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37636
2025-03-04
24頁
33.35KB
1、山東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山東省交通運輸廳二一六年四月一、發展現狀“十二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全省廣大交通干部職工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奮斗目標,全力推進大路網、大港航、大物流、公共服務、四化管理“五大體系”建設,全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持續穩定發展,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一)大路網體系“十二五”末,全省公路里程達到26.3萬公里,公路密度167公里/百平方公里。與2010年相比,公路里程增加3.31萬公里,密度增加20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網密度、通達深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高速公路里程達到5348公里,六車道以上里程868公里,通達96%的縣(市、區),“五縱四橫一環八連”主骨架基本建成。普通國省干線里程達到20080公里(國省道網調整后為19607公里),其中一級公路8773公里,占43.7%;二級公路10541公里,占52.5%,等級結構進一步優化。積極推進“農村公路網化示范縣”和“千村扶貧”兩項工程,新建和改造7萬公里,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3.6萬公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率100%。大力推進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普通國省道完成4090公里安全隱患路段治理工作,農村公路完成約2.7萬公里的隱患治理工作,全省公路安全生命防護設施更加完善。實施3、國省公路養護“六大提升工程”,路面鋪裝率、優良率全面提升。(二)大港航體系“十二五”末,全省沿海港口生產性泊位數達55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65個,分別較2010年增加83個和68個,總通過能力達6.7億噸,沿海港口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內河通航里程1150公里,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272公里,內河港口通過能力4567萬噸,內河水運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4.2億噸,其中沿海港口吞吐量13.4億噸,內河港口吞吐量7920萬噸,港口生產能力持續穩定增長。水上運力總規模1754萬凈載重噸,較2010年增長564萬噸。全省水路貨運量達1.48億噸,貨物周轉量1403.11億噸公里4、,客運量1999萬人,旅客周轉量11.64億人公里,海運通達180多個國家及地區、700多個港口。青島港郵輪母港開港運營,青島國際航運服務中心、青島航運交易所、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相繼成立,現代航運服務取得突破。(三)大物流體系“十二五”末,全省等級貨運站476個,營業性載貨汽車94.2萬輛,其中大中型載貨汽車比例達55%,全省公路貨運量24.2億噸,貨物周轉量5738.6億噸公里,運輸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運輸裝備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相繼開通威海、龍眼、石島、日照、青島、煙臺6個中韓陸海聯運汽車貨物運輸通道,圓滿完成中韓陸海聯運試點任務,魯遼陸海貨滾甩掛運輸大通道(濰坊-5、營口)正式貫通。形成了以縣級分撥中心、鄉鎮物流節點、農村物流網點為骨架的三級農村物流網絡服務體系。(四)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末,全省等級客運站場1327個,基本覆蓋所有鄉鎮,初步形成高鐵濟南西站、青島北站等7個功能相對集約的公鐵綜合客運樞紐。營運性客車達到2.7萬輛,中高級客車占比達93%以上。公路客運量5.8億人,旅客周轉量為511.3億人公里,運輸結構持續優化。全省客車通達所有鄉鎮,基本通達所有建制村,開展了城鄉客運公交化試點和城鄉公交一體化示范縣建設工作,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提升。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公交車輛4.7萬輛,市區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中心城區500米范圍內公交站點覆蓋率為606、%,公共汽電車客運量41.8億人次,城市中心城區公交機動化出行分擔率為20%。(五)四化管理體系“十二五”時期,全面簡政放權,省級交通運輸非行政許可事項全部清理,行政審批事項保留17項,壓減55%。切實加強交通法治建設,修訂山東省道路運輸條例,出臺實施山東省公路路政條例、山東省京杭運河航運污染防治辦法等地方性法規、規章。全面開展安全生產明查暗訪和隱患排查治理,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推進綠色交通省創建試點工作,全面推廣新能源運輸工具,全省約2萬輛營運黃標車全部淘汰,新能源汽車超過10萬輛。大力實施科技創新,70余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建成啟用交通運輸應急指7、揮中心,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在全國率先實現與國家平臺信息資源互聯共享,高速公路ETC系統與全國聯網,ETC收費站覆蓋率達到92%。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切實加強干部隊伍和黨風廉政建設,四化管理長效機制基本建立,行業管理服務水平穩步提升。經過五年的建設與發展,全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基本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總體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但是,對標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人民群眾高品質出行需求和行業先進水平,我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供給能力、綜合運輸服務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行業治理能力等仍有待進一步提升。二、發展要求“十三五”時期是8、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我省實現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交通運輸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特點,交通運輸也面臨新的發展要求。(一)貫徹落實“五個發展”理念提出了樹立發展新思路的要求國家和省“十三五”規劃均指出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工作全過程。我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應以創新發展為引領,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著力加強政策理論、體制機制、科技和文化創新,激發交通運輸發展的內生動力;要以協調發展為引領,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著力補齊短板,改善交通薄弱環節;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構建綠色低碳循環交通體系9、;要以開放發展為引領,注重解決內外聯動問題,不斷拓展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空間;要以共享發展為引領,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加快推進交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的目標提出了發揮交通“先行官”的新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十三五”時期我省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的目標。我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行業應抓住并用好“新常態”蘊含的新機遇,進一步注重提質增效、率先發展,努力在實現經濟穩增長、服務國家和省發展戰略、促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和保障改善服務民生中當好先行,使我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行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和現代10、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列。(三)實施國家和省區域戰略提出了主動融入的新要求國家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及“一帶一路”建設等戰略。我省是環渤海地區的重要省份,也是“一帶一路”海上戰略支點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重要地區。同時,隨著我省“兩區一圈一帶”區域發展戰略和國家中韓、中澳自貿區建設的深入實施,過境交通和區域交通需求均將持續增長。我省公路水路交通應進一步強化區際、省際交通運輸大通道建設,實現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全局中,為我省全面對外開放提供基礎保障。(四)新型業態的興起和人民群眾新期盼提出了完善運輸服務的新要求隨著全省經濟加快轉型以及新型業態快速發展,貨物運輸需11、求將發生新的變化;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鎮化率將快速提高,人民群眾對客運服務的新需求和新期盼與日俱增。我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發展應主動適應新變化,不斷滿足貨物運輸及時性、經濟性和人們出行便捷性、舒適性、可靠性的新期待,更好服務經濟轉型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五)構建綜合運輸體系提出了加強銜接的新要求當前,我省交通運輸業已經進入通過有效整合資源,實現各種運輸方式從分散、獨立發展向綜合、一體發展的新階段。我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應充分立足于“綜合交通”的理念,發揮公路、水路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主動加強與其他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共同強化綜合運輸通道,完善綜合運輸樞紐,積極融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六12、)破解改革發展難題提出了提升治理能力的新要求當前,交通發展的政策、法制和輿論環境均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簡政放權、職能轉變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準繩;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依然任重道遠;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輸服務領域的質量、安全、廉政問題備受關注,行政審批、市場管理、投資政策等改革創新仍待深化;土地利用、資源使用和生態環境等剛性約束持續增強;利益訴求趨于多元,人民群眾的民主法治意識和自我維權意識增強。我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行業應進一步提升行業治理能力,更加注重強化管理和提升服務,逐步建立服務型政府和法治政府。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13、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批示精神,緊緊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提高交通供給側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優網絡、強銜接、消瓶頸、補短板”,加快推進“四個交通”發展,努力形成科學完善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使交通真正成為發展的先行官,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二)基本原則1、先行引導,轉型升級牢固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堅持穩增長、調結構、促發展,適度超前加快推進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突出重點領域,強化薄弱環節,優化布局結構,提升保障能力。切實處理好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的關系,努力推動行業提質增效升級,有14、效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2、以人為本,共享發展牢固樹立共享發展理念,把便民、利民、惠民作為根本出發點,更加注重公平與普惠,推進城鄉和區域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保障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提供多樣化出行選擇,滿足多層次運輸需求,提高服務品質。充分發揮軍地雙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性,促進軍民融合。3、集約高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繼續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運輸行業建設,加快建立以低碳為特征的公路水路交通運輸體系,強化節能減排,促進資源循環利用,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岸線等資源,高度重視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實現公路水路交通運輸業可持續發展。4、強化綜合,主動銜接牢固樹立開放發展15、理念,進一步加強開放、融合發展,按照“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銜接”要求,積極推進綜合運輸樞紐建設,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主動銜接其他運輸方式,積極融入綜合運輸體系。5、科技創新,深化改革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建立和完善行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廣應用,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激發交通運輸發展的內生動力。(三)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供給能力、綜合運輸服務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行業治理能力等“四個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現代化進程中16、走在全國同行業前列。基礎設施供給能力提升高速公路通達除長島外所有縣(市、區),公路網結構更加優化、附屬設施更加完善、服務水平有效提升。基本形成現代化沿海港口群和“一干多支”的內河航道網絡。綜合客運樞紐覆蓋所有設區市。交通基礎設施養護水平全國領先。到2020年,基礎設施規模適宜、結構合理、銜接順暢,有效供給能力和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綜合運輸服務能力提升城際客運與高鐵差異化、互補性發展;農村基本交通服務均等化進一步提高;城市公交更加便捷高效。多式聯運等先進運輸方式廣泛應用,交通運輸在現代物流中發揮基礎和主體作用。運輸服務集約化、組織化程度有效增強。運輸裝備技術更加先進,運力結構更趨優化。到20217、0年,客運安全便捷、服務均等,貨運集約高效、綠色環保,綜合運輸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行業發展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先進信息技術在交通運輸各領域全過程廣泛應用;安全監管和應急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成效顯著。到2020年,科技信息化先進適用、安全保障有力、資源環境集約低碳,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行業治理能力提升交通運輸法規、政策體系更加完善,依法行政、依法決策能力明顯提升;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的關系更加清晰;行政效率、服務水平有效提高;人才素養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顯著提升。到2020年,行業規范有序、廉潔高效,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根據交通運輸部全面建成小康18、社會交通運輸發展目標和指標體系(交規劃發2014272號)要求,結合我省經濟社會和交通運輸發展實際,確定全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主要指標如下:山東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主要指標目標功能層指標層單位2015年2020年三通道路通達高速公路縣級節點通達率(除長島外)%96100二級及以上公路鄉鎮節點通達率%8992等級路建制村和新型農村社區通達率%99100班車通達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班車率%89100水路通達重要貿易國家和地區海運通達率%8090常住居民500人以上島嶼通航率%100100三覆蓋網絡節點覆蓋綜合客運樞紐設區市節點覆蓋率%41100客運站點行政村節點覆蓋率%61919、5農村物流配送鄉鎮節點覆蓋率%4860100萬以上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覆蓋率%60100客運線路覆蓋公共汽電車線路網比率%3060城鄉客運公交化運營比率%36.550信息網絡覆蓋高速公路實時運行監測覆蓋率%100100普通國省公路重要節點實時運行監測覆蓋率%60100內河主航道重要航段有效監管率%2040高速公路收費站ETC覆蓋率%9295兩降交通事故下降(與2010年比)營運車輛交通事故萬車死亡人數下降率%20百萬噸港口吞吐量死亡人數下降率%40碳排放強度下降(與2010年比)交通運輸碳排放強度下降率%20兩提升公路水路養護水平提升高速公路優良率%9999普通國省干線優良率%939320、縣鄉村公路優良率%7575內河高等級航道維護里程比例%9898運輸服務水平提升營運客車中高級占比%9395100萬以上人口城市中心城區公交占機動化出行比例%2050四、發展任務為實現“四個能力”全面提升的規劃目標,“十三五”時期集中力量加快實施以下“八項任務”。(一)進一步優化“綜合交通”網絡設施結構高速公路以新建為主,優化布局、完善網絡,同步對交通量大的路段實施改擴建,解決主要通道及跨黃河路段擁堵問題。完成濟南至東營等17個在建項目、1592公里建設任務;開工建設巨野至單縣(魯皖界)、棗莊至魚臺、魚臺至菏澤、濟南至泰安等新建項目和京滬高速萊蕪至臨沂(魯蘇界)段、濟廣高速巨野西至菏澤段、青蘭高21、速萊蕪至泰安段等改擴建項目;統籌改造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600公里,通達除長島外所有縣(市、區)。普通國省干線加快G228萊州至無棣段等未建成規劃路段的建設工作;加強標準較低的省際、市際接頭路段改造工作,提升省際通道通行能力;推進乳山口跨海大橋建設,加快東阿黃河大橋等跨黃通道的規劃建設;實施等級提升工程,具備條件的國道和重要省道達到一級公路標準。農村公路進一步提升建制村、新型農村社區通達深度和網絡化程度;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啟動第三批村級公路網化縣工程;加大疏港公路、省際公路、界河橋梁等銜接工程建設;因地制宜推進“戶戶通”工程中農村公路與村內道路的連通銜接;逐步推進通22、客車、校車農村公路3.5米寬度以下單車道改造雙車道工作;深入開展農村公路扶貧專項行動,全省扶貧村全部實現通公路、通客運班車。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繼續加快推進普通國省道穿城路段改造及安全整治提升、瓶頸路段改造、危橋改造及隧道安全設施提升、改善行車條件的老油路維修及安全設施提升等工程;進一步調動各市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積極性,大力加強隱患路段整治、危窄橋改造、渡口改造等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建設完成普通國省道穿城路段、瓶頸路段改造工程2840公里,整治完成6100公里普通國省道和2.95萬公里農村公路及通客車重要路段隱患。沿海港口優化沿海港口布局,推進港口資源整合,促進沿海港口錯位發展;加快主23、要港口新港區建設和老港區功能調整,穩步推進礦石、原油、集裝箱、LNG(LPG)碼頭和郵輪碼頭等大型專業化泊位建設;配合臨港產業發展,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地區港口建設;支持沿海港口航道、防波堤、錨地等共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內河加快主航道升級改造,重點建設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航道三級升二級工程、京杭運河湖西航道改造等工程;進一步提高航道通過能力,重點推進臺兒莊三線船閘、微山三線船閘等工程建設;全面推進支線航道建設;加快推進小清河復航工程;加快老港口升級擴能,全力推進新港區開發建設;配合國家開展京杭運河黃河以北段復航及穿黃工程前期研究。綜合樞紐以樞紐機場、高速鐵路及城際鐵路客運站為依托,打造一體化的大24、型綜合客運樞紐,重點建設濟青高鐵和魯南高鐵等沿線綜合客運樞紐項目;以沿海港口、內河港口、空港、鐵路樞紐(站)等節點為依托,重點建設多式聯運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加快推進濟南、臨沂綜合運輸服務示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二)發展更加高效、多樣、便捷、均等的客運服務道路客運優化長途客運資源配置;推進城際班線公交化運營。推動綜合客運樞紐共享共用,加強其與城市換乘中心、城市客運站間的直達運輸服務對接;推進“公交都市”建設,發展旅游專線、社區接駁公交、定制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務;努力推進城市間公交“一卡通用”。有條件的城鎮推動客運班線公交化運行,發展“城鄉公交”、“鎮村公交”。深化出租汽車行業改革,建立與25、傳統出租汽車互補發展的新興市場體系。水路客運促進郵輪運輸業發展,打造青島港郵輪母港,爭取在我省開展無目的地郵輪航線試點工作;開通濰坊、龍口等港口至遼東半島客滾航線,不斷提高我省港口的客滾服務水平,打造山東客滾運輸和山東國際客運服務品牌;完善陸島交通碼頭及附屬服務設施建設,發展海上“公交”航線。運輸裝備引導運輸經營者購買使用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的運輸裝備;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車輛舒適性,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無障礙車輛;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經濟高效客運(客滾)船舶。(三)積極促進貨運與現代物流發展城鄉物流與港口物流完善集疏運體系,發展公鐵、公水、鐵水聯運等多式聯運;開展黃三角地區港口大宗干散貨和液體散貨運輸26、模式專題研究,發展水水轉運;繼續推進甩掛運輸試點;加快魯遼陸海貨滾甩掛運輸大通道和中韓陸海聯運整車運輸建設;積極發展國際物流,推進沿海港口與保稅區、自貿區、臨港物流園區融合;拓展“無水港”物流功能和“物流聯盟”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推動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繼續推進農村交通物流試點縣(市、區)創新發展。運輸裝備引導貨運車輛結構向大型化、標準化、專用化、清潔化方向發展;優化海上運力結構,優先發展現代化、專業化運輸船舶;繼續全面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四)提高設施維護管理水平公路養護建立國省道養護管理科學決策體系;突出預防性養護和日常養護;樹立全壽命周期和預防性養護理念,延長公路使用壽命;加大超27、期服役老油路改造力度;進一步推進養護工作的機械化;加大公路養護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研究和推廣應用;繼續推動大中修養護工程市場化運作;因地制宜探索農村公路養護市場化。港航養護嚴格落實各項養護制度和有關規定,提高港口和航道等基礎設施養護工程的質量和效益;加強內河通航建筑物和內河航道例行養護,保障京杭運河主航道暢通,確保航道養護水平滿足規范要求;京杭運河主航道及地區性重要航道實行一類維護,一般航道實行二類維護。(五)加強“平安交通”保障能力建設安全監管進一步健全制度、標準、機制,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責任體系;積極推進普通國省道急彎陡坡、臨水臨崖、大交通量等重點路段以及長大橋隧28、大型互通立交、城市出入口等重要節點設置監控設施,提高公路網信息采集能力;以客運、危險品運輸、港口危險品罐區為重點,深化源頭治理和過程監管。應急反應建設安全監測與應急處置應用系統等工程;建立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應急防控體系,完善應急救援預案;加強應急專兼職隊伍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船檢與海事嚴格執行船舶檢驗法規,提高船舶檢驗質量;加強船載自動識別系統設備的推廣應用,提升海事監管水平。(六)提升科技創新與“智慧交通”發展水平科技創新發揮交通運輸部門的主導作用,引導社會科技資源的有效配置,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成果轉化與新技術推廣力度,不29、斷提高交通運輸科技含量。“互聯網+便捷交通”行動推進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發展,推進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多種出行方式信息服務對接和一站式服務;加強全省交通運輸信息化基礎支撐平臺建設,構建全省統一的基礎信息網絡平臺和省市兩級數據中心體系。行業管理信息化繼續推進公路水路建設與運輸市場信用信息服務系統、危險品運輸跨區域協同監管平臺和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監測預警與決策分析系統建設;強化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路網運行監測,建設重點港口、碼頭、客貨運輸船舶監管平臺;建立聯動執法和信息共享機制,推動異地執法信息互聯互認和業務聯動。社會服務信息化大力推動全省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建設;推動12328服務監督電話系統30、聯網運行;加強貨運與物流服務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全國ETC聯網運行服務,推動客車ETC車道普及和貨車ETC車道改造,探索多樣化電子支付方式。(七)推進“綠色交通”和可持續發展綠色交通省創建推動“車、船、路、港”企業節能減排專項行動和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開展創建綠色交通城市、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綠色航道等典型示范工作,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排放,探索實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的交通運輸發展之路。綠色低碳交通基礎設施新亮點著力建設1-2條綠色循環低碳示范公路,青島、日照、煙臺港建成綠色循環低碳港口,將京杭運河航道打造為低碳內河水運通道,建成布局合理的LNG加氣站網絡;推進高速公路31、服務區和普通國省道沿線充電站(樁)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城際快充網絡。交通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清潔能源運輸工具,加大LNG燃料動力船舶推廣力度;加快淘汰超標排放交通運輸裝備;加強節能減排技術研發,積極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完善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規范標準和碳排放統計與監測考核體系,促進形成綠色交通運輸市場機制。(八)加強行業改革與治理能力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繼續推進普通公路、內河航道等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PPP模式試點;深化公路、航道管理體制和交通運輸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交通公共服務管理改革;加強市場監管體系建設,完善交32、通運輸社會征信體系。依法行政水平提請省人大、省政府制訂或修訂出臺一批交通運輸發展和管理的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修訂部分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公開權力清單和權力運行流程,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加強執法機構法定化,推進基層執法隊伍職業化、基礎管理制度規范化建設;深化政府信息公開,增強網站在線辦事服務能力。人才隊伍素質深入實施人才強交戰略,加強重點領域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培養;加強交通職業教育,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全面發展復合型人才。黨風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設強化廉政教育,推進反腐倡廉體制機制創新;繼續推進各種創建活動,努力打造山東交通服務品牌;注重發33、揮網絡媒體宣傳渠道作用,繼續抓好行業重大題材、重大典型的深度報道,了解社情民意,傳遞交通運輸部門聲音。五、保障措施(一)加強督導檢查,增強規劃執行力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將規劃實施納入各級、各部門考核評價范圍,建立考核監督機制,加大督導檢查力度。統籌做好重大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和進度安排,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的順利完成。(二)拓寬投融資渠道,提高資金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以各級公共財政投入為基礎的普通公路投融資模式、以市場化運作為基礎的高速公路投融資模式、以多元化投資為基礎的內河投融資模式、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主的公共交通投融資模式和以政策性引導資金為導向的交通物流投融資模式。(三)加強部門協調,營造良好環境加強與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其他運輸方式發展規劃的銜接協調。積極與發改、國土、環保、住建、水利等部門溝通協調,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加快項目審批進度,營造規劃實施的良好環境。(四)完善法規體系,爭取政策支持逐步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不斷完善保障規劃實施的法律和制度依據。積極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政策,爭取國家層面在財政轉移支付、重大政策性試點等方面的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