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五和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1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7161
2025-01-16
15頁
5.47MB
1、涼州區五和鎮涼州區五和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公示版規劃范圍與期限涼州區五和鎮行政轄區范圍總面積為5328.92公頃,本次規劃范圍為5328.55公頃。本次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至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期為2035年。規劃范圍:規劃期限: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齊全,人居環境優美,集傳統農業、特色農業、設施農業于一體發展的農貿小鎮農貿小鎮發展定位發展規模人口規模五和鎮城鎮人口為1669人,隨著鎮區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規劃鎮區人口近期2025年1754人,遠期2035年1938人。建設用地規模規劃期末,五和鎮城鎮建設用地面 2、積為28.74公頃,均為集中建設區。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必須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嚴控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規劃到2035年,五和鎮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557.70公頃(5.34萬畝),占規劃面積的66.8%。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254.07公頃(4.88萬畝),占規劃面積的61.1%,全鎮各村均有分布。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是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邊界、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城鎮開發邊界一經劃定,規劃期內原則上不得調整,因國家重大3、戰略實施等原因需調整的,報國土空間規劃原審批機關審批。至2035年,五和鎮劃定城鎮開發邊界28.74公頃,均為城鎮集中建設區,占規劃面積的0.54%,主要分布侯吉村。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是在縣域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五和鎮全域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總體格局:“一主兩副,兩軸一帶”“一主”:為五和鎮區?!皟筛薄保簽槲搴玩傄巹澋?個中心村(五愛村、下寨村)?!皟奢S”:分別為沿懷洪公路的鎮村發展主軸和沿新下公路的發展次軸?!耙粠А保簽檠豐316的現代農業發展帶。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水資源保護堅持節水優先,堅持以水定規模、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結構,把水4、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把節水措施貫穿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進深度節水。保護北沙河,保障水安全,恢復水生態。強化河湖管護,水域岸線并治,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河。規劃到2035年,全鎮用水總量控制在1853萬立方米以內。林地與草地保護嚴格落實林草資源保護目標,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優化林草資源空間,創建森林鄉村;加強林草資源保護管理。規劃到2035年,五和鎮林地面積不低于103.09公頃,草地面積不低于569.53公頃。開展“一村萬樹”五年行動,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立林草濕資源網格化管理體系,統籌整合林草管護力量,將管護責任落實到山頭地塊,確保每塊林草地有三級5、林長及護林員、草管員管理。耕地資源保護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提升耕地質量,促進永久基本農田合理布局;強化耕地生態功能。堅守耕地保有量目標、控制和引導非農建設占耕;大力開展耕地提質改造、完善農田水利灌溉系統;控制耕地面源污染、發揮農地復合景觀功能。產業發展“一心、兩區、三軸、多點”產業發展策略產業發展布局緊扣區委、區政府發展“三大產業帶”,構建“牛羊豬禽菜果菌薯藥草10+N”特色產業體系的發展思路。結合五和鎮發展實際,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穩糧、興畜、促特色總基調。大力發展特色優質產業,積極培育大蒜種植、肉鴿養殖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牛、羊、豬等肉制品加工產業,構建農產品冷鏈6、物流、電商物流以及鄉村旅游的鄉村服務業體系,促進五和鎮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兩區一心三軸多點圍繞鎮政府級相關設施,形成服務于全鎮產業的綜合服務中心。即現代農業種植示范區、規模養殖示范區。產業發展主軸、產業發展支軸、沿路產業發展軸。農家樂集聚核、集體經濟產業園、水果胡蘿卜種植基地。村莊建設鎮域等級結構規劃形成“鎮區中心村基層村”鎮域村莊體系等級。鎮域職能結構鎮區中心村基層村包括侯吉村。包括五愛村、下寨村。包括沙金村、支寨村、五和村、勝利村、新溝村。綜合型(鎮區)農貿型農業型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新溝村侯吉村、下寨村、五愛村、五和村、沙金村其他類鎮村體系布局村莊規劃類型勝利村、支寨村侯吉村五愛村下寨村沙7、金村支寨村五和村勝利村新溝村村莊風貌指引“綠洲田園風貌區”五和鎮屬田園綠洲風貌區,該類區域村莊建筑提倡以飽和度較低的暖色調為主,主要有米白色、暖黃色等為主,整體上建筑密度與建筑高度較低。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和諧一致,布局優美,錯落有序,體現農業、農村、農民、農家的氛圍和特點。建筑新建或改造建設采用本地材料、工藝技術等,并在環境設計中保護地區特色和文化符號。住宅建筑層數不超過三層。五和鎮位于綠洲地區、氣候條件較好、大地景觀環境優美,采用合院式布局,建筑平面呈“L”型或“回”型?,F狀鄉村風貌多布局零散,依托農田、河流等要素進行布局。建筑高度以低層為主。歷史文化保護“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8、強管理”太平灘墓群陳家燒房紅軍戰斗遺址保護措施必須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一切修繕和新的建設行為均要求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執行,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依據文物部門公布的具體范圍劃定??h級文保單位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推進國土造林綠化規劃至2035年,治理河道長度6.2公里。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規劃至2035年,五和鎮沙金村現狀采礦用地16.82公頃,規劃遠期全部進行復墾。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修復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35年,全鎮規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3254.07公頃,項目實施后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5個等級,涉及沙金9、村、五和村、五愛村、下寨村、侯吉村、勝利村、支寨村和新溝村等8個行政村。耕地土壤退化治理 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規劃至2035年,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面積21.63公頃。實施人居環境整治道路交通設施實現“便捷通暢、層次分明、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發展體系規劃五和鎮鎮區“一橫、一縱”的干路網結構。一橫:以新下公路為依托,西向延伸至國道312,東向延伸連接涼州工業園區形成橫向主干路;一縱:以懷洪公路為依托,形成南北縱向干路。道路等級:鎮區道路等級劃分為主干路、干路和支路三級。道路斷面均為一塊板。鎮區道路體系鎮域道路體系對外交通:五和鎮依托省道316、懷洪公路、新下公路形成快捷的對外交通網絡,區域內村莊間依10、托縣道、鄉道形成高可達的復合型便捷交通網絡。村莊道路:規劃村莊內部道路以現有道路為基礎,順應村莊格局和街巷肌理,保留原始形態和走向,重點打通斷頭路、疏通村莊內部道路、村道硬化等。公共場站:配置保障日常便捷出行的公交換乘車站,加強村級客公交站點建設,完善鄉村交通設施,因地制宜設置停車場,以滿足長途客運的需求。市政基礎設施構建綠色安全的基礎設施網絡給水規劃五和鎮水源為西營水庫,水源類型為地表水。按規劃管網體系,人飲工程用水由宏祥水廠集中供水。排水規劃鎮域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采用暗管型式,雨水采用明渠或暗管型式。雨水采用入滲、收集回用、調蓄排放等方式。供電規劃保留現狀電源,由洪祥35kv變電站供電。11、鎮域內以10千伏電網結構為主。通信電信網絡應根據鎮區通信發展同步建設,靠近通信業務中心及市政通信管網,并保持兩個方向上與市政道路上的通信管網連通。燃氣結合五和鎮燃氣工程全局統籌,規劃天然氣源為涼州工業園區燃氣系統。燃氣管網采用中壓制管網系統,中壓主干管沿鎮區、村莊主要道路敷設。供熱規劃保留現狀鍋爐房,解決鎮區居民供熱。距離鎮區較遠的村莊以燃氣、太陽能、電能、生物質能為熱源。環衛規劃期末,城鎮垃圾清運率和處理率均達100%;農村垃圾清運率達9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以上。規劃逐步推行垃圾分類,著力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安全韌性與減災防災 防洪治澇安全保12、障體系:規劃鄉鎮防洪標準定為20年一遇;村莊防洪標準定為10年一遇。綜合消防應急體系:規劃采用永昌鎮專職消防隊提供消防安全防護,鎮政府、村委會規劃設置微型消防站。配備消防設施,有條件的村莊各戶配備滅火器??拐痼w系:五和鎮抗震設防烈度為度。公共衛生體系:預防為主,有效處置。不斷健全鎮公共安全衛生應急體系和防控機制,做好人員、技術、物資等應急準備,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加強監測,適時預警,及早響應,快速處置。公共服務設施文化與體育設施建設利用村莊內部空閑地或者廢棄宅基地新建小游園,作為村莊文化體育活動場地。教育設施建設規劃保留五和鎮及各村現狀在用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完善教學設施,提升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更好的服務于全鎮適齡兒童的小學、中學教育需求,規劃期內不再新增教育設施用地。社會福利設施建設規劃養老以居家養老為主,集中養老依托雙城鎮中心養老院進行,各村依托村委會設置日間照料中心社會福利設施建設規劃保留五和鎮現狀衛生院、衛生室和衛生分室,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規劃實施與保障措施 開展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開展國土綠化。推進村莊收縮居住,優化調整村莊用地結構布局,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加快農業產業項目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鎮域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近期建設重點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全面實施規劃評估調整機制嚴格落實底線管控健全完善公眾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