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五象校區二星級綠色建筑技術方案.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31228
2025-03-04
20頁
79KB
1、編制依據1、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2、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05)3、廣西公共建筑節能設計規范(DBJ45/003-2012)4、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75-2012)5、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GB50555-2010)6、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 50400-2006)7、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2010)8、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2013)9、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2012)10、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JGJ/T229-2010)11、民用建筑供暖通風2、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2012)12、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 21454-2008)13、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2004)14、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 12021.3-2010)場地生態保護指標要求:場地建設不破壞當地文物、自然水系、濕地、基本農田、森林和其他保護區。技術措施:本項目建設場地為五象新區那興路與良玉大道交叉口的西南邊。現場勘查發現,項目評價范圍內無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文物古跡和文化遺產地等,同時也沒有河流、溝渠等大型地表水體,營運期本項目雨水排入規劃楞良渠。項目所在區域地表植被幕墻已基本被清除,已經完3、全處于人類開發活動范圍內,無原生植被和珍稀野生植物分布,區域生態系統敏感程度較低,無特殊生態敏感區和重要生態敏感區分布。擬建場地屬低山丘陵地貌,建筑開挖較多,在設計階段將依照原有場地的地形地貌進行,盡量減少土方量,建設場地平整的投資。場地安全指標要求:建筑場地選址無洪災、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脅,建筑場地安全范圍內無電磁輻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質等危險源。技術措施:根據區域地質資料,擬建項目內及附近無全新活動斷裂構造帶通過。場地穩定性較好,可以興建建筑物。根據現場踏勘和咨詢當地相關部門,本項目評價范圍內部存在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源地等涉及地下水的環境敏感區。建設場地周圍為城市規劃道路,場地內無洪澇4、危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脅,也沒有電磁輻射危害和爆、有毒物質等危險源。光污染和日照指標要求:不對周圍建筑物帶來光污染,不影響周圍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技術措施:本項目居委多層建筑,除中小藝術中心外均未采用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形式。經分析,中小學藝術中心面向良玉大道一側才用到大面積玻璃幕墻設計,通過運用建筑手法對玻璃幕墻一定的分隔,且該部分幕墻玻璃采用可見光反射比不高于0.3的玻璃,則可有效地控制該部分玻璃幕墻反射光對良玉大道及周圍建筑物的影響,玻璃幕墻光學性能(GB/T 18091-2000)規定要求。夜景照明合理選擇照明光源、燈具和照明方式,注重照射角度遮光措施,避免光污染,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設計5、規范(DB45/T 119-2004)的規定。污染源處理指標要求:場地內無排放超標的污染源。技術措施:本項目無產生大量煙塵的污染源,僅在學生食堂設置了就餐區和烹飪區,通過對食堂內廚房油煙進行控制,采取有效的除油煙措施后在排除,不會對場地產生大量的煙、氣、塵、聲等污染,因此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環境噪聲指標要求:場地環境噪聲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的規定。技術措施:本項目位于南寧市五象新區,室外聲環境質量良好。主要噪聲源味道路交通噪聲,采用綠化隔離等措施進行降噪。項目用地位于南寧市五象新區那興路與良玉大道交叉口的西南邊。根據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6、南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南寧市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劃的通知(南府辦2012135號)及項目聲環境評價范圍,本項目所在區域屬于環境噪聲2類標準適用區域,聲環境按照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2類標準執行。室外風環境指標要求:建筑物周圍人行區風速低于5m/s。不影響室外活動的舒適性和建筑通風。技術措施:本項目建筑主要朝向為南北向,有利于建筑自然通風。通過項目場地的道路規劃、行道樹設計和景觀設計,較大的綠化覆蓋率保證了建筑物周圍人行區域風速不超過5m/s,保證室外人行區域的舒適性。彩虹PHOENICS2012模擬軟件分別針對南寧夏季和冬季的室外風模擬驚醒分析,模擬包括夏季和冬季兩種工況。7、以南寧是夏季主導風向西南風,平均風速1.28m/x,作為邊界條件模擬夏季室外風環境。根據圖5-1模擬結果,項目夏季室外人行區域平局風速為0.69m/s,風速大小范圍在0.1m/s1.40m/s之間,低于5m/s,有利于室外通風。 以南寧市冬季主導風向東北風,平均風速1.03 m/s,作為邊界條件模擬項目冬季室外風環境。根據圖5-2模擬結果,項目冬季室外人風環境平均風速為0.56 m/s,風速大小范圍在0.101.00 m/s之間,低于5 m/s,有利于室外通風。立體綠化(不達標)指標要求:合理采用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方式。技術措施:本項目建筑屋面多為坡屋面形式,未采用屋頂綠化的構造方式,該條款8、不達到。復層綠化指標要求:綠化物種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且采用包含喬、灌木的復層綠化。技術措施:室外環境根據景觀環境需要選用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樹種,綠化配置采用喬木、灌木、地被相結合的復式種植方式,植物種植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總體指導思想,以綠色建筑評價條例為標準,根據南寧本地的氣候條件和職務自然分布特點栽植多種類型的植物,喬、灌、草結合構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本項目綠地率達到35%。 本項目選用適宜于南寧地區的亞熱帶植物進行種植,參考選用的植物有:喬木:紅花羊蹄甲、雞冠刺桐、嶺南山竹子、麻楝、高山榕、香樟、秋楓、木棉、桂花、蒲葵、美人樹、洋紫荊、大花紫薇;灌木:9、朱槿、毛杜鵑、黃金榕、蘇鐵、小花紫薇、紅花檵木、雞蛋花、旅人蕉;地被:蜘蛛蘭、黃素梅、銀邊沿階草、福建茶、毛杜鵑、馬纓丹、黃金榕、龍船花、紅絨球、朱槿、馬尼拉草。公共交通指標要求:場地交通組織合理,到達公共交通站點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米。技術措施:本項目位于南寧市五象新區,場地周圍有許多辦公、文化、體育場館、商業等建筑,附近有那興路和良玉大道,交通非常便利,在未來的交通規劃中學校旁邊有公交站點設立。地下空間利用(不達標)指標要求: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技術措施:本項目設地下室,地下建筑面積為2300.0m2,建筑占地面積為28682.9m2.停車庫和設備機房集中設置在地下室,方便管理。地下室10、建筑面積占建筑面積的8%,不滿足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要求,該條款不達標。廢棄物場地利用(不達標)指標要求:合理選用廢棄場地進行建設。技術措施:本項目為選用廢棄場地進行建設,該條款不達標。舊建筑利用(不參評)指標要求: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舊建筑,并納入規劃項目。技術措施:本項目為新建項目,無可利用的舊建筑,該條款不參評。室外透水地面指標要求:室外透水地面面積比大于等于40%。技術措施:根據總平面規劃圖,本項目透水地面面積為58398.67m2,室外地面面積為138170.44m2,因此室外透水地面面積比約為42.27%。暖通空調設計指標要求:空調采暖系統的冷熱源機能效比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11、能設計標準GB50189第5.4.5、5.4.8及5.4.9條規定,鍋爐熱效率符合第5.4.3條規定。技術措施:藝術中心采用高效風冷螺桿熱泵冷熱水機組的中央空調,制冷能效比不低于3.2,其余房間采用分體空調,制冷能效比不低于3.2.所選用的空調設備能效比均不低于國家標準的節能評價2級水平。采暖和空調調節系統的熱源要求指標要求:不采用電熱鍋爐、電熱水器作為直接采暖和空氣調節系統的熱源。技術措施:本項目根據建筑布局,建筑功能等具體情況,從節約運行能耗的前提出發,空調形式分別采用風冷熱泵和分體空調,均能滿足冬季供熱需求,不需采用電熱鍋爐、電熱水器作為直接采暖和空氣調節系統的熱源。總平設計利于日照和通12、風指標要求:建筑總平面設計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風。技術措施:本項目為中小學校建筑項目,充足的日照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項目所有教學樓、實驗樓和學生宿舍均采用南北朝向布置,并保證良好的日照。建筑方案設計中通過軟件對學生宿舍進行日照分析,結果顯示,本項目宿舍日照要求滿足宿舍建筑設計規范(JGJ36-2005)及南寧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1版)的相關要求,大寒日8點至16點的日照情況來累加計算,半數以上宿舍達到大寒日3小時的滿窗日照要求。通過校園內充足的喬木布置和景觀綠化設計,有效降低校園在夏季的熱島效應,降低校園環境平均輻射溫度,促進校園夏季降溫和自然通風。可13、再生能源利用指標要求: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熱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熱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不低于建筑用電量的2%。技術措施:本項目學術宿舍、教學管理用房、生活管理用房、食堂均采用“太陽能+空氣源”熱水系統,建筑生活熱水均采用可再生能源制備,其產生的熱水量為建筑生活熱水消耗量的100%。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指標要求:設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技術措施:本工程給排水系統設計符合建筑給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2009B版)的相關要求。供水方式:校區內建筑1-3層采用市政管網直接供水,4層以上采用變頻加壓供14、水,充分利用市政給水壓力。污水系統:一層公共衛生間污水單獨排水。公共衛生間污水管采用環形或專用同期立管(伸頂通氣)。餐廳、廚房含油廢水須經隔油池處理后排入生活污水管網。雨水系統:屋面雨水采用重力流系統,所有重力流雨水均直接排向室外雨水管網。室外場地排水通過雨水口或雨水溝收集后,通過雨水檢查井排除。雨水利用設計:采用雨水滲透技術與集蓄利用的方法。雨水滲透方案為部分采用滲透措施回灌地下,多余部分排入市政雨水管網;路面雨水設置透水路面、植草磚、下凹綠地等增加滲透,超過滲透能力的雨水將溢流至雨水管網接入市政雨水管網。宜優先采用綠地和透水鋪裝地面等入滲方式,符合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 5015、400-2006)的標準。 體育館和藝術中心建筑屋面雨水經棄流裝置棄流、過濾裝置處理后,收集至蓄水池,經簡單消毒處理后供給綠化灌溉和道路澆灑用水等雜用水,其水質滿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GB/T 18920-2002)的相關要求。避免管網漏損指標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網漏損。技術措施:室內生活給水只管采用PP-R穩態管塑料給水管,熱熔連接,比其它塑料給水管更堅固,可有效減少管網漏水率;在裸露陽光下鋪設的地方及水泵進出口的給水管道,采用襯塑熱鍍鋅鋼管降低能耗,減少管網滲漏損失,減少水力損失;DN100時絲扣連接,DN100卡箍或法蘭連接。室外給水管采用PE塑料給水管,冷熔連接。雨水16、收集利用指標要求: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合理確定雨水積蓄、處理及利用方案。技術措施:本項目結合南寧市當地氣候條件和建筑所在地地形、地貌等特點,除采用措施增加雨水滲透量外,還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處理、儲存、利用等配套設施,對屋頂雨水進行有效的收集回用。本項目體育館和藝術中心屋面才收集相對較清潔的雨水,經過處理,可回用于本工程的綠化、路面廣場澆灑等雜用水,以節約寶貴的水資源,同時,可減少地面徑流量,降低對市政雨水管網的沖擊負荷。 雨水滲透方案為采取部分滲透措施回灌地下,多余部分排入市政雨水管網。路面雨水設置植草磚、下凹綠地等增加滲透,超過滲透能力的雨水將溢流至雨水管網接入市政雨水管網。優先采用綠地,透17、水鋪裝地面等入滲方式,符合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2006)的標準。 統計南寧市52年的降雨數據,得到南寧市年均降雨量1302mm,年均降雨次數為151.1次,其中2mm以上的降雨降雨量占總雨量的比例為96.2%,具有良好的雨水收集利用條件。 本項目收集體育館和藝術中心屋面雨水,屋面面積約為6500m2,綜合考慮雨量徑流系數取0.9,南寧市年均降雨量為1302mm,項目年均可直接利用雨水量約為Q=6500X1.302X0.9=7616.7m2。 據設計方案圖紙,本項目小區內綠化比較分散,教學區綠地面積約為29199.5m2,按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GB50555-20118、0)中暖季型地區年平均灌水額定以及養護標準0.28m3/(m2年)計算,本項目綠化年用量約為8175.7m3,平均日用水量為22.4m3/d,最高日用水量約為58.3m3/d。教學區的道路及廣場澆灑用水最高日用水量約為40m3/d。本項目雨水蓄水池的有效容積根據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 50400-2006)的要求計算。本工程取20mm的降雨厚度計算,同事考慮2mm的棄流量,蓄水池有效容積約為Q=6500X0.018X0.9=105.3m3.考慮多天的綠化及道路澆灑用水量蓄水池的有效容量取100m3.雨水利用系統設置在體育館配電房的旁邊,方便綠化灌溉及道路澆灑用水。非傳統水源利用指19、標要求:綠化、景觀、洗車等用水采用非傳統水源。技術措施:采用雨水作為非傳統水源,設置雨水收集回用系統,用于綠化灌溉及道路澆灑用水,節約市政供水的用水量。體育館和藝術中心屋面雨水收集回用,設置雨水收集管網,經處理后作為項目非傳統水源,用于綠化灌溉、道路沖洗和澆灑,節約市政供水用水量。建筑屋面雨水景棄流裝置棄流、過濾裝置處理后,收集至蓄水池,經簡單消毒處理后供給綠化灌溉及道路澆灑用水等雜用水,其水質滿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02)的相關要求。雨水利用系統設置在體育館配電房的旁邊,方便綠化灌溉及道路澆灑用水。建筑造型要素簡約指標要求:建筑造型要素簡約,無大量裝飾性20、構件。技術措施:本項目立面設計以簡約為主,屋面根據五象新區的規劃設計條件要求采用了坡屋面形式,在設計中嚴格控制了教學樓和宿舍的屋面坡度,既保證立面效果也節約了建筑材料。通過兼顧建筑造型及造價考慮,在保持立面效果的同事也使得裝飾性構件的造價不超過工程總造價的5.廢氣、廢水排放達到(運營階段)指標要求:建筑運行過程中無不達標廢氣、廢水排放。技術措施:本項目易產生廢氣、泄漏和排空的標準氣和載氣等。實驗室廢氣主要污染物包括酸霧、堿霧等常見污染物。通常實驗室中直接產生有毒、有害氣體的實驗都要求在通風櫥內進行,所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必須通過過濾消毒處理后才能排放,由于實驗室廢氣排放量不大,通風櫥內氣流流速量21、較大,抽至室外后擴散稀釋較快,對環境空氣的影響較小。食堂的生活燃料使用天然氣等清潔燃料,外排廢氣主要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烹調廢氣污染物主要是飲食油煙。上述廢氣排放時間主要集中于就餐時段,對區域環境空氣具有一定的影響。為了減少油煙對環境的污染,餐廳使用抽油煙機,經專用煙道排放。垃圾分類收集與處理(運營階段)指標要求:分類收集和處理廢棄物,且收集和處理過程中無二次污染。技術措施:根據垃圾的來源、可否回用性質、處理難易度等進行分類,將其中可再利用或可再生的材料進行有效回收處理。垃圾分類收集的點位布設考慮人性化,并設置于下風向,同時采取有效抑制垃圾散發惡臭的措施。物業部門制定完善的收集、處置、運營全22、過程的管理操作手冊,明確垃圾類別、代表物品、注意事項和處理垃圾的指定時間,制定監督機制,避免二次污染。照明功率密度指標要求:各房間或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規定的現行值。技術措施:行政辦公室、圖書館、教學樓、科藝樓、藝術中心和食堂等室內辦公、學習和生活場所普通照明主要以T5和T8型雙管或三管熒光燈為主,配格柵式帶防眩光燈罩。變配電間、發電機房、消防水泵房、防排煙機房、消防控制室、管理用房和宿舍等場所主要采用單管熒光燈。所有熒光燈均采用稀土三基色光源,其光效比達93lm/W,而且匹配相應容量的高效高品質電子鎮流器,其功率因數可達0.95,鎮流器自身損耗23、功率約2-4W,溫升低,無頻閃、無噪聲,有效降低照明環境的熱量,并減少噪音污染和視覺污染。體育場館內以懸掛式節能型金鹵燈為主,配置高品質電感鎮流器。公共走廊、樓梯間、電梯前室和洗手間等場所采用22W的T5三基色光源環管節能燈,自帶高效電子鎮流器,光通量達1600lm。在變配電間、發電機房、消防水泵房、防排煙機房、消防控制室及主要走廊、樓梯間、多功能廳、藝術中心、地下車庫等處裝設火災應急照明,在走廊、樓梯間入口、電梯前室入口等處裝設疏散標志燈,均采用高效LED光源。火災應急照明及疏散標志燈均采用自帶電池型應急燈,要求其蓄電池出廠初裝應急時間為90分鐘。在滿足各房間照明照度的前提下,照明功率密度值24、嚴格執行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的有關規定,確保照明實際安裝燈具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規定的現行值標準。各功能房間照明設計均滿足表5-5所示要求。以其中長8.8m,寬4.6m,高3.6m的辦公室為例,采用4組2*36W熒光燈,光通量6700lm,利用系數0.6,則室內照度317.8lx,照明功率密度7.8W/。表5-6各房間照度及照明功率密度現行值標準及設計值房間或場所參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標準值(1x)功率密度值(W/)標準值設計值現行值設計值辦公室、會議室、合班教室、閱覽室、科技活動室、實驗室、教師休息室、音樂教室、消防控制室、室內球館0.75m水平面30030010%125、19美術教室、計算機教室、網絡室0.75m水平面50050010%1815餐廳0.75m水平面20020010%1311資料、檔案室、烹飪間、備餐間0.75m水平面20020010%87學生宿舍地面15015010%76風機房、泵房、空調機房地面10010010%54變配電間0.75m水平面20020010%87發電機房地面20020010%87樓梯間、走廊、儲藏室地面757510%54能耗分項計量指標要求: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熱源、輸配系統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進行獨立分項計量。技術措施:本項目于體育館地下室設置有配電房及室外變配電房,通過配電房集中配電到個用電負荷。在項目高壓進線處設專門計量柜,26、計量項目總用電量,各建筑單體分別設計電度表計量。所有計量柜內的計量儀表均按供電部門的要求配置。為滿足節能經濟考核指標要求,本工程對風機、水泵、電梯、照明、空調及特殊用電等分項獨立計量。照明功率密度目標值指標要求:各房間或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規定的目標值。技術措施:行政辦公室、圖書館、教學樓、科藝樓、藝術中心和食堂等室內辦公、學習和生活場所普通照明主要以T5和T8型雙管或三管熒光燈為主,配格柵式帶防眩光燈罩。變配電間、發電機房、消防水泵房、防排煙機房、消防控制室、管理用房和宿舍等場所主要采用單管熒光燈。所有熒光燈均采用稀土三基色光源,其光效比達927、3lm/W,而且匹配相應容量的高效高品質電子鎮流器,其功率因數可達0.95,鎮流器自身損耗功率約2-4W,溫升低,無頻閃、無噪聲,有效降低照明環境的熱量,并減少噪音污染和視覺污染。體育場館內以懸掛式節能型金鹵燈為主,配置高品質電感鎮流器。公共走廊、樓梯間、電梯前室和洗手間等場所采用22W的T5三基色光源環管節能燈,自帶高效電子鎮流器,光通量達1600lm。在變配電間、發電機房、消防水泵房、防排煙機房、消防控制室及主要走廊、樓梯間、多功能廳、藝術中心、地下車庫等處裝設火災應急照明,在走廊、樓梯間入口、電梯前室入口等處裝設疏散標志燈,均采用高效LED光源。火災應急照明及疏散標志燈均采用自帶電池型應28、急燈,要求其蓄電池出廠初裝應急時間為90分鐘。普通照明基本上采用單燈單控方式。公共建筑的走廊、樓梯間、門廳以及大型停車場(車庫)等公共場所的照明,采用集中控制,并按建筑使用條件和天然采光狀況采取分區、分組控制措施。夜景照明宜采用自動控制措施,應可根據環境照度變化、活動安排設定開燈方式和時間。在滿足各房間照明照度的前提下,照明功率密度值嚴格執行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的有關規定,確保照明實際安裝燈具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規定的現行值標準。各功能房間照明設計均滿足表5-5所示要求。以其中長8.8m,寬4.6m,高3.6m的辦公室為例,采用4組2*36W熒光燈,光通量6700lm29、,利用系數0.6,則室內照度317.8lx,照明功率密度7.8W/。表5-6各房間照度及照明功率密度現行值標準及設計值房間或場所參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標準值(1x)功率密度值(W/)標準值設計值現行值設計值辦公室、會議室、合班教室、閱覽室、科技活動室、實驗室、教師休息室、音樂教室、消防控制室、室內球館0.75m水平面30030010%119美術教室、計算機教室、網絡室0.75m水平面50050010%1815餐廳0.75m水平面20020010%1311資料、檔案室、烹飪間、備餐間0.75m水平面20020010%87學生宿舍地面15015010%76風機房、泵房、空調機房地面10010010%54變配電間0.75m水平面20020010%87發電機房地面20020010%87樓梯間、走廊、儲藏室地面757510%54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10
1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