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管理規定IPTV集成播控平臺實施細則.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28738
2025-03-04
28頁
172.50KB
1、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管理規定IPTV集成播控平臺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二一一年六月目 錄第一章總 則1第一條編寫目的1第二條適用范圍1第二章系統配置要求1第一節 供配電系統1第三條外部電源1第四條供配電系統1第二節 直播系統2第五條系統功能2第六條信號源2第七條信源接入模塊2第八條信源分配2第九條接收單元2第十條編碼 2第十一條輸出鏈路3第十二條直播節目單3第三節 點播系統3第十三條系統功能3第十四條節目內容庫管理模塊3第十五條內容編排與管理模塊3第十六條節目上下線3第十七條數字版權管理4第十八條遷移分發4第四節 輪播系統4第十九條系統功能4第二十條節目遷移4第二十一條 節目2、技審4第二十二條 編單軟件4第二十三條 節目IP流5第二十四條 播控軟件5第五節 外部接口5第二十五條傳輸鏈路5第二十六條數據交互及管理控制5第六節 EPG系統5第二十七條系統功能5第二十八條系統性能5第二十九條集成播控平臺管理服務器5第三十條EPG模板發布6第三十一條EPG模板安全6第三十二條EPG系統接口6第三十三條邊緣EPG系統6第七節 業務運營管理系統6第三十四條系統功能6第三十五條系統接口6第三十六條話單服務器6第三十七條第三方系統6第三十八條統計分析7第八節 災備與應急播出7第三十九條災備與應急播出系統7第三章基礎支撐平臺7第一節 網絡架構及設備7第四十條網絡架構7第四十一條網絡設3、備通用要求7第四十二條核心交換機配置7第四十三條核心交換機性能7第四十四條協議支持8第二節 服務器8第四十五條服務器類型8第四十六條數據庫服務器8第四十七條關鍵業務應用服務器8第四十八條其它服務器9第三節 存儲9第四十九條存儲設備類型9第五十條NAS存儲服務器9第五十一條磁盤陣列9第四章輔助系統9第一節 機房環境9第五十二條機房環境9第五十三條消防設施10第五十四條安全防范10第二節 播出及電力、環境監測10第五十五條播出監測10第五十六條電力和環境監測10第三節 產品測試系統11第五十七條系統功能11第五十八條產品測試系統設計原則11第五章運維及技術管理11第一節 運維管理11第五十九條運行4、指標11第六十條運維與技術管理制度11第六十一條運維工作流程和設備操作流程12第六十二條維護管理12第六十三條工具、器材和備品備件管理13第六十四條維護器材13第六十五條代維管理13第二節 技術管理14第六十六條試播期管理14第六十七條點播節目管理14第六十八條應急預案管理14第六十九條重要保障期管理15第七十條臨時停播管理15第七十一條運行變更管理15第七十二條施工管理16第七十三條事故管理16第七十四條報表管理17第七十五條技術資料管理17第七十六條技術安全管理17第七十七條安全播出檢查和考核18第七十八條安全播出風險評估18第三節 信息安全管理18第七十九條信息安全等級保護18第八十條信5、息安全管理19第八十一條運行監測19第八十二條安全測試19第四節 人員管理19第八十三條崗位設置19第八十四條人員要求及培訓19第六章附 則20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指導和規范IPTV集成播控平臺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據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管理規定,制訂本實施細則。第二條 本實施細則適用于IPTV集成播控平臺的技術系統配置及運行、維護、技術管理工作。第二章 系統配置要求第一節 供配電系統第三條 外部電源應符合以下規定:應接入兩路外電,其中至少一路應為專線;當一路外電發生故障時,另一路外電不應同時受到損壞。第四條 供配電系統應符合以下規定:(一)高、低壓供配電應符合現行國家、行業標準和規范;(二)應6、設對應于不同外電的、互為備用的工藝專用變壓器,單母線分段供電并具備自動或手動互投功能;播出負荷供電應設兩個以上引自不同工藝專用變壓器的獨立低壓回路;主要播出負荷應采用UPS供電,UPS電池組后備時間應滿足設計負荷工作30分鐘以上;應配置自備電源,保證播出負荷、機房空調等相關負荷連續運行;主備播出設備、雙電源播出設備應分別接入不同的UPS供電回路。第二節 直播系統第五條 直播系統實現信源接入、信源分配、信號接收、編碼、直播流調度輸出等功能。第六條 應有至少兩路不同路由或不同傳輸方式的信號源,且能夠實現不同信號源的自動、手動切換和應急跳接。應配置應急墊片流,重要節目應提供流延時功能,當信源中斷時能7、夠進行應急切換。第七條 信源接入模塊應具備靈活的信號調度能力和冗余備份能力。采用矩陣對節目源進行調度的,主備信源不應共用矩陣的輸入板、輸出板和交叉點板,應在矩陣前后配置跳線排,調度矩陣應具有斷電后狀態保持功能;有條件的宜建立異地備份信源接收系統。第八條 應配置主、備信源分配鏈路,信源分配鏈路要根據節目的重要性進行合理規劃,應采用有源功率分配器。1個功率分配器分配的節目信源不應多于4個,對于重要節目,1個功率分配器宜為2個節目提供信源。第九條 應配置冗余接收單元,并根據節目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接收單元。重要節目接收單元應采用1+1備份方式,其它節目接收單元采用N+1備份方式;應根據接收單元數量配置一8、定比例的備份設備。第十條 直播流碼率應滿足網絡傳輸帶寬要求,H.264編碼方式下輸出碼率應不低于1.5MBPS。編碼設備應具備雙電源、主備輸出接口,在斷電或者重啟后,應保留原有配置信息;編碼或轉碼設備應采用N+1備份方式,重要節目應采用1+1備份方式。第十一條 直播流輸出鏈路應采用兩路不同物理路由或不同傳輸方式。第十二條 通過上級集成播控平臺或內容提供商引入的直播節目單應進行審核。第三節 點播系統第十三條 點播系統實現節目內容庫管理、節目編排、多版本管理、節目上下線、格式轉換、數字版權管理、遷移分發、監控等功能。第十四條 節目內容庫管理模塊應符合以下規定:(一)應支持本地上載、本地文件導入及網9、絡遷移等多種入庫方式;對于內容提供商上傳的節目元數據及節目文件應符合集成播控平臺的要求;(二)應支持對內容庫進行強安全加固,應使用文件完整性監控工具防止點播內容被篡改;(三)應提供素材臨時刪除功能,出現節目誤刪錯刪時應能快速恢復;(四)應能夠對入庫的節目進行自動技審,自動判別節目中出現的黑場、彩條、靜幀、彩場、雪花場、色彩丟失、靜音等故障,并形成結果報表。第十五條 內容編排與管理模塊應能實現對欄目與內容的初級打包與分類整合。對于編目信息不完善的節目,應進行編目補充與完善。第十六條 節目上下線應符合以下規定:(一)節目上下線過程中應配置人工審核環節,完成內容審核和技術審核后方可正常上線;(二)應10、在正式IPTV點播平臺對應內容下線后進行點播庫內容下線操作,點播節目實體內容應先于對應EPG內容上線,應晚于對應EPG內容下線。第十七條 應采用版權著錄等方式對節目內容進行數字版權錄入,采用DRM加密、數字水印等技術對節目進行內容源的加密和密鑰管理,保證版權安全。第十八條 點播節目的遷移分發應采用安全的傳輸方式,并啟用校驗及認證機制,應可對分發失敗的任務進行重發或取消操作。第四節 輪播系統第十九條 輪播系統實現內容管理、編單、播出、播出監控等功能。第二十條 應采用安全的傳輸方式在點播系統節目內容庫與播出服務器之間遷移拷貝節目,并啟用認證機制。成品節目遷移入輪播節目庫時,應進行數據校驗以保證節目11、完整性。第二十一條 應能夠對指定的節目進行自動技審,自動判別節目中出現的黑場、彩條、靜幀、彩場、雪花場、色彩丟失、靜音等故障,并形成結果報表。第二十二條 輪播編單軟件應具備頻道節目單提交確認功能,防止節目單錯誤提交造成的錯播、漏播;輪播編單軟件應具備準確的串聯單邏輯時間及播出素材就緒情況檢查功能。第二十三條 單臺輪播播出服務器最大支撐輸出IP流應根據服務器性能合理分配頻道數量,確保IP流穩定流暢輸出,播出服務器輸出的節目IP流應嚴格遵循IP組播協議標準,采用UDP、RTP等主流的封裝格式,確保IP流輸出不間斷。第二十四條 輪播播控軟件應實現主備信號同播,并可實現主備信號快速切換,播出信號中斷時12、,應能實時切換墊片信號。應具備準確的播出串聯單邏輯時間及播出素材就緒情況檢查功能。第五節 外部接口第二十五條 集成播控平臺主備核心交換機應分別通過不相關的主備靜態路由實現與上游集成播控平臺及傳輸分發平臺間的連通,當主鏈路出現中斷或延時過大時,應自動切換至備鏈路。第二十六條 集成播控平臺、網絡運營商、監管部門之間應通過接口系統進行數據交互及管理控制,并保持相互之間關聯信息的同步。第六節 EPG系統第二十七條 EPG系統實現內容展現、數據處理、邏輯控制和操作維護等功能。第二十八條 EPG系統應支持高可靠性、分布式部署,可平滑擴展支持大規模用戶。第二十九條 集成播控平臺管理服務器應實時監控EPG服務13、器集群CPU利用率、內存利用率、在用進程個數等狀態,適時調整EPG系統的響應速度。第三十條 EPG模板在正式發布全網前,應進行預發布和審核,待審核通過后方可發布,EPG模板應在媒體實體內容上線之后發布。EPG正式發布后應進行嚴格的節目關聯測試,確認內容發布的有效性。內容下線時,對應的EPG條目應先于實體媒體文件下線。第三十一條 應對每次發布的模板進行歸檔備份,模板壓縮包應加密。EPG模板文件應使用文件完整性檢查工具,以防止內容被篡改。第三十二條 EPG系統應具備與內容集成管理系統、運營管理系統的認證、鑒權模塊的交互接口。第三十三條 邊緣EPG系統在向機頂盒提供節目地址時,應在URL中添加防盜鏈14、信息;在機頂盒登錄認證流程中,應實現負載均衡。第七節 業務運營管理系統第三十四條 業務運營管理系統實現產品管理、用戶管理、認證鑒權、話單生成、計費結算、統計分析等功能。第三十五條 應通過與網絡運營商間接口實現用戶基本信息、業務訂購信息的同步,對用戶業務使用進行認證鑒權及話單生成。第三十六條 應單獨設置話單服務器完成話單數據的分揀、入庫等功能。第三十七條 應將生成的話單同步給第三方系統,由第三方系統完成最終的批價和結算。第三十八條 統計分析模塊收集、轉換、輸出用戶訂購記錄、觀看記錄、瀏覽記錄、開機記錄等運營數據,并生成各類分析報表。第八節 災備與應急播出第三十九條 災備與應急播出系統應符合以下規15、定:(一)應具備一定的防御自然災害能力,應根據當地地質、氣候特點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國家級集成播控平臺應配置災備系統;(二)有條件的可設置異地備份播出系統。第三章 基礎支撐平臺第一節 網絡架構及設備第四十條 根據平臺系統規模,集成播控平臺網絡結構應符合以太網標準二層架構或者三層架構模型。第四十一條 網絡設備應符合以下規定:(一)應符合通用的國際工業化標準;應支持熱旁路路由器協議;(二)平均無故障時間應大于1萬小時,可用性不小于99.99%。第四十二條 核心交換機應為雙機,背板、系統板、I/O板等關鍵配件應考慮冗余、電源、風扇應可熱插拔。第四十三條 核心交換機應支持多路徑路由選擇,支持三層組播轉16、發功能,實現負載均衡,每臺交換機負載不應超過處理能力的50%第四十四條 核心網絡設備應支持水平服務協議,滿足鏈路狀態監測需要,應支持IGMPV2或IGMPV3協議,防止出現組播流在網絡中“泛洪”現象。第二節 服務器第四十五條 集成播控平臺服務器主要包括:數據庫服務器、關鍵業務應用服務器(EPG服務器、點播平臺應用服務器、采集收錄服務器、內容管理服務器、輪播服務器、增值業務管理服務器、DRM服務器、FTP服務器等)、其它應用服務器(NMS網絡管理服務器、內容監管接口服務器等);第四十六條 數據庫服務器應符合以下規定:(一)應選用開放式結構軟件,支持通用的數據庫系統和應用中間件,與其它系統穩定互連17、,硬件應具有可擴充性,滿足業務擴充需要,應采用磁盤陣列等外部存儲形式;(二)應雙機熱備,并能自動主備切換,故障間隔時間( MTBF)應大于10000小時,可用性99.99%。第四十七條 關鍵業務應用服務器應符合以下規定:(一)應采用主流小型機,并組成雙機或多機高可用群集系統,當其中任意一臺主機發生故障時,能將其上的應用自動地切換到其他正常主機上,不應影響系統的應用及響應能力;(二)服務器內存利用率不應大于50%;具備千兆網絡接口,支持電源、I/O設備、硬盤的熱插拔。配置雙電源,硬盤應采用RAID方式進行冗余配置;(三)服務器CPU、內存及I/O等應具有適當的擴充能力,平均無故障時間應大于10018、0小時。第四十八條 應根據其它服務器的總數量配置一定比例的備機。第三節 存儲第四十九條 存儲設備主要包括:存儲服務器、磁盤陣列。第五十條 NAS存儲服務器應配置ISCSI、NFS V2/V3協議及相關許可,可支持CIFS,NFS,FTP等協議。應支持64位文件系統,單文件系統大小應支持30TB,支持數據鏡像以及數據保護功能,支持第三方文件系統以及第三方備份應用。第五十一條 磁盤陣列應能配合多機高可用群集系統的需要,應采用ULTRA SCSI 接口或FC-AL接口,支持RAID數據冗余功能,并可提供多通道、雙電源及冗余風扇,應具有較強的平滑擴充能力,存儲容量占用率峰值應不超過設計存儲容量的80%19、,超過80%應進行數據遷移或擴容。磁盤陣列設備應可與多種廠家的主機系統相連。第四章 輔助系統第一節 機房環境第五十二條 機房溫度、濕度、防塵、靜電防護、接地、布線、外部環境應符合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GB 50174)A級電子信息系統機房的有關規定。機房應采取必要的防鼠、防蟲等措施。第五十三條 機房消防設施的配置應符合廣播電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Y 5067)的有關規定。第五十四條 機房安全防范應符合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GB 50174)、廣播電影電視系統重點單位重要部位的風險等級和安全防護級別(GA 586)的有關規定。應對設備機房、UPS主機及電池室、纜線集中點、室外設備等播出相20、關的重點部位設置視頻安防監控系統。第二節 播出及電力、環境監測第五十五條 播出監測應符合以下規定:(一)應能對主備信源進行監測,重要節目應進行視音頻實時監聽監看;應對編碼器輸出、播出鏈路輸出口、分發業務的回傳等重要節點信號的碼流、視音頻等進行監測,并具備信號異態聲光報警功能;(二)應配置監控網管系統,能對鏈路上的主要設備進行遠程管控,對播出關鍵設備、播控軟件、網絡狀態、存儲狀態等進行監測,發現異態能聲光報警;(三)應采用錄音、錄像或者保存技術監測信息等方式對監測的直播及輪播節目及信號的質量進行記錄,異態信息應保存一年以上。(四)應能對分發至網絡運營商目標站點的節目分發狀態進行監控。第五十六條 21、電力和環境監測應符合以下規定:(一)應符合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GB 50174)的有關規定;(二)應設立具備聲光報警功能的電力和環境集中監控系統,對配電系統中的主要運行參數和關鍵設備運行情況進行集中監測,并對機房的溫度、濕度等環境狀態進行監測。第三節 產品測試系統第五十七條 產品測試系統應具備軟、硬件產品上線前的模擬測試功能。第五十八條 產品測試系統應通過交換機與直播系統、點播系統實現單向互聯,有條件的單位可建設包括所有業務在內的獨立的最小測試系統,用于實現直播、點播、輪播、回看、EPG發布、增值業務等所有產品上線前的內部測試,并且測試系統各模塊軟件版本應與現網運營系統保持一致。第五章 22、運維及技術管理第一節 運維管理第五十九條 集成播控平臺安全播出的年度運行指標應達到停播率36秒百小時,即可用度99.99%。第六十條 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各項運維與技術管理制度,根據內容集成管理系統、EPG系統及業務運營管理系統的特點細化相應的制度。(一)機房管理制度應包括機房出入人員管理、機房禁止性規定等;(二)值班及交接班制度應包括交接班要求、值班內容、紀律要求、監看監聽要求等;(三)安全制度應包括技術安全、網絡信息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規定等;(四)用配電管理制度應包括用配電規范、安全規范、主要運行參數和關鍵設備運行情況巡查規定等; (五)事23、故報告制度應包括不同等級事故的報告原則、報告內容(事故原因、影響范圍、處理過程等)、報告要求等;(六)維護檢修制度應包括維護檢修的項目和周期、檢修規范、責任分工、重要數據存儲與備份規范、維護記錄規范等; (七)技術檔案管理制度應包括技術檔案的范圍、存檔要求、分類明細、出入庫管理、銷存時限規定等。第六十一條 應結合集成播控平臺播出系統和播出任務,制訂和完善各項運維工作流程和設備操作流程。(一)運維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交接班流程、巡機流程、業務調度流程、檢修操作流程、事故處理流程、報告流程等;(二)設備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信號切換操作流程、播出設備操作流程、網管操作流程、供配電設備操作流程等;(三)應24、急處置流程應包括與內容集成管理、EPG及業務運營管理的處置流程;(四)各項操作應符合國家、行業相關操作規范,運維工作和設備操作應做好記錄并存檔,跨單位、跨部門的業務調度、操作指令應有書面通知,相關通話聯絡應有錄音和文檔記錄。第六十二條 維護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一)參照電視中心制作系統維護規程(GY/T 152)、電視中心播控系統維護規程(GY/T 107)的相關要求,針對不同系統和設備分類制定周檢、月檢、季檢、年檢等周期性維護計劃,并按計劃組織實施;(二)應將播出及相關系統各個環節的設備、線路維護落實到機房、班組、個人,做到界面清晰、責任明確,不漏檢、不重疊;(三)應與上級集成播控平臺、網絡25、傳輸商等相關單位劃清維護分界,并簽訂維護協議,協議主要內容應包括維護分界圖、各方保障責任、故障處理協調機制、聯絡電話等;(四)對網絡系統、服務器、存儲系統、工作站等應定期重啟,進行必要的系統補丁更新,并對系統數據進行整理、備份。第六十三條 運行維護所需的各種工具和器材應妥善放置、專人管理,定期檢查補充、定期標校;備品備件應進行登記造冊,放置于滿足器件存儲環境要求的指定位置,并定期加電檢測和維護。第六十四條 維護器材(一)單一節點設備應有備件,其他重要設備應有備品備件;(二)應配置維護檢修、故障處理所需的工具、材料。應按照實際情況配置碼流分析儀(碼流分析軟件)、網絡測試儀、網絡嗅探器等必要的儀器26、儀表。第六十五條 代維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一)委托其他單位承擔運行維護任務時,應選擇具有相應安全保障能力的代維單位并簽署有效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應指定專人對代維單位的運行維護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和管理;應對代維單位的操作進行規范,代維單位進行維護操作時,應安排內部人員監護;(二)設備所在地單位應承擔設備運行監測、故障應急處置等代維任務,并與委托方簽署有效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應嚴格履行協議范圍內的相關責任和義務,及時向委托方反饋運行維護情況。第二節 技術管理第六十六條 新建集成播控平臺需要申請試播期的,應提前7個以上工作日逐級報請省級以上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批準。播出影響范圍涉及全國27、或跨省的,應逐級報請廣電總局批準。試播期審批部門應及時回復意見;批準試播的,應同時將批復意見抄送廣播電視監測、指揮調度機構。第六十七條 在點播節目運營過程中,當接到用戶投訴或主管宣傳部門的意見后,應將節目設置下線,同時消息通知EPG系統將內容下線,通知相關運營商刪除對應內容。點播節目在校正恢復后,經過集成播控平臺重新內容審核通過后,方可再度設置上線。第六十八條 應急預案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一) 應針對技術系統的特點和自臺實際情況,制訂突發故障應急預案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包括:供配電故障應急預案、平臺重要環節故障應急預案以及非法破壞事件應急預案、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其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并報廣28、播影視行政部門備案;(二) 各相關部門和崗位應根據應急預案制定具體的應急處置流程;(三) 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訂應急預案和流程,定期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并組織演練。第六十九條 重要保障期前應做好以下準備工作:(一) 應制定重要保障期預案,預案包含重要播出前的準備、重要播出中的保障措施和突發故障、事件的應急處理等內容;(二) 應做好技術系統的全面檢修、測試工作,應對備品備件、應急工具進行全面檢查并及時補充;(三) 應提前協調電力供應、線路傳輸、通信聯絡、設備生產商、系統集成商等相關單位、部門為播出提供保障支持。第七十條 臨時停播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一)臨時停播涉及廣電總局直屬單位的,以及播出影響29、范圍涉及全國或者跨省的,應提前5個以上工作日逐級報至廣電總局批準;其它臨時停播的申請程序、管理要求由省級廣播影視行政部門另行規定; (二)申請臨時停播前應做好與相關單位和部門的溝通協調;(三)臨時停播申請材料應說明申請原因、起止日期和時間、涉及的節目、影響范圍、操作方案、應急措施等;(四)臨時停播批準后,申請單位應在操作前通知相關播出單位,相關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應通知監測、指揮調度機構。第七十一條 運行變更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一)播出方式(如是否加密等)、傳輸覆蓋方式、播出技術參數等的變更,應根據有關規定報廣播影視行政部門審批;批準變更的,審批部門應同時將批復意見抄送監測、指揮調度機構;申請單30、位應在變更前通知相關播出單位; (二)變更后應進行測試,測試通過后方可投入運行;應及時修改播出系統圖等技術資料,妥善保存變更前后相關檔案;第七十二條 施工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一)施工安排應以減少對播出影響為原則,盡量安排在例行檢修時間進行,需要臨時停播的,應做好臨時停播申請和操作通知等工作;(二)施工前,應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和應急預案。施工方案和應急預案應明確:施工的目的和要達到的效果、施工內容和施工區域、詳細操作步驟和時間進度、各項安全措施、相關責任人和需要協調配合的部門、對安全播出可能造成的影響及應急操作處理流程等內容;(三)施工時,應遵守相關安全規范,并做到:嚴格劃分出施工區域,放置警31、示牌;安排熟悉安全播出的人員監督整個施工過程,發生威脅安全播出的行為,立即予以制止;在播出機房內施工,應與播出運行設施隔離,并加強對播出設備的巡視;施工用電應與播出用電分離。第七十三條 事故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一) 安全播出事故的界定、分類、分級、統計和上報應按廣播影視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和行業標準執行;(二) 應根據上級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和安全播出要求,制定本單位的事故管理制度;(三) 對于重大事故應成立分析檢查組,對事故原因、處置過程進行調查,對處置方式、方法進行分析,形成分析報告;(四) 應根據事故的分析調查,編寫事故案例,并及時組織召開案例分析會,通報情況,總結經驗教訓;(五) 應按照32、有關規定對事故責任人予以處理,對排查發現的播出事故隱患應及時進行整改。第七十四條 報表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一) 按照廣播影視行政部門的要求,匯總分析技術指標、播出運行、事件/事故等情況和數據,按時填報相應報表;(二) 上報數據應準確真實,并由專人進行審核;(三) 應根據報表類型分類整理報表檔案。第七十五條 應建立技術資料庫,有條件的應逐步建立電子化技術資料庫。資料庫應包含:技術審批文件、運維與技術管理制度、設備檔案、運維檔案(含運維工作紀錄、系統操作紀錄、運行監測記錄等)、應急預案、事故檔案、系統方案、系統圖紙、系統重大技改資料、有關技術標準規范及安全播出文件、報表等;由專人負責對技術資料及33、時更新整理;運維檔案應至少保存一年。第七十六條 技術安全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一)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中有關技術安全的規定,遵循廣播IPTV集成播控平臺和臺、站電氣工作安全規程(GY 63)等行業標準中的有關技術安全要求;(二) 應當按照國家、行業相關規定和標準制定和細化相關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強化廣播電視從業人員安全意識教育,落實安全責任和措施,加強監督檢查,避免發生技術安全事故。第七十七條 應建立安全播出檢查和考核制度,定期對各播出系統的運行和維護情況進行檢查和考核。檢查和考核應包含以下主要內容:(一) 系統配置:檢查技術系統配置及驗收情況,評估播出系統的可靠程34、度;(二) 系統指標:檢查系統的主要技術指標,評估技術指標是否達標;(三) 規章制度:檢查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情況,評估規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實情況;(四) 預案流程:檢查應急預案和操作流程的制定和演練情況,考核值班人員的掌握程度,評估各項應急預案和關鍵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五) 文件資料:檢查值班日志、運行記錄、播出運行文件、維護計劃、維護記錄、安全播出報表、安全播出事故處理和分析報告、設備器材檔案等資料,評估技術資料的管理水平。第七十八條 應對技術系統和播出管理進行安全播出風險評估,對評估發現的不足和薄弱環節應及時整改。第三節 信息安全管理第七十九條 應按照國家和行業信息安全標準和要求,35、合理劃分集成播控平臺信息系統的安全等級,并按照相應等級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建設、評估和整改。第八十條 結合信息系統等級制定相應的網絡安全管理策略,制定網絡維護及信息安全管理各項制度和操作規范,落實信息安全責任制,并建立監督機制,定期組織信息安全培訓。第八十一條 應對網絡流量、用戶行為、主機和網絡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監測,及時處置異態報警。第八十二條 集成播控平臺進行應用軟件升級、病毒庫升級以及修復系統漏洞等操作前應先通過產品測試系統測試后方可實施。第四節 人員管理第八十三條 安全播出相關崗位設置應符合以下規定:(一)應合理設置值班崗位、維護崗位,重要保障期間應加強值班力量;(二)與安全播出相關的36、部門應指定安全播出聯系人,加強日常安全播出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及時了解日常安全播出情況,在安全播出管理工作中做到協調一致、無管理盲區;(三)點播管理應由節目采集、節目制作、節目技審、節目內容審核、節目測試、節目發布、設備維護等崗位組成;(四)EPG管理應由美工設計、EPG開發、專題制作、EPG測試、EPG內容審核、發布等崗位組成。第八十四條 安全播出相關崗位人員上崗、培訓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一)直播、輪播值班崗位和維護崗位人員應通過政治審查,具有相關的專業學歷,滿足崗位要求,并通過崗位培訓和考核;(二)應定期進行安全播出教育,組織安全播出演練,并對技術人員以及導播等與播出有關的人員進行培訓、考37、核。對不合格人員應予以轉崗;(三)應對技術人員進行新技術培訓,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四)與播出相關的供配電保障部門及其從業人員應統一納入安全播出管理。第六章 附 則第八十五條 本實施細則下列用語的含義:(一)停播率指所有播出節目累計停播時長與播出總時長的比值,單位:秒/百小時。公式:其中,統計節目累計停播時長時,本單位各環節事故(含外電中斷等外部原因引發的事故)造成的停播均納入統計;(二)可用度指所有節目正常播出節目時長占播出總時長的百分比,單位:%。公式:(三)組播是指在發送者和每一接收者之間實現點對多點網絡連接。如果一臺發送者同時給多個的接收者傳輸相同的數據,也只需復制一份的相同數據包。38、它提高了數據傳送效率。減少了骨干網絡出現擁塞的可能性;(四)數字版權管理是指出版者用來控制被保護對象的使用權的一些技術,這些技術保護的有數位化內容(例如:軟件、音樂、電影)以及硬件,處理數字化產品的某個實例的使用限制;(五)數字水?。―igital Watermarking)技術是指將一些標識信息(即數字水印)直接嵌入數字載體當中(包括多媒體、文檔、軟件等)或是間接表示(修改特定區域的結構),且不影響原載體的使用價值,也不容易被探知和再次修改。但可以被生產方識別和辨認。通過這些隱藏在載體中的信息,可以達到確認內容創建者、購買者、傳送隱秘信息或者判斷載體是否被篡改等目的;(六)縮略語 IPTV 39、(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 交互式網絡電視 BPS (Bits Per Second), 比特每秒 EPG (Electronic Program Guide), 電子節目單 DRM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數字版權管理 IP (Internet Protocol), 網際協議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戶數據包協議 RTP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實時傳輸協議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處理器 URL (Un40、iform/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 統一資源定位符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傳輸協議 NMS (Network Management Server), 網絡管理服務器 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平均故障間隔時間 RAID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 獨立冗余磁盤陣列 SCSI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 ULTRA SCSI (Ultra Small Computer 41、System Interface), 超級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 FC-AL (Fiber Channel Arbitrated Loop), 光纖通道仲裁環路 SAN (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儲區域網絡 IGMPV2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Version 2), 因特網組管理協議版本2 IGMPV3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Version 3), 因特網組管理協議版本3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議 UPS (Uni42、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不間斷電源供應器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因特網控制報文協議 VLAN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虛擬局域網絡(七)本細則中“應”表示必須達到相應要求;“宜”表示建議達到相應要求;(八)如無特殊說明,本細則中“以上”含本數。第八十六條 以下規范性引用文件的最新版適用于本實施細則:電視演播室燈光系統設計規范(GY 5045)數字分量演播室同步基準信號(GY/T 167)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GB 50174)廣播電影電視系統重點單位重要部位的風43、險等級和安全防護級別(GA 586)廣播電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Y 5067)電視節目帶技術質量檢驗方法(GY/T 120)標準清晰度電視數字視頻通道技術要求與測量方法(GY/T XXX)標準清晰度數字電視編碼器、解碼器技術要求和測量方法(GY/T 212)電視中心制作系統運行維護規程(GY/T 152)電視中心播控系統維護規程(GY/T 107)廣播電視中心和臺、站電氣工作安全規程(GY 63)廣播電視相關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定級指南(GD/J 037)廣播電視相關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D/J 038)第八十七條 本實施細則由廣電總局科技司負責解釋。第八十八條 本實施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