熱動力條件、熱效能轉換和物質運移特征等有效信息。觀測手段方面,更加注重多學科聯合觀測和深淺部流體多測項對比觀測6及研究。例如,日本建設的部分地下流體觀測站,不僅與測震、鉆孔應變、GNSS 等其他學科測項共址觀測,還同時開展水位、水溫、水氡、流量等多測項的對比觀測。7第二章需求分析為更好發揮地下流體觀測站網效能,需要科學分析并明確其未來發展方向,從而優化設計其站網布局,有效支撐地震預報實踐,滿足地15、震科學研究需要。2.1 地震監測預報的需求提高地震前兆信息的可靠性和多樣性,是推進地震預測預報能力和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徑。(1)提高地震前兆信息捕獲能力的需求)提高地震前兆信息捕獲能力的需求有效捕獲盡可能多的震前觀測異常,并有效識別其相應時空演化特征,是實現震前有效的中短期預報的基本前提。地下流體能有效反應地殼介質應力應變狀態、深淺部物質運移及斷層活動信息,在可能發生強震的區域及其周邊布設一定密度的觀測站網,獲取與地震孕育發生過程有關的地下流體觀測異常,可有效提高地震短臨預報能力。(2)提高地震前兆信息可靠性的需求)提高地震前兆信息可靠性的需求地震孕育發生是一個與地下流體活動密切相關的復雜物理化16、學過程,疊加地殼深部觀測困難以及地表觀測干擾因素較多等原因,推進地下流體多測項綜合觀測,可有效增強地下流體觀測異常之間的相互映證,有助于揭示孕震區應力應變場滲流場溫度場化學場的協調特征和耦合作用,有效增強地震前兆信息的可靠性。2.2 地震科學研究的需求地震孕育發生過程中常伴隨地下流體活動,同時斷層及附近的地下流體活動也可加速地震的發生。為監視跟蹤并研究分析地下流體活動與地震孕育發生過程的關系,需要在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清楚的區域,加密地下流體觀測站網,動態監視地震孕育發生過程中地下流體活動信息,建立基于構造動力學、地下水動力學、熱動力學和地球化學動力學理論的地下流體深淺8部耦合模型,深化地震17、地下流體響應和作用機理的科學認識。2.3 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諸多自然災害的發生與水密切相關,優化設計后的地下流體站網,在充分滿足地震預報需求的同時,還可服務于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助力地下水資源評價、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區域地下水質監測,以及其它自然災害防治,有效服務于國民生產安全與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9第三章問題與不足我國地下流體觀測雖然取得長足進步,在地震預報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現有站網與我國防震減災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還不能滿足當前地震預報業務和科學研究實際需求。3.1 部分強震多發區觀測站點稀疏我國地下流體站網在空間分布上存在著明顯的東密西疏現象,強震大震多發頻發的18、南北地震帶、天山地震帶和青藏高原周緣等地區,觀測站數量嚴重不足,無法有效捕獲地下流體異常及其時空遷移特征,不足以支撐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地震重點危險區等重點地區(以下簡稱重點地區)的地震短臨預報實踐。3.2 測項之間相互映證不夠地震孕育過程中的地下流體活動常伴隨復雜的物理和化學響應,但當前我國地下流體站網中仍有部分觀測站僅布設單一測項,同一構造單元或斷層缺乏點面結合的多測項協同觀測,缺少不同學科、不同測項之間的相互映證,致使無法準確判斷地下流體觀測異常是否與斷層活動相關、是否與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相關,進而一定程度影響了地震短臨預報成效。3.3 觀測環境面臨嚴重干擾部分地下流體觀測點的抗干擾能力較19、弱,易受大氣降水、農田灌溉、地下水開采等環境干擾影響,特別在國家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新形勢下,工業和人類活動對地下流體觀測的干擾越發嚴重。一方面,部分預測效能良好的觀測站受環境干擾和人為活動的影響,不得不面臨改造、遷移或停測;另一方面,對地下流體觀測異常識別判定提出了更高要求,通常需要開展干擾因素排除、異常成因分析等工作才能判定是否為地震前兆異常。103.4 自動化觀測技術儲備不足由于我國自主研發的地下流體化學量自動化觀測技術尚不成熟,在長期穩定性方面還難以滿足復雜環境下的觀測需求,尤其是采用自動脫氣技術的氣體化學量觀測及其輔助手段,例如,氣氡、氣汞等自動化觀測資料的數據質量、長期穩定性及預報效20、能明顯低于人工觀測的水氡、水汞。在未來可見的時間內,氡、汞等測項可能仍需以人工觀測為主。11第四章設計思路和目標以提升地下流體觀測對強震大震短臨預報支撐能力為核心目標,堅持效能優先,擇優發展預報效能較好的測項,科學分類設計地下流體觀測站網,配置穩定可靠的儀器設備,確保產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產品數據。省級及市縣地下流體站網可參照本規劃,根據區域特點適當調整測項和儀器配置。4.1 設計思路4.1.1 點線面結合、分類設計按照功能定位,將地下流體觀測站分為基準站和基本站兩類?;鶞收緸檎揪W骨干“點”,布設于活動塊體邊界帶的關鍵構造部位,準確獲取反應斷層活動的信息,同時為基本站觀測異常識別提供校驗標準。21、基本站主要沿 7、8級地震相對集中分布的活動塊體邊界帶密集布設成“線”,兼顧活動塊體內部布設成“面”,獲取地下流體觀測異常,為地震短臨預報提供重要支撐依據。4.1.2 效能優先、穩步發展依據中國震例總結認識和地震短臨預報成功經驗,兼顧國際發展趨勢,摒棄貪多求全思維,選擇預報效能較好、觀測技術相對成熟,且已具一定觀測規模的水位、水溫、氡等作為優先發展的測項。結合當前觀測技術實際,對水位、水溫等觀測技術相對成熟的,采用自動化連續觀測;對氡等自動化觀測技術尚不成熟的,仍采用人工觀測。同時,適當引入有應用前景的新觀測技術。4.1.3 因地制宜、合理布設根據區域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優選可反映斷層活動22、狀態的承壓井和上升泉為觀測場地,因地制宜布設地下流體觀測站及測項。通過基準站多測項相互映證,確保震前可獲得真實、可靠的地下流體觀測異常。通過密集布設的基本站測項,確保震前可獲得一定數量、多種類的地下流體觀測異常。臺站建設嚴控觀測環境和選址條件,盡可能避免各類干擾源。124.2 設計目標最大限度解決當前重點地區觀測站稀疏、前兆信息捕獲能力不足和環境干擾嚴重等問題,按照效能優先、因地制宜和標準化建設思路,科學規劃地下流體觀測站網布局,建設覆蓋我國大陸重點地區的地下流體觀測站網,實現主要活動塊體邊界帶斷層活動地下流體信息的動態監視,力爭在我國大陸重點地區 6 級以上地震發生前,科學識別地下流體觀測異23、常,切實為地震短臨預報實踐提供依據支撐。同時,能夠穩定獲取地震孕育發生過程中的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下流體觀測信息,為地震科學研究和防災減災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數據和觀測技術支撐。13第五章站網設計堅持需求引領和問題導向相結合,遵循統一設計、標準化建設要求,確保基準站觀測信息真實可靠、基本站觀測信息豐富多樣,實現重點地區地下流體異常信息動態監視,產出高質量觀測數據和高信度觀測異常,最大限度滿足地震短臨預報實踐需要。5.1 觀測站分類依據監測對象和功能目標將地下流體觀測站分為基準站和基本站兩大類。基準站以準確獲取關鍵構造部位與深淺部斷層活動相關的觀測異常為目標,并為基本站觀測異常識別提供校驗標準。24、基本站以大量獲取與地震孕育發生過程相關的觀測異常為目標,服務地震前兆信息提取與短臨預報實踐。5.1.1 基準站采用多學科聯合觀測和多測項對比觀測的模式,通過不同學科、不同測項相互映證,確保準確獲取真實的地下流體動態變化和可靠的斷層活動信息。我國大陸建成 100 個左右的地下流體觀測基準站,分布如圖 5.1 所示。布設依據布設依據:根據歷史強震大震活動分布和區域構造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在活動地塊邊界帶關鍵構造部位布設地下流體基準站。以捕獲 6 級以上地震前的地下流體觀測異常為目標,大陸東部重點地區基準站間距一般不超過 200千米,大陸西部重點地區基準站的間距一般不超過 300 千米。觀測場地:觀25、測場地:由一個或多個觀測場地組成,場地類型包括觀測井和觀測泉兩類。觀測井應為深層承壓自流井,觀測泉為富含深部物質來源的上升泉;場地觀測環境干擾少,應選擇具備測震、地殼形變等其他學科測項的場地,以便開展多學科多測項綜合分析。觀測項目:觀測項目:(1)井水位、水溫、流量等水物理測項,采用自動化連續觀測方式。(2)水氡、水汞、水質、氣體等水化學測項,采用人工取樣后送實驗室14檢測方式。儀器配置:儀器配置:(1)水物理觀測設備:水位儀、水溫儀、流量儀等。(2)水化學觀測設備:測氡儀、測汞儀、離子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等。(3)輔助觀測設備:氣象三要素觀測儀、水化學取樣器等。圖 5.1中國地下流體監測站網基26、準站分布主要產品:主要產品:(1)自動化連續觀測數據產品:水物理時序類觀測數據及輔助測項數據。(2)人工檢測數據產品:水化學實驗室檢測結果。5.1.2 基本站采用點線面結合的觀測模式,發揮基準站骨干點的作用,沿主要活動塊體邊界帶密集布設,覆蓋大陸重點地區,形成點多面廣的站網布局,確保大量獲取高質量、高分辨率的地下流體觀測異常。建成 1000 個左右的地下流體觀測基本站,分布如圖 5.2 所示。15圖 5.2中國地下流體監測站網基本站分布布設依據:布設依據:根據區域歷史強震活動、地下流體出露方式和埋藏條件等實際,在重點地區活動塊體邊界帶及活動塊體內部布設地下流體基本站,間距一般不超過 100 千27、米。觀測場地:觀測場地:以單點自動化連續觀測為主,場地類型主要包括觀測井和觀測泉兩類,觀測井為承壓觀測井,觀測泉為上升泉。應選擇適合多測項共址觀測的場地,以便開展地下流體多測項對比分析。觀測項目:觀測項目:根據場地條件,因地制宜開展水位、水溫、流量等水物理測項,采用自動化連續觀測方式。在無需脫氣裝置即可集氣獲取足量逸出氣體的井或泉,可開展氡、汞等逸出氣體自動化連續觀測。儀器配置:儀器配置:(1)水物理觀測設備:水位儀、水溫儀、流量儀等。(2)輔助觀測設備:氣象三要素觀測儀。主要產品:主要產品:自動化連續產出地下流體時序類觀測數據及輔助測項數據。165.1.3 新技術新方法應用為滿足震情監視跟蹤28、研判和地震科學研究需要,依托地下流體觀測基準站,大力推進新技術新方法探索實踐,穩步推進地下流體化學量自動化觀測替代人工觀測,獲取更為豐富、時效性更高的觀測信息。(1)鼓勵研發新型氣體數字化觀測技術,推動地下流體化學量自動化、智能化觀測技術的發展。(2)研發低成本的斷層氣和溫度自動觀測技術,發展斷層氣體和地溫的密集臺陣式監測方法與布網技術。(3)鼓勵研發基于北斗通信的地震地下流體綜合觀測技術,開展不同層位深井綜合觀測技術研究;進一步加強流體公用技術系統標準化研發,探索具有現場自診斷傳感技術研發。5.2 主要指標5.2.1 覆蓋度指標到 2030 年,擬建成 100 個左右地下流體基準站,建成 129、000 個左右地下流體基本站,地下流體站分布情況如圖 5.3 所示。地下流體測項從 1200 余項增加至約 2000 項,其中,井水位觀測從 370項增加至約 600 項,水溫觀測從 394 項增加至約 800 項,水氡觀測從 90 項增加至約 300 項。通過地下流體站網建設,不僅有效提升重點地區地下流體觀測的覆蓋度(表 5.1),多測項共址觀測、相互映證的點面結合布局方式還可大幅提升地下流體觀測異常的真實性、可靠性,為重點地區強震大震短臨預報提供重要支撐依據。17圖 5.3中國地下流體監測站網分布表 5.1中國地下流體監測站網覆蓋度指標觀測站類型當前2030 年地下流體基準站(100 個左30、右)具備基準站功能的觀測站 11個,僅覆蓋 11 個省市區。相對均勻覆蓋至我國大陸活動地塊邊界帶涉及的重點地區,特別是歷史強震大震多發頻發地區和災害風險較高的地區。地下流體基本站(1000 個左右)當前548個觀測站中428個已具備基本站功能,南北地震帶中段、天山地震帶等重點地區觀測站分布稀疏,南北地震帶觀測站平均間距約 140 千米,天山地震帶觀測站平均站間距約 190 千米。南北地震帶、天山地震帶觀測站明顯加密,重點地區觀測站間距縮小至50-100 千米。185.2.2 精準度指標地下流體站網通過已有站點優化改造與升級、站點標準化建設,保障觀測高精度、高分辨力和長期穩定,進一步提升觀測結果31、的可靠性和觀測異常識別的準確性。精準度指標如表 5.2 所示。表 5.2 中國地下流體監測站網主要精準度指標指標當前2030 年觀測結果的可靠性水位觀測精度優于 2 厘米年漂移量不大于 2 厘米觀測精度優于 1 厘米年漂移量不大于 1 厘米水溫觀測精度優于 0.05年漂移量不大于 0.01觀測精度優于 0.01年漂移量不大于 0.001水氡準確度(RSD)優于 10%年穩定性(K 值變化量)小于 10%準確度(RSD)優于 10%年穩定性(K 值變化量)小于 5%重點地區異常識別能力東部地區200 千米范圍內測點數約為 36 級左右地震異常測項比約為 5%200 千米范圍內測點數大于 56 級32、左右地震異常測項比高于 8%西北地區300 千米范圍內測點數約為 47 級左右地震異常測項比約為 5%300 千米范圍內測點數大于 67 級左右地震異常測項比高于 10%西南地區300 千米范圍內測點數約為 37 級左右地震異常測項比約為 8%300 千米范圍內測點數大于 107 級左右地震異常測項比高于 15%5.2.3 時效性指標水位、水溫等水物理觀測實現自動化連續觀測,水位、水溫采樣率不低于 1 次/分鐘;水氡、水汞等人工觀測,采樣率可提升至 1 次/周、甚至 1 次/日;地下流體流動觀測或支撐異常核實分析的檢測周期由一個月提升至一周。19第六章規劃實現路徑6.1 規劃落實思路充分利用市33、縣地震部門資源充分利用市縣地震部門資源。各省局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將符合觀測要求的市縣、企業資源納入統一考慮,在開展日常運維、水樣采集等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的任務時,充分發揮市縣部門的就近優勢,切實發揮市縣地震部門基層基礎作用。盡可能采用并址觀測盡可能采用并址觀測。基準站原則從 140 個地震監測中心站中選取,利用已有的觀測井、觀測泉,開展實驗室建設和設備配置;基本站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特別是市縣資源進行改造,優先選取滿足觀測環境的測震、地殼形變、重力、地磁站,盡可能采用并址觀測。突出重點、統籌推進突出重點、統籌推進。按照先重點后一般原則,優先開展華北、南北地震帶、天山地震帶等重點地區觀34、測站建設;各省局統籌利用國家重大項目、省級投資項目、市縣投資項目、科研項目和日常運維項目,確保規劃落地實施。6.2 實現路徑到 2030 年,在現有站網基礎上,通過優化改造和新建,分階段實現我國地下流體站網規劃目標。(一)第一階段:當前到 2025 年,在現有中心站基礎上優化改造基準站20 個左右,完成約 20-30%的基準站建設;利用現有臺站和市縣資源,升級改造或改擴建市縣觀測站、現有省局觀測站 150 個左右,此外,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新建基本站 80 個左右,完成 30-40%的基本站建設。(2)第二階段:2026 年到 2030 年,完成所有觀測站的建設和優化改造,在現有中心站基礎上升級改造基準站 70 個左右;升級改造或改擴建市縣觀測站、現有省局觀測站 70 個左右,新建溫泉觀測 220 個左右,新建深井觀測站2050 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