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三五紡織工業發展規劃.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37482
2025-03-04
14頁
40KB
1、山西省“十三五”紡織工業發展規劃紡織工業是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繁榮市場、吸納就業、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六大發展”的戰略部署,推進紡織工業做大做強,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根據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山西行動綱要等政策文件,結合我省實際以及國內外行業發展態勢,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一、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一)發展現狀1. 經濟總量實現恢復性增長。“十二五”期間,我省紡織工業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經濟總量實現恢復性增長,已經逐步形成棉紡、毛紡、麻紡、絲絹紡織、2、化纖、針織、印染、服裝、裝飾用紡織品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40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3億元(不含紡織機械),較2010年增長1.71%,實現利潤總額1.1億元。主要產品產能穩步提升,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產紗52826.2噸;產布4710.5萬米;產絲81.3噸。2.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十二五”以來,企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以棉紡織初加工產品為主的產業結構逐漸得到改善。2015年,棉紡、織造及印染、服裝、產業用紡織品的主營業務收入占紡織工業比重分別約為30.85%、34.51%、32.42%、2.22%,與“十一五”末相比,其中低端的棉紡業在紡3、織工業中的占比明顯下降(2010年占比為64.6%)。同時,大麻、亞麻產品等我省特色紡織品在國內的優勢進一步鞏固;品牌建設也取得了一定進展,現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有4個,取得山西省著名商標10個。3. 創新能力和技裝水平有效提升。“十二五”以來,企業通過加大研發投入,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裝備升級和生產工藝改造,全行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和企業創新能力有效提升,部分重點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目前,共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行業技術中心1家;服裝企業通過采用先進的吊掛流水線或引進國外先進的自動化制衣裁切設備,有效提升了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印染企業通過選4、用高溫高壓、低水浴比等節能高效的染色設備,清潔生產水平大幅提升;紡織企業通過引進國際一流的精梳機、并條機、全自動絡筒機和國內頂尖的細紗機等設備,為紡制高支紗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保障。4. 集聚效應逐步顯現。依托既有工業園區和產業基礎,集聚區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已初步形成了以運城臨猗為核心的棉紡、織布、印染、服裝加工、針織等全產業鏈集聚區,以運城空港開發區為核心的服裝產業發展集聚區,以臨汾翼城為核心的棉紡集聚區,以晉城為核心的傳統特色紡織集聚區產業。四大產業集聚區的發展,促進了全省紡織工業的恢復性增長;“十二五”期間,集聚區的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省的70%以上。(二) 存在的問題 1. 規5、模小、龍頭少。“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雖然實現了恢復性增長,但在全部工業中占比不足0.5%;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且布局相對分散,上下游企業的配套不完善,龍頭企業帶動性不強,還未形成良性發展環境和專業化服務的企業生態。 2. 自主創新能力弱。全行業還沒有1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多數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不足;特別是高性能、功能性纖維及復合材料發展較慢,高新技術產品占比低;服裝家紡時尚創意產業設計能力不足,公共服務平臺不健全。 3. 品牌建設明顯滯后。大部分紡織企業主要靠承攬加工、貼牌方式生產為主,服裝產品以制服、工裝為主,產品檔次低,自主品牌市場拓展不足,品牌建設明顯滯后,品牌溢價能力差。6、 4. 集約化程度不高。紡織企業間的供求關系相對分散,從原料到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協作開發、共同創新、聯合開拓市場的產業鏈尚未形成,已形成的4大產業集聚區在發展規模、協同度等方面與發達省份還有較大差距。二、面臨的形勢從國際形勢看,隨著國際市場從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中緩慢復蘇,以及新興經濟體的需求潛力進一步釋放,未來紡織品市場持續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同時,新材料、環保產業等蓬勃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科技和傳統紡織的結合更加緊密,為紡織工業拓展新的消費領域和市場提供了機遇。從國內來看,由于長三角主要城市的原材料成本增加,勞動力成本上升,國家紡織產業的重點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不可逆轉。未來幾年7、,紡織工業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的步伐將明顯加快,新疆、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紡織工業已在產業轉移中得到迅猛發展;我省在勞動力、電力等要素成本上的比較優勢明顯,是沿海地區紡織產業轉移的優選地區,正迎來新的一輪發展機遇。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于國內勞動力成本、資源及環境約束逐步加大等方面的制約,紡織工業正逐步向東南亞等國轉移,對我國紡織工業初級產品沖擊巨大。特別是自2008年以來,東南亞等國對歐、美、日等國出口大幅提升,隨著這些國家和地區紡織工業技術裝備水平、勞動力素質、產業配套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其競爭能力將更強,對國內中低端產品市場沖擊將進一步加大;而我省整體產業層次較低,以中低端產品為主,且缺乏8、品牌影響力,未來發展面臨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實現興起和較快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三、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戰略部署,緊扣國家紡織工業產業政策,按照集群化、規模化、信息化、綠色化發展的要求,以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擴大開放為動力,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在做強棉紡、印染、服裝等傳統產品、做精絲麻等特色產品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實現我省紡織工業的振興和跨越發展。(二)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省紡織工業規模持續擴張,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高端紡織用品及產業用紡織品占比大幅增加,全行業技術裝備水平有效9、提升,品牌建設和節能降耗取得積極成效。具體指標如下:1. 產業規模。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0億元,利稅達到18億元。培育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5戶,上億元企業20戶。2. 產品結構。在保持棉紡等行業競爭優勢的基礎上,服裝和家紡產業鏈進一步完善,新型纖維和產業用紡織品比重上升。其中,棉紡織年生產能力保持在100萬錠左右,印染布的年生產能力達到3億米,服裝生產能力達到6000萬件,家用紡織品、服裝等終端產品的銷售比重達到50%以上;麻及麻混紡紗生產能力達到8000噸,大麻及麻混紡面料達到2000萬米;碳纖維原絲達到3000噸,碳纖維達到500噸,產業用紡織品加工能力達到5萬噸。10、3. 技裝水平。企業研發及技改投入大幅增加,重點企業研發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3%以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8家,力爭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家;全行業技術裝備和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控制水平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主流工藝、技術和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4. 品牌建設。產品質量穩步提高,優勢產品市場占有進一步提高,品牌建設的內生動力明顯加強,力爭新增國內市場認知度較高的知名品牌2-3個。5. 節能降耗。紡織再生纖維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水耗、技術水平低、治污不達標的印染、化纖等落后產能及工藝裝備。四、發展重點(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行業創新機制。加快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11、體、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發展、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探索建立圍繞省內企業發展需求的產學研用新模式,鼓勵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大高性能碳纖維技術、染整后整理關鍵技術、印染全流程智能化技術、紡織印染清潔化新技術、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推動山西新新紡織行業技術中心,建設成為服務于全行業的集紡織創意、研發設計、行業技術開發、公共實驗室于一體的綜合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引導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大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培育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鼓勵發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有12、效推廣和應用。探索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發展新模式,鼓勵企業聯合建設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設設計中心、技術(研發)中心、檢測中心等。鼓勵紡織工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提高協同創新能力。加強標準制定與執行。支持企業積極參與編制或修訂紡織相關標準,并強化執行力度,促進產品質量、穩定性的提高。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國際先進的產品標準和質量管理標準,并組織開展對標工作,促進我省紡織產品的質量、安全、節能、環保等指標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標準水平。(二)加快技術升級改造加快技術裝備更新。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推動落后產能逐步退出,引導企業加大新工藝、新裝備的推廣應用。棉紡織行業推動實施以提高“三無一13、精”(無卷、無梭、無接頭和精梳)比重和自動化、連續化生產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造。印染行業推動應用高溫高壓、低水浴比等節能高效的染色設備,加快小浴比染色技術、生物退漿精煉技術等工藝替代。服裝業推動計算機集成制造,加快智能化制衣裁切設備、縫紉機、繡花機、服裝吊掛系統等成衣生產設備應用。鼓勵企業加快工業機器人應用,提升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引導企業加大現代信息技術在生產制造領域的應用,推進制造執行系統(MES)、自動監測和動態精細化管理系統、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等信息系統的集成應用;在生產制造、供應鏈環節推廣使用條形碼和射頻識別(RFID)技術。鼓勵龍頭骨干企業開展基于研發設計、14、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統集成建設,提升設計研發和供應鏈管理信息化水平;引導中小紡織企業依托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展信息化建設。推動“互聯網+”發展。引導服裝、鞋帽等企業建立開發創新互動平臺、在線設計中心,充分對接用戶需求,發展按需、眾包、眾創等研發設計模式。鼓勵企業開展“互聯網+”制造試點,推動建立基于互聯網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調制造、云制造等制造模式。推動電子商務創新發展,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加快構建統一的電子商務平臺,拓寬產品推廣銷售渠道。(三)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做強傳統優勢產品。棉紡織業,加快發展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色紡紗,以及差別化、功能化化纖混紡、交15、織、色織織物,提高產品附加值。服裝鞋帽業,加快提升服裝設計、產品開發能力,加大品牌營銷策劃,建設集服裝(鞋、帽)研發、設計、生產、物流和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大麻及絲綢業等傳統特色產品,要發揮我省研發生產優勢,加強大麻高支紗及大麻、蠶絲混紡交織產品的研發,做大做精大麻紗、絲麻面料、服裝、家紡四大系列主導產品。推進新品研發和產業化。瞄準航空工業與高端制造業的迫切需求,加快攻關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開發及應用、碳纖維千噸級工藝及裝備產業化生產及應用等技術,推動高端碳纖維的工程化應用和產業化發展,建立起原絲碳化制品完整產業鏈;加快PPS耐高溫纖維研發進程,開發用于發電、水泥等行業耐高溫生產除塵用過濾材料以16、及交通基礎設施、建筑工程、大型水利工程、汽車船舶制造等領域的應用產品。(四)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提升集聚區承載能力。不斷完善集聚區內紡織工業園區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運城際華3534服裝、臨猗紡織、晉城絲麻、晉中高性能纖維、晉北巖棉制品等紡織集聚區建設,著力提高污染集中治理和資源循環利用能力,優化集聚區承載能力,吸引上下游關聯企業入駐,提高專業配套服務能力,促進集聚發展。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圍繞技術創新、產品研發、質量檢測和認證、教育培訓、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配送等內容,加快完善集聚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公共服務專業化、市場化發展。鼓勵服務創新,發展投融資、技術轉讓、法律服務、市場推廣17、品牌策劃等新興服務功能。推動產業協調發展。推進組建產業發展聯盟,以重點骨干企業為依托,發揮其在市場營銷、品牌建設、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優勢,以延伸產業鏈為主線,帶動中小企業向以“專、精、特、新”為特征的專業化發展,深化專業分工,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逐步形成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配套發展的一體化產業格局,增強市場風險抵御能力。(五)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推動行業集中發展。引導有實力的紡織企業積極參與產業鏈上下游兼并、重組、整合,優化存量資產,完善生產制造、設計研發和品牌建設產業鏈條,形成若干集研發、技術、生產、管理、品牌于一體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型集團化公司。圍繞我省現有的棉紡、印染、服裝等既有產業,通18、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資本創新,發展壯大一批具有知識產權、品牌和資源整合能力強的骨干企業;積極培育一批集纖維原料開發、材料加工、終端產品生產和研發為一體的產業用紡織品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設計水平。加強質量管理,引導企業建立健全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積極開展質量體系和環保體系認證。鼓勵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促進產品品種更新和質量水平提升。加大研發設計投入,并大力培育市場化、專業化服裝設計企業,著力提升紡織品設計創意水平。強化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加強產品的市場開發與培育,不斷完善和創新營銷模式,結合“互聯網+”發展趨勢,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網絡建設,大力發展連鎖店、專賣店、專業店19、電子商務等終端銷售模式。支持企業開展品牌創建活動,充分挖掘品牌的溢價能力,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鼓勵企業開展品牌宣傳推廣活動,及各類大型展會,拓展品牌宣傳渠道,擴大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六)促進產業綠色發展推廣節能降耗減排新技術。加快綠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及節能減排等先進適用技術和裝備的推廣應用,積極推進一批節能、降耗、減排的共性、關鍵技術開發,重點突破一批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態染整關鍵共性加工技術。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實施節能減排和水污染防治設施提標改造,加強對生產過程中能耗、廢物排放的實時監控。提高節能減排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節能降耗標準體系、統計體系和考核體系,強20、化監督考核,推進重點節能項目建設。大力推進企業能源三級計量管理,加強企業能源合同管理,開展行業能效的對標達標,提升行業能源資源利用水平。推進印染、粘膠、再生纖維等重點行業的準入管理工作,促進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加強資源再生循環利用。按照循環發展的理念,鼓勵企業加大資源再生循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實施推廣廢水余熱回收、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等技術;加強廢水處理及運行中的水質分析和監控,對廢水及固體廢棄物進行綜合治理。五、保障措施(一)強化政策引導扶持。不斷完善扶持紡織工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積極承接東部沿海紡織產業轉移;做好產業布局,推動紡織工業園區建設,引導企業逐步向園區搬遷,21、形成集聚效應。結合實際制定有利于人才、資金、技術投入的政策措施,認真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和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二)完善財政金融服務。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扶持作用,支持企業開展產品研發、技術改造、節能減排、市場拓展、品牌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及人才培訓基地建設;落實各項融資扶持政策,對企業上市融資,以及在山西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并融資成功的企業給予獎勵。不斷完善金融服務政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建立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解決制約紡織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三)加大人才引進培養。采取學校教育與在職教育相結合、培育與引進相結合等方式,22、加快人才支撐體系建設。鼓勵企業加大對高端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強針對企業管理人員的短期培訓和職業培訓;加快建立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現有專業院校優勢,加速培養紡織工業專門人才;推動大型骨干企業與重點職業院校和專業培訓機構合作,采取定向培育、委托培養、短期培訓等多種方式,加強高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四)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加強規劃與中國制造2025山西行動綱要銜接,推動新興產業“三年推進計劃”、“一年行動計劃”與規劃的有效對接,引導企業擴大投資或煤炭企業轉型發展,加快重點項目、重點園區建設。通過整合招商資源,加強項目儲備,優化項目布局,強化跟蹤協調、監督服務和目標考核23、,大力推進紡織、服裝、產業用紡織品等重大項目建設。(五)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充分發揮紡織行業協會作為政府和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行業研究、規劃和管理咨詢服務,及時反映行業發展情況、突出問題和共性訴求。加強紡織行業統計分析和信息發布,強化對行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指標的動態監測分析。組織企業參加各類紡織產品展會、品牌推廣活動,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引導企業落實規劃和產業政策,促進行業有序發展。(六)強化規劃組織實施。各有關部門要強化協調配合,按照各自職責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加強規劃與產業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年度計劃的銜接。各市紡織工業發展規劃應依據本規劃制訂,加強與本規劃的銜接。建立規劃實施的動態評估機制,對規劃實施的階段成果實行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反饋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適時按程序調整規劃內容。 15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9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