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文本圖集.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37973
2025-03-04
20頁
1,009.46KB
1、常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 一、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分為三個層次:市域、市區、中心城區。 市域:指常州市行政轄區范圍(含金壇市、溧陽市和市區五區),面積4385平方公里。 市區:指常州市區范圍(含武進、新北、天寧、鐘樓、戚墅堰五個區),面積1872平方公里,為規劃區范圍。 中心城區:市區內的城市建設集中連綿區,面積約700平方公里。 二、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112020年,其中: 近期為20112015年; 遠期為20162020年。 三、城市發展總目標 圍繞力爭“兩個率先”、實現富民強市的總任務、總要求,常州城市發展總目標為: 先進制造業發達、人民生活富裕的經濟強市; 歷史文2、脈彰顯、現代科教先進的文化名市; 連東接西、承南啟北的區域性樞紐城市; 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城市。 四、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1、市域城市化發展戰略 構筑和完善常州市域四級城鎮體系,大力推進常州中心城市建設,加快發展金壇、溧陽兩個二級中心城市,擇優培育9個中心鎮,積極推進一般鎮的現代化建設,著力引導產業與人口的集聚,全面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形成布局有序、功能互補、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城鎮發展新格局。 2、市域人口規模與城市化水平 市域人口規模:2015年達522萬人;2020年達570萬人。城市化水平:2015年達70;2020年達75。 3、市域城鎮等級規模結構與主要職能 中心城市:全市政3、治、經濟、文化中心,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先進制造業基地、文化旅游名城。常州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達248萬人。 二級中心城市:金壇市、溧陽市兩個中等城市,城區人口規模分別達30萬人和40萬人。 (1)金壇城區:金壇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服裝制造名城和鹽化工城市。 (2)溧陽城區:溧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蘇浙皖三省邊界中心城市,以湖光山色為品牌的江蘇省重點旅游城市。 中心鎮:薛埠鎮、堯塘鎮、南渡鎮、天目湖鎮、湟里鎮、雪堰鎮、鄒區鎮、橫山橋鎮、孟河鎮,鎮區人口規模達510萬人。 (1)薛埠鎮:金壇市西部以生態休閑為主導,茶、道教文化為特色的旅游型城鎮。 (2)堯塘鎮:金壇市東部4、以園藝業、商貿流通業為特色的綜合型城鎮。 (3)南渡鎮:溧陽市中部以建材、商貿為主的工貿型城鎮。 (4)天目湖鎮:溧陽市南部以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為核心的旅游型城鎮。 (5)湟里鎮:常州市西南部以花木、機電、旅游為主的綜合型城鎮。 (6)雪堰鎮:常州市東南部以闔閭文化、湖濱休閑為特色的旅游型城鎮。 (7)鄒區鎮:常州市西部以燈具、農貿等專業市場為特色的工貿型城鎮。 (8)橫山橋鎮:常州市東部以山水文化、觀光休閑為特色的旅游型城鎮。 (9)孟河鎮:常州市西北部以齊梁文化、旅游休閑為特色的歷史文化名鎮。 一般鎮:按集聚發展、形成規模的要求,建設19個一般鎮,鎮區人口規模達1.55萬人。 五、城市性質5、與規模 城市性質: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先進制造業基地、文化旅游名城。 市區人口規模:2015年達380萬人左右;2020年達420萬人左右。 中心城區人口規模:2015年達225萬人左右;2020年達248萬人左右。 中心城區用地規模:2015年總建設用地約274.5平方公里,人均約122平方米;2020年總建設用地約298平方公里,人均約120平方米。 六、市區用地布局結構 統籌區域發展,市區形成“一城、七片”的結構形態。“一城”即常州中心城區;“七片”即中心城區外圍七個片區孟河、奔牛、鄒區、湟里、雪堰、洛陽和橫山橋片區。 保護不可再生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繼承6、和發揚傳統文化,劃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和已建區,為城鎮空間合理布局提供依據。 七、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與職能 中心城區發展方向:拓展南北,提升中心。 中心城區結構形態:“一主兩副多組團”的空間結構。 中心城區職能: “一主”即主城區,范圍為北起滬蓉高速公路,南至常合高速公路,西起常泰高速公路,東至常合高速公路,為常州城市的本體;包括中心、高新、城西、湖塘、城東五個組團;其主要功能為生活居住、公共服務、商業金融、文化旅游、科技研發和高新技術產業等;重點規劃建設“兩圈”(市河和京杭大運河文化景觀圈)、“五區”(三片歷史文化街區和城北現代旅游休閑區、淹城遺址公園和西太湖生態休閑區)、“一城”(以職教7、科研為特色的科教城)、“三園”(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城西工業園區、城東工業園區)、“三中心”(行政中心、商貿中心、文化中心)。 “兩副”即中心城區的南北兩個新區,南部新區以常州西太湖生態休閑區和武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體,主要功能為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生活居住和休閑度假產業;北部新區以高鐵新城為核心,主要功能為商務商貿、生活居住、港口和先進制造業。 “多組團”即中心組團、高新組團、城西組團、湖塘組團、城東組團、新龍組團、新港組團、武南組團、空港組團和西太湖組團。 八、綜合交通規劃 構筑與現代化城市相適應的客運快速化、貨運物流化、管理智能化的對外交通運輸體系,形成協調、高效、通暢的8、城市道路交通系統。 1、對外交通 對外交通實現“121530”目標。1小時交通圈覆蓋長三角北翼主要城市,2小時交通圈覆蓋長三角南翼的杭州、湖州、寧波等城市;市區主要節點15分鐘內駛入高速公路,市區城鎮30分鐘內到達中心城區。 形成以揚溧高速公路、常溧高速公路、常泰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滬宜高速公路、長深高速公路為骨架的“三縱四橫一環”的高速公路網絡;形成以鎮廣公路、常溧線、沿江公路、寧杭公路等為骨架的“五縱七橫一通道”的干線公路網絡;形成以京滬高速鐵路、寧杭高速鐵路、滬寧(城際)鐵路等為骨架的“兩縱六橫”鐵路運輸網絡;形成以長江、京杭大運河等國家水運主航道為骨架,常州港為主樞紐9、的“三縱兩橫一港”水運主航道網絡,實現內河航道網絡化;常州機場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和功能,跑道加長至3400米以上,提高飛行區指標等級和服務水平,增加航線、航班,滿足飛達全國各主要城市和日、韓、新加坡等國及港、澳、臺地區包機飛行的需求。 2、市域交通 至規劃期末,常州各轄市區主要鎮及交通集散地之間均具備良好通達性。市域所有城鎮在1小時內到達常州市區,市域主要節點15分鐘內駛入高速公路,主要鄉鎮30分鐘內到達各轄市中心區,市區城鎮30分鐘內到達中心城區。2020年市域公路網密度大于47公里/百平方公里。 3、中心城區道路交通 由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交通性主干路、生活性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組成。城市10、干路(包括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形成“道路成網,快速成系,內外成環,多向放射”的網絡結構。規劃道路網密度為67km/km2,其中干路網密度為3km/km2,干路間距0.40.6公里,支路網密度為34km/km2。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級配比為1:2:3:7。 4、軌道交通線網 在城市主要客流軸線規劃建設大容量、快速、舒適的軌道交通,建立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規劃軌道交通線網由遠期線和遠景線構成,其中,遠期線由四條線路構成,總長約129公里。至規劃期末軌道交通出行量占公交出行總量的15%25%。 5、城市停車設施 停車泊位的供應需與區域的人口、工作崗位、土地開發強度以及11、交通狀況相適應,力爭做到停車供需平衡。一般建筑物的配建停車泊位應占停車需求總量的85左右;社會公共停車場應占停車需求總量的15%左右。 九、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1、保護目標與體系 凸顯“古、水、文、秀、活”的城市文化個性,形成“好山好水好風光,龍城龍園龍文化,古寺古塔古運河,名人名館名建筑”的城市文化特色。 構建“歷史城區古鎮古村落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保護框架體系。 2、歷史城區 東起艤舟亭公園,南臨京杭大運河常州市區段(古運河),西至鎖橋河,北至關河,面積為5.51平方公里。 保護常州“河抱古城、城河相依”的空間整體格局。沿歷史城區位置留出意象空間,保留西瀛門明城12、墻;結合古運河申遺,實施整體保護戰略,積極保護古運河、市河、關河兩側的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通過建構博物館展示系列設置重點展示區、建構文化主題線路設立標識體系等方式,形成兩圈水系文化景觀。 3、古鎮古村落 積極保護具有常州特色的古鎮古村落,加強常州市區范圍內的古鎮古村落普查工作,依據國家相關要求甄選出古鎮古村落的名錄,適時報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并及時編制其保護規劃; 4、歷史文化街區 保護四片歷史文化街區: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天寧寺艤舟亭歷史文化街區和楊橋歷史文化街區。 5、文物古跡 對已公布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13、并提出保護要求;對尚需修復的文物保護單位,依法確定保護修繕方案。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常州市市區歷史建筑認定辦法的要求,由市政府認定并公布常州市區歷史建筑名單,保護常州市區已公布歷史建筑,逐個劃定保護范圍,對尚需修復的歷史建筑,依法確定保護修繕方案。加強常州市區已公布的15處地下文物的保護,劃定地下文物埋藏區的保護范圍,并確定其保護措施。加強對市區內現存的190株古樹名木及其周圍環境的保護。 十、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 1、城市生態空間策略 市域劃分為生態控制區、生態協調區、引導建設區和生態改進區四大生態功能區,各生態功能區按照不同生態管治要求進行規劃控制。嚴格保護沿江地區、沿湖(太湖14、滆湖、長蕩湖等)地區、沿河地區、低山丘陵和水庫庫區等生態敏感區域的生態平衡。 2、環境保護實施措施 貫徹執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精神,統籌安排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城市污水走集中治理的道路。污水處理廠尾水出路實行達標排江、排河和資源化利用相結合的策略,以保護太湖水質和市區有限的地表水環境容量;調整城市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大力發展集中供熱,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時加強工業廢氣治理、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倡導低碳環保型生活和生產消費方式,實施垃圾源頭分類,城鄉垃圾統一收集和處置;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太湖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不斷提高高新產業和清潔生產企業的比重;加強15、環保能力建設,提高城市環境的監管和服務水平,完善環境質量預測預警機制。 十一、城市水系與綠地系統規劃 1、城市水系規劃 近期,遏制水系功能退化、能力弱化,中心城區河網環通,水環境惡化得以全面控制;遠期,水系功能明顯改善,能充分發揮行洪、調蓄、引灌、航運、生態景觀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態水環境。增強生態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河網間距一般不超過1.22.0公里,中心城區水面率達3%以上,外圍片區規劃城鎮建成區水面率達6.0%以上,農村地區水面率達10.0%以上,使水系成為“水清、岸固、路通、畔綠、景美”的怡人景觀綠廊。 2、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實施“33122”綠色工程;即在市民居住較為集中的地區實現居16、民出行300米左右能到達3000平方米以上的小型公共綠地(包括帶狀綠地),出行1公里左右能到達2公頃以上的中型公共綠地。每個組團內規劃建設12個20公頃以上的大型公共綠地。 以大型公共綠地為核心、大型生態林地為主體,以沿“江、河、湖、路”地區的綠地為網絡,連接上述“主體”與“核心”,形成“環、楔、廊、林、園、點”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三環、四楔、十廊、百園、千點”的城市綠地系統。三環:外環(外圍生態屏障環)、中環(高速公路綠環)、內環(濱河綠環)。四楔:在城市的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方向分別控制四片楔形綠地。十廊:沿城市快速干路、骨干河道、鐵路等規劃建設生態綠廊,在市區范圍內主要形成六橫四縱的17、十條廊道。百園:包括外圍多個郊野公園及城區內多個公園、小游園。千點:結合城市主要入城口,規劃建設多個大型節點綠地,原則上節點綠地半徑不小于100米。結合生活性主干路、景觀道路等規劃建設多個街頭綠地。 十二、風景旅游規劃 規劃建設六處重點景區和六處次重點景區。六處重點景區為:天寧風景名勝旅游區、環球恐龍城現代休閑旅游區、淹城遺址公園和西太湖風景旅游度假區、常州環太湖灣旅游度假區、天目湖旅游度假區、茅山旅游度假區;六處次重點景區為:市區游憩商務區、小黃山旅游度假區、清明芳茂山風景區、溧陽歷史文化旅游區、金壇城南旅游區、洮湖(長蕩湖)旅游區。 十三、重大基礎設施 1、城市供水 長江為常州市城市供水主18、要水源,滆湖近期為城市供水備用水源,遠期為城市供水水源;合理劃分水源保護區;其他地表水可作為水質無特殊要求的生產用水水源。規劃城市水廠總規模近期達181.5萬m3/d、遠期達200萬m3/d,具有8%以上的后備能力。實行區域供水,充分利用蘇錫常鎮地區配置的供水能力,實現更大范圍內的區域聯網供水、設施共享,互惠互利。 2、污水處理 污水處理率近期達90%,遠期達100%;其中集中處理率分別達70和80以上。近期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0%,遠期達30%。污泥處置近期實現減量化,污泥規范化處置率達100%;遠期逐步以無害化為主,最終實現資源化。 3、燃氣 城市燃氣氣化率:近期達99,遠期達99以上。天然19、氣除滿足居民、公建用氣外,還應滿足部分工業用戶、城市燃氣汽車以及部分電廠的需求。隨天然氣供應范圍的擴大,應合理調整原過多過散的液化石油氣貯灌站的布局,并控制安全間距。在液化石油氣供氣區,合理安排供氣和經營站點。逐步建設一批壓縮天然氣加氣站。加氣站建設應充分結合公交場站及加油站規劃統籌布局。 4、供電 規劃電源以華東電網、江蘇電網為主,地方電廠為輔。規劃建設45座220kV變電所,規劃建設162座110kV變電所。市區原則上不再發展新的35kV系統變電所。結合電源及變電所建設,同步建設相應的電力線路,電力線路沿城市道路、河道及綠化帶架設,做到規范、短捷、順直。 5、供熱 規劃供熱區工業熱用戶的集20、中供熱率近期達70,遠期達80;民用熱用戶的集中供熱率近期為5,遠期為10。 6、環境衛生設施 近期,從現有環衛設施、設備整合和完善入手,逐步提高環境衛生水平,構建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生態化”為目標的城市固體廢物收運處置系統,基本實現環衛現代化;遠期,全面建設并實現環衛現代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十四、城市綜合防災規劃 1、防洪除澇 中心城區運北片采用200年一遇標準,設防水位4.05米(黃海高程,下同),其他區域采用100年一遇標準,設防水位3.90米;外圍片區采用50年一遇標準,設防水位3.75米。城市除澇采用20年一遇最大24小時降雨量175.7毫米不淹標準。 市區內將由德勝河、21、新老武宜運河、丁塘港、采菱港、三山港、武進港、京杭大運河圍合,分成運北、潞橫革新、湖塘、采菱東南等四個治理片,形成大包圍格局。 2、消防 合理布局城市各項建設用地,特別是對于生產、儲存易燃易爆化學危險物品的工廠、倉庫,應盡量布局在城市邊緣或獨立地區;逐步加強舊城中心區的改造,開辟防火隔離帶和消防通道,完善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確定關河路、麗華路、勞動路、懷德路、長江中路和關河西路所圍的城市核心區域為危險品禁運區。 中心城區按照接到報警后消防車在5分鐘內到達責任區邊緣的原則劃分消防責任區和設置消防站,共需配備消防站42個。在中心城區外圍片區的奔牛、鄒區、湟里、雪堰、橫林、洛陽、橫山橋、孟河、羅溪等鎮22、各建設一個普通型消防站級的專職消防隊,今后逐步改編為公安消防中隊。 3、人防 常州屬二類防空設防城市,常州人口疏散比例為23.5。人防工程按人均有效面積1平方米的目標,建設布局合理、類別齊全、功能配套的網絡式的城市人民防空工程體系。 4、抗震防災 制訂人口疏散計劃,利用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停車場、學校操場等開敞空間和人防工程等地下設施,作為居民避震疏散場地,人均場地面積應大于1.5平方米。主要疏散道路如延陵路、通江路、懷德路、長江路、和平路、玉龍路、春江路、麗華路、河濱路、滆湖路等道路的寬度及兩側建筑物高度應滿足震害發生時安全疏散的要求。 十五、近期建設規劃 1、建設目標 在率先發展、科23、學發展、和諧發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把常州建設成為創新創業城、現代產業城、生態宜居城、和諧幸福城。全市城市化水平增至70%。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力爭建成創新型城市和人才強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建成國家生態市。社會建設全面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更加和諧安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建成國家文明城市。 2、建設重點 三城融合,南北建新;東西協調,開發東部;統籌兼顧,城鄉一體。中心城區在進一步完善功能的基礎上,建成現代大氣、環境優美、管理有序、宜居宜業的高品質中心城區;南部新城在著力提升核心城區的同時,重點開發建設濱湖新城,做到城市框架基本形成,重要基礎設施和功能布局基本到位;北部新城全面推進高鐵樞紐、旅游動漫等城市綜合體建設,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東部地區實行“一體規劃、一體建設、一體發展”,21條主次干道建設全部完成,軌道交通等重點特色產業初步形成。 結語: 常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是指導常州市城市發展、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城市規劃區內的一切建設活動都必須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按照國務院的指示,我市將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保障規劃的實施,逐步把常州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