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市武都區五馬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2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7918
2025-02-07
25頁
5.01MB
1、武都區五馬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稿)武都區五馬鎮人民政府二二五年一月1戰略引導,謀劃目標發展定位戰略引導,謀劃目標發展定位2底線思維,構建國土空間格局底線思維,構建國土空間格局3要素統籌,規范鎮村發展體系要素統籌,規范鎮村發展體系5增強支撐,完善基礎設施布局增強支撐,完善基礎設施布局4融合發展,探索產業提能路徑融合發展,探索產業提能路徑6安全永續,增強鎮域韌性支撐安全永續,增強鎮域韌性支撐7古今交融,強化地方文化特色古今交融,強化地方文化特色8科學保護,優化國土綜合整治科學保護,優化國土綜合整治9保障實施,健全規劃實施體系保障實施,健全規劃實施體系目錄目錄1戰略引領戰2、略引領謀劃發展目標定位謀劃發展目標定位1.1 總體定位1.1總體定位根據上級規劃要求和區域宏觀發展戰略,結合五馬鎮發展實際、資源本底以及區位特點,將其定位為:五馬童話小鎮 生態旅游小鎮 中醫藥康養小鎮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當地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五馬童話小鎮建設項目將逐步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成為兼具休閑觀光、生態康養為一體的示范工程。五馬童話小鎮01踐行“兩山”理論,充分發揮五馬鎮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切實做好自然資源保護工作,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和茶旅項目,將五馬鎮建設成為武都區乃至隴南市重要旅游目的地和中轉地。生態旅游小鎮02依托當地名貴中藥材種植本底,推3、廣中藥材種植經驗,增加中藥材加工研發投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建設以中醫藥產業為依托的康養小鎮核心區,開發康養民宿,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中醫藥康養小鎮0322.1 底線約束2.2 總體格局2.3 規劃分區底線思維底線思維構建國土空間格局構建國土空間格局2.1底線約束 五馬鎮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 193.79公頃,規劃期內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67.14公頃。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148.81 平方千米,主要為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白水江片區)。生態保護紅線 城鎮開發邊界位于五馬街村,總面積為9.15 公頃,城鎮開發邊界內全部為集中建設區。城鎮開發邊界2.2總體格局按照綠色生4、態和因地制宜的原則,規劃形成“一核、一帶、三區、多節點”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核五馬街村,是五馬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交流中心。一帶以鎮域內主要交通干線 S332 省道為發展軸帶。三區鎮域東部重點推進生態保護修復,促進生態資源價值增值,西部重點發展旅游產業,中部建設現代農業集中區。多點包括市場壩村、河口村、馬壩村、石家壩村。人口相對較多,產業基礎相對較好,設施配套相對齊全。2.3規劃分區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鎮域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陸地區域,包括生態保護紅線集中劃定的區域區域為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需嚴格保護的區域。城鎮開發邊界圍合5、的范圍,是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城鎮開發邊界外,規劃重點發展的村莊用地區域。以農業生產發展為主要利用功能導向劃定的區域。城鎮集中建設區村莊發展區一般農業區農田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陸地自然區域。33.1 鎮村體系結構3.2 鎮區空間結構要素統籌要素統籌規范鎮村發展體系規范鎮村發展體系3.1鎮村體系結構 位于五馬街村,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交流活動中心。鎮區 包括市場壩村、河口村、馬壩村、石家壩村、陳壩村。中心村 包括帕子溝村、西山村、何家溝村、金口壩村、董家院村、郭家坪村、李家壩村、觀音崖村。一般村構建“6、鎮區、中心村、一般村”三級村莊公共服務圈層,將五馬鎮的村鎮等級劃分為鎮區、中心村及一般村三級。3.2鎮區空間結構依據區域主導功能,以五馬鎮鎮開發邊界劃定結果為基礎,擬確定五馬鎮鎮區為“一心、一帶、多片區”的功能布局。一心 公共服務中心,主要為五馬鎮人民政府。一帶 沿鎮區 332 省道形成的發展帶。多片區居住生活區、公共服務區商業服務區、綠地休閑區4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探索產業提能路徑探索產業提能路徑4.1產業發展格局4.1產業發展格局構建“一心三帶多點”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促進形成“2+3”的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一心鎮區綜合服務中心三帶區域主要構建旅游服務業板塊,即依托五馬街村“童話小鎮”和石家壩7、村生態茶旅及康養休閑板塊構建童話小鎮旅游發展帶、馬壩農文旅融合發展帶、石家壩生態休閑帶。多點 沿 S332 省道集聚沿線旅游景點,串聯千年紅豆杉、古民居、古村落茶文化、中醫藥基地康養民宿、童話小鎮、曲家壩田園綜合體等景觀節點。55.1 綜合交通體系5.2 公共服務設施5.3 市政基礎設施增強支撐增強支撐完善基礎設施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布局5.1綜合交通體系X499 武都佛崖至寧強安樂河Y024 五馬至康縣三河鄉公路完善交通路網體系有序推進通村公路和村內主干道鋪設水泥路或瀝青路,入戶道路硬化,滿足群眾出行需求。道路完善硬化“生態茶旅”項目的配套設施馬壩村新建停車場鼓勵開通連接鎮區、主要中心村、旅游景8、點、觀光農園的快捷公交網絡線路。鎮區內交通路網完善石家壩村新建加油站新建加油站5.2公共服務設施分級優化全域服務設施布局,搭建“覆蓋城鄉、功規完善、服務均等、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5.3市政基礎設施給水:五馬、裕河管網聯通工程建設。主要開展水源保護工作,鋪設輸配水管道。新修自來水廠一座。排水:采用納管處理與分散治理相結合的污水治理方式。根據村莊自然條件、生態環境敏感程度、污水產排現狀、經濟發展水平等,綜合采用納管處理與分散治理相結合的污水治理方式。電力電信:落實上位規劃要求,布局供電設施,統籌全域電網。環衛處理:在五馬鎮規劃建設垃圾處理場。鄉鎮內垃圾統一運輸至處理廠集中處理。66.1 地質9、災害風險管控6.2 安全防災體系安全永續安全永續增強鎮域韌性支撐增強鎮域韌性支撐極高風險地質災害地點中高風險及存在小概率地質災害地點中低風險區斜坡地帶相關專項整治監測預警、局部搬遷避讓、立警牌進行生態自然恢復和人工干預恢復6.1地質災害風險管控風險點位強化土地利用政策管控加強群專結合監測預警持續開展科普宣傳與技術培訓強化居民點布局管控基于風險區劃結果避免在危險區內新建工程和規劃居民點。加強人類工程活動管控和關鍵時段管控等,形成高效服務的減災“面控”模式。6.2安全防災體系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橫向協同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完善以各級應急避難場所為節點,救災、疏散通道為網絡,10、全面覆蓋、重點突出的城鄉綜合防災空間結構。利用公園、綠地、廣場等開敞空間和文體場館、學校等公共設施,因地制宜建設、改造和提升應急避難場所。在鎮政府建設應急指揮中心,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依托城鎮主要道路進行建設,連接應急避難場所、醫療機構及客運樞紐。77.1 歷史文化保護內容7.2 歷史文化保護措施古今交融古今交融強化地方文化特色強化地方文化特色7.1歷史文化保護內容鎮域內現有兩處古院落,分別坐落于五馬街村和馬壩村。保護內容為馬壩村郭家大院修繕項目、五馬街村周家大院修繕項目。郭家文化大院位于武都區東南部五馬鎮西3km處的馬壩村,于清道光初年修建,歷時九年,距今約200年11、歷史。屬明清時期川北木架子房模式,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宅院布局依照傳統建筑和天人合一的講究,彰顯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的傳統文化內涵,磚石雕刻渾厚飽滿、取向高雅;木雕畫面寓意豐富、修性養德;漆畫藝術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宅院古樸滲透著奢華,深厚浸蘊著大氣。其建筑獨特、精美,是西秦嶺山系周邊不可多得的傳統古民居建筑代表。2024年12月26日,武都區五馬郭家文化大院正式確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7.2歷史文化保護措施加大文物保護投入,加強古建筑、古遺址保護,實施人文古跡保護工程項目 加強古建筑的修繕保護,繼續深入推進馬壩村郭家大院修繕項目、五馬街村周家大院修繕項目,傳承歷史文脈,繼承和弘揚華夏文明12、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五馬特色資源,保護好郭家大院、周家大院傳統民居。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挖掘、搶救和利用工作 健全機制、強化措施,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大力發掘、培育、扶持民間藝術隊伍和民間藝人,做好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以經典誦讀、節日民俗等為途徑,廣泛開展群眾性民俗文化活動。88.1 土地綜合整治8.2 人居環境整治8.3 生態保護修復科學保護科學保護優化國土綜合整治優化國土綜合整治 通過退耕還林還草、采取工程措施等手段整治撂荒地。整治后主要種植雜糧、玉米、蔬菜等作物。今后應通過工程措施逐步改善耕作條件,繼續種植農作物;對于降級難度較大的區域,要逐步退耕還林13、還草。撂荒地整治 主要集中在鎮域西北部,集中分布在市場壩村、何家溝村、陳壩村、觀音崖村,耕地后備資源分布零散、規模較小,因此開發難度較大,較難實施連片集中的開發整治項目。要在保障全鎮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占補平衡”管理目標的實現。耕地后備資源開發8.2人居環境整治以行政村為單位將其劃分為居民點優先整理區、次先整理區和適度整理區。優先整理區 包括董家院村、李家壩村、西山村、馬壩村、五馬街村、陳壩村。生態保護紅線覆蓋區域,地質災害分布較為密集區域,人口外流嚴重,發展條件不足,應優先進行宅基地整治。在尊重村民意愿、保留村莊特色景觀風貌、留住鄉愁的基礎上提升村莊民14、居質量。次先整理區 包括何家溝村、金口壩村和郭家坪村。此類村長范圍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相對較小,災害點亦有分布,同時考慮其社會經濟條件將其列入次先整理區。適度整理區 包括觀音崖村、市場壩村、河口村、石家壩村。觀音崖村現已搬遷至鎮區周邊,原有宅基地現已廢棄,考慮到廢棄宅基地處于生態保護紅線內且部分廢棄宅基地處于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內,因此將其列為適度整理區。市場壩村、河口村、石家壩村村莊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相對較好,暫無必要進行大規模宅基地拆建。8.3生態保護修復加強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采取水系聯通、清淤疏浚、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等治理修復措施。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以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建設用地準入管理為重點,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8.1土地綜合整治99.1 規劃落實傳導9.2 實施保障措施保障實施保障實施健全規劃實施體系健全規劃實施體系9.1規劃落實傳導村莊規劃傳導:以鄉村社區生活圈為依據劃定村莊規劃編制單元。規劃全域統籌村莊建設用地規模、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和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和管控要求。詳細規劃傳導:將主導功能、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村莊建設用地規模、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等內容傳導至詳規編制單元。9.2 實施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