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縣李新莊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1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7319
2025-01-17
18頁
8.06MB
1、1 單縣李新莊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 李新莊鎮人民政府 2024 年 12 月 2 單縣李新莊單縣李新莊鎮國土空間規劃(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212035 2035 年)年)(簡本簡本)一、規劃范圍與期限一、規劃范圍與期限 為保障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和李新莊鎮各級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體現人民需求,促進土地集約與可持續發展,建立統一的李新莊鎮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提升空間治理能力,實現鎮域高質量發展和高標準建設,編制李新莊鎮國土空間規劃(以下簡稱“本規劃”)。規劃范圍包括鎮域和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兩個空間層次。鎮域層次包含李新莊鎮行政轄區內的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 68.472、 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為現狀建成區及規劃擴展區域,總面積 1.01 平方千米。規劃期限為 2021-2035年,基期年為 2020 年,近期至 2025 年。二、城二、城鎮鎮性質和性質和發展目標發展目標 (一)(一)城城鎮鎮性質性質 落實單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確定的主體功能定位,李新莊鎮為“農產品主產區”。結合現狀發展基礎,確定李新莊鎮城鎮性質為:省級優質農產品供應地,菏澤市“農業+”鄉村振興示范區。(二)發展目標(二)發展目標 以“香瓜名鎮、豆角原鄉”為創建目標,厚植農業根基,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實現生態、產業、生活協同發展。(三三)規劃指標規劃指3、標 落實上位規劃的約束性指標要求,確定國土空間底線、空間結構與效率、空間品質共計 3 大類 22 小項的國土空間規劃指標體系。(四四)規劃策略)規劃策略 底線守護,實現“水綠田沃”的大美生境。規劃落實三區三線,嚴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提高耕地質量。穩定重要河流生態網絡體系,保護具有生態功能的林地、水域等生態用地,形成水為脈、以田為基、藍綠成網的國土空間生態格局。布局優化,實現建設用地集約優化、城鄉統籌發展。堅持節約集約用地,3 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提高城鎮村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合理調整城鎮村用地和布局,統籌鎮村協調發展。對鎮域內空心村進行整治,積極推進增減掛鉤。產業提能,實現農業產品高質供給4、的富裕鄉村。合理引導產業種植結構,鼓勵規模化運營,以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提高農業種植效率。強化農業產業服務支撐,完善加工、物流、研發、服務功能。深挖鄉村文化內涵,吸引多元、新興業態進入鄉村,提升鄉村創新活力。服務提升,建設精準服務、宜居宜養的鄉村生活圈。以人口分布特征為依據,優化公共服務體系,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促進公共資源精準配置,提升服務能效。風貌有致,實現美麗鄉村示范表達。結合林水田整體形態格局和地方文化特色,確定風貌特色定位與總體要求。三、開發保護格局三、開發保護格局 (一)底線約束(一)底線約束 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至 2035 年,全鎮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7.49 萬畝5、,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 7.01 萬畝。以節約集約為原則,嚴格落實城鎮開發邊界。至 2035 年,全鎮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 1.01 平方千米。落實包括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在內的歷史文化保護線。至 2035 年,全鎮歷史文化保護面積不低于 28.73 公頃。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洪澇風險控制線,將勝利河自然空間劃入洪澇風險控制線。(二)總體格局(二)總體格局 規劃形成“兩軸雙心、四區多點、一帶一環”的總體格局。“兩軸雙心”,強化要素聚合。“兩軸”即依托單巨路和芳李路兩條交通走廊形成的發展軸,沿軸線聚集產業發展要素,加強區域資源要素流動。“雙心”即打造公共服務中心和產業集聚中心,形成李新莊6、鎮特色發展的核心引擎。公共服務中心為鎮駐地,重點為全鎮提供高品質公共服務。產業集聚中心位于芳李路與單巨路交叉口,為全鎮農業生產提供加工、物流等生產性服務。“四區多點”,促進片區整合。“四區”即形成現代農業示范區、精品瓜果4 種植區、優質豆角主產區和高效農業發展區,優化農業空間格局,做優產業特色,實現鄉村地區發展。“多點”指李樓村、張樓村、劉草廟村、黃寺村、楊莊村、趙新莊村六個鄉村振興示范點。“一帶一環”,實現廊帶串合。“一帶”即勝利河生態文化產業帶,挖掘農耕文明特色,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利用航道建設機遇實現區域協同發展。“一環”即依托鎮外環線形成鄉村振興示范環,提升交通能力,串聯鄉村及各農業示范7、園(區),形成推動全域鄉村振興發展的基礎構架。(三)規劃分區(三)規劃分區 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功能空間,加強全域全要素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在鎮域層面劃分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 4 類一級規劃分區。將需加強生態管控的區域劃定為生態控制區,包括重要河道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圍等需加強生態管控的區域,總面積 104.91 公頃;將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需嚴格保護的區域劃定為農田保護區,總面積 4685.50 公頃;將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劃為城鎮發展區,總面積 101.00 公頃;將農田保護區外為滿足農業生產、為農民集中生活和生產配套的區域,劃定為鄉村發展區,總面積 1955.13公頃8、。(四)用途結構調整(四)用途結構調整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農業用地規模總體穩定,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合理安排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加強林地、水域等生態用地保護,拓展綠色空間和水源涵養空間。至 2035 年,耕地適度增加,林地、園地、草地規模保持穩定。嚴格按照城鎮開發邊界范圍開展城鎮集中建設,提升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合理保障區域基礎設施和其他建設用地。適應區域人口流動規律和城鎮化發展趨勢,合理增加城鎮用地。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促進村莊用地適度減少,城鄉建設用地結構進一步優化。統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用地需求。至 2035 年,鎮區人均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 140 平9、方米以內。四、全鎮空間布局四、全鎮空間布局 促進全鎮空間合理布局。統籌保護鎮域內眾多河流廊道和若干重要控制5 點,構建“三帶三廊、一環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以優質集中耕地為本底,依托農業發展基礎,結合農產品加工園區與農產品交易、倉儲市場等,打造“四大板塊、多點支撐”的農業空間格局;構建強心多元的鎮村空間,規劃形成“城鎮中心村一般村”3 級鎮村體系結構,分類施策優化村莊布局。規劃依托李新莊鎮鎮區形成 1 個城鎮社區生活圈。綜合考慮村民需求和行政村邊界,劃定 5 個鄉村社區生活圈單元。統籌配置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生產服務設施,滿足村民生產生活需求。劃定村莊建設邊界面積 951.63 公頃。五、城鎮開10、發邊界范圍規劃布局五、城鎮開發邊界范圍規劃布局 (一)范圍與規模(一)范圍與規模 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為現狀建成區及規劃擴展區域,總面積 101 公頃。到2035 年,城鎮開發邊界內常住人口規模達到 0.8 萬人。(二)用地布局(二)用地布局 統籌駐地村莊更新,形成配套完善的小城鎮,整體形成西產東居的空間格局。劃分 6 類規劃分區,明確空間功能布局建設用地結構比例、開發強度分區。(三)重要控制線(三)重要控制線 劃定城市綠線面積 0.59 公頃。包括承擔重要休閑游憩功能的公園綠地等;劃定城市黃線面積 0.05 公頃,為駐地污水處理站。六、地方特色塑造六、地方特色塑造 嚴格保護 4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11、位,分別為曹莊曹氏墓地、高鄉店遺址、李園遺址和王廟遺址。保護李新莊鎮鄉土工藝,促進李新莊鎮代代相傳的鄉土工藝隨著其所處環境和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創新發展,保持文化多樣性和創新性。以“水、田、林、路”構筑平原地區的生態基底,凸顯原生態自然風貌和原鄉土景觀特色,傳承和展示“綠水相依、田林相伴”的風貌特色。規劃分為四大城鄉風貌區,分別為鄉土風情風貌區、歷史文化風貌區、現代田園風貌區和小城鎮風貌區。城鎮開發邊界范圍重點構建“兩軸兩點”的綠地系統和開敞空間。6 七七、支撐體系、支撐體系 (一)綜合交通系統(一)綜合交通系統 構建內聯外暢高效交通體系。落實濟商高速公路線位,北至山東省濟寧市,南至河南省商丘12、市。加快縣鄉公路建設,構建“三橫四縱”的主次道路骨架體系。其中芳李路、牛劉路東延至 105 國道,暢通鎮區對外聯系路徑,實現與菏徐鐵路、東魚河航道、勝利河航道及港口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規劃的銜接。規劃勝利河航道為級航道。勝利河航道經東魚河航道上引,通過成武縣北支河、安濟河與萬福河航道相連。規劃道路系統包括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個等級,規劃路網間距不大于300 米。主要道路構成“三橫五縱”骨架路網體系,“三橫”為由北向南,依次為府前街、中心街和和平街;“五縱”由西向東,依次為單巨路、縱一次干路、幸福街、單李路、縱二次干路。(二)公共服務設施(二)公共服務設施 充分評估現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擁有量、13、覆蓋率,按照社區生活圈的配套設置標準,采用差異化的設施配置策略,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實現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1、行政辦公設施 全面提升基層黨群服務中心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規劃機關團體用地面積8.3 公頃,主要是鎮區機關單位。規劃保留現有鎮政府,提升為民服務能力,建設現代化綜合行政服務中心。村(社區)統籌布置黨群服務中心。2、文化設施 加強文化設施建設。規劃文化用地面積 0.15 公頃,位于中心街、順河街交叉口東南。規劃將商業用地轉換用途,按標準配置文化站、農民圖書館、老年活動中心等文化設施。村(社區)配置文化活動室,按需配置閱覽室。3、教育設施 根據學齡人口變化趨勢、14、中小學建設標準,預留足夠教育用地。規劃教育7 用地 9.37 公頃。保留鎮區現狀 1 所中學、1 所小學和 1 所幼兒園;鎮區外圍僅保留黃壇小學。村(社區)按需配置幼兒園,優先利用中小學閑置校舍改建幼兒園,可和其他相鄰村聯合設置。4、體育設施 均衡配置公共體育設施。規劃結合公園綠地建設 1 處公共體育場所,配置籃球場,滿足居民日常鍛煉需求。村(社區)配置戶外體育運動場,配置健身設施。5、醫療衛生設施 強化現有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規劃醫療衛生用地面積 0.71 公頃,擴建現狀衛生院,作為綜合醫院門診部,主要負責日常防疫、治療、計劃生育等。村(社區)應配置村級衛生室。6、社會福利設施 構建以居15、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分級分類規劃設置各類養老服務設施,鎮區規劃 1 處養老設施,用地面積 0.82 公頃。村(社區)配置農村幸福院。7、商業服務設施 規劃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面積 11.89 公頃,依托中心街、城鎮公園集中布局商業商務、休閑娛樂設施,形成全鎮的商業服務中心。村(社區)應設農貿市場、餐飲店、便民超市和快遞收納點等。8、殯葬設施 以總量控制、布局優化為原則,逐漸減少傳統公墓,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規劃 2 處公墓,分別為秦莊公墓、潘莊公墓。(三)市政基礎設施(三)市政基礎設施 統籌區域水資源配置,落實城鄉一體化供水,水源來自單縣中心城區水廠16、。至 2035 年,鄉村污水處理率達到 80%以上。規劃城鎮開發邊界范圍采用雨8 污分流的排水體制。規劃保留現狀小型污水處理站。提高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加強城鄉配電網建設和改造。完善。天然氣管網建設,確保天然氣供應安全穩定。至 2035 年,城鎮天然氣供氣普及率達到 100%,農村燃氣普及率達到 95%。推進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新能源、清潔能源使用,堅持采用集中與分散供熱相結合的方式,保障鎮域供熱覆蓋面積。至 2035 年,鎮區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 80%,加強農村冬季清潔能源建設,鼓勵清潔能源供暖項目實施推進。(四)安全防災體系(四)安全防災體系 規劃在鎮政府建設綜合防災指揮中心 1 處。規劃鎮駐17、地防洪標準均應達到 20 年一遇,農村防洪標準均應達到 10 年一遇。規劃鎮駐地重現期為 5 年一遇。按照地震烈度 7 度設防。建設布局合理的避震疏散場所體系,構筑對外應急主通道,全面提升抗震減災綜合能力。規劃建設專職消防隊 1 處,提高消防救援能力。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充分利用現有或擬建的公園綠地、學校操場及校舍等設施,配置必要設施設備及物資,健全完善應急避難場所各項功能,充分發揮應急避難場所的使用功能。依托對外交通道路構筑對外應急主通道。規劃單李路、單巨路和芳李路為鎮域對外應急主通道。八八、國土整治修復、國土整治修復 (一)生態修復(一)生態修復 全面建成李新莊鎮綠色水網,連通鎮域內水系18、,實現供排貫通,重點實施勝利河水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修復溝渠與坑塘,逐步恢復和提升生態環境,發揮生態效益。提升村莊綠化美化。結合土地綜合整治,充分利用村莊閑置土地、宅基地、廢棄地開展植樹綠化,保護鄉村自然生態,提高鄉村綠化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二)國土綜合整治(二)國土綜合整治 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穩步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騰挪空間9 優先用于農村基礎設施與鄉村振興新產業用地。推進農村居民點用地整治,提升村莊土地利用效率與效益。劃定建設用地整治重點區,在群眾意愿支持的基礎上重點推動規模小且空心化嚴重、區位偏遠無發展動力及重大項目占用區內的村莊開展建設用地整理。重點整治區域包含劉草廟19、村、修莊村、黃寺村、黃壇村等村莊,規劃期內,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規模約 100 公頃。九九、規劃實施、規劃實施 (一)規劃傳導(一)規劃傳導 1、村莊規劃的傳導 以鄉村社區單元作為村莊規劃編制單元,共 6 個村莊規劃編制單元。將主導功能、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村莊建設邊界、歷史文化保護控制線、災害風險控制線、建設用地規模、村莊建設管控和風貌指引、公共和基礎設施配套指引、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指引等內容傳導至規劃編制單元。規劃開發邊界范圍內劃分 2 個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原則上編制詳細規劃應與本規劃確定的編制單元相一致。明確各編制單元功能定位、核心指標、管控邊界和要求。其中,建設用地規20、模、綠地與開敞空間面積、城市重要控制線以及城市主次干路的走向等作為剛性要素向下傳導。本規劃無法具體落位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對總量、結構、布局等提出分解落實要求。根據單元空間特征和主導功能,提出差異化城市設計引導要求。(二)村莊建設通則(二)村莊建設通則 嚴格落實“一戶一宅”政策。鼓勵村民結合舊村改造、土地整治,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內空閑地和未利用地建住宅。村莊居民點建設用地控制指標,戶均宅基地面積不大于 200 平方米,人均建設用地不大于 100 平方米,層高不宜低于 2.8 米。農村新型社區以聯排式低層住宅和單元式多層住宅為主,聯排式農居不超過 3 層,單元式住宅不超過 6 層。21、優先引導村莊產業項目進區入園。對符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求的項目,可在村莊建設邊界內安排。村莊建設邊界內工業和物流倉儲項目原則上容積率不低于 1.0,建筑系數不低于 40%,建筑高度不高于 15 米;旅游觀光等10 商業服務類項目容積率不低于 1.0,建筑高度不高于 15 米。鄉村產業建筑應滿足安全退距要求,且不影響周邊村宅建筑通風采光,同時滿足消防規范相關要求。(三)近期行動計劃(三)近期行動計劃 制定產業、水利、能源、交通、民生等 9 類項目,建立近期重點項目庫。規劃落實濟商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建設勝利河濱河路,實施牛劉路東延;規劃整治勝利河、純集溝、洛成河等河道;規劃建設 4 處污水處22、理站;規劃建設 1處農村幸福院、張樓村委會、鎮區綠地;規劃建設散養千秋養殖場、烘干豆角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農產品加工基地等;規劃實施劉草廟村、高鄉店村等村土地整治。(四)健全實施保障措施(四)健全實施保障措施 依托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和監測網絡,實現規劃編制、審批、修改、實施全過程在線管理。建立定期體檢、五年評估的常態化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將國土空間規劃體檢評估結果作為編制、審批、修改規劃、執法等工作的重要參考。嚴格規劃許可管理。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嚴格按照國土空間規劃核發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未取得規劃許可,不得實施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嚴格依據規劃條件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開展規劃核實。無規劃許可或違反規劃許可的建設項目不得通過規劃核實,不得組織竣工驗收。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執法。將國土空間規劃執行情況納入自然資源執法,加強日常巡查和臺賬檢查,做好批后監管。對新增違法違規建設嚴肅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