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地質災害防治規劃.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37512
2025-03-04
22頁
105.68KB
1、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地質災害防治中長期規劃 1 前 言煤礦開采過程中,在一定氣象條件下,礦區及其相鄰地帶會發生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其中有的是由于煤礦開采本身造成的,也有地質構造方面的原因,潛存的地質災害在采礦中引發。地質災害多為突發事件,規模可能很大,造成的災害發生,直接威脅礦工生命和國家財產安全,甚至造成眾多人員傷亡和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如2008年9月份發生襄汾泥石流事故,給全國從事礦產資源開發的相關企業敲響了警鐘。鑒于地質災害事故具有破壞強度大、救援難度大、治理恢復時間長等特點,各煤礦必須提前做好礦井的相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防患于未然。因2、此,礦井地質災害規劃作為礦井地質災害防治的前期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規劃方案的逐步實施,可以進一步掌握和查明井田內地質災害的分布特點,以此為基礎,編制礦井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為礦井地質災害防治和正確決策提供可靠的基礎資料。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柳林縣,是經山西省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工作領導組辦公室文件關于呂梁市柳林縣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復(晉煤重組辦發【2009】33號)批準的兼并重組整合礦井。2012年9月11日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換發的C1400002009101220041016號采礦許可證,生產規模為90萬t/a,批準開采4-9號煤層,井田面積4.07163、km2。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資源,有計劃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我礦安全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在全礦地質災害調查與近年來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成果的基礎上,編制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地質災害防治中長期規劃。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地質災害防治中長期規劃是我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結合本礦井的采掘規劃,地質災害配套規劃時段為五年。按照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地質災害防治中長期規劃的總體布署,2015年前爭取我礦井田內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受地質災害威脅4、的區域得到防治,基本改善我礦地質災害日趨嚴重的局面,使由活動引發地質災害日益突出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地質災害發生率和損失量有明顯降低,力爭使我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我縣達到較高的先進水平。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地質災害防治中長期規劃中提出的地質災害防治目標和任務,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指導我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宏觀性、指導性、政策性的文件,是我礦編制本礦地質災害防治發案的重要依據之一。本規劃基準年為2014年,規劃期共5年,到2019年。2 礦井概況2.1 礦井交通地理概況2.1.1 交通位置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柳林縣城北偏西直距約20km王家溝鄉圪塔上村、延家峁村、任家山5、村、后備村一帶,屬柳林縣王家溝鄉管轄。井田地理坐標:東經11052151105411,北緯373614373731。井田位于柳林縣城北20km處,緊靠柳林磧口公路,距孝柳鐵路穆村站30km,距柳林結繩焉公路3km,交通運輸條件便利。2.1.2 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井田地處晉西黃土高原,屬呂梁山西側的中低山區,黃土覆蓋廣泛,沖溝發育,地形起伏較大,地貌類型以侵蝕性黃土梁、峁為主,其次為黃土溝谷地貌中的沖溝,地勢總體南高北低,地形最高點位于井田中東部山頭,海拔1081.5m,最低點位于井田北部溝谷,海拔820.0m左右,最大相對高差261.5m。(2)地表水系本區屬黃河流域黃河水系,井田溝谷發育6、,無常年性水流,僅在雨季有洪水流出,并很快排干,季節性水流向西北匯入黃河。(3)氣象井田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為大陸性季風氣候,暖溫帶半干旱地區,氣溫變化晝夜懸殊,四季分明,降水量有限,多呈干旱狀態,冬春季多西北風,少雨雪,夏秋季雨量集中,有時出現暴雨洪水災害。據柳林氣象站資料,各氣象要素特征如下:1)氣溫:年平均8.8,1月份最低,平均為-7.6,極端值達-24.8,7月份最高,平均為22.6,極端值達37,平均溫差30.2。一般氣溫降至0的時間為10月中旬,回升到0以上的時間是翌年4月中旬。2)降水量和蒸發量: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19.3mm,最大降水量在7月份,為1299mm,最小在12月份7、,為3.6mm.雨量集中在7、8、9三個月,占全年的63%。蒸發量平均值為2141.9mm,最大在6月份,平均為362.3mm。3)風向及風速:風向多為西北,風速年平均2.5m/s,最大在3-5月份,風速平均3.1m/s,最大風速18m/s。4)霜期、雪期和凍土期:初霜期在10月份上旬,終霜期在次年3月份,一次最大積雪厚度為14-30cm。最早凍土期在11月26日,最晚解凍日為翌年4月1日,最大凍土深度111cm。(4)地震據GB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柳林縣抗震設防烈度為度區,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據歷年記載,歷史上發生過數次地震,其中以1101年,1555年最強烈8、;其次1918年及1965年較強烈。2.2礦井生產概況2.2.1開拓系統利用并刷大原任家山煤礦的主立井和副立井,設計為副立井和回風立井。另在距原任家山煤礦主立井東北約150m左右處,新打一個主斜井,全井田采用一斜兩立三個井筒開拓。主斜井落底于9號煤層,井筒凈寬5.0m,斜長545m,傾角23,井筒內裝備B=1000mm的膠帶輸送機及單鉤串車,并設臺階、扶手,擔負礦井提煤、進風及下大件的任務,是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副立井落底于9號煤層底板上,井筒凈徑由4.0m刷大到5.5m,垂深210m,井筒內裝備雙鉤1t標準罐籠,設梯子間,擔負礦井矸石、材料設備和人員等提升任務,兼做主要進風井和安全出口;回風9、立井凈徑由3.0m刷大至5.5m,落底于8號煤層,垂深181m,井筒內裝備梯子間,擔負礦井回風任務,兼做安全出口。根據主、副井井筒落底點標高,結合井田幾何特征和煤層賦存狀況,設計以一個水平聯合布置,分層開采井田內的8、9號煤層,水平標高+690m。即將總回風巷布置于8號煤層,并分別在8、9號煤層中布置運輸大巷和軌道大巷。設計主斜井落底于9號煤層,回風立井落底于8號煤層。副立井落底后設置9號煤層+690m水平井底車場。利用8號煤層與9號煤層的層間距,做一個井底煤倉。井底煤倉上口開口于8號煤層。過井底煤倉上口、沿正東正西方向在8號煤層和9號煤層重疊布置一組開拓巷道分別至井田西部邊界煤柱線和井田東部10、邊界煤柱線,當大巷掘進至井田東部煤柱線附近時,改為向北掘進,當大巷掘進至井田8號拐點處時,再改為向東掘進直至井田邊界。每組開拓巷道設運輸、軌道和回風三條巷道,相互平行,間距30m。其中,運輸、軌道巷道分別沿8、9號煤層布置,回風巷道沿8號煤層布置。其中布置于8號煤層中的軌道大巷通過軌道石門與9號煤層+690m水平井底車場相接,回風大巷與回風立井直接溝通。礦井井下大巷主運輸采用膠帶輸送機運輸方式。大巷輔助運輸方式選用連續牽引車牽引礦車運輸。礦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風系統,主、副井筒進風,回風井回風。礦井采用機械抽出式通風方式。全井田共劃分為兩個采區,其中8號煤層劃分為一個采區,9號煤層劃分為一個采區11、。礦井首采區選擇為8號煤層一采區。全礦井8號煤層劃分為一個采區;9號煤劃分為一個采區。先采8號煤層,后采9號煤層,本煤層中以采區編號順序接替。待8號煤層開采結束后,采用短壁條帶方法回收煤柱;待9號煤開采結束后,采用短壁條帶法回收煤柱;待8、9號煤開采結束后,采用短壁條帶方法回收工業場地部分煤柱,控制頂板不垮落或垮落不充分,保護地面建筑不受破壞的條件下,增加資源回收率,延長礦井服務年限。詳見采區接續表。表2.1采區接續表序號采區名稱可采儲量(萬t)生產能力(萬t)服務年限(a)接續順序(a)246810121801874906.92901582904.72.2.2排水系統原山西柳林下山峁煤業有限12、公司(過渡井),4號煤層井下排水系統:主斜井底附近設有中央水泵房,水泵房有主水倉和副水倉和泵房組成。主、副水倉容量為400m3,水泵房安裝三臺水泵,一臺工作,一臺備用,一臺檢修,水泵型號:DF43-308型。主井井筒安設兩趟276.2mm水管型排水管,一趟工作,趟備用。工作面積水自流到順槽、大巷至井底水倉或到大巷臨時水倉由小水泵排至井底水倉。2.2.3通風系統新鮮風流經地面主斜井、副立井運輸大巷、軌道大巷運輸順槽回采工作面。污濁風流經回采工作面回風順槽回風大巷回風立井地面。2.2.4運輸系統原煤通過回采工作面刮板輸送機運輸順槽刮板轉載機可伸縮膠帶輸送機運輸大巷定帶式輸送機井底煤倉主斜井帶式輸送13、機地面緩沖倉。3 地質災害誘發因素及形成原因3.1地質災害點其災種主要表現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縫五大類 (1)滑坡滑坡引發因素中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均有,特別是與強降水密切相關 (2)崩塌其誘因主要為自然因素,但近年來,隨著道路建設,采礦活動的加強,人為活動引發的崩塌大幅度上升。主要發生于地形陡峻的陡坡或陡崖地段,所處部位常見斷裂及節理發育,褶皺緊密。(3)泥石流引發因素主要是強降水(特別是大暴雨),少數物源為人為活動所致。(4)地面塌陷為采掘引起的采空區地面塌陷為主。地下形成一定的采空區后,其頂板位移變形常影響到地表,造成地表的開裂和塌陷現象。3.2地質災害誘發因素 山西柳林鑫14、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井田區域內地表植被較差,森林覆蓋率低,以耕地、荒地、荒山為主,居民居住地多位于山上。 礦區范圍內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主要滑坡或地層局部不均勻沉降等,一旦發生,危害性較大。 (1)自然原因 礦區內植被較差,地層裸露,一旦突降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易形成突發性山洪,沖刷溝谷和河床,從而導致泥、砂、石等固定物質向下游沖去,極易形成破壞力較強的泥流、砂石流等;同時在局部地區存在軟弱巖層和斷層破碎帶,在長時間降雨和冰凍作用下,易引發滑坡、崩塌、地面不均勻沉降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同時,地震也會誘發崩塌和滑坡災害。 (2)人類活動成因 礦山開采歷史形成的廢渣、棄石及廢礦,開山切坡形成的陡坡等,15、都易在雨季或地震時誘發地質災害。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災害。3.3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1)地質災害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發生率在明顯增加隨著城市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城鎮范圍內人類工程活動加劇,地質災害將會日漸突出,不合理的規劃選址和工程設計、不合理的工程切坡等工程活動,將導致地質體失穩因素的增加或加劇,地質災害呈快速增長的趨勢。(3) 礦區內鄉村交通公路的地質災害主要表現在道路兩側的邊坡,由于邊坡過陡導致穩定性差,汛期明顯加劇邊坡的失穩,導致崩塌、滑坡;四、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16、持“以人為本”和全面、持續、協調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人與自然地質環境的協調共處,在現有條件下,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效地遏止地質環境惡化。以地質災害調查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為依托,以調查、監測(群測群防為主)、治理為主要手段,提高地質災害預測預警能力和防治水平,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等長效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保障職工生命財產安全。(二)原則1、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2、以常規治理為主,常規治理與應急治理相結合。按規劃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常規治理,對突發性的情況緊急的地質災害可不按規劃要求實施應急治理。3、統籌17、規劃、講求實效,重點突出,分步實施。4、堅持監測預警為主,監測預警與工程治理相結合。5、堅持各部門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負責。6、堅持誰誘發、誰負責原則,自然原因形成的地質災害隱患由政府出資治理。(三)防治目標1、總體目標2014-2016年建立并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體系與本礦相適應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嚴格控制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完成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基本掌握我礦地質災害分布狀況與危害程度;初步建立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提高預報成功率;發揮并調動各方面的作用,提高地質災害治理能力與水平,努力使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得到整治,使18、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率和損失量明顯降低,避免經濟損失,減少人員傷亡。構建處置快捷的搶險救災應急指揮系統和信息平臺。到2019年,基本改變本礦地質災害日趨嚴重的局面,使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日益突出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使本礦的地質災害發生率和損失量有明顯降低,力爭使我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國內達到較高的先進水平。2.易發區的劃分根據以上原則,將我礦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A)、中易發區(B)和低易發區(C)三級,按不同區域、地質災害災種和易發育程度共劃分所謂低易發區,只是從面上相對于其它地區而言,地質環境條件較好,發生地質災害的頻率小一些而也,低易發區中,也會有一些高易發的點(如陡崖部位等)19、或線(如河流或交通沿線),中易發區更是如此。五、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與工作重點(一)分區原則(1)根據地質災害現狀,確定需要保護的對象、范圍和防護的級別,結合我礦與社會發展現狀與規劃作為分區的主導因素。(2)以定性分析為主,防治區重要性劃分,主要根據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人為活動狀況、防護對象(包括人口密集城鎮、重要工礦、交通、河流、水利設施等)重要性、社會與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國家重要工程布局綜合確定;(3)劃分重點、次重點、一般三級防治區,把高易發區中主要城鎮分布區、規劃的新城鎮區、經濟開發區、鐵路、國家級和省級交通干線、通航以及有重點水利電力工程分布的河流沿線、重大工程布局地帶劃為重點防治區;20、(4)盡量保持行政單元的相對完整性,防治分區界線以地質災害易發分區界線和行政區界線為主,結合防治點的影響范圍和人為活動強度綜合確定。(四)防治分期分及工作重點1、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本防治區目前除局部地帶發育巖溶塌陷外,均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災害造成重大損失及重大級以上的隱患點絕大部分發育在該類型防治區內。防治地質災害的重心在礦區、交通動脈地帶及城市區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類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開展礦區、主干河流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開展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本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是對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災害隱患點進行搬遷避讓或21、勘察治理;對建設工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體布署(一)基礎調查、規劃和研究基本查明我礦地質災害隱患,掌握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分布狀況、危險性和危害程度,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為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和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奠定基礎(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通過對群測群防網絡、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應急反應系統等的建設,加強與其它防災減災預警體系(如氣象、水利、環保等)的協調與聯動,對地質災害危險區(點)進行全面的監測,將地質災害預警與防災減災有機地結合,使我礦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由過去分散的、獨22、立的、被動狀態向全面的、系統的、主動控制狀態轉變,使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有較大的提高。1、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建立縣、鄉、村、組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網絡。2、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建設通過充分收集利用全省地質災害資料,建立我礦地質災害數據庫,綜合分析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及空間分布規律,開展暴雨特點、雨強量級與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相關分析研究,通過與氣象、廣電部門協作,共同建立我礦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系統。在汛期通過電視、廣播等媒體向全省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三)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2014年底,初步建成我礦地質災害的空間數據庫,完成信息網絡骨架建設,實現23、我礦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和災情信息的圖、數一體化管理與災害速報,及時查詢包括地質環境狀況、地質災害歷史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危險性和可能的危害對象等主要地質災害信息。(四)應急反應系統建設各部門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責任者,該系統是在我礦地質災害防治領導下,以公司安技部為技術支撐,對突發性的地質災害事件,采取積極有效的應急反應措施,保障災區的社會穩定,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害。其主要任務是:1、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災方案,組織部署、檢查監督我礦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2、汛期對地質災害點的險情進行巡查,發現險情或接到險情報告要快速趕赴現場,進行險情鑒定,進行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3、協調有關部門開展地24、質災害救災工作。 (五)地質災害搬遷避讓與工程治理1、搬遷工程2014年前,完成3處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搬遷避讓。2、治理工程2014年前,完成4處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工程治理項目,每年投入治理經費8萬元。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治理工程或搬遷未實施之前,必須開展監測工作。七、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保障措施(一)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強化管理地質災害防治是本礦主要職責之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我礦的有關規定及要求,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等長效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維護社會穩定。加強領導,建立責任制。 實行各部門對劃分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把地質災害25、防治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做到層層負責,分級管理。汛前要做到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檢查和部署,汛期要安排巡查、排查工作,及時劃定和公告地質災害危險區;建設、交通、水利、氣象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四)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機制至2015年,我礦每年投入資金15萬對我礦井田內地質災害隱患實施治理工程,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保障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以公司財務部為主,礦財政為輔,對于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其治理經費分級承擔原則組織實施。對于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要堅持“誰誘發、誰治理,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地質災害監測、基礎調查與區劃工作由本礦自行出資。應26、根據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安排相應的經費用于地質災害監測、調查和防治,尤其是要落實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應急治理的資金。要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防治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作出年度計劃,對需采取避讓和治理的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隱患點,及時采取搬遷措施或開展勘查工作,編制防治可行性研究報告。(五)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媒介,普及地質災害基礎知識,調動廣大群眾防治地質災害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抵御地質災害的能力。要把宣傳的重點放在易發區的農村和鄉(鎮),使全省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縣(市)國土資27、源部門和地方政府領導及廣大群眾基本上都要掌握地質災害基本知識,不斷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六)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提高綜合防治地質災害的能力。特別要做好致災地質體的綜合勘察、評價和評估,加強監測預報水平,提高災害信息采集和快速處理水平,建立災害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災害防治研究,提高應急抗災能力。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特別要分輕重緩急解決地質災害防治中關鍵性的技術難題。近期首先要通過專門的研究,總結出斜坡穩定性、巖溶分布區和礦山采空區地面穩定性的宏觀判別標志,迅速提高群測群防的科技含量;根據長期監測資料進行預報判據的研究,盡快使高科技的監測預28、報技術逐步過渡到實用階段。加強合作與交流,吸收先進的地質災害防治理論和技術方法;同時,充分利用科研單位與科研院校的技術力量,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組織科技攻關,以解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難題。積極推廣使用地質災害防治特別是開發性治理地質災害的新技術、新方法。(七)建立健全基本制度,完善管理方法1、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該制度是地質災害防治提前介入、從源頭上預防地質災害頻繁發生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有關部門必須嚴格把關、切實執行,對建設工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份,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不得批準其可行性研究報告。2、資質管理29、國土資源部門對承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的單位資質要進行嚴格管理和審查。3、礦山地質災害綜合治理保證金制度鑒于我礦地質災害多由人類工程活動引發,尤以開采引發的采空塌陷、滑坡、崩塌、地裂縫,特別是生態環境的破壞等最為突出。在實行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礎上,應盡快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以經濟手段預防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一旦發生,也便于及時予以勘查治理和環境恢復。4、地質災害預報制度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加劇和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力度的加大,新增和消除的地質災害隱患不斷變化,不同年份的防范重點也有各異。特定的地質環境是形成地質災害的內在控制因素,30、降水與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是引發地質災害的外部因素。在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中應當依據氣象趨勢預測,對地質災害做出短期預報。汛期要堅持地質災害的臨災預報。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往往需要建設、水利、交通、氣象、礦山、城建、公安、民政等多部門密切協作,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氣象主管機構發布。5、地質災害年度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地質災害年度防治和應急預案的編制和實施,是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預防為主的重要措施,對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特別是減少人員傷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煤礦主體單位應會同氣象、建設、水利、交通等相關部門,每年汛前開展地質災害巡查,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31、急調查與處置,必要時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工負責、協調一致的原則。6、地質災害報告制度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地質災害報告制度,保證信息暢通,使煤礦領導準確把握動態,正確決策,有關部門可及時采取應急措施。發現地質災害危險性和災情的部門和個人具有向本礦調度指揮中心和礦相關領導報告的義務。7、獎懲制度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部門和個人,由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給予獎勵。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有關規定的,依法給予處罰。八、附則本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地質災害防治中長期規劃經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批準后實施。本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地質災害防治中長期規劃由山西柳林鑫飛下山峁煤業有限公司負責解釋。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