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坪公司井下緊急避險系統方案設計.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28382
2025-03-04
24頁
207KB
1、 關于呈報白坪煤業公司井下緊急避險系統方案設計的請示集團公司:為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嚴格落實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關于建設完善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通知精神,根據鄭煤集團公司礦井緊急避險系統設計建設指導意見的規定,結合礦井實際情況編制完成了白坪煤業公司井下緊急避險系統方案設計。現予呈報,請審查。當否,請批示。附:白坪煤業公司井下緊急避險系統方案設計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七日 聯系人:王保國 電話:13526733262井下緊急避險系統方案設計根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關于建設完善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通知、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建設管理暫2、行規定和河南煤礦安全監察局關于加快建立完善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通知及集團公司關于加快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設計施工的通知要求,結合白坪煤業公司實際情況經有關領導和部門研究決定,制定礦井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的設計方案如下:一、礦井概況白坪煤業公司位于登封市東金店鄉幽蘭村,位于登封煤田中部,白坪井田東與新登井田相鄰,西與新新井田接壤,井田東西走向長約14km,南北傾斜寬24km,面積約24.15km2,地質儲量7639.5萬噸。設計生產能力180萬噸/年,開采二1煤層,服務年限45年,是鄭煤集團公司控股的股份制企業。瓦斯等級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礦井瓦斯絕對涌出量為15.2 m3/ min,相對3、涌出量為4.69m3/t,煤塵無爆炸性,煤層自燃傾向等級為三類不易自燃。礦井水文地質類型為中等,正常涌水量210m3/h,最大涌水量280m3/h,礦井最大排水能力1701.6m3/h。礦井采用立斜井單水平上下山開拓,井筒數目4個,即主斜井、副立井、中央采區風井、東翼風井,其中主斜井、副立井進風,中央采區風井、東翼風井兩個立井回風。礦井通風方式為分區式, 通風方法為抽出式,中央風井安裝主扇兩臺,型號為FBCDZ-8-25/B 型,配備電機功率2280KW,一備一用,擔負11采區、21采區的通風任務。東翼風井安裝兩臺FBCDZ28型主扇,配備電機功率2450KW,擔負13采區通風任務,風量滿足生4、產需要。依據鄭煤集團白坪煤礦瓦斯地質規律研究及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區域預測對白坪礦井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進行了區域預測,預測結果:東部瓦斯地質單元:瓦斯含量7m3/t劃分為突出危險區;西部瓦斯地質單元:瓦斯含量7m3/t或瓦斯壓力0.5MPa劃分為突出危險區。白坪煤礦主采二1煤層,傾角8-12,煤層厚度變化較大,0-26.9m,平均5.3m,采用走向長壁采煤法,綜采和炮采放頂煤工藝,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礦井生產水平為-175m水平,生產采區為11采區,準備采區為21、13采區。其中:11采區目前布置有11211綜采工作面、11181炮采工作面,11221上付巷、11221下付巷、11191上付巷、5、11161下付巷、11231下付巷,副井底水倉清理巷1個巖巷掘進工作面;21采區布置21061下順槽底板抽放巷、21采區膠帶行人巷個2巖掘進工作面;13采區布置有13101下順槽底板抽放巷、13采區軌道下山下段兩個巖巷掘進工作面。二、礦井安全避險系統建設情況礦井建設有完善的人員定位、監測監控、壓風自救、通信聯絡、供水等5大避險系統,其現狀如下:1、人員定位系統現狀礦井人員跟蹤定位及考勤管理系統,可對煤礦入井人員進行實時跟蹤監測和定位,隨時清楚掌握每個人員在井下的位置及活動軌跡。如果發生災變,可立即從監控主機上查詢事故現場的人員位置分布情況、被困人員數量、遇險人員撤退線路等信息,為事故搶險提供科6、學依據。礦井人員考勤定位系統由KGE36本安型識別卡、KJF78隔爆兼本安型考勤定位分站、KJF78-1接收傳感器、KCT13型調制解調器、工控計算機及系統軟件組成。當持卡人或裝有識別卡的移動物體進入分站輻射區范圍時,識別卡被激活,識別卡將卡號傳回分站,并記錄在分站存儲器內。若干個定位分站將各處采集來的人員流動信息通過通訊電纜回傳到地面調制解調器,并將解調信號送入中心站計算機數據庫。系統軟件經過處理,將進出礦井的人名、時間等信息顯示到計算機顯示屏,同時將系統定位數據顯示到計算機屏幕、大屏顯示系統,并可根據需要統計打印報表。上級單位可通過局域網遠程查詢相關信息。針對以上原則,經過我們對白坪煤礦井7、下現場實際工勘和礦井管理需求分析,人員定位及考勤系統配置方案如下:1結合人員考勤定位系統結構的特點,通過定位分站加接收傳感器的系統結構,對井下人員流動的主要巷道、垌室進行信號覆蓋,監測人員分布和人員流動狀況。2我們對井下采掘等重點安全、生產管理區域做重點監測。3井下定位分站和傳感器的布置情況如下:人 員 定 位 設 備 分 布 明 細 分站接收器主井口分站(1)主井口,主井口里200米副井口分站(2)副井口行人通道,副井口南,付井口北副井底變電所分站(3)井底車場,井底,調車室11采區候車底分站(4)11采區軌上下部車場,主井底,主井底變電所11采區皮軌二聯巷分站(5)11采區變電所,11188、1下付巷,11191上付巷,11采區二聯巷皮帶處21采區分站(6)21采區風門里,21軌道下山21采區分站(7)21采區軌道下山150米,21采區皮帶下山,21采區皮帶下山150米,21采區西皮連巷11采區絞車房分站(8)11采區絞車房,11161上付巷11采區五部皮帶尾9121變電所,11采區五部皮帶尾,11采區四平臺,11采區七連巷口11采區五車場分站(10)11211下付巷,11221下付巷,11采區五車場11采區軌上下部車場分站 (11)東軌巷里,東皮口,11采區上山皮帶機尾11181上付巷分站(12)11采區二車場口,11181上付巷11采區四車場分站(13)11221上付巷口,119、211上付巷口,11采區四車場13東翼變電所分站(16)13行人車場,13采區變電所分站(17)13變電所,13皮帶上山,13膠帶上山,根據礦井緊急避險系統建設要求項目準備增加情況:分站接收器21采區分站21采區三車場,21采區四車場,21061下付巷,21采區分站21采區變電所,21采區水倉21采區分站21采區上部固定式避難所21采區分站21采區中部固定式避難所13采區分站13采區六車場,13101下付巷13采區分站13采區七車場,13采區皮帶機尾13采區分站13煤倉底,13采區候車底,13采區分站13皮帶機頭13采區分站13采區下部固定式避難所13采區分站13采區中部固定式避難所2、通信聯10、絡系統現狀礦井采用江西聯創通訊公司DDK-6M型數字程控交換機,可容量為328門,現井下安裝使用電話163門,平地115門,余50門。井下的每一部電話都通過耦合器,到井下的通訊線路都是安全電壓,井下每個壓風自救硐室、工作面、皮帶頭等重要崗位都裝有調度電話,井下每部電話都有急呼功能,井下如有緊急情況只要按下急呼,調度臺就會收到緊急呼叫信號,調度臺收到緊急呼叫信號后,如果調度臺正在通話就會自動切斷,與急呼方通話。在礦井避難所建好后余下的50門可以滿足使用。3、壓風自救系統現狀礦井現有壓風機7臺,工業廣場壓風機房4臺(BLT350W-38.1/10),東翼風井壓風機房3臺(SA250A-10K-T)11、,主壓風管路(DN219)2趟,各大巷壓風管路為DN150,通過各車場和采掘進頭的壓風管路為DN100、DN50。兩個地方壓風機房的供風管路在井下通過一個閥門連接起來,當一個壓風機房的設備出現問題時,不影響另一個壓風機房設備的供風,當煤礦井下發生事故時,井下所有用風設備將停止使用,通過壓風能力核算,壓風設備所產風量可保證壓風自救的風量和壓力,可滿足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的使用。4、供水施救系統現狀與礦井防滅火、防塵共用一套系統,用水取自平地一個容積500m3的凈水池。主管路采用159mm無縫鋼管,軌道上山采用108mm無縫鋼管,支管采用57mm和79mm無縫鋼管,各避難硐室接有水管,安裝有截止閥。當12、煤礦井下發生事故時,平地供水水箱是可以滿足井下用水需要的,水箱的水來自井下中央泵房,經過地面水處理廠加藥處理后返回井下,可以滿足飲用要求。5、監測、監控系統現狀現采用北京鑫源九鼎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KJ209N型煤礦綜合監控系統,系統具有對瓦斯、一氧化碳、風速、溫度等環境參數的采集、顯示和報警功能;具有對饋電狀態、風機開停、風門開關、各種機電設備開停等生產參數的采集、顯示、報警、控制功能。6、緊急避險系統現狀目前煤巷掘進工作面每200m構筑一個避難硐室,硐室設置有向外開啟的隔離門(門軸設在巷道掘進方向),門墻采用磚沙結構,厚度大于0.8m,室內凈高大于2m,長度和寬度根據避難的最多人數確定,每人13、使用面積大于0.75m2,并設有與礦調度室直通的電話、足量的飲用水、供給空氣的設施,每人供風量大于0.3m3/min,每個避難硐室內配備有15個隔離式壓縮氧自救器。三、個體自救避險系統設計礦井為井下作業人員配備了隨身攜帶的自救器,入井人員必須攜帶隔離式壓縮氧自救器,為井下作業人員提供半小時到一小時的個體防護,為災變發生后人員快速脫險到達安全避災地點提供支持,構成井下第一級緊急避險系統。目前礦井配備ZY-15型壓縮氧自救器3471臺,ZY-30型壓縮氧自救器400臺、人員攜帶3441臺,避難硐室配備430臺。四、局部避險設計在采掘工作面附近和局部設置移動式救生艙或建設避難硐室,配備一定數量的食物14、飲水和呼吸支持系統,使逃生人員能夠就近快速進入安全環境緊急避險,構成井下局部避險系統。1、避難方式選擇根據我礦采掘區域特點選擇避難硐室。2、避難硐室設計1)避難硐室要求(1)有突出危險的采煤工作面在上下副巷車場口適當位置各設置1個避難硐室。走向長度超過500m的在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外每200m設置1個避難硐室。(2)有突出危險的煤巷掘進工作面在車場口適當位置設置1個避難硐室。掘進長度超過500m的煤巷掘進工作面在工作面迎頭外200m以外每200m設置1個避難硐室,距掘進面迎頭不大于200m。(3)避難硐室可在煤巷中布置,但必須噴漿封閉,巷道高度不低于所在巷道高度(室內凈高不低于2m),能容納15、1015人避難,硐室斷面不小于8m2,工程量4.5 m,容積每人設有不低于0.75 m2的使用面積。(4)避難硐室墻體采用磚、水泥、沙砌筑或混凝土砌筑,嵌入巷道周邊巖石的深度不小于0.2 m;墻垛厚度不小于0.8 m.(5)煤巷中墻體四周掏槽深度見硬幫底后再進入實體煤不小于0.5 m。(6)設向外開啟的隔離門,隔離門門框可采用鋼結構,門框選用不小于10號槽鋼加工而成;和墻體接觸的左右兩側要有至少3個同規格加強裝置砌入墻體內。(7)避難硐室外墻上應有清晰、醒目的標志。(8)配置壓風管路系統、壓縮氧自救器(45min)、水源(符合飲用水標準)和電話直通礦井調度專用電話。(9)通過避難硐室的電纜、電16、話線、水管等孔,必須密封。(10)避難硐室風門必須常開,不能固定,遇到危險能夠及時關閉。(11)側壓大或存在底鼓的必須對巷道底板注漿錨索加固寬度超過墻基不少于1 m。2)掘進工作面避難硐室布置:掘進工作面避難硐室建造工程計劃表掘進巷道巷道設計長度(m)預計到位時間避難硐室建立個數11161上付巷2602011年5月111161下付巷4502011年5月211191上付巷7802011年5月311191下付巷9902011年10月411231上付巷9002011年12月411231下付巷9002012年3月421061上付巷5002011年10月221061下付巷4002011年9月21309117、上付巷17002012年12月813091下付巷17002013年3月811201上付巷11802012年8月513101下付巷6002012年3月313101上付巷底板抽放巷4202012年6月213101下付巷底板抽放巷7002011年9月321061上付巷底板抽放巷6002011年12月321061下付巷底板抽放巷6002011年11月33)采煤工作面避難硐室布置2011年主要回采工作面有11211綜采工作面(11221工作面)、11181炮采工作面(11161工作面)。11211工作面、11181工作面計劃于2011年5月份左右結束,故利用現有的避難硐室。五、區域避險系統設計在采區上下18、山附近或井底車場建設固定式避難所,利用井下自生氧裝置以及壓風、供水、通訊等系統為避難所內持續輸送氧氣和潔凈水,實現通訊、環境監測等功能,具備可靠等待救援的能力,為整個采區或礦井避災人員提供應急避難空間,構成井下區域緊急避險系統。(一)、井下緊急避險設施方案確定礦井目前生產采區為11采區,準備采區為21、13采區,其中11采區斜長超過500m,位于非突出危險區內,21采區和13采區斜長均超過500m,21采區下部位于突出危險區內,13采區局部位于突出危險區內。依據相關規定并結合采區生產布局和人員分布情況,確定在13采區中、下部共設置2個采區避難所,在21采區中部、上部共設置2個采區避難所,在1119、采中部設置1個采區避難所,11采區下部與-175米水平固定式避難所合為一個,在副井底車場設置1個采區避難所。避難所應設置在采區上、中、下車場兩條進風巷之間的聯巷內,兩側出口和行走路線暢通,生存室斷面不應小于16m2,人均使用面積1.0 m2,避難所必須設置在穩定的巖層中。1、井底車場固定式避難所設計根據突出礦井的井底車場或水平應設置1個固定式避難所,正常情況下礦井井底當班最大作業人數為26人,同時考慮到正常上下罐人員,井底車場或水平的固定式避難所應考慮90人,并考慮不低于5%的富裕系數,因此井底車場固定避難硐室按照100人進行設計。結合井底車場附近現有巷道布置狀況和避難所相關標準,初步確定副井20、底車場固定式避難所設計在井底醫療急救站,把其斷面擴大后改為副井井底車場固定式避難所,避難所硐室長26.8米,原巷道斷面32002980mm,擴大斷面為53003500mm,巷道凈斷面為16.37 m2,避難所有效使用面積為142 m2, 緊急時刻可以容納100人避難要求,避難所兩側安全出口行走路線暢通。2、水平固定式避難所設計考慮到-175水平大巷的南部距井底車場長達1400余米,一旦出現突發事故, 11采區下部人員難以在有效時間內到達井底車場,因此在-175大巷南部建造1個滿足150人同時避難的避難所。結合-175水平大巷布置狀況,確定-175水平避難所設置在主斜井井底,把主副井聯絡巷局部斷21、面擴大后改為-175米水平固定式避難所,避難所硐室長30米,原巷道斷面36003600mm,擴大斷面為53003500mm,巷道凈斷面為16.37m2,避難所有效使用面積為159 m2, 緊急時刻可以容納150人避難要求。3、13采區上部避難所設計13采區目前布置有13采區軌道上山下段、13101底抽巷兩個掘進工作面,當班最大作業人數為53人,其中13101底抽巷掘進工作面20人、13采區軌道上山下段掘進工作面18人,其它輔助崗位及檢查人員15人,考慮以后13采區采掘面布置情況,13采區中部避難所設計從13軌道上山-61.24標高點靠下位置開口與13膠帶上山貫通,作為13采區中部避難所,避難所22、生存室長度30米,通道長度24米,避難所生存室斷面53003500mm,凈斷面為16.37 m2, 避難所生存室有效使用面積為159 m2, 緊急時刻可以容納120人避難要求。4、13采區下部避難所設計13采區下部避難所設計從13軌道上山-142.58標高點處開口與13膠帶上山貫通,作為13采區下部避難所,避難所長度30米,硐室斷面53003500mm,硐室凈斷面為16.37 m2, 避難所有效使用面積為159 m2, 緊急時刻可以容納120人避難要求。5、21采區上部避難所設計21采區目前布置有21061下順槽底抽巷、21四車場行人繞巷2個掘進工作面,當班最大作業人數為54人,其中2106123、下順槽底抽巷人16人、21四車場行人繞巷18人,其它輔助崗位及檢查人員20人。同時考慮到21采區為準備采區,以后先要設置一個綜采工作面,因此21采區避難所設置在21采區中部和上部。21采區上部避難所按照120人進行設計,主要服務于21采區變電所人員及以后的21041工作面。21采區中部避難所設計從21軌道上山標高點-188.46開口與21膠帶上山貫通,作為21采區中部避難所,避難所長度30米,硐室斷面53003.500mm,硐室凈斷面為16.37 m2, 避難所有效使用面積為159 m2,緊急時刻可以容納120人避難要求。6、21采區中部避難所設計21采區中部避難所按照120人進行設計,主要服24、務于21061綜采工作面、21泵房人員。21采區上部避難所設計從21軌道上山-293.55標高點開口與21膠帶上山貫通,作為21采區上部避難所,避難所長度30米,硐室斷面53003500mm,硐室凈斷面為16.37 m2, 避難所有效使用面積為159 m2,緊急時刻可以容納120人避難要求。7、11采區中部避難所設計11采區目前布置有11211綜采工作面、11181炮采工作面、11221上切巷、11221下切巷、11191上付巷、11161下付巷、11231下付巷5個掘進工作面,當班最大作業人數為214人,其中11211綜采工作面59人、11181炮采工作面39人,11221上切巷24人、1125、221下切巷24人、11191上付巷24人、11231下付巷24人,其它輔助崗位及檢查人員20人。因此11采區設避難所1個,設置在11采區中部,11采區下部人員就近撤入-175水平大巷南部的水平固定式避難所內。11采區中部避難所按照120人進行設計,主要服務于11161下付巷、121變電所、11191上付巷、11采區變電所、11111擴修段,以后的11161工作面、11111復采面。11采區中部避難所設置在11采區中部避難所設計從11軌道上山-54.3標高點開口與11膠帶上山貫通,作為11采區上部避難所,避難所長度30米,硐室斷面53003500mm,硐室凈斷面為16.37 m2, 避難所有效26、使用面積為159 m2,緊急時刻可以容納120人避難要求。序號避難硐室設置位置服務地區規格(人)有效面積(m2)硐室類別工程量(m)斷面積(m2)圍巖類別寬高(m)備注113采區下部13采區下部120159生存室3016.37巖5.33.5錨網(索)噴注:通道工程量為過渡室外道墻體外表面以外的巷道長度。過渡室16.48.03巖33通道8.68.03巖33壁龕228.03巖33213采區中部13采區中、上部120159生存室3016.37巖5.33.5過渡室16.48.03巖33通道13.68.03巖33壁龕228.03巖33321采區中部21采區中、下部120159生存室3016.37巖5.327、3.5過渡室16.48.03巖33通道18.68.03巖33壁龕228.03巖33421采區上部21采區上部120159生存室3016.37巖5.33.5過渡室16.48.03巖33通道13.68.03巖33壁龕228.03巖33511采區中部11采區上、中部120159生存室3016.37巖5.33.5過渡室16.48.03巖33通道12.28.03巖33壁龕228.03巖336-175水平大巷11采區下部及主斜井底附近150159生存室3016.37巖5.33.5過渡室16.48.03巖33通道23.68.03巖33壁龕228.03巖337副井底車場副井底車場100142生存室26.81628、.37巖5.33.5過渡室16.48.03巖33通道68.03巖33壁龕228.03巖33白坪煤業公司固定式避難所建造工程計劃表井下避難所布置情況見附圖一,各避難所具體設計見設計圖。(二)、避難所設計要求避難所是指設置在井底車場、水平大巷、采區避災路線上,服務于整個礦井、水平或采區,服務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的大型避難硐室。1、位置選擇避難所應布置在穩定的巖層中,避開地質構造帶、高溫帶、應力異常區以及透水危險區。前后20m范圍內巷道應采用不燃性材料支護,且頂板完整、支護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避難所內地面高于巷道底板0.2m。2、避難所構成避難所應由過渡室和生存室等構成,采用向外開啟的兩道隔離門29、結構。兩道隔離門之間為過渡室,第二道隔離門以內為生存室,隔離門采用密閉門設置,密閉門尺寸規格為1800mm(高)1500mm(寬),最外側隔離門上設觀察窗,觀察窗尺寸為200mm20mm。密閉門及觀察窗應承受約為0.3Mpa的爆炸壓力。生存室內設有醫療室、儲物室、設備室、儲氣室和衛生間。3、避難所斷面及面積過渡室凈面積應不小于3.0,生存室凈高不低于2.0m,長度、寬度根據設計的額定避險人數以及內配裝備情況確定。每人應有不低于1.0的使用面積。本次設計永久避難所,生存室斷面不小于16m2,凈寬5.3m,高度3.5m。通道斷面不小于8m2,凈寬3m,高度3m。4、支護形式及方式硐室、通道為半圓拱30、支護,過渡室和通道采用“33m錨網噴+錨桿+壁后注漿”支護,生存室采用“5.33.5m錨網噴+錨桿+壁后注漿”支護;巷道頂部打設3根長3m直徑15.24mm1860鋼膠線錨索,兩幫各打設2根長8m直徑15.24mm1860鋼膠線錨索;硐室、通道采用C15混凝土鋪底,鋪底厚度為100mm。頂板和墻壁刷為淺色。5、避難所相關系統(1)通風系統避難所供風量200m/min。(2)壓風自救系統每人供風量不能小于0.3m/min。避難硐室接入礦井壓風管路,在進入避難硐室的管口處設減壓、消音、過濾裝置;在硐室內的壓風管路上安裝帶有閥門控制的自救裝置。呼吸嘴自救裝置每隔2m安裝一個,壓風管路出口壓力在0.131、-0.3Mpa之間,連續噪聲不大于70分貝,過濾裝置具備油水分離功能。壓風管路接入礦井壓風系統。硐室內配備壓風自救器數量和設計人數相同,輸出壓力調整范圍:0.09Mpa,單個裝置耗氣量150200L/min。(3)排氣系統避難所內靠近底板附近安裝兩趟單向排氣管,用于排出硐室內有害氣體。排氣管應加裝手動閥門。 (4)供氧系統災害發生可能使避難所內的氧氣暫時不符合空氣質量要求,此時應使用避難所內存放的氧氣瓶。避難所內配備正壓氧氣呼吸器,呼吸器使用時間不低于2h,數量24臺。設計選用HY4型隔絕式正壓氧氣呼吸器,數量為4臺。根據避難所設計使用人數,配備相同數量的ZH45型隔絕式壓縮氧自救器,額定保護32、時間45分鐘,以便礦工在逃離避難硐室后佩戴。(5)供水施救系統避難所接入一根可以飲用的礦井供水管路。供水管路應有專用接口和供水閥,水量和水壓必須滿足額定人員避險時的需要。 (6)排水系統避難所內靠近底板附近安裝兩趟單向排水管,用于排出硐室內積水。排水管接入礦井排水系統。(7)供電系統避難所供電分為正常供電和事故供電。正常供電接入礦井供電系統,照明采用礦用隔爆型熒光燈。事故供電采用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池箱和礦用隔爆型本安直流穩壓電池供電,供給避難硐室內礦用隔爆型空氣循環凈化裝置、礦用防爆空調裝置、壓縮氧供氣系統、各傳感器、礦用紅外攝像儀等所有用電設備。供電時間不低于96小時。事故照明采用一體式礦燈照33、明,并儲備逃生用一體式礦燈,數量不小于額定人數的25%。 (8)防滅火系統為防止井下火災燒毀密閉門,采取向密閉門外部灑水噴霧的辦法,阻止火焰蔓延。一寸鋼管距密閉門200mm,每200mm設一個噴嘴,另外通道外部密閉門的里側均設噴水防火系統,且管路供水控制必須在硐室內。同時硐室內部還配有3臺泡沫滅火器,以便及時熄滅硐室內可能引發的火源。(9)通訊系統各避難所入口處安裝一部、在內部安設三部直通礦調度室的固定電話。接入避難硐室的通訊系統干線電纜穿鋼管保護,通訊接入礦井通訊系統。 (10)監測監控系統避難所的過渡室、生存室內、避險設施外分別設置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傳感器,對硐室內外的O2、CH4、CO2、34、CO、溫度、濕度等進行實時監測。接入避難所的監測監控系統干線電纜穿鋼管保護。監測分站和傳感器接入礦井監測監控系統,分站和傳感器型號需與使用礦井監測監控裝置的分站和傳感器型號一致。所有傳感器均垂直懸掛,距頂板或頂梁不得大于300mm,距巷壁不得小于200mm。在生存室兩側安裝兩個紅外線攝像儀,鏡頭對打,監控整個生存室情況。電源接入后備電源二次,信號用礦用同軸線接入光光端機。從避難硐室外最近光纜接線盒分支一根兩芯光纜隨電纜一同進入避難硐室;加裝一臺防爆型四路光端機(發射端,接收端在地面監控中心),將兩芯光纜接入,光端機電源接入后備電源二次;若保證信號一直暢通,后備電源必須具備自動切倒功能(線路供電35、和電池供電自動切倒)。同時硐室內還配備4臺CD4/B型便攜式礦用復合氣體檢測儀,以便在監測監控系統出現問題時使用。 (11)人員定位系統各避難所入口處和內部分別設人員定位基站,實時監測人員進出緊急避難硐室情況。人員定位基站接入使用礦井人員定位系統。 (12)空氣凈化及溫濕度調節系統避難所采用壓縮空氣供氧方式時,可不考慮空氣凈化和調節;采用壓縮氧供氣時,應具備對有毒有害氣體的處理能力和空氣調節控制能力,對CO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每人0.5L/min,對CO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400ppm/h,在額定防護時間內,避難硐室環境參數應符合下表規定。序號123456項目O2COCO2CH4溫度36、濕度指標18.5%23.0%24X10-61%1.0%3585%設計選用礦用隔爆型空氣循環凈化裝置和一臺CDKGR-120/380隔爆空調。(13)生活系統食物根據規定,配備的食品不少于5000KJ/人天,額定防護時間120小時,備用系數20%計算。(1千卡=4185.85J)設計選用食物見下表:序號名稱熱量保質期單位數量1餅干(袋裝)433千卡/100g12個月Kg602方便面(袋裝)472千卡/100g6個月Kg603火腿腸212千卡/100g6個月Kg100飲用水根據規定,配備的飲用水不少于1.5升/人天,額定防護時間96小時,備用系數20%計算。生活用純凈水18.9L/桶,經計算需純凈37、水47桶。衛生間硐室內設置一個衛生間,衛生間為半圓拱斷面,凈寬3m,凈高3m,長2m。衛生間內部設有兩個集便器。集便器自帶集便箱,腳踏式打包,材質不銹鋼。(14)醫療救護避難所內設置一個醫療室,醫療室為半圓拱斷面,凈寬3m,凈高3m,長4.8m。為了使傷員得到及時救治,減少傷亡及痛苦,硐室內備有2張床、1個急救箱、30臺MZS-30型自動蘇生器和一定數量的擔架。急救箱里內有一定量的繃帶和止血藥及其它應急藥品。6、避難所裝備避難所基本裝備配置表序號名稱型號數量(臺/套)主要技術參數備注1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池箱KDD-12礦用隔爆型監本安直流電源KDW-13礦用隔爆型空氣凈化循環裝置FBFN0-1438、壓縮氧供氣系統5甲烷傳感器KJ101-45B2測量范圍:0-100%6氧氣傳感器GYH253測量范圍:0-25%7一氧化碳傳感器GTH10003測量范圍:0-500PPm8溫度傳感器KGW51測量范圍:0-1009濕度傳感器HC2110礦用二氧化碳傳感器GRG5H測量范圍:0-5%11作業人員定位基站212礦用紅外攝像儀SBT127/220G213礦用電話4符合MT/T 289 的有關規定14自動蘇生器MZS-3030自動肺換氣量調整范圍:1225L/min,呼吸閥供氣量:15L/min,吸痰器吸引壓力(-60-3)kPa15隔絕式壓縮氧自救器ZY45120額定保護時間45分鐘16壓風自救器Z39、Y-J100輸出壓力調整范圍:0.09Mpa,單個裝置耗氣量150200L/min17隔絕式正壓氧氣呼吸器HY44正壓式,有效防護時間24h18集便器2自帶集便箱,腳踏式打包,材質不銹鋼19礦用防爆日光燈DGS-55/127Y(A)1520一體式礦燈12521食品及飲用水22急救箱、擔架、工具箱23泡沫滅火器324“避難硐室”反光牌225礦用復合型氣體檢測儀CD4/B4便攜式、可檢測CH4、O2、CO、H2S氣體六、資金概算白坪煤業公司緊急避險系統建設項目資金概算表序號項目名稱規格型號單位工程量工作量(萬元)113采區中部避難所16.37m2,錨網(索)噴m3045213采區下部避難所16.340、7m2,錨網(索)噴m3045321采區中部避難所16.37m2,錨網(索)噴m3045421采區上部避難所16.37m2,錨網(索)噴m3045511采區中部避難所16.37m2,錨網(索)噴m30456-175水平避難所16.37m2,錨網(索)噴m30547井底車場避難所16.37m2,錨網(索)噴m26.848.38CH4傳感器KGJ25個144.489CO傳感器GT500A個144.5310CO2傳感器G2G5H個14711O2傳感器個148.412溫度傳感器GWD100個143.9213壓縮氧自救器45分鐘臺8004414壓縮氧自救器30分鐘臺3200108.515壓風自救ZYJ組16536.3合計5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