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河鎮中心小學校信息技術應用2.0考核辦法.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11677
2025-03-04
5頁
22.90KB
1、信息技術應用2.0學校考核辦法xxxx鎮中心小學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為了提升全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依據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和吉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根據永吉縣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工作規劃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此辦法。一、研修目標任務(一)總目標以中國教師研修網為主要平臺,以課堂教學為實踐基地,依托學校校本研修項目的建設,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采用整校推進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2、以提升個人能力,更新教學方法為主要目的,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的發展目標:校長信息化領導能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中層領導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基于對學校現狀的分析,學校全體教師參與此次提升培訓。預計57%教師達到多媒體教學環境,40%教師達到混合學習環境,3%教師達到智慧學習環境。(二)具體目標1.多媒體教學環境A1(學情分析)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教師能夠在調查網、QQ、微信等即時溝通工具支持下組織學生填寫問卷,快速收集和分析學生信息,有效了解學情,從而為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學策略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科學依據。A3(教學設計)演示文稿設計與制3、作。教師能夠在演示文稿、101教育PPT信息技術支持下,根據教育教學需要設計與制作演示文稿,從而靈活組織、應用多媒體素材,提升教學內容的解釋力。A5(學法指導)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教師能夠在視頻、動畫等信息技術手段支持下設計并實施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從而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奠定良好的課堂學習基調。A6(學法指導)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教師能夠在演示文稿、101教育PPT等信息技術手段支持下設計與優化講解、啟發、示范、指導、評價等課堂講授活動,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重點和關鍵問題,引發學生感知、記憶、想象、創造等思維活動。2.混合學習環境B2(教學設計)微課程設計與制作。教師能夠在超級錄屏4、喀秋莎等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下設計并制作微課程,從而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支持學生自主學習。B5(學法指導)學習小組組織與管理。教師能夠在QQ、微信、YY語音等信息技術支持下進行學習小組的組織與管理,從而豐富學習小組產生方式,提高小組成員學習活動的參與度,保證小組成員平等地獲得學習資源,促進小組成員及時交流與深度互動,推動集體智慧的沉淀和分享。B6(學法指導)技術支持的展示交流。教師能夠在美篇、微信空間、QQ空間、吉林市智慧云平臺、吉林省公共資源服務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支持下完成課堂內外的討論、辯論、成果展示等活動,從而拓展展示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3.xx學習環境C1(教學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教師5、能夠在微信、百度腦圖、問卷星、Cctalk等信息技術支持下,解決復雜問題,拓展知識邊界,創造更多可能性,完成基于生活環境下的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C3(學法指導)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能夠在考拉閱讀APP、考拉英語等信息技術支持下,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空間,從多個視角厘清和界定問題,及時交流和呈現問題解決的方法、過程和結果,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和創新能力。C4(學法指導)支持學生創造性學習與表達。教師能夠采取合適的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性學習、表達與交流展示提供信息技術支持,從而優化成果的表現方式,創造多樣化的學生表達與分享的機會,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活學生的創造潛能。例如在6、綜合實踐活動探究時,可以直接用手機進行拍照、錄制視頻分享學習成果。二、研修內容內容及時間安排(一)啟動工程永吉縣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2.0提升。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二)完成50學時(其中,實踐應用學時不少于50%)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全員培訓。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三)學習步驟1.測評選點2019年8月23日至2019年8月30日。2.校本研修(1)課程學習2019年8月31日至2019年10月24日。(2)教學設計2019年10月25日至2019年11月7日。(3)研課磨課2019年11月8日至2019年11月21日。3.提交成果2019年11月227、日至2019年11月29日。4.應用考核(1)學校審核2019年11月30日至2019年12月7日。(2)互學互評2019年12月8日至2019年12月21日。(3)專家認證2019年12月22日至2019年12月29日。三、考核測評辦法(一)線上考評總計50分,負責人:xx1.觀看課程252.校本活動103.提交成果15(二)實踐測評總計50分,負責人:xx、xx1.互學互評102.成果認證303.校本實踐10(三)實踐測評具體要示1.提交一份在信息技術能力支持下創作的教育教學成果一份。要求:必須原創。2.參與在信息技術能力支持下的教育教學競賽活動1次,并獲獎。例如:a學校“創優活動”課堂教8、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大賽b學校微課制作競賽活動c參與學區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教學觀摩活動d參加“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e參與學科基于核心素養下,提升課堂教學能力的網絡研修活動四、組織保障(一)加強組織管理。1.對教師信息化發展進行精細化管理。按工作性質分學科、分學段、分部門管理,確保人人有領導負責,處處有團隊指導。2.對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工作進行測評。分不合格、合格、優秀、卓越幾個等次,獎勵信息化技術水平能力提升幅度比較大的卓越教師。(二)明確主體責任。教師首先要進地自我診斷,認清現有信息技術水平,明確達到什么樣的信息技術標準,參照能力維度,對照微能力測評規范選擇個人研修的關鍵能力點,完成線上線下學習。(三)建立應用機制。1.學校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作納入年度考核之中,成為評優選先的依據。2.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將成為參加學校及以上部門組織教學競賽活動的入門條件。(四)落實經費保障積極支持教師參與國家級、省級、市縣級的各種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活動,保障培訓經費的使用。購買書籍,保障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理論層面的提升。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