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路口鎮夾州村整村推進扶貧規劃.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30759
2025-03-04
28頁
162.50KB
1、前 言為進一步探索“十二五”期間扶貧開發思路,緊扣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首要任務、重點和要求,因地制宜,創新扶貧思路,提高扶貧開發成效,提升強村富民能力水平,突出對貧困村的扶持,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推進貧困鄉村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省、市關于實施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盡快收一部分區域組村實施實現穩定解決溫飽,進而脫貧致富的扶貧開發戰略,結合路口鎮夾州村實際,按照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從“大扶貧”角度出發,加大扶貧投入,從基礎改善、產業發展、鄉風文明、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等方面全面發展,特制定夾州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規劃。路口鎮夾州2、村地處路口鎮北部,貧困人口多,經濟條件落后,人均純收入低,是路口鎮典型的貧困村。根據湖北省扶貧開發整村推進規劃編制工作會議有關精神,路口鎮夾州村納入2014年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重點村,通過項目的實施,積極探索創新財政扶貧機制,更好地整合扶貧資源,提升扶貧質量和水平,盡快改變路口鎮夾州村的經濟落后現狀,激發群眾參與項目的熱情和干勁,確保扶貧規劃從農民最迫切的需求出發,進一步加快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讓扶貧開發真正成為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德政工程。我村通過競爭比選確定了實施項目的區域,采到了組動員群眾參與式方法,在認真規劃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2014年路口鎮夾州村整村推進扶貧規劃。規劃分為十章節,分別3、闡述我村基本情況及貧困現狀、指導思想和規劃原則、項目選擇與規劃編制過程、規劃目標和項目建設內容、項目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項目技術標準、項目效益分析、項目可行性分析、運行機制及保障措施。該規劃共包含4個項目,總投資160萬元,扶貧專項88萬元,部門配套資金35萬元,自籌資金13萬元,招商引資20萬元,社會幫扶資金4萬元。預計在項目實施結束后,夾州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將由2013年底的2500元增加到5838元,使項目村貧困人口實現整體穩定解決溫飽,全村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將會得到的全面發展。第一章 基本情況及貧困現狀分析一、基本情況1、項目村基本情況夾州村位于路口鎮北部,距離黃州城16公里4、,距路口鎮6公里。全村6個村民小組,總計215戶795人,其中,貧困人口有60戶190人。勞動力人數479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數210人,全村有耕地面積1186畝,水面280畝,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2、項目村經濟發展情況全村經濟基本上以種養業為主,我村以種養植為主,村級集體經濟收入8.8萬元,其中,轉移支付2.2萬元,村級發包收入4.2萬元,其他收入2.4萬元,全村人平收入2550元,低于全區5387元的人均收入,貧困戶人均收入1500元。3、項目村基礎設施及社會事業發展情況全村有池塘38口,灌溉渠道28公里,提灌站3個,有效灌溉面積700畝;通村公路4.7公里;安裝太陽能60戶;全村在校學生共5、計40人,其中,小學27人,初中11人,高中2人,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100%。二、整村推進項目實施背景項目區屬黃州區貧困村,項目區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遠低于同類地區水平。一是貧困人口比重大,貧困程度深。夾州村現有貧困人口190人,占農業人口的21.3%,其中,五保戶7戶8人,占總人口0.8%,低保戶38戶21人,占總人口4.05%,2013年,全村人平收入2500元,低于全區農民人均收入5387元,貧困戶人均收入1500元,不及全區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生活較為困難。二是村內通組道路及農田灌溉設施發展滯后,影響并制約了項目區的農業生6、產。區內道路布局不到位,多數村組間道路不通達,不利于農業運輸。項目村1組、3組、6組兩座泵站年久失修,導致渠道水系到不了田間最后一公里,民生工程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三是支柱產業發展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帶動力不強。經過多年的努力,優質稻、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成為全村三大特色支柱產業,但全村沒有形成經濟效益較好的產業鏈,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取得。特別是全村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80畝,但是水產養殖產業化經營的質效不高,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四是村民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落后。到多數村民滿足自給自足現狀,發展意識淡漠,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導致扶貧、培7、訓效益不明顯,村民搞產業開發的積極性不高。夾州村土地、勞動力資源豐富,人民群眾對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熱情高,脫貧致富愿望越來越強烈,區委區政府及各部門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社會各界幫扶越來越多,這一切為項目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綜上所述,夾州村由于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村民增收渠道單一,農業產業效益低下,村民文化素質偏低,觀念落后,因災、因病、因殘返貧率高在自然災害多發易發的情況下,村民抗災抗風險能力極弱。經綜合調查研究分析,只有依靠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公益、技能培訓等方面著后,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全村貧困現狀,實現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的中國夢。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規劃原則一、指8、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村、中央、省市區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0-2020)、湖北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0-2020)、湖北省農村扶貧開發十二五規劃為指引,以重點貧困村為平臺,以城鄉一體化暨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發展產業為主題,以改善生活、生產條件為重點,緊緊圍繞路口鎮“三舉三進”的發展戰略,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堅持開發式扶貧,實現區域開發和整體推進,整合資金,強化投資力度,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水平,打造黃州區扶貧開發新亮點,彰顯黃州扶貧開發最大效益。二、規劃原則依據上述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夾州村整村推進項目必須9、堅持以下原則:1、堅持開發式原則。在國家扶貧資金的幫助和支持下,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合理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產,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生活水平,走出一條符合實際、有自己特色的發展路子。2、堅持綜合開發,全面發展的原則。要把扶貧開發納入全村社會發展規劃,加強水利、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重視科技、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的發展,改善村組環境,通過村民生活質量,促進全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 3、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扶貧開發必須與資源保護、生態建設相結合,與計劃生育相結合,實現資源、人口和環境的良性循環,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4、堅持自力更生10、,艱苦奮斗的原則。要充分發揮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堅持自強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實干,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5、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政府要加大扶貧開發的工作指導,不斷加大投入和工作的力度。同時,要廣泛發動宣傳,積極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形成支農惠農的大合唱。6、堅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村級經濟增長的原則。扶貧開發要立足農業,受益于農民,壯大村級經濟,通過項目帶動,產業發展,努力提高農業產出率,增加農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富民強村的目標。7、堅持整合資金、合力開發的原則。由縣政府牽頭,以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為契機,整合農業、發改11、扶貧、水利、畜牧、水產、國土等涉農部門資金,合力攻堅,實現開發一個,成功一個,見效一個。第三章 項目選擇與規劃編制過程項目選擇和規劃是在駐村工作隊、區扶貧辦、鎮政府指導下,動員全村廣大群眾廣泛參與,先后召開村干部會議,村民代表大會,貧困戶會議,有關部門參加的參與的規劃現場大會。并由區扶貧辦專班進行現場指導,村民代表和部分貧困戶參與,根據本村實際和經濟發展現狀,分析貧困原因,提出適合本村經濟發展的項目;經全體村民代表會議通過再由有關專業技術人員現場論證,最后篩選出4個項目,編制了夾洲村扶貧開發規劃實施方案,具體步驟如下: 1、召開村組干部黨員座談會、村民代表會議進行宣傳動員,宣傳扶貧開發有關政12、策,聽黨員、村民對項目建設的意見。 2、村基本情況凋查(包括村情、產業結構、貧困成因等);3、召開村干部黨員會、村民代表會、貧困戶代表會等方式,調查了解村情社情,與有關方面技術人員一起開展項目分析論證,獲取初步項目規劃4、駐村工作隊現場辦公,根據村初步規劃現場勘察夾洲村需要實施項目的現狀,座談分析、研究討論村民選擇項目的可行性,提高完善并確定整村推進綜合開發的村級規劃發展項目。 5、編寫完成整村推進總體規劃方案。 由區扶貧辦組織人員,對各子項目建議書進行綜合分析論證,完成總體規劃方案,并反饋到有關業務部門、鄉村干部和群眾代表中廣泛征求意見,進一步完善修訂公示、上報審批。第四章 規劃國標和項目建13、設內容一、規劃目標 通過項目扶持,該村產業帶動作用成效明顯,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農民素質普遍提高,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并形成以水產養殖為主的村域特色產業。第一,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優化。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廣生態、健康、高效、標準化養殖模式,通過辦點示范,實現以點帶面,把產業結構調整向廣度和深度推進,逐步實現水產養殖向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品牌化方式轉變。突出水產養殖特色,加大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培育水產養殖區域優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帶動當地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第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通過兩年的項目實施,硬化主干道4.7公里、新建路基2公里,新修提14、灌站2座,群眾行路難、灌溉難等問題得到較大改善,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高群眾應對抗災抗風險能力。第三,農民素質普遍提高。充分發揮農民在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全力推進“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科技入戶”等培訓工程,著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戶均1名科技種養明白人。制定全村農民培訓計劃,激發廣大群眾學知識、學技術、學經營的積極性,營造文明現代的社會風氣,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樹立科學、文明、進步的鄉風觀念;大力開辦“田間課堂”,實地解決生產難題,組織農業、林業、畜牧、水產等部門的技術員深入田間地頭搞培訓,現場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逐步提高農民發展現15、代農業的技術本領和發展生產的能力;開展建設“農家書屋”提高農民素質,依托“農家書屋”引導群眾多藏書、多讀書、讀好書,豐富農民生活,增強知識面,不斷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和致富能力,確保能力建設落到實處。第四,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加強基層組織的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達到“五務合一”的標準,進一步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密切群眾與干部的關系;提高黨在群眾中的絕對威信,確保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全面落實,引領全村群眾以百倍的信心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事業。第五,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通過項目扶持,農民收入明顯增加,文化生活日趨豐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使村組道路通暢、環境優美、民生淳樸、社會文明,16、基本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貌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為大力推進當地新農村建設暨城鄉一體化建設奠定基礎。二、項目建設內容通過廣泛調查研究和群眾民主參與,經反復協商討論,群眾民主投票選項、定項,最終確定2014年-2015年兩年時間內在夾洲村實施4個項目,其中:產業化增收項目1個,基礎設施項目2個,社會公益項目1個。 (一)產業化增收項目精養魚池新建項目。發揮區域優勢,積極推廣高效養殖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發展現代農業,在本村l、3、6三個村民小組共計新建精養魚池150畝。序號項目單位數量備注一開挖土方立方米22000二土建工程2.1片石護坡平方米11202.2水泥護17、坡平方米22002.3管理房平方米1202.4溢洪道(2*2*4)及閘三渠系工程3.1函管(500*4)根123.2函管(300*2)根98四其他投資 (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水利設施新建項目:在本村一、三和六組新建一座提灌站,新增農田灌溉面積510畝,進一步提高旱澇保收農田面積,促進糧食穩產高產,促進農民增收。序號項目單位建設面積備注一泵房建設1.1土方開挖及回填立方米8801.2泵站平方米24二設備購置2.1水泵電機(22kw)套2三其他投資3.1配套供電設施套13.2PVC管(110)米4002、村內道路硬化項目。在本村2、4組硬化道路1公里和新建路基2公里,解決兩組300多人出行難的18、問題。 (三)社會公益項目 村級文化活動陣地和衛生室建設項目:加強基層組織硬件和軟件建設,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創建和諧、文明村風,在村部新建100平方米文化活動中心室,解決村民文化活動設施缺乏的問題。第五章 項目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1、項目資金來源堅持國家投資和個人集資相結合的原則,注重資金整合,規劃總投資160萬元,其中專項資金88萬元,部門配套資金35萬元,群眾自籌13萬元,招商引資20萬元,社會幫扶4萬元,投資計劃詳見下表。黃州區整村推進重點村規劃建設項目規劃表序號項目建設內容項目總投資資金來源財政扶貧整合部門社會幫扶投商引資自籌資金一產業化增收類9070201新19、建精養魚池150畝(硬化護砌)907020二基礎設施類501330432新建提水泵站2座2061043硬化能動村公路1公里307203三社會公益類20554新建村級活動中心100平方米205510合計160883542013一、產業化增收項目產業化增收項目90萬元,其中專項資金70萬元,招商引資20萬元。150畝精養魚池改造項目序號項目單位工程量單位造價(元)投資額(萬元)一開挖土方立方米220001022.00二土建工程2.1片石護坡平方米112025028.002.2水泥護坡平方米220010022.002.3管理房平方米1207008.402.4溢洪道(2*2*4)及閘4.00三渠系工程20、3.1函管(500*4)根125000.603.2函管(300*2)根98700.69四其他投資4.31合計90.00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基礎設施建設項目75萬元,專項資金15萬元,部門配套資金50萬元,群眾自籌6萬元,社會幫扶4萬。在項目計劃中:1、新建2座提灌站項目20萬元,其中專項資金6萬元,部門整合l0萬,社會幫扶4萬。序號項目單位建設面積單位造價(元)投資額(萬元)備注一泵房建設2.801.1土方開挖及回填立方米880100.881.2泵站平方米248001.92二設備購置9.002.1水泵電機(22kw)套24.59.00三其他投資8.203.1配套供電設施套14.203.2PV21、C管(110)米4001004.00合計20.002、通村公路硬化項目30萬元,其中專項資金7萬元,部門整合20萬,群眾自籌3萬元。序號項目建設性質單位數量綜合單價總投資1硬化通組公路新建公里120202路基修補新建公里21010合計30三、社會公益項目新建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00平方米和村級衛生室80平方米。總投資20萬元,其中專項資金5萬元,部門配套資金5萬元,群眾自籌l0萬元。序號項目建設性質單位建設 面積單位造價投資額備注一土建工程17.51.1活動中心新建平方米100135013.5含裝修及辦公費用1.2活動中心平整新建項11.121.121.3活動中心硬化新建平方米2401202.822、8二設備購置12.1文體設施套111三其他設施1.53.1圍墻新建米503001.5四合計20第六章 規劃項目建設標準一、標準化精養魚池建設標準1、蓄水深度。魚池投入使用后正常蓄水深度不應小于2 m。2、池埂尺寸。池埂頂部寬度一般不應小于1m;池埂高程應高出正常蓄水位1.0m;池埂邊坡一般迎水面邊坡不陡于1:l,背水面邊坡不陡于1:1.5。魚池埂迎水面采用現澆混凝土或預制塊護坡時,其厚度不宜低于l0cm。基底宜設置3030cm的混凝土或漿砌石腳槽。迎水面上部草坡生態護坡不宜低于1m。3、輸水設施。輸水管應安裝在堅實基礎上,其管徑根據引水流量確定,進口高程應高于池底部0.5至1.0m,以保證生態23、用水。溢流口應采用混凝土或漿砌石砌筑,泄槽末端應設消能設施,并與下游河道、渠系平順連接,溢流口尺寸根據最大洪水流量確定,以保證防洪安全。二、道路建設標準依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公路路基設計規范、公路水泥路面設計規范、公路排水設計規范要求,結合本項目公路交通流量和建設投資等情況,確定本項目公路建設技術標準為: (1)設計車速: 2 0公里/小時 (2)路基寬度: 4.5米 (3)路面寬度: 5. 9m (4)基層類型: 水泥穩定碎石土基層 (5)路面類型: 水泥混泥土路面三、泵站維修標準項目區地形平坦、流域相連、灌溉條件好,增設小型泵站及灌溉溝渠,即可實現田成方、樹成行、渠相通、路相連,泵涵閘配套24、,農業機械化耕作的條件。第七章 項目效益分析通過整村推進項目建設,夾洲村的經濟、生態、社會等方面都將取得巨大的效益。一、經濟效益新建l50畝精養魚池,通過合理搭配魚種、分層立體養殖,適時投放半成魚、降低養殖成本和縮短養殖周期,不斷提高產量。同時,依托蔡家潭養殖場,致力打造有機魚品牌,初步估算可年產有機鮮魚30萬斤,實現銷售收入180萬元(所產有機鮮魚平均價格高于市場價1.2元/斤,產地批發價達到6元/斤),減去魚苗、人工及管護成本約140萬元,年可實現水產養魚效益近40萬元。二、社會效益通過項目的實施,項目區基礎設施條件和農戶生產生活條件將得到較大改善,道路更加通暢,水利配套設施更加完善,農戶25、居住條件改善,鄉村環境凈化,為產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改變了以前農民靠天吃飯的現狀,有效的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極大的調動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項目實施實用技術的培訓推廣,將大大增強廣大農戶特別是貧困群眾自立、自強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提高農村管理的組織化程度,有利于構建農村和諧。通過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建設文化活動中心,豐富了農民的文化娛樂活動,引導了農民進行健康娛樂;建設村級衛生室,并建立家庭健康檔案有效的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同時大力推進基本藥物零差價,努力的改變農民看病貴等問題。此外,通過資金整合、部門配合、整體聯動等一系列項目的建設和活動的開展,將更加促進財26、政扶貧資金與其他涉農資金的有效整合,從而推動項目區基礎設施、產業經濟、社會事業、生態環境協調、持續、健康發展,必將成為扶貧開發建設的示范村,全面促進扶貧開發工作更好開展。三、生態效益通過項目實施,進一步夯實了農業發展基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廣有機水產品養殖,不使用化肥、畜禽糞便養魚,實行種草養魚,改善了生態環境,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益。同時,通過新建沼氣池,有效解決了農村垃圾等廢棄物處理問題,實現變廢為寶,資源循環利用,大大加快了魅力黃州、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 四、扶貧效益項目扶貧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益事業和技能培訓等方面27、,能夠充分發揮專項扶貧資金的重要投資導向和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特別是通過扶持支柱產業,實現農民增產增收,使各項投資實現飛躍,是項目區內關鍵性投資。通過扶貧資金的投入,可使項目區6個村民小組215戶戶795人,特別是其中60戶228人的貧困人口收入將得到大幅提高,全村集體收入增長8萬元,年帶動村民增收11674萬元,戶均增收3840元,人均增收1090元。實現190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全村貧困人口比例從21.29下降到10以下的脫貧目標。 1、水產基地扶貧效益夾洲村村委會通過大力招商引資,通過與投資方合作,利用財政扶貧資金建設150畝精養魚池,創新財政資金與社會資金共同投入扶貧開發的新型模式,夾洲28、村村委會與投資方簽訂了承包合同,合同中明確提出,每年支付不低于8萬元的承包費;作為村集體的優先股分紅。同時,通過項目的建設,投資方開展訂單收購、技術示范、品種定向等多種方式,帶動村民增產、增收。據預測,投資方開展訂單收購、技術示范、品種定向,充分發揮規模效益,輻射帶動基地面積280畝,訂單收購價格高于市場平均價格0.2元/斤,平均價格達到5元/斤,通過技術示范及品種定向促進村民畝均增產300斤,達到1000公斤,合計帶動增收3864萬元,戶均增收1271元,人均增收360元。2、新建提水泵站扶貧效益項目通過建設2座提升泵站,可有效改善510畝農田種植水源不足的問題,每畝可增產100斤,年增產529、0萬斤,按1.45元/斤計算,年帶動村民增收14.5萬元,戶均增收440元,人均增收135元。3、基礎設施及社會公益項目扶貧效益通過在村部新建100平方米村級文化活動中心,讓村民們勞逸結合,在休閑之余,到活動中心“農家書屋”看看書,活動廣場跳跳舞,進一步和諧村民之間的關系,促進感情交流。同時,通過改善村組道路,實現組組通,大改善了以前交通閉塞的狀況,既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得問題,又方便了農資、農產品交通運輸,大有力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交流。第八章 項目可行性分析一、技術性分析 本項目建設主要依托縣相關專業技術部門和幫扶單位,具體實施的子項目,根據原有經驗和成型模式,有關部門將根據規劃制定技術實施方案,30、由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批與總體規劃項目配套實施。同時,固定專職技術人員,專門進行項目的技術指導以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確保項目達到預期效果。二、市場分析對于規劃中涉及產業開發的項目不僅要指導養殖技術,而且要把產品賣出去,最終達到農民增收的目的:一是推行“訂單”生產。利用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市場優勢,為其提供有機水產品,用“訂單”把產品銷出去,用“合同”把農民的收入穩定下來,解決了農戶賣難的問題。二是強化科技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積極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養殖技術培訓,使部分村民成為養殖的高手,致富的能手。三是注重多方搜集市場信息。積極參加周邊各市縣的招商會、商品交流會,從中發現商機,根31、據生產需求科學決策。四是實行能人牽頭、黨員示范帶動式經營。鼓勵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利用他們常期在外,識的多,見的廣,信息靈通,管理經營有方的優勢,可以讓其為牽頭人,群眾自愿帶資入股,開展股份經營。五是搭建信息平臺。由政府牽頭,建立信息網絡,定期不定期的發布各市場行情變化的信息網絡,定期不定期的發布各市場行情變化的信息,組織市場經營的佼佼者,進行市場評價,推薦和建議農戶謹慎進入市場,避免市場風險,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導致貧困弱勢群體返貧。三、綜合評價夾洲村的扶貧開發規劃,以區、鎮、村干部廣泛參與界定貧困戶,選定項目為基礎,以政策、資金、信息支持為依托,為項目的執行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經濟運行環境,為32、項目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業項目建設確保夾洲村群眾依靠科技養殖技術穩定脫貧致富,科技培訓確保全村發展有后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夯實了該村農業發展基礎,加之縣鄉行政職能部門的積極幫助,村班子團結苦干,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 第九章 運行機制為確保項目管理科學、實施有效,在總結以前扶貧開發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機制:一是群眾參與機制。讓群眾真正成為選擇項目、實施項目、管理項目、監督項目的主體。開好宣傳動員會,保障群眾的決策權:制定規劃時,讓群眾提供項目區鎮干部及技術人員進行論證,讓群眾一開始就明白自己是項目的選擇、實施和受益者,激發參與項目的熱情和干勁。開好項目實施動員會,保障群眾33、的知情權:項目審批下達后,向群眾講清楚上級批準了哪些項目,安排了多少資金,每個子項目覆蓋了那些農戶,貧困農戶是否得到項目和資金支持,使村民全面了解整村推進項目的總體情況。開好中期檢查會,保障群眾的監督權;在項目實施中期組織一次項目實施檢查座談會,鎮村干部及包村幫扶干部與群眾面對面進行座談交流,現場答復群眾意見,解決提出的問題。對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改進,對確需調整的項目及早按程序報批調整,防止出現項目失敗或資金浪費。開好驗收匯報會,保障群眾的管理權;項目完成后,組織群眾代表與縣、鄉、村干部一起進行檢查驗收,鎮村干部向群眾匯報項目完成、資金使用、形成的資產、產業效益等情況。從而確保扶貧規34、劃從農民最迫切的需求出發,克服形象工程和花架子,讓扶貧開發真正成為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德政工程。二是整合資金機制。把產業化增收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公共服務建設項目及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按照資金的來源細化到部門,整合資金、整合資源,按照“各投其資,各記其功”的辦法,把可用的財力、物力、人力資源在項目村平臺上整合,捆綁使用,集中投入,發揮集聚作用。區扶貧領導小組發揮其協調作用,責任到部門,任務到部門,既要確保項目資金的投入,又要確保項目的質量。三是中介組織帶動作用。成立種養合作組織,規范合作組織管理運行流程,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帶動作用和橋梁作用,促進種養業產業發展,搭建種養農戶與外界的聯系35、平臺,力爭實現農產品商品利益最大化,從而實現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本村經濟快速發展。四是科技支撐機制。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在培育優質產業時要建立農技部門聯系機制,聘請區農技部門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培育優質品種,培訓科學種養方法,把項目實施與科技創新、科技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同時,要加大與省農科院及華中農業大學專家教授的聯系力度,定期不定期聘請省上種養專家現場指導,開展產學研相結合,確保優質產業品種的優良化,管理的現代化,經營的產業化。第十章 保障措施l、加強領導,落實責任。一是區委、區政府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把這項工作作為推動當地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中心任務,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專門36、召開會議,進行部署安排。二是各駐村部門密切協作,各負其責,各盡其職,狠抓落實,嚴把扶貧項目論證計、規劃、實施關,及時解決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三是區扶貧辦在積極協調成員單位工作的同時,全力做好項目建設的組織、協調和檢查指導工作,充分調動單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在單位內部實行科級干部和一般干部包村包項目工作責任制,形成主要領導全面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一般干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任務到人,責任到人,深入鄉村,現場指導,協調解決問題,集中力量抓好項目建設的落實工作。四是鄉鎮是項目實施的組織者、管理者,是搞好扶貧開發工作的關鍵,鄉鎮要成立由鄉(鎮)長任組長,充分發揮鄉鎮扶貧37、開發領導小組的協調組織作用,調動廣大農民參與建設項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抓好項目的落實工作。五是落實村級參與實施項目的責任。村級是扶貧開發項目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又是項目建設的直接受益者,通過組織發動群眾參與項目的建設,使廣大群眾從項目建設中受益。通過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推動夾洲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順利開展。2、規范程序,強化管理。項目建設實行項目設計評審制度和招(議)標制度,保證項目從設計到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招(議)標等形式確定實施單位后,承建單位要與實施小組簽訂具體實施合同或協議,確保招(議)標公開、公正,應標單位資質真實,批量采購物資質優價廉,38、并定期不定期將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情況向群眾公示,讓群眾明白,取得群眾信任,贏得群眾支持。同時,到戶項目業主要與鄉村簽訂責任書,并印發到戶項目實施技術標準,要求鎮村嚴格按照項目要求及技術標準實施項目,確保扶貧項目的質量和數量。實施鎮、村負責人是項目實施的第一責任人,扶貧辦將組織力量加大檢查力度,深入項目區項目農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到戶項目的數量和質量。嚴把項目驗收關,在鄉村自驗的基礎上,扶貧辦要對項目進行全面驗收,提出問題,限期整改,確保無誤后再由扶貧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進行終級驗收。扶貧資金實行報賬制專戶管理,嚴格執行國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特別是要確保扶貧資金的及時足額到位,堅決杜絕擠39、占、挪用扶貧資金。扶貧資金管理部門和審計部門要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監督和審計,不定期地對資金的到位、使用和效益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視其情節,嚴肅處理。 3、拓寬渠道,形成合力。在加大扶貧資金爭取力度的基礎上,要不斷拓寬扶貧項目融資渠道,積極創造條件,引入整合資金,強化投資力度,發揮扶貧資金“四兩撥千金”的效應作用。一是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的職能作用,按照“集中作用、渠道不亂、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使用好部門資金。二是堅持專項扶貧與行業扶貧相結合,政府扶貧與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相結合,外部支持與自身努力相結合的原則,營造全社會參與扶貧事業的“大扶貧”格局,積極開展機關、社會團體、龍頭企業、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等對口定點幫扶工作。發揮部門優勢,組織社會資源,采取各種形式,圍繞扶貧任務,廣泛參與和扶持貧困農村經濟發展,增強社會扶貧實效。28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1-05-06
4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