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物運輸公司公司風險評價準則(8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9792
2025-02-26
8頁
26.95K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貨物運輸公司雙體系風險隱患管控文件全套
1、風 險 評 價 準 則1、 目的 為確保公司生產活動平穩進行,減少或避免各種不必要的作業風險,根據國家及山東省相關標準要求,結合公司生產實際狀況,特制定本評價準則,用于指導公司各系統生產趨于良性循環,使全員明晰本崗位影響安全的風險及控制措施,提升安全生產意識及知識水平。 2、適用范圍 本評價準則適用于公司各部門(車間)及基層安全生產活動、操作與各項檢維修活動,和崗位設備設施的日常排查活動。3、評價依據 a.公路水路行業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b 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 GB/T13861-2009c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 GB 6441 -86d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 D2、B37/T2882-2016e 山東省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驗收評定標準(試行)4、評價方法 公司針對當前安全評價方法眾多的實際,安全評價目的和對象的不同,因每種安全評價方法都有其適用范圍和應用條件,在進行安全評價時,應根據安全評價的對象和要達到的評價目的,選擇適用的安全評價方法。 安全評價主要用的方法羅列如下:序號風險評價方法和名稱英文縮寫適用性概括采用情況1安全檢查表SCL對各類靜態設施羅列所需檢查項目及標準的表格形式公司采用2工作危害分析JHA主要針對工作活動過程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風險性評價與辨識公司采用3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 FMEA按實際需要將系統進行分割并分析可 能發3、生故障類型,以便采取相識對策,提高系統安全性未采用4故障樹分析F TA重點對系統的危險性進行識別評價,可作為安全分析、評價、和事故預測未采用5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目的是找出過程中工藝狀態的變化 (偏差),分析偏差產生的原因、后果及可采取的對策未采用6故障假設分析法WI對系統工藝過程或操作過程的創造性 分析,可通過提問的方式發現可能的事故隱患未采用7危險指數法RR通過評價人員對幾種工藝現狀,及運 行的固有屬性進行比較計算,確定工藝危險特性重要性大小,并根據評價結果,確定進一步評價的對象未采用8事件樹分析ETA用來分析普通設備故障或過程波動(初始事件)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未采用9人員可靠性4、分析HRA一般建議將該評價方法與其他安全評 價方法結合使用,能識別出具體的、有嚴重后果的人為失誤未采用10定量風險評價方法QRA該種評價方法能提供足夠的信息,為 各級管理者提供有利的定量化決策依據未采用11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主要將作業條件的危險性作為因變 量,采取對所評價的對象劃分的危險程度等級表,查出危險程度的一種評價方法未采用5 安全評價所適用準則 5.1安全評價準則 公司制定的評價準則包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和事件后果的嚴重性S,以及與其對應的風險度R。風險度R=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事件后果的嚴重性S。 5.2安全評價的取值標準 根據公司實際經營情況,相關標準羅列如下: 5.2.1事5、件發生的可能性L值大小判斷準則: 鑒于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與及其發生頻率與現有的防范、預防、檢測和控制措施息息相關,倘若各項控制措施到位,并處于良好狀態,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值會大大降低。如下表所示,等級數值越大,說明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越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判斷準則等級(L)標 準5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或危險、有害因素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4危險、有害因素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也未作過任何監測,或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或危險、有害因素經常發生或在預期情況下發生3沒有保護措施(如沒6、有防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或未嚴格按操作程序執行,或危險、有害因素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或過去曾經發生類似事故或事件,或在異常情況下發生過類似事故或事件2危險、有害因素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或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或過去偶爾發生危險事故或事件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5.2.2公司根據實際生產經營規模,將事件發生結果的嚴重性(S)羅列如下:事件后果的嚴重性(S)判別準則等級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萬元)停工公司形象5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7、死亡20全廠停工省內影響4潛在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喪失勞動能力10車間部門級停工行業內及市內影響3不符合上級公司或行業的安全方針、制度、規定等截肢、骨折、聽力喪失、慢性病5崗位級停工縣內影響2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規定等輕微受傷、間歇不舒服5受影響不大,幾乎不停工公司及周邊范圍影響1完全符合無傷亡無損失沒有停工形象沒受損風險等級(R)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風險度等 級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實施期限2025巨大風險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立刻1516重大風險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測量及評估立即或近期整改912中等風險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8、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按照年度計劃實施整改48可接受風險可考慮建立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但需定期檢查有條件、有經費時治理4輕微或可忽略的風險無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記錄6 評價與治理 6.1風險評價的范圍: 1. 人人的不安全操作行為; 機物的不安全狀態; 環環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管規章制度的建立與落實 2. -規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階段; -常規和非常規活動; -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 -所有進入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 -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 -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 -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企業周圍環境; -氣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 6.2 評價9、 依據公司目前的實際狀況,選擇適當的安全評價方法,對作業活動、生產設備設施、工藝過程等方面進行危害識別,進而按照風險評價的準則進行風險評價,劃分風險等級,確定風險是否屬于可接受風險。根據風險值的大小將其分為巨大、重大、較大、一般、低風險,分別確定整改的期限和整改措施。風險管控措施在制定過程中應考慮可行性、可靠性、先進性、經濟合理性,同時從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個體防護、應急處置等方面識別,并評估現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現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項風險,應提出建議或改進的控制措施。 6.2 治理 對評價為重大風險以上級別的風險,各車間科室應該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按優先順序進行控制治理。并10、且應對判定為重大風險的進行詳細記錄,并定期更新,各車間科室應針對具體措施采取嚴格控制的方式,嚴格按照“四定”措施,依次采取消除、抑制危害,修訂操作規程,保證整改質量和效果。 6.3 要求 6.3.1公司及各車間科室應該將風險評價的結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對崗位人員進行廣泛宣傳、培訓,使其熟悉工作崗位和作業環境中的風險及所應采取的控制措施。各車間科室應將已確定的控制措施,按照優先順序,逐項進行落實,把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 6.3.2公司及各車間科室應對于常規活動每一年組織一次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對常規活動重新識別評價;對于八大特殊作業活動等危險性較大的活動,在開始之前進行危害識別風險評價,在此基11、礎上編寫實施方案,并經有關領導嚴格審批。倘若對有發生嚴重事故可能的作業活動,還應制定應急措施、編寫應急預案,并且在活動或施工前進行演練。 6.4 評價的應用 6.4.1風險評價的內容應納入安全教育培訓內容,作為崗位人員應知應會的安全基礎知識。 6.4.2 崗位安全生產常規活動評價的內容經公司安委會批準后應在崗位公示,便于崗位人員獲知。 6.4.3 對于公司各級安全管理部門查出的安全隱患存在異議的可運用評價方法進行評價驗證。 7 工作程序 7.1 各部門職責 7.1.1 公司風險分級管控領導小組負責風險評價組織,評價匯總,經公司安全管理委員會批準后頒布實施。 7.1.2生產車間負責本車間范圍內的12、崗位風險評價。 7.1.3公司安委會負責審核風險評價的批準實施。 7.1.4公司安全科負責崗位風險控制的落實督促。7.2 由公司安全生產消防安全領導小組兼任風險評價小組 7.3 崗位風險評價實施程序 7.3.1、風險評價實施程序圖例(附圖)7.3.2 風險評價的控制 風險的控制程序按第六條之規定執行。 7.3.3風險評價實施時間進度 公司雙體系建設推進工作按照公司雙體系建設推進實施方案按照時間節點完成,企管辦、生產部、安全生產辦公室定期跟蹤督導。8 風險管控措施落實8.1 公司安委會負責對重大風險(2級橙色)以上風險點進行垂直督導,由風險點所在單位負責直接落實各項風險管控措施。8.2 各部室車13、間負責人負責對較大風險(3級黃色)風險點進行督導,由風險點所在部門班組長組織人員落實風險管控措施。8.3 各崗位安全管理人員對一般風險(4級藍色)以下風險點進行督導,由所在班組崗位人員落實風險管控措施。9 獎懲 各部門、各崗位人員風險管控職責已納入到公司安全生產責任制中,嚴格按照公司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實施細則的要求進行考核獎懲。10 附則 10.1 根據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DB37/T 2882-2016要求,公司風險分級管控領導小組每年組織相關人員重新進行風險評價。 10.2 在組織機構發生重大調整、工藝設備發生改造變更、本單位或其他同行業單位發生安全事故及類似安全事故、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公司崗位作業規程等發生變更或改動時應重新進行評價。 10.3 本準則最終解釋權歸公司安全生產辦公室。 10.4 本準則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附圖:全員崗位識別識別控制崗位風險告知持續推進改善風險管控措施編制上報危險因素清單車間匯總評審班組討論完善識別方法培訓評價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