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國源水務集團二氧化氯管理制度及應急處置.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16640
2025-03-04
11頁
18.09KB
1、專業文檔供參考,如有幫助請下載。二氧化氯管理制度水廠在制水生產時,通常24小時連續使用二氧化氯發生器,通過加氯系統對清水進行消毒。目前存在的危險主要有二氧化氯發生器因壓力過大發生爆炸,以及原料使用、運輸、儲存和管理不當造成泄漏事故,為重大危險源。事故危害及應急措施1、二氧化氯發生器1.1 一般情況下,二氧化氯反應器在-110mmHg 下運行,其氣相中 ClO2的濃度控制在 8%以下,使反應器的氣相空間減至最少,保證生成的ClO2在反應空間中停留時間小于1 秒。同時反應系統采用兩段分級反應,即第一段反應中原料濃度較高,但控制溫度較低,反應速度較慢;第二段反應中控制溫度較高,但反應物料濃度較低,反2、應速度仍控制在較低范圍內。同時,設備關鍵部位設置2 個安全閥,實現對運行過程的雙保險。另外,設備內部為負壓狀態,并有非常靈敏的防爆裝置,一旦設備出現正壓,即可通過防爆裝置泄壓。設備間所有操作人員必須嚴守操作規程和安全措施,并應安排專人定期巡視,定期檢查設備及階段性原料罐、泵、閥是否正常無損壞;設備出現異常,應立即停車,在排除故障、確保無誤后再重新開機。1.2 二氧化氯發生器產生事故的原因為操作失誤、設備失修、腐蝕或設備本身的原因等。可能產生容器破裂、閥門斷開或加藥管線破損而專業文檔供參考,如有幫助請下載。引起二氧化氯和原料泄漏,最嚴重是因反應速度控制不當導致壓力過大產生爆炸,氣體或原料擴散形成3、危害。二氧化氯為黃綠色至桔紅色氣體,沸點11,冰點 59,易溶于水,飽和溶解量為2900ml/L。二氧化氯為強氧化劑,其毒性及對人體的危害性遠低于常用消毒劑氯氣,在吸入高濃度氣體時可引起咳嗽,并損害呼吸道粘膜,但不造成致命傷害。當密閉空間內二氧化氯含量達到 10%時,形成易爆氣體。其危害因季節、風向等因素的不同,波及范圍也不一樣。1.3 應急處置如遇突發停水或停電,發生器中的殘余氣體可通過設備安全通道自動進入過濾器,與過濾器中配置的亞硫酸鈉溶液發生中和反應。如果出現二氧化氯微量泄漏,可通過余氯監測及自動報警系統、崗位操作人員巡檢等方式及時發現,并按要求迅速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排查和處置,可以避免事4、故范圍擴大,減少環境污染。如果出現反應容器開裂或閥門斷開,出現大量泄露,自動報警系統或值班人員雖然能及時發現,但一時難以控制和處置,可能造成人員傷害,并波及廠區周邊范圍。值班人員應迅速配戴呼吸器,并立即切斷原料罐閥門、打開設備間通風系統,在通風20 分鐘后用水大量沖洗設備間;水廠應確定職工緊急疏散點,由一名負責人負責組織,按照指揮部的指令,隨時參加救援工作。如果出現二氧化氯發生器意外爆炸,應按以下原則處置:專業文檔供參考,如有幫助請下載。a、水廠應將爆炸泄漏程度及危害范圍報公司總部,由公司決定如何進行處置。公司應根據事故狀態,組織應急救援隊伍立即展開救援工作。b、如引發火災或人身傷害,應及時撥5、打119、120報警電話,并立即啟用消防器材或采取噴淋措施滅火,對受傷人員進行急救和送醫。c、如果自身力量難以完成救援工作或救援時有可能會出現更大的人員傷害時,公司總部應向縣供水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總指揮發布啟動應急救援指令,進行救援。通訊聯絡組向縣公安、消防、衛生、環保等部門進行報告和求援。2 鹽酸2.1 工業級鹽酸濃度36%,為無色或微黃色發煙液體,強酸性腐蝕品,有刺鼻的酸味。不燃無爆炸,但與活性金屬粉末發生反應時,產生氫氣,有爆燃可能;與堿發生中和反應,也可用大量水稀釋。儲存時應置于陰涼、通風倉間內,與其他物品分開存放,不可混儲混運,并注意防止包裝或容器損壞。2.2 鹽酸泄露后,接觸6、其蒸氣或煙霧可引起急性中毒,眼和皮膚接觸可致灼傷。2.3 應急處置如果鹽酸出現泄露,應迅速將污染區人員撤離至安全區,并對現場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應急處置人員應配戴呼吸器和防護服進專業文檔供參考,如有幫助請下載。入現場,不能直接接觸泄露物,盡可能切斷泄露源。在出現少量泄露時,可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蘇打灰混合,也可用水大量沖洗。在出現大量泄露時,應迅速報公司總部,由公司決定如何進行處置;公司應根據事故狀態,命令應急救援隊伍立即展開救援工作;如果自身力量難以完成救援工作或救援時有可能會出現更大的人員傷害時,公司總部應向縣供水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總指揮發布啟動應急救援指令,進行救援。現場人員皮膚7、接觸泄露物時,應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 15 分鐘以上;眼睛接觸應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15 分鐘以上;呼吸道吸入時,應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暢通,如呼吸困難,應給氧并及時就醫;誤服時應立即用清水漱口,給服牛奶或蛋清并就醫。3 氯酸鈉3.1 氯酸鈉無色無臭,強氧化劑,不燃,受強熱或與強酸接觸時可能發生爆炸,與還原劑、有機物、易燃物等混合時,急劇加熱可能發生爆炸。儲存時應置于陰涼、通風倉間內,并遠離火種、熱源,防止陽光直射;容器應密封,與其他物品分開存放,禁止震動、撞擊和磨擦。3.2 氯酸鈉對呼吸道、眼及皮膚有刺激性,可經皮膚吸收。吸入或食入時8、可致急性中毒,引起臟器病變或發生窒息。3.3 應急處置專業文檔供參考,如有幫助請下載。如果氯酸鈉出現泄露,應迅速將污染區人員撤離至安全區,并對現場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應急處置人員應配戴呼吸器和一般工作服進入現場,但不能直接接觸泄露物,盡可能切斷泄露源。在出現少量泄露時,應避免揚塵,可用潔凈的鏟子收集于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在出現大量泄露時,應迅速報公司總部,由公司決定如何進行處置;公司應根據事故狀態,命令應急救援隊伍立即展開救援工作;如果自身力量難以完成救援工作或救援時有可能會出現更大的人員傷害時,公司總部應向縣供水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總指揮發布啟動應急救援指令,進行救援。現場人員9、皮膚接觸泄露物時,應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眼睛接觸應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并就醫;呼吸道吸入時,應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暢通,如呼吸困難,應給氧并及時就醫;誤服時應立即大量飲水,催吐就醫。4、現場救援4.1 出現泄露或爆炸事故后,現場人員應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至上風500米外,應急處置人員配戴呼吸器及防護服,進入事故點切斷原料罐閥門及所有電源開關,用水水量噴淋和沖洗,待濃度降低至安全排放標準后,進行強制通風。4.2 外部救援人員到達后,事故處置組應全力做好協調配合工作,詳盡地提供出爆炸點的基本情況,以便救援人員做出快速判斷,制訂、實施救助方案10、。消防救護人員佩戴好呼吸器,首先查明現場有無中毒專業文檔供參考,如有幫助請下載。人員,以最快的速度將中毒人員脫離現場,同時由消防隊員協助現場人員進行緊急處理,防止二氧化氯大面積擴散。處在下風向區域內職工立即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或以濕毛巾、口罩等物品捂口鼻,到集結地點,按統一安排,協助搶險搶修隊進行工作。4.3 傷員搶救組在 120急救人員未到達前,應根據現場人員中毒情況,對嚴重的中毒者,要設法迅速將其移至空氣新鮮處;如果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術;霧化吸入5%碳酸氫鈉溶液;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0.9%NaCl溶液)洗眼、鼻和口;對粘膜皮膚損傷者,應及時大量清水沖洗患處等11、治療措施,以贏得最佳的救護治療時間。待 120急救人員到達后,積極協助配合救護人員做好搶救工作,提供詳細的病人資料,重傷員及時送往醫院進行搶救。4.4 環境檢測組應根據當時風向、風速,判斷污染氣體擴散的方向和速度,進行監測盡快查明污染氣體的濃度和擴散情況,將監測結果及時報告指揮部;安全疏散組根據指揮部決定通知擴散區域內的居民群眾撤離,事故處置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面的擴大,將環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時根據現場情況,及時向環境保護部門報告。4.5 安全警戒組按指揮部指定地點集結人員,在事故現場周圍設崗,劃分禁區并加強警戒和巡回檢查,阻止無關人員進入事故現場。當泄露物擴散波及周邊安全時,應迅速組12、織有關人員,按指揮部確定的路線、集結點安全疏散、撤離,同時周邊街道由交警進行管制。4.6 事故處置組根據指揮部的指令,對泄露漏點進行搶修。無法搶修時,撥打 119 報警電話,配合專業消防人員進行有效處置。專業文檔供參考,如有幫助請下載。4.7 當事故得到控制,事故處置組對設備系統進行詳細檢查,確認事故隱患已消除,總指揮根據環境監測組的監測結果,發布救援隊伍撤離現場,恢復生產,解除交通管制的指令。4.8 在出現污染氣體大量泄漏時,安全疏散組應組織職工及周邊群眾,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按逆風方向撤離。5.安全設施、防護用品及用具5.1 安全設施:二氧化氯設備間安裝有二氧化氯泄漏報警裝置,出現泄漏,能13、夠及時報警;同時在設備間距地面300500mm 處安裝 2 臺能對流的排風扇,控制開關應遠離設備間并易于操作,出現一般性泄漏,能夠及時抽排以確保安全。5.2 設備配置用品:水廠設備間應常備過濾器用亞硫酸鈉,常備量為 25kg,每次投加量 100200g,定期調配更換或在過濾器中發生中和反應后隨時更換。5.3 防護用品和用具:水廠備多套過濾式防毒面具,同時崗位職工還按規定發放口罩、橡膠手套等個人防護用品,正常情況下完全能夠滿足生產操作、維護維修的需要,防護工具保持完好,可隨時使用。除此之外,按規定加氯間還常備一定數量的專用扳手、活動扳手、密封帶、易熔塞、橡膠墊、10%氨水等搶修器材,以備不時之需14、。6.人員疏散依據事故的危害程度和范圍,根據指揮部的指令安全疏散組按職責分工,組織人員疏散。專業文檔供參考,如有幫助請下載。7.危險警戒區的確定及警戒救援指揮部按泄漏地點上風500米,下風 1000 米的范圍確定危險警戒區;事故現場警戒區以二氧化氯及原料泄漏點為中心,半徑100米劃定;事故波及區域應根據當時的氣候條件和具體的監測結果劃定。事故現場警戒區域由安全警戒組負責警戒,同時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危險警戒區的警戒工作。警戒人員要佩有明顯的標志。如果危及周邊的居民群眾,及時通知公安、消防、安全監督、衛生、環境保護等部門。按所劃定的范圍進行必要的封鎖。8.注意事項8.1 物資供應組做好物資器材的準備15、。如必要的指揮通訊、報警、洗消、消防、搶險搶修等器材和交通工具,并定期檢查保養,使其處于良好狀態。8.2 染毒區人員撤離現場的注意事項:8.2.1 做好防護再撤離。污染區人員撤離前應戴好合適的防毒面具,同時穿好防護服或雨衣(大外套),盡可能少地將皮膚暴露在污染氣體中。8.2.2 迅速判明事故當時風向。可利用風標、旗幟、風向袋等辯明風向,向上風撤離。8.2.3 聽從指揮。污染區人員在撤離時,不要慌亂,要聽從指揮部的指令和安全疏散組的安排,按指定路線,向指定的集結點撤離。專業文檔供參考,如有幫助請下載。8.2.4 防止繼發傷害。盡可能向側、逆風向轉移,并避免橫穿泄露點中心或危險地帶。8.2.5 發16、揚互幫互助精神。污染區人員在自救的同時要幫助同伴一起撤離污染區域。8.2.6 掌握一些簡單的防護方法。在氣體泄漏而無防護器具時,用濕手巾等物捂住口鼻撤離染毒區。8.3 救援人員進入污染區域及實施救援的注意事項:8.3.1 救援人員進入污染區域前必須清楚了解污染區域的地形、建筑分布、有無爆炸和火災的危險、毒物種類及大致濃度,佩帶好各種防護器材,做好自身的防護工作。8.3.2 避免單獨行動,應至少2-3 人為一組集體行動,以便互相監護照應,所用的救護器材應具有防爆功能。8.3.3 進入污染區的救援人員必須明確負責人,指揮協調在污染區域內的救援行動,利用通訊工具隨時與指揮部及其他救援隊伍取得聯系,同17、時所有參加救援人員必須聽從指揮部的統一指揮。8.4 開展現場急救工作時的注意事項:8.4.1 做好自身防護。傷員搶救組在救護過程中要隨時注意風向的變化,及時迅速做好現場急救醫療點的轉移及傷員的防護工作。8.4.2 分工合作。當事故現場有大批傷員的情況下,傷員搶救組應分工合作,做到任務到人,職責明確,團結協作。專業文檔供參考,如有幫助請下載。8.4.3 急救處理程序化。為了避免現場救治工作雜亂無章,醫務人員應事先設計好有毒氣體泄漏時所應采取的現場急救程序。8.4.4 注意防護好傷員眼睛。在為傷員作醫療處置過程中,盡可能地保護好傷病員的眼睛,切記不要遺漏對眼睛的檢查和處理。8.4.5 當人員發生凍18、傷時,應迅速復溫,復溫的方法是采用40-42恒溫熱水浸泡,使其溫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對凍傷的部位進行輕柔按摩時,應注意不要將傷處的皮膚擦破,以防感染。8.4.6 處理污染物時,要注意對傷病員污染衣物的處理,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特別是對某些毒物中毒的病人做人工呼吸時,要謹防救援人員中毒,一般不宜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8.4.7 交接手續完備。對現場急救處理后的傷病員,應做到一人一卡,將基本情況初步診斷、處理措施記錄在卡上,并掛在傷病員的胸前或手腕上,便于識別及下一步的診治,移交傷病員時要手續完備。8.4.8 做好登記統計工作。應做好現場急救工作的統計工作,做到資料準確、數據準確,為日后總結經驗教訓積累第一手資料。8.5 轉送傷員的注意事項8.5.1 合理安排車輛。在救護車輛不夠用的情況下,對危重傷病員應在有醫療監護的情況下,安排急救型救護車轉送,對輕度傷病員可安排大型客車集體轉送。專業文檔供參考,如有幫助請下載。8.5.2 合理選送醫院。轉送醫院時,應根據傷病員的情況以及附近醫院的技術力量和特點有針對性地轉送,避免再次轉院。但是必須注意避免發生一味追求高標準的醫療條件而延誤傷病員的搶救時機。安吉國源水務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