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城房地產集團開放式社區專題研究報告(34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房地****范
編號:132116
2021-05-19
34頁
12.61MB
1、一、理念緣起二、國內外成功案例實踐三、開放式社區實踐運用總結四、對本項目的啟示開放式社區專題21991年秋天,美國記者費爾朗頓(London)在時代(Times)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人的夢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中提出了三大觀點:1、當今的社會是人的社會還是汽車的社會;2、我們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3、我們是否遺棄了我們居住地的過去民間團體委員會組成了名為“新城市者”的小組,開始對朗頓的觀點予以實證 出現了覆蓋全國的新城市主義思潮第一部分 新城市主義理念緣起二戰后,美國城市中心區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出現“城市病”。在私人小汽車急劇增加的帶動下,大量城市人口向郊區遷徙2、。美國大量郊區化帶來了相應問題 1、城市中心衰退 2、傳統的郊區生活模式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 1)過于依賴汽車(小孩、老人)(家庭分工模式的變化)2)缺少鄰里觀念 3)過長的通勤距離 3、郊區蔓延(郊區建設的低質量,景觀、建 筑千篇一律)城市中心化(Urbanism)城市郊區化(Suburbanism)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第一部分 新城市主義理念緣起1、重視區域規劃,強調從區域整體的高度審視和解題2、以人為中心,強調建成環境的宜人性以及對步行生活的支持3、公共價值重于私有價值4、尊重歷史于自然,強調規劃設計與自然、人文、歷史環境的和諧性現代主義的現行政策法規和規劃條例奉行功能分3、離、汽車占主導、忽視公共領域、漠視人文精神和自然環境針 對新城市主義規劃設計主張的核心思想第一部分 新城市主義理念緣起l注重機會成本、時間成本與居住舒適的結合,避免奢侈布局對環境的破壞、對土地和能源的過度耗費。l整合居家、工作、購物、休閑、市政等各種功能,重構一個緊湊、便利步行的鄰里社區。l建設多功能的新城鎮,營造社區和城鎮中心,讓社區回歸網格狀道路系統,重建富有活力的城市街道。主張借鑒二戰前美國小城鎮規劃優秀傳統,塑造具有城鎮生活氛圍、緊湊的社區,取代郊區蔓延模式緊湊型發展 親密的鄰里關系 回歸自然 步行社區 多功能整合 街道活力三層規模 大尺度區域的發展 中尺度鄰里、社區、交通走廊 小尺度4、街區、街道、建筑兩種模式 “傳統鄰里開發”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簡稱TND模式)提出者:安德雷斯杜安尼(Andres Duany)和伊麗莎白普拉特(Elizabeth PlaterZyberk)(DPZ)“交通導向開發”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TOD模式)提出者:彼得卡爾索普(Peter Calthorpe)在不同層面闡述新城市主義的思想從不同形式、不同層面闡述了新城市主義的思想第一部分 新城市主義理念緣起兩種模式(在新城市主義的規劃實踐中,兩者是嵌套在一起運作的)TOD 偏重于整個大都市區域層5、面,強調鄰里與軌道交通 融合的區域發展(注重公交系統)Pedestrian Pockets是TOD模式在鄰里范圍的設想,重于步 行街區設計,和TND模式一些原則類似 TND 偏重于社區鄰里層面的規劃設計,同時強調歷史感第一部分 新城市主義理念緣起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案例1:佛羅里達州Seaside小鎮開放型社區首個應用 始建于1980年,位于郊區的濱海居住度假小鎮,被時代周刊列為美國近十年“十大設計成就之一”。規模:占地32.4萬方,800米海岸線,約2000人,350個獨立住宅,200套公寓單元和200間旅館客房。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街道和步行道可通向海灘和城鎮中心風景和道路最有益于6、所有居民鼓勵社區間相互關系,明確社區中心城鎮格局遵循“五分鐘”步行原則優先布置公共空間和文化教育機構社區服務半徑為0.4-0.6公里規劃設計原則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 規劃結構:以中央廣場為核心,社區道路都通向海灘和城鎮中心,公共服務設置在廣場周邊,供所有住戶使用;城市界面以中高密度住宅為主,景觀界面打造濱海低密度區景觀界面(內城)城市繁華界面(外城)規劃布局:整體規劃以城市道路分隔,形成城市界面和靠海邊的景觀界面兩大部分;城市界面:人口密度較高,靠近城市和人流、交通較好的方向,排布以中高密度的住宅和大量公共服務配套為主,營造活力繁華的小鎮生活;景觀界面:保持海灘自然景觀為主,布置少量低密度7、旅館、涼亭等,不做過多開發,只設置少量景觀節點,形成純粹的景觀低密區。公共服務中心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l海濱布置少量渡假旅館、涼亭,海灘無其他開發,保持自然狀態,供人們享受。l住宅產品包括:獨棟別墅、雙拼、連排別墅。購買者以自住和渡假型第二住所為主。l公共服務設施環繞中央廣場布置:市政廳、購物中心、俱樂部、社區中心、郵局等。l利用原有生態資源,保護性開發為綠化公園。居住區低密度公共度假配套區核心公園公園功能布局: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公共空間打造:以核心中央廣場為標志,設置大量商業體外擺、住宅小節點、涼亭等公共開放空間,成為鄰里間聚會交流的場所,從而營造強烈的社區氛圍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8、案例道路:全人車混行,通過增加路網密度,降低道路等級,提高開放程度,提升商業價值道路體系:社區道路系統沒有區分主干道和次干道,且全部人車混行,它通過增加路網整體密度,降低道路等級,提高了每戶的通達性,又降低了機動車的行車速度可達性:每個鄰里半徑不超過400米,保證大部分家庭到鄰里公園僅需步行3min左右,到社區中心廣場或公共空間僅步行5min。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社區所在地為原鐵路總站舊址,1988年協和公司以競賣方式從政府處獲得土地;項目定位:高密度條件下的新型城市濱海生活;地理位置:太平洋協和社區位于溫哥華中心城區的濱水地帶,毗鄰溫哥華中心商業區;項目規模:占地面積83萬平方米,總建筑9、面積110萬平方米。案例2:加拿大太平洋協和社區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規劃結構:社區組團分散布局,以公園等開闊空間分割,由社區道路加以界定,商業位于社區中心,易形成核心區,社區與森林之間是城市公共休閑區,建立與城市的聯系社區住宅組團分散布局,由公園等公共開闊空間分隔,并由社區道路加以界定;主要商業位于社區中心,易形成核心區;商業布置與公共開敞空間聯系在一起,增加了商業的展示面;五大開放式公園和濱海長廊提供開放性和多元性的休閑空間,倡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社區與森林公園之間興建城市公共休閑地帶,形成區域標識,建立與城市的聯系。溫哥華商業中心住宅區商業公園城市公共休閑區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公10、共節點的打造:公共休閑區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五大開發型公園和濱海長廊貫穿整個社區,將社區有機融合在一起公園公園公園公園公園城市公共休閑區濱海長廊開放式公園城市公共休閑區濱海長廊:3公里濱海長廊,成為協和社區最著名的標識,保護3公里長的海岸線自然資源,修建專供行人和自行車使用的濱水大道;五大開放式公園:提供兒童玩樂區、籃球場、曲棍球場、戲水池、休閑草坪、臨海觀景亭、自行車徑等休閑娛樂空間;城市公共休閑區:在社區與森林公園之間興建城市公共休閑地帶,包括國家廣場世界最大的氣撐式圓頂體育館、溫哥華新中心圖書館、科學世界中心等,形成區域標識,建立與城市的聯系;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商業中心:區域商業中11、心布置在核心區,建立與城市的聯系,提升整體價值溫哥華商業中心住宅區商業公園主要商業位于社區中心,易形成核心區,建立與城市的聯系;商業布置與公共開敞空間聯系在一起,增加了商業的展示面;部分商業與濱海綠化帶結合,增強參與性的同時,最大化利用景觀資源。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道路:濱海大道專人行人和自行車使用,其他道路人車混行,道路系統對居住組團的空間范圍加以限定,并逐級收縮,建立了組團之間、社區與城市的聯系社區內建有城市道路,成為連接社區各組的主要樞紐通道社區道路溝通社區與城市其他地區社區道路成為分隔各個社區組團的邊界景觀濱海大道在區域中部橫貫一條城市道路,使之成為連接社區各組團的主要樞紐通道,并12、建立社區與城市的融合;社區的道路系統,成為連接與分隔各組團,和溝通社區與外部的樞紐。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案例3:深圳萬科城表面的開放型社區主打西班牙風情社區,為“深圳首創大型TOWNHOUSE親地社區”規模:項目占地約4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398050平方米,商業30000平方米整體規劃布局:用水軸線和綠軸線將湖面兩邊的住宅、市政文化廣場、風情街區、會所等有機串聯,只在商業街區做開放,并不向住宅內部延伸,開放程度非常有限開放式的社區規劃,以街區為單元,社區內部的住宅也具有良好的圍合感,同時兼顧小區與片區共同成長的必要性,讓片區、社會的發展在小區得到反映,小區向片區13、擴散,整個小區則呈現開放式預留出了小區與片區的開放式接觸空間、顧全大局的同時為自己的產品創造了可持續發展、與片區共成長的未來開放式的規劃,還能夠使城區的基礎設施和各項服務配套與住區互相呼應,外部對內滲透、內部對外開放,形成與城區的共存共榮。這種部分之間及部分與整體的融合,真正體現了城市的有機統一性住宅組團住宅組團住宅組團學校商業街區風情商業街:以文化廣場為中心,沿街道向周邊輻射商業,形成核心公共空間,區分商業內街與外街,結合水景排布沿河商業,向住宅組團有所延伸,做了表面的開放萬科城商業街p以文化廣場為中心,排布美食坊與百貨購物,形成消費者的集聚場所p商業內街區集中設置特色、藝術主題商業,營造出14、充滿個性、體驗、情趣的商業氛圍p商業街區區外圍布局社區及周邊配套型設施p沿河排布風情娛樂商業,并與水景結合,形成獨特風格特色的西班牙商業街區意向生活場景營造:以純正的西班牙、地中海風情立意,通過各具特色的大小廣場與景觀小品、精致的街景與水景,情景展現歐洲風情小鎮風貌風情商業街二層商業街沿河景觀燈塔景觀小品內部道路22整體道路體系設置結合了開放式的社區規劃,以街區為單元,干道與支路相連,小區內組團間通過干道發生有機聯系,組團內部通過支路也具有良好的內部通達性道路體系:主要考慮地下全開挖成本較高,全人車混行,車流全部走地面,只設置部分地下車庫環線干道環繞整個小區,并將風情商業街區以及各個住宅組團連15、接起來,并通過多個小區出入口與外部市政道路相連;環線干道為人車分行,道路兩側為步行道,之間為雙向單車道在各個組團內部通過人車混行車道,以支路形式實現環線干道人與車的分流,向各個組團內部輻射,是干道的有效補充風情商業街區外街為人車分行車道,沿街布置商業,并在內部節點以及沿河路段進行景觀綠化處理內街為步行街道,禁止車輛進入,吸引人流聚集環線干道商業內街商業外街營銷特點:定位于服務一個區域的購物中心,創新模式激活真實消費,形成一個區域性的潛力商圈銷售模式體驗式營銷業態組合招商模式不返租的帶租約銷售多點體驗來引導客戶對于親地社區以及異域風情的深切感受充分考慮未來的經營,采取帶租約銷售方式,租約一般為516、年業態布局中餐飲業態比重最大,形成集聚效應以餐飲為主的業態布局主力店先行的招商策略主力店招商先行的策略很成功,招商在幾個主力店的帶動下招商工作在計劃的時間內圓滿完成 第二部分 國內外成功案例案例4:宜賓萊茵河畔開放型社區運用較好的項目占地面積:約485畝總建面:約8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積64萬平方米商業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整體規劃:著重由多向的街道交匯成多個廣場節點并形成由街道圍合的組團,從而整合成一個開放與封閉組合的動靜相宜的社區格局 設計理念:項目借鑒中世紀德國南部萊茵河畔眾多歐洲鎮的風貌與格局,營造一個全新的開放式的新型居住社區。整體結構:著重由多向的街道交匯成多個廣場節點并形成由17、街道圍合的封閉組團,從而整合成一個開放與封閉組合的動靜相宜的城市格局。功能布局:集住宅、商業、公共配套于一體的大型歐式復合項目、宜賓市區一流的高尚生活社區,同時也是宜賓地區地標性建筑群落。入口廣場節點(公共配套)市政道路集中商業景觀商業商業裙樓社區商業街商業居住區主入口主入口商業街區規劃:通過貫穿整個項目的商業主軸與景觀商業、街坊式商業聯通,形成“H”型商業布局,結合各個公共空間節點將整個社區打開集中商業景觀商業公共節點商業街區街坊式商業入口餐飲商業氛圍由廣場式道路深入社區內部并相互銜接,項目北側延城市道路布置了大量餐飲店,在西南角為一個集中式商業,西側設置了獨立的街坊式商業街區,東部為景觀商18、業街區,其余街道布置了大量商鋪。道路形態:社區主干道實行人車分行,車輛可從入口處直接進入地下車庫,社區內部商業街區次要道路采取人車混行與步行兩種形式社區內部商業街區次要道路采取人車混行,增加了社區內部的停車位,同時增強了生活的便利性。人車混行街道布置與可移動景觀盆栽相結合,在滿足人行車行的前提下,控制街道尺寸,約18m。步行街道:約12m人車混行街道:約18m主干道生活場景:運用地標鐘塔、雕塑小品、商業外擺及裝飾等營造強烈的生活氛圍開放式的居住社區有更多放松、休閑、交談、可以用來靜思的戶外空間,不同尺度和功能的路放置于不同環境之中,景觀、廣場、建筑之間強化了人與環境的參與度,縮短了鄰里空間,增19、強了生活的便利性。第三部分 案例總結及項目啟示與城市的關系:城市界面與景觀界面的處理和過渡 高密度、公共服務類設施置于城市界面,景觀界面設置低密度、景觀休閑類;兩者之間 可通過道路、景觀進行過渡和串聯都市核心帶的建立開放空間 以商業街或集中式商業與公共空間的結合形成核心主軸開放空間,商業街貫穿深入社區,提高社區開放程度公共空間的優先設置廣場、景觀節點的頻繁適時設置,提供活動交流空間道路體系設計:尊重區域級交通規劃,與外在道路有序承接;社區內部道路人車分行、混行及步行逐步收縮,注重道路設計,使道路也成為公共空間生活場景的營造:運用景觀小品、地標建筑、商業外擺裝飾等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開放型社區的實20、踐運用總結開放的“度”全開放:都市核心路、城市級道路半開放:社區公共設施(商業、景觀共建)、城市次級道路封閉 :組團、院落全封閉第三部分 本項目運用一:整體規劃布局 規劃布局充分注重與城市的關系,注意景觀界面與城市界面的處理和過渡;“圍合+跌落”的布局,進行組團滾動開發,有利于大規模項目持續成功運作別墅小高層洋房高層城市城市界面界面景觀景觀界面界面開放型社區,因開放需要,劃分多個組團增加路網密度。因組團化開發可控制開發體量和速度,并使資金滾動起來,有利于大規模項目可持續運作二期二期一期一期第三部分 本項目運用二:建立“都市核心帶”開放空間 商業街及商業布局:商業主軸以精品商業街、集中式商業形成21、社區核心帶,延 伸開放至住宅內部,并結合內外沿街商業形成城市界面較好的商業氛圍集中商業商墅精品商業街都市核心帶第三部分 本項目運用二:建立“都市核心帶”開放空間 公共空間節點:公共空間節點結合商業布局進行主題性打造,大節點置于項目 整體中心輻射全社區,社區內部設置多個商業、景觀小節點提供更多開放空間第三部分 本項目運用三:道路體系 道路體系銜接區域規劃,逐級收縮,主軸以人車混行為主,社區內部商業街以 步行為主但面寬略大,增加社區路網密度;住宅組團開放以占地3-5萬方為宜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社區道路景觀步行道銜接城市區域道路規劃,以城市次干道,社區道路及景觀步行道逐級收縮的道路規劃,將開放型社區的開放空間做到張弛有度;城市次級干道祁家路約26米,社區道路考慮人行可通消防車設置12-15米,景觀步行道6-8米第三部分 本項目運用四:生活場景營造 運用大量城市家具、鋪地形式、地標構筑、景觀小品等營造社區生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