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漁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15424
2025-03-04
25頁
108.50KB
1、浙江省漁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2016年8月31日25目錄一、走在前列謀新篇4(一)發展背景4(二)問題和短板61、違法違規現象仍然普遍,監管能力還需提高。62、捕撈產能嚴重過剩,水產養殖方式比較粗放。73、環境質量持續承壓,資源枯竭勢頭尚未扭轉。74、漁民轉產轉業困難,收入持續增長受到挑戰。7二、指導思想8三、總體目標8四、主要任務10(一)堅持依法治漁,重構資源管控新秩序。101、深入推進“一打三整治”行動。102、進一步完善漁業治理體系。113、加強管控能力建設。11(二)堅持協調發展,打造漁業產業新格局。121、促進水產養殖轉型升級。122、推動國內海洋捕撈減船轉產2、。133、做大做強遠洋漁業。134、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13(三)堅持綠色發展,建設東海藍色新屏障。141、推進海洋污染整治。142、加強漁業資源保護。143、加強海洋生態修復。15(四)堅持共享發展,建設美麗新漁村。151、開展特色漁鄉小鎮創建。152、強化平安漁業建設。163、完善漁民社會養老保險措施。16(五)堅持創新引領,增強漁業發展新動力。171、創新公共服務體系。172、創新漁業管理模式。183、創新海洋綜合執法體制。18五、重點工程和項目18(一)漁場綜合治理工程191、漁場秩序整頓。192、海洋漁業綜合監管信息化平臺建設。193、執法裝備能力建設。19(二)產業轉型升級工程13、91、海洋捕撈減船轉產。192、遠洋漁業拓展。203、水產養殖轉型提升。204、基層專業化海洋漁船服務管理組織創建。20(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201、海洋環境監測業務體系建設。202、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修復。203、海洋保護區建設與管理。20(四)美麗漁村建設工程211、創建特色漁鄉小鎮。212、漁船安全生產管理。213、漁港、漁船避風錨地及漁港經濟區建設。214、漁民基本養老保險。21(五)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工程211、漁業生產要素流轉平臺建設。212、漁業資源監測平臺建設。223、漁業科技支撐平臺建設。224、海洋漁業金融服務平臺建設。22六、保障措施22(一)加強組織領導。22(二)完善法4、治保障。23(三)加大投入力度。23(四)營造社會氛圍。23(五)加強隊伍建設。24浙江是全國漁業大省,漁業各項事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為貫徹習總書記“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對浙江發展的定向指導,推動漁業進一步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及浙江省省級“十三五”專項規劃編制目錄編制浙江省漁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規劃期限為2016年至2020年。一、發展基礎及挑戰(一)發展背景“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漁業發展很重要的五年。全省漁業主管部門和廣大漁民按照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部署,基本完成了 “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5、務。漁業經濟邁上新臺階,2015年,漁業經濟總產出1937.4億元,漁業(一產)增加值達到503億元,分別比“十一五”末增長了45%和62.7%;全省水產品總產量602萬噸,其中養殖產量195.3萬噸,國內捕撈產量345.5萬噸,遠洋漁業產量61.2萬噸,養殖業、國內捕撈業和遠洋漁業占比分別為32.4:57.4:10.2,結構進一步優化。漁民增收有了新突破,落實漁業成品油價格補助政策,五年累計發放漁業油價補貼290億元,緩解了漁民生產成本上升壓力;漁民人均收入達到21514元,比“十一五”末期增長61%,漁民全面小康的長跑即將進入關鍵決勝階段。漁業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實施“百站千組萬6、聯網”工程,進一步落實船東船長主體責任,與“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期間漁船事故數下降54.35%、死亡(失蹤)人數下降39.39%、沉船數下降54.54%。強化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建設。五年來,全省累計水產品質量抽檢2.5萬批次,樣品合格率達到98.9%。實現60馬力以上漁船及漁民互助保險全覆蓋,啟動水產養殖互助保險試點,沿海漁業基礎設施互助保險逐步完善,承擔風險保額超800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超100%。表1 “十二五”漁業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主要指標“十二五”計劃2010年2015年漁業經濟總產值(億元)203013361937.4水產品總產量(萬噸)7、545517.7602其中:國內海洋捕撈產量310308.5336.7遠洋漁業產量2519.461.2海水養殖產量9287.293.3淡水漁業產量118102.6110.8漁民人均純收入(元)205501335021514海洋捕撈漁船數(艘)“雙控”指標2446219493水產品產地抽檢合格率(%)98%以上98%98.9%經過“十二五”發展,我省漁業綜合實力又有了新提升,為繼續走在前列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在漁業發展中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轉型升級“組合拳”,深入開展浙江漁場修復振興暨“一打三整治”和“漁業轉型促治水”兩大行動,漁場秩序和漁村面貌呈現了新氣象8、。全省取締涉漁“三無”船舶14004艘,對全省6703艘“船證不符”漁船開展整治,取締禁用漁具14萬頂(張),對336個入海排污口開展摸查,“一打三整治”取得階段性勝利。完成了近50萬畝池塘生態化改造,推廣近40萬畝稻漁輪作,劃定超60萬畝禁限養區,啟動實施“生態修復百億放流”行動,累計增殖放流水產苗種83.2億單位,有力地助推了“五水共治”。我省已在漁業治理模式、倒逼轉型機制等探索中積累了新的經驗,將為“十三五”期間漁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力。(二)主要問題和短板我省漁業轉型升級已經找到跑道、見到曙光,但在法治建設、產業轉型、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等方面也存在問題及短板:1、違法違規現象普遍,監管9、能力還需提高。浙江漁場修復振興任務仍然任重道遠。違反伏休規定、跨海區偷捕等行為屢禁不止;非法購銷漁獲物、非法供油供冰等現象屢見不鮮;電魚、毒魚、炸魚等非法行為屢禁不絕;擅自改變捕撈作業類型,普遍使用小網目、雙層囊網(密眼襯網)數不勝數;違法漁民沖撞漁政船、扣押執法人員等嚴重暴力抗法行為時有發生。而現有法律法規滯后、執法力量薄弱、聯動協同機制不全,漁業基礎工作不夠扎實(尤其是資源監測調查工作缺失)、技術裝備尤其是信息化水平較為落后等問題突出,導致漁業管理成效不明顯,漁業資源管護與漁區社會穩定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2、國內捕撈產能過剩,水產養殖方式比較粗放。經過嚴厲打擊非法漁船,我省已打掉涉漁非法船10、舶約50萬千瓦,但是仍有功率約340萬千瓦(約占全國1/4),海洋漁業資源長期處于過度捕撈狀態,大大超過資源承載力,加上漁具漁法不科學,捕撈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傳統水產養殖仍占主導地位,創新動能不足,產業發展乏力,供應與需求不符,產品與市場錯位,中低端水產品價格長期低迷,需要花大力氣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環境質量持續承壓,資源衰退勢頭尚未根本扭轉。陸源排放壓力仍居高不下,近海赤潮爆發頻次、面積呈增長態勢;加上日趨增加的灘涂圍墾、海底管線以及繁忙的海上交通等,對重要經濟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和洄游通道造成重要影響,浙江漁場盛產的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等“四大漁產”已名存實亡,資源呈現枯竭11、勢頭。內陸漁業資源同樣處于衰退危機。此外,漁村“臟亂差”等問題也仍然突出。4、漁民轉產轉業困難,收入增長受到挑戰。海島縣和純漁區產業結構單一,缺乏就業渠道,傳統漁民普遍存在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生產技能偏弱等問題,轉產轉業十分困難。從漁民收入來看,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影響,“十二五”期間漁民收入增速與“十一五”相比有所放緩,增幅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同時,中央漁業生產成本補貼政策調整,對我省漁民持續增收造成較大壓力。因此,“十三五”時期對我省漁業轉型升級充滿機遇和挑戰,必須努力化挑戰為機遇,以法治思維和改革精神,先行先試,破解難題,推動漁業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使浙江漁12、業在全國“繼續發揮先行和示范作用”。二、指導思想深入貫徹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扣轉型升級主題,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法治建設”兩大主線,著力發展現代生態漁業,著力加強資源環境保護,著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建設美麗和諧漁村,努力實現修復振興浙江漁場和漁民全面小康,積極探索一條資源、環境、產業、民生統籌協調的漁業轉型升級新路子。三、總體目標通過五年左右的時間,以“漁業轉型發展先行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平安漁業達標縣”等“三大創建13、”活動為抓手,全面推進漁業轉型升級,努力實現生產規范有序、資源科學利用、生態保持穩定、民生不斷改善的轉型升級目標。涉漁“三無”船舶全面取締,非法捕撈基本杜絕,“絕戶網”等掠奪性生產方式基本整治到位,全省力爭壓減海洋捕撈產能50萬千瓦,海洋漁業捕撈產能與我省資源狀況基本匹配,海洋漁業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漁船“船證不符”現象基本根治全面推進,全省12000艘海洋捕撈大中型漁船按章生產,有序管理;直排海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海洋生態環境穩中趨好;選劃新建一批海洋保護區,劃定9個產卵場保護區,使我省海洋與漁業類保護區總數達到18個以上,保護區面積占我省管轄海域面積11%以上,累計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種1014、0億單位,資源環境保護步入良性發展軌道;養殖空間規劃布局合理,禁限養區長效機制完善,各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模式技術全面推廣普及,生態養殖小區養殖尾水處理率達到90%;漁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突破,建設現代生態養殖業,強大的遠洋捕撈船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水產品精深加工業,基本建立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監管能力相配套、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現代漁業產業格局、經營體制和治理體系。漁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漁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確保漁民收入實現提前翻番,基本形成“漁場富饒、漁村美麗、漁民幸福、人海和諧”的發展新局面。表2 “十三五”漁業轉型升級主要指標類別主要指標20152020產業轉型指標漁業15、增加值(億元)503達到555水產品總產量(萬噸)602穩定在600左右其中:國內海洋捕撈產量336.7減少到260左右漁民人均純收入(元)21514達到31000海洋捕撈漁船累計壓減產能(萬千瓦)5050特色漁鄉小鎮/30生態指標增殖放流苗種(億單位)103大于100海洋保護區面積(平方公里)2718達到5000安全指標漁場安全事故指標下降百分比11%15% 災害性海浪預警報準確率84%88%及以上水產品產地抽檢合格率(%)98.9%98% 及以上注:帶的為五年累計數;災害性海浪預警報準確率為五年平均值。本規劃表格所列指標均為預期性指標。四、主要任務(一)堅持依法治漁,重構資源管控新秩序。繼16、續保持高壓態勢,大力開展“打非治違”行動,完善漁業監管制度體系,提升管控能力,重建漁場良好作業秩序。1、深入推進“一打三整治”行動。繼續嚴厲打擊涉漁“三無”船舶及其他各類非法行為,建立涉漁“三無”船舶防控體系,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堅決防止反彈回潮;持續開展捕撈漁船“船證不符”和漁運船整治,建立健全捕撈漁船、漁運船更新改造監管體系;堅決打好“幼魚保護攻堅戰”和“伏季休漁保衛戰”,深化“一打三整治”行動,全面開展禁用漁具整治,堅決打擊制造、銷售、維修、隨船攜帶、使用國家和省規定的禁用漁具的行為,整治規范捕撈漁船“證網不符”、“證業不符”等行為,逐步推廣使用符合最小網目尺寸標準漁具;全面開展海洋環境污17、染整治,清理非法設置的入海排污口,嚴控陸源污染超標排放、沿海水產養殖和海洋船舶油類污染。2、進一步完善漁業治理體系。貫徹實施漁業法,圍繞漁業資源環境保護、漁業船舶流轉、漁業船員管理、遠洋漁業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漁民生計保障等重點,加強法規制度的立改廢釋,為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增加制度供給。以基層專業化海洋漁船服務管理組織創建試點為抓手,推進全省統一的海洋漁船管理制度建設,落實服務便民、管理規范要求,漁業、公安(邊防、海警)等部門聯合開展海上巡航執法,嚴打嚴治非法捕撈;經信、工商、商務、漁業等部門分別牽頭開展陸域的非法建(改)造漁船、非法供油供冰及購銷漁獲物、非法制售禁用漁具等專項行動,掐斷“黑18、色”產業鏈。推行群專結合監管模式,組織漁民參與協管,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完善公眾舉報制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漁業資源保護的濃厚氛圍,構建“政府、社會、漁民”共同參與的漁業治理架構。3、加強管控能力建設。建設漁船、漁港、船員綜合聯動的管理平臺,優化漁船、漁港、船員的審批和事中事后監管及違法處罰等工作流程,實現漁港、漁船、船員全程動態監管。建立目標考核、舉報獎勵、責任倒查、交叉執法、定期通報、獎懲掛鉤等工作制度,完善信息交換、聯勤執法、應急處置、協助追查、案件移送等工作機制,切實提高監管效率。探索建立漁獲物定點投售、實名制加油及供冰(代凍、收購、銷售)記錄等機制,強化全產業鏈管控。加強基層漁政執法、19、漁船檢驗、漁港監督等基礎建設,提高設施裝備保障水平。(二)堅持協調發展,打造漁業產業新格局。著力推動漁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平衡漁業產業結構,按照“養殖業提質增效、捕撈業(國內)壓減產能、遠洋漁業拓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方針,出臺浙江省漁業轉型發展先行區工作實施方案,鼓勵創建若干個漁業轉型發展先行縣,引領全省漁業發展新格局。1、促進水產養殖轉型升級。以魚治水,放魚美景,吃魚健身,養魚富民,推動“小魚”與“山水林田湖”組成生命共同體,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突出種業優先,大力培育水產種苗育繁推體系和現代種業企業,增強育種和原良種供給能力。結合現代漁業園區、健康養殖示范場等建設,內20、陸地區大力推廣循環水養殖(“跑道魚”)等節能減排、節地節水等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沿海地區發展淺海貝藻、魚貝藻間養和全浮流紫菜養殖等碳匯漁業和深海網箱(圍網)建設。大力推進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力爭5年內90%以上的規模生產主體納入追溯管理平臺。繼續實施魚塘生態化改造、大水面增殖放流、稻魚共生輪作減排等工程,劃定水產養殖禁限養區,持續開展漁業環境監測,嚴厲整治亂用藥、施肥養魚、尾水直排等行為,推廣配合飼料替代冰鮮魚投餌,降低養殖生產活動對水環境的負面影響,建設生態、安全、優質、高效的現代水產養殖業。2、推動國內海洋捕撈減船轉產。以漁業油價補助政策調整為契機,在中央減船轉產補助標準基礎上21、,支持地方統籌資金提高補助標準,用市場化手段贖買漁船和功率指標,著力壓減海洋捕撈產能,力爭到2020年我省沿海國內捕撈漁船產能壓減50萬千瓦,逐步實現海洋捕撈強度與漁業資源再生能力相協調。3、規范發展遠洋漁業。規范發展遠洋漁業,編制遠洋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組織實施遠洋漁業拓展工程。魷魚等大宗遠洋產品順應市場需求積極穩妥去除庫存,著力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激發主體活力,持續增強浙江遠洋漁業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后勁。4、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培育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漁場等新型漁業生產經營主體和多元社會化生產服務組織。以資本為紐帶,完善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推進一二三產業有效銜接,不斷延長漁業產業鏈22、,促成新融合,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按照水產品深加工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戰略目標,編制水產品加工“十三五”規劃,提檔增值、節能減排、集聚產業、培育品牌。加大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投入,大力培育精深加工的標桿企業,改造提升水產品加工集聚區,支持加工產品走品牌化發展道路。大力培育漁業新業態。加強統籌規劃,推進漁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建設休閑漁業特色村點、漁民民宿和漁家樂,開發休閑基地、戶外運動、海上游釣、趕海體驗等休閑產品,發展觀光旅游、科普教育、文化創意、民宿美食等休閑業態。發展漁業電子商務,建設水產品網絡銷售平臺,發展“網上菜籃子”等生鮮水產品網上直23、銷,開拓水產品個性化定制服務、會展漁業、漁業眾籌等新型業態。(三)堅持綠色發展,建設東海藍色新屏障。總結象山、洞頭、玉環、嵊泗等四縣區開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以“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活動為抓手,海陸統籌,綜合謀劃,大力推進近岸海域和重點海灣污染整治,大力加強休漁禁漁管理,大力開展海洋生態修復,全力助推美麗浙江建設。1、推進海洋污染整治。繼續推進浙江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規劃和杭州灣、三門灣、樂清灣、象山港等“三灣一港”污染綜合整治方案;建立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通報制度,完善監測網絡,增加監測站位,加密監測頻次,推進監測、評價、發布信息化;加強陸源污染物排放監管,嚴格海洋、海岸工程環境影響評24、價,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確保直排海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實行近岸海域養殖容量控制,開展重點港灣網箱養殖整治,從源頭上減少水產養殖污染。2、加強漁業資源保護。完善海洋休漁制度,加強休漁禁漁管理,堅決打擊伏季休漁期非法捕撈行為,切實提高伏季休漁資源保護效果。建立漁業資源調查機制,開展常態化漁業資源監測、評價及預警預報,開展海洋牧場建設和大規模增殖放流,在普陀中街山列島等海域建設6個海洋牧場示范區,投放各類礁體100萬空立方;開展藻類移植、貝類底播,放流大黃魚、曼氏無針烏賊(受精卵)、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貝類等水生生物苗種100億單位。3、加強海洋生態修復。選劃新建3個海洋特別保護區,深入開展已建25、海洋自然保護區和特別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全面保護浙江漁場“三場一通道”(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在舟山漁場、貓頭洋、溫臺漁場等海域建立9個產卵場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約126萬公頃,重點保護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等主要經濟魚類。到2020年,實現海洋保護區面積達到5000平方公里,占省管轄海域總面積的11%以上。(四)堅持共享發展,建設美麗新漁村。圍繞 “生產安全、生活富裕、生態優美”目標,堅持共建共享,挖掘漁業公共屬性,惠民生,保平安,打造“小魚”公共產品,推進美麗和諧新漁村建設。1、開展特色漁鄉小鎮創建。按照“產業有特色、漁文化有傳承、多產業融合”發展思路,以漁村、海島、海灣、26、漁港經濟區為重點,引導各地打造一批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特色漁鄉小鎮”。杭嘉湖紹地區著力重現“魚米之鄉”,甬臺溫地區突出現代海洋漁業,金衢麗地區打造山區生態特色漁業。積極開展捕撈漁民轉產從事海洋牧場和體驗性休閑相結合的項目試點,探索相關用海(島)、信貸、稅收、捕撈專項許可等方面的政策創新,統籌推動資源保護和產業轉型、環境整治和基礎建設、民生改善和文化傳承,提升綜合效益,推動漁區經濟全面發展。2、強化平安漁業建設。開展“平安漁業達標”創建活動,深化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推進鄉、村、公司漁船基層管理單位安全生產達標,推行社團自治、漁民自律管理,培育扶持基27、層漁船服務管理組織,全面規范漁船基層單位安全生產管理,有效防范較大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強標準漁港改造、避風錨地建設和漁船漁港綜合功能提升,圍繞“船員管理網絡化、漁船管理精準化、漁港建設現代化”,完善省市縣三級監管體系。建立海洋災害應急指揮體系,推進海洋防災減災“五大工程”建設,力爭實現災害性海浪預報準確率達到88% 以上,海洋災害信息覆蓋率90%以上,重大災害預警報信息20分鐘內發送至基層社區和目標單位的目標。3、完善漁民社會養老保險措施。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海洋捕撈漁民養老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在現有的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框架內完善漁民社會養老保障各項舉措,合理確定漁民養老保障實施范圍和重28、點對象,區別對待傳統、非傳統海洋捕撈漁民,積極拓展海洋捕撈漁民養老保障資金渠道,建立海洋捕撈漁民民生保障機制,分類做好不同海洋捕撈漁民群體的養老保障工作。對傳統海洋捕撈漁民,通過參照當地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或發放老年生活補貼等辦法,實施養老保障工作。(五)堅持創新引領,增強漁業發展新動力。適應產業發展新趨勢和政府職能轉變新要求,瞄準薄弱領域,針對問題短板,堅持改革創新,增強發展后勁。1、創新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打造四大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漁業公共服務體系。一是產業要素交易流轉平臺。推動涉漁勞力、漁船產權、船網工具指標、捕撈漁獲物等要素進場流轉、交易,提供拍賣、評估、融資、物流等綜合服務。二是29、漁業科技支撐平臺。大力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建立全省漁業科技聯盟機制,浙江省海洋科學院實體化運作取得突破,推進主體、院所、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打通產業鏈和創新鏈,構建開放研發服務平臺與漁業生產相結合的創新模式。三是金融保險服務平臺。探索財政補助和金融保險政策的有效銜接,建立政府資金引導、經營主體為主、金融保險機構支撐的現代漁業投融資模式。探索建立漁民征信體系,創建融資擔保等金融服務平臺;完善漁業互助保險制度,創新保險產品,拓展服務范圍,開展水產養殖政策性保險,逐步實現漁業互助保險覆蓋漁業生產全領域,有效化解漁民因災返貧風險;拓展漁業小額委托貸款業務,進一步發揮財政、金融杠桿支持漁業可持續發展30、的作用。四是資源監測平臺。掌握浙江漁場水生生物資源品種、結構、數量、分布區域、生長特性、繁殖習性、種群組成、資源量、最佳持續產量、最小可捕規格等,摸清漁汛動態,評價漁業資源年再生與可捕量,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2、創新漁業管理模式。以“互聯網+漁業”為抓手,打造集行業管理、質量安全管理、價格信息、市場分析預警、漁需物資服務等為一體的漁業管理和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漁業生產主體動態數據庫、水產品市場價格信息發布平臺、漁需物資服務信息等功能,豐富漁業管理手段。實行國內海洋捕撈產量負增長政策。制訂階段性海洋捕撈總產量控制目標,探索水產市場聯網工程。積極創造條件開展限額捕撈管理試31、點,并總結經驗,逐步推廣。推動漁業“三強一制造”。大力加強標準化建設,嚴格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和漁業生產者主體責任,提升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質量為基礎、品質為保障、品牌為引領、市場為導向,深入推進我省漁業品牌建設和品質宣傳工作,對接生產與消費,用市場導向來驅動漁業產業轉型升級。3、創新漁業綜合執法體制。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積極推進全省海洋與漁業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總結推廣舟山市海上綜合執法改革經驗,整合行政執法主體,相對集中執法權,推進海上綜合執法,重點強化基層縣(市、區)海洋與漁業綜合行政執法力量,切實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五、重點工程和項目圍繞主要任務,重點實施漁場綜合治理、32、產業轉型升級、生態保護修復、美麗漁村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打造等五大工程及一批重點項目。(一)漁場綜合治理工程1、漁場秩序整頓。建立海上巡查長效機制,分時段、分區域組織開展各類海上綜合執法專項行動,組建“捕魚人護漁隊伍”,依法嚴處涉漁違法違規活動,始終保持對“三無”漁船、絕戶網等非法行為的高壓嚴打態勢,深入推進“船證不符”漁船、禁用漁具、海洋環境污染等整治,全面整頓漁場亂象。2、海洋漁業綜合監管信息化平臺建設。全面推進漁船、漁港信息化建設,構建衛星、無人機、岸基雷達和執法巡航相結合的全方位全天候監控體系,對漁船實施有效的監管與識別;通過信息開放共享,加強部門信息化協作,建立船員、船東道德誠信平臺,33、建設全省統一的漁船、漁港、船員數據庫,實現漁港、漁船、船員實時動態監管,進一步提升出海船舶、船員動態管控能力,促進漁場綜合治理。3、執法裝備能力建設。新增一批漁政執法船艇,建設一批漁政碼頭、扣船所,配置艦載直升飛機及一批取證、救助救生等設備,全面提高執法裝備保障水平,提升巡航執法和案件查處效率。(二)產業轉型升級工程1、海洋捕撈減船轉產。通過漁業油價補貼政策調整,努力壓減國內海洋捕撈產能50萬千瓦;對吸納漁民就業實行政策補助。2、遠洋漁業拓展。更新改造一批遠洋漁船、組織一批國內捕撈漁船轉產遠洋,配套建設一批國內外遠洋漁業基地。3、水產養殖轉型提升。建設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500個海34、淡水池塘循環水試點和50個工業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創建30個生態養殖小區;拓展淺海養殖空間10萬畝,發展貝藻筏式養殖和現代化生態型抗風浪深水網箱和圍網;全面推廣配合飼料替代新鮮或冰凍小雜魚的養殖方式,減少資源消耗型、污染型水產養殖模式。4、基層專業化海洋漁船服務管理組織創建。培育扶持260個左右集自律管理和服務于一體的基層專業化海洋漁船服務管理組織。(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1、海洋環境監測業務體系建設。強化沿海省市縣三級海洋環境監測基礎能力建設,完善監測網絡,提高監測評價工作水平。2、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修復。實施100億單位苗種增殖放流,建設6個海洋牧場示范區,劃定9個帶魚、大黃魚、小黃魚、曼氏無35、針烏賊等主要經濟魚類產卵保護區,落實相關保護措施。3、海洋保護區建設與管理。選劃新建3個省級以上海洋保護區、開展18個省級以上海洋保護區基本建設。(四)美麗漁村建設工程1、創建特色漁鄉小鎮。推動漁業全產業鏈建設,創建30個集海洋與漁業文化、旅游觀光、休閑養生為一體的區域性“特色漁鄉小鎮”,為拓寬漁民就業渠道,推進轉產轉業作出示范,為實現漁業轉型發展樹立樣板。2、漁船安全生產管理。實施漁業安全生產“三化一規范”工程,通過漁船基層管理單位安全達標管理考核,提高漁船基層組織化管理程度,強化船東遵紀守法意識;通過船員管理網絡化,建立漁民誠信檔案,引導船東自治,漁民自律;通過漁船精準管理,區分合法與非法36、漁船,實施精準動態規范監督;通過漁港現代化建設,提高漁業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漁港監督能力。 3、漁港、漁船避風錨地及漁港經濟區建設。編制浙江省漁港和漁船避風錨地建設“十三五”規劃,繼續實施標準漁港建設,啟動漁船避風錨地建設,努力保障全省漁船漁民生命財產安全。4、漁民基本養老保險。為海洋捕撈漁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障打開政策通道,對傳統海洋捕撈漁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財政給予適當補貼。(五)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工程1、漁業生產要素流轉平臺建設。在舟山、寧波、臺州、溫州等地組建海洋漁業綜合化產業要素交易流轉市場和140個村(公司)級產業要素交易流轉服務站點。2、漁業資源監測平臺建設。開展全省漁業資源調查,實施常態37、化的動態監測,建立漁業資源數據庫。3、漁業科技支撐平臺建設。開展漁用全價人工配合飼料的研究與應用、海洋牧場構建方式評估與管理等11項關鍵性技術研發和集成運用;完善水產種苗育繁推體系,培育扶持一批年產值3000萬元以上的現代種業企業,建設100家增殖放流苗種供應基地;實施“棄小雜魚、改配合料”飼料使用補助政策。4、海洋漁業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建設海洋漁業融資擔保平臺;進一步擴大漁船、船員互助保險覆蓋面,逐步推行水產養殖互助保險。六、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推進的組織領導,準確把握“十三五”發展新特點、新使命和新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推進轉型升級“組合拳”部署,加大漁業轉型38、升級的政策支持力度。各市、縣(市、區)政府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本規劃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職責,分解目標任務,建立工作推進機制。省海洋與漁業局要強化規劃的跟蹤督導,狠抓工作落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有人管、事事有人辦的工作格局,確保任務到鄉鎮、落地到村船,項目到漁場(塘)。(二)完善法治保障。積極推進海洋漁業立法工作,貫徹實施新修訂的省漁業管理條例、漁港漁業船舶管理條例等法規制度,健全漁具漁法、可捕標準、養殖尾水排放、海洋生態損害賠補償等一批標準和規范,完善配套實施辦法和細則。堅持依法行政,各級各有關部門加強溝通和協調配合,加大對破壞漁業資源、水域環境等違法違規活動的處罰力度,規范行政39、裁量權,細化分類處理的辦法和程序,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保障專項執法、違規治理、減船轉產、增殖放流、監測預警、生態修復等工作有序推進;統籌利用各項政策,圍繞“三大創建”加強項目資金的傾斜和引導;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加大對生態高效水產養殖、遠洋漁業、水產加工物流和休閑漁業,以及海島基礎設施、漁港經濟區建設、漁村環境治理等投入力度,落實職業培訓、創業補助、小額擔保貸款及貼息等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轉產轉業漁民就近就地穩定就業和自主創業。(四)營造社會氛圍。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大力宣傳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試點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政策舉措,把各項政策40、規定廣泛昭告漁區群眾,弘揚守法生產、誠信經營典型,聚焦曝光違法違規行為,提高漁民主動參與保護漁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加強海洋漁業科普知識教育,建設一批海洋知識教育基地,充分發揮資源環境保護志愿者作用,支持從業者共同發起漁業生產自律規范倡議,努力營造社會力量共同推進漁業轉型升級的良好氛圍。(五)加強隊伍建設。全面落實從嚴治黨各項要求,堅持把業務中的薄弱環節和問題短板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進一步發揮漁業戰線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全面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推動全系統建立健全嚴密科學的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壯大基層漁業力量,注重基層一線人才培養和使用。加強漁業科技創新隊伍,完善科技人才選拔任用機制。加強系統干部交流,逐步優化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過硬、勤政廉潔、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的漁業管理和漁政執法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