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三五食品工業發展規劃.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38341
2025-03-04
17頁
48.50KB
1、山西省“十三五”食品工業發展規劃 食品工業關系國計民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在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擴大勞動就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六大發展”的戰略部署,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食品工業持續較快發展,結合我省實際,制訂本規劃。一、“十二五”時期發展回顧(一)發展現狀“十二五”期間,我省食品工業面對國內國際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依托區域特色資源優勢,加快優化產品結構,加大技術創新和投資力度,全行業實現穩定、較快發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1.經濟指標穩步增長。2015年底,全省食品企業2600余家,從2、業人員20余萬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95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48.6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0.6%,占到全省工業總量的4.5%。2015年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產品產量白酒(折65度)8.36萬千升、食醋67.3萬噸、液體乳45萬噸、軟飲料117.8萬噸,分別比2010年增長-25.4%、26.9%、2.9 %及9%。2.企業實力有所提升。一是龍頭企業增加,帶動效應明顯,全省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的食品企業24家,5億元以上12家,10億元以上6家,其中:杏花村汾酒集團白酒產量占全省總量的63.6%,山西水塔老陳醋集團食醋產量占全省總量的30%。二是產品結構更趨合理,產品的附加值、技術含量和3、檔次水平均有所提升,“十二五”期間食品行業新增“紫林”、“雙合成”等12個中國馳名商標。3.技術水平持續增強。一是研發和技改投資增加,規模以上食品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逐年增加,占全省科研經費支出比重約1%。二是創新平臺數量增加,“十二五”期間食品行業新增8個省級技術中心。三是企業研發實力有所提高,汾酒集團固態發酵白酒生產技術,通寶醋業老陳醋凈化技術等一批攻關項目取得突破,山西佰和園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被農業部認定為主食加工示范企業。4.產業集聚效應顯現。“十二五”期間,我省食品工業突出產業特色,圍繞酒、醋、乳、干果、飲料等重點行業,產業集聚能力明顯增強。汾陽、文水、祁縣白酒產業集群,清4、徐、榆次食醋產業集群,雁北、晉中乳品產業集群,運城、晉中、大同果蔬產業集群,永濟食用油脂產業集群,東西兩山干鮮果、小雜糧產業集群等六大類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其中,清徐食醋產業集群產量占到全省食醋產量的61%、全國食醋產量的13%。(二)存在問題1.產業總量不大。食品工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4%,低于全國9%的平均水平,主營業務收入、企業戶數、利潤總額、從業人員占全國比重均不足1。全省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10年的0.53:1增長到2015年的0.77:1,但低于2015年全國平均水平2:1,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2.5:1,我省食品工業雖有所發展,仍明顯低于農業發展速度,5、農副產品消化吸納能力有限。2.企業競爭力低。90%食品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均在2000萬元以下,技術裝備水平、產品科技含量、生產效率較低,品牌效應、綜合利用、經濟效益較弱,“小、散、低”仍是我省食品企業的主要特點。部分食品企業仍采取家庭作坊式生產和家族式管理,自我監管能力較差、質量檢測水平偏低,產品多為初加工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低下。3.創新能力不足。骨干企業對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投入力度不足,研發資金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低于1%。企業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應用適用技術的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企業產品結構單一,對傳統食品和特色資源的研發力度不夠,高附加值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少。行業整體裝備技術水平6、生產工藝不高,傳統產品工藝提升和產業鏈延伸進展緩慢。4.綜合利用水平低。近年來,食品行業雖然保持了持續增長的發展勢頭,但發展過程中的原材料投入量大、生產用水電有效利用率低、廢棄物回收再利用不足、產業鏈延伸不到位及環保壓力大等問題,使得食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嚴重制約。肉制品、糧油、果蔬加工等行業的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二、“十三五”時期面臨的形勢從國際看,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階段,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問題,如實體經濟空虛化、流動性過剩、經濟結構失衡等依然存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繼續推進,各國經濟逐步呈現多極化發展態勢,新技術革命推動經濟實現創新簇群式發展,催生了新的產7、業和產業鏈。低碳發展和綠色發展成為全球經濟的必然選擇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全球食品工業競爭格局也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一是食品工業向多領域、全鏈條、深層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續方向發展。二是食品跨國集團通過資本整合,迅速將人才、技術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采用兼并、控股、參股等手段實現食品工業重組,壟斷全球20%以上的食品市場。三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引領的技術創新催生了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及商業模式,為食品工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從國內看,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已到了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期,同時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8、決勝階段,新常態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我國食品工業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發展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困難,但前景良好。食品安全是基本公共衛生問題,已受到各級政府的普遍重視。食品行業由生存型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費轉變,由過去的吃飽、吃好向食品安全、便利、滿足食品消費多樣性轉變。與此同時,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不斷轉化成食品生產新技術,發酵工程、酶工程等技術與食品工業的融合,催生了傳統食品工業化、新型保健與功能性食品產業、新資源食品產業等新業態,促進食品行業朝著高端化、多元化、信息化方向發展。黨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9、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均GDP達到7800美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農民人均收入將超過10000元。這個階段正是需求拉動最為強勁、居民消費結構變化最為明顯、對食品工業產品數量和質量要求更高的階段。城鄉居民對食品的消費需求將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這將成為拉動食品工業持續增長的強勁動力。 從省內看,省委省政府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確定并實施“六大發展”、“三個突破”、做好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的戰略舉措,為全省加快發展明確了思路、方向和路徑。2015年全省民營經濟發展推進大會提出,破解轉型升級難題,推動民營經濟10、做大做強。全力推進科技創新、產品創新、企業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著力解決好民營企業小、散、短、弱的問題,全力支持食醋、面食等傳統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這為我省食醋、面食乃至整個食品產業“十三五”發展指明了方向。省政府發布山西省食品產業三年推進計劃(2015-2017年),出臺多項措施推動我省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由此可見,在煤炭、冶金等傳統支柱產業因產能過剩及需求放緩等因素影響下,全省工業發展受到一定制約,而作為我省重點培育發展的食品工業,正面臨著發展的重大機遇期。 三、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一) 指導思想和主要原則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圍繞省委、省政府“六大發展”總體要求,11、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提升傳統食品、特色食品、現代食品三大產業,加快信息技術與食品工業的深度融合,促進技術創新與食品工業的深度整合,實現智能制造與食品工業的高度結合,構建產業結構優化、戰略布局合理、地域特色鮮明的食品工業體系。根據這一指導思想,今后五年我省食品工業發展要遵循以下原則: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完善創新體系,推動科技、產品、管理、業態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產品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堅持協調發展。發揮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延伸產業鏈條,實現上中下游產業協調發展。統籌食品工業各細分行業和領域,實現食品工業質和量的協調發展。堅持綠色發展。推進食品行12、業綠色升級改造,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的推廣應用,提高能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堅持特色發展。圍繞我省特色資源和特色產品優勢,加大科研和新產品開發力度,增加產品品種,開發具有山西特色的功能食品、休閑食品和綠色食品。堅持安全發展。堅持以質量為本,在重點領域實施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和質量追溯制度,建立與行業發展相適應的檢測監管體系,切實保障食品安全。(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我省食品工業的產業結構更趨合理,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資源綜合利用率明顯提高,安全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產業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產業總量較快增長。食品工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1513、年的4.4%提高到4.8%,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0億元,年均增長13%。其中:釀酒300億元,食醋50億元,乳制品100億元,肉制品200億元,其他行業550億元。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重點企業的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科技貢獻率進一步提升,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數量新增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數量新增6家。企業規模有所擴大。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重點食品企業,形成輻射帶動效應,主營業務收入超30億元企業達到2戶以上,超10億元企業達到15戶以上,億元以上企業達到50戶以上。節能減排水平提升。積極引導食品企業實現綠色發展,規模以上食品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實現三下14、降,分別比2015年下降18%、22%、23%,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由2015年的65提高到73%,污染物排放持續穩定達到國家要求排放標準。安全體系基本健全。基本建成符合國家食品安全體系要求的食品標準體系、食品安全法規體系、控制技術和檢測技術體系、食品安全認證體系、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體系,以及較為健全的食品企業誠信體系和食品安全信息體系。四、發展重點(一)做強三大傳統產業1.釀酒。白酒行業注重發揮杏花村酒業集中發展區的示范效應和汾酒集團的帶動作用,鞏固提升汾酒等知名品牌地位。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在傳統發酵工藝中的運用,重點開發不同香型融合型白酒。加快白酒用高粱種植基地建設,加大酒糟利用率15、,延伸養殖產業鏈發展。葡萄酒行業積極培育優良品種選栽、莊園式生產、文化旅游及品牌營銷等四大經濟增長點,形成產區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葡萄酒生態園格局。果露酒行業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水果資源,開發蘋果酒、山楂酒等特色產品,引導發展竹葉青、山茱萸、龜齡集、菖蒲、玫瑰汾、白玉汾等具有山西特色的健康養生酒。啤酒行業大力推廣無氧釀造、無菌過濾、無菌灌裝等新技術,提高啤酒品質的穩定性和新鮮度,開發風味純正的純生啤酒等優質產品。 2.食醋。推進太原、晉中兩大食醋產業集群建設,鼓勵年產5萬噸以上的優勢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實施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加大科研和技術改造力度,推進陳醋、老陳醋、熏醋等優勢產16、品標準化生產。在保持老陳醋品質風味基礎上,推廣采用高新技術與傳統釀造相結合的生產工藝,發展保健醋、功能醋、飲料醋等附加值高的產品。 3.乳制品。加強并規范朔州、忻州、大同、太原及晉中等市奶源基地建設,推進奶牛品種的選育改良和標準化規模飼養,提高冷鏈運輸儲備能力,穩步提高原料奶的質量和產量,加大巴氏奶、酸奶產品比重。推廣應用膜分離技術、酶工程、發酵工程、檢測及冷凍干燥等先進工藝技術。發展液體乳制品、脫脂奶粉、全脂乳粉、乳清粉等產品,開發棗味奶、核桃奶、蕎麥奶等功能型、營養型奶制品。 (二)做精五大特色產業1.小雜糧加工。順應當今社會健康綠色的飲食理念,充分利用我省小雜糧的優勢,擴大晉北、東西兩山17、小雜糧生產區加工規模。提高小雜糧資源利用率,推動小雜糧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生產。發展雜糧復合面、熟食等主食化食品和小雜糧餅干等休閑型食品,積極開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小雜糧生物營養素產品。 2.肉禽加工。大力發展肉類精深加工及畜禽副產品綜合加工,實施產品差異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策略,形成平遙、永濟、文水和清徐四大肉類加工區。加強真空處理、凍結濃縮、保鮮、清洗、消毒等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鮮肉制品向預凍肉、小包裝、細分割方向發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種、系列化、全營養、精包裝、易儲存方向發展。3.干鮮果蔬加工。開發和生產各類綠色環保食品,提升產品附加值。發展核桃、紅棗、山楂等干鮮果品,形成品種多樣的系18、列產品。做好蘆筍、食用菌類等蔬菜粗加工,發展低溫脫水蔬菜、速凍果蔬、保鮮蔬菜汁、復合果蔬汁等產品。推廣連續真空凍干、無菌灌裝等先進工藝和設備,加大對果蔬皮渣的綜合利用。4.功能食品。突出特色純天然資源,加快產業化、標準化生產步伐,建設晉北(苦蕎、杏仁、藜麥等)、晉西北(苦蕎、長山藥、杏仁、薏仁、燕麥等)、晉南(銀杏、杏仁、桃仁等)三大重點功能食品加工區。發展苦蕎、銀杏、山藥、杏仁、桃仁、薏仁、燕麥、藜麥等農林產品,積極開發具有功能成分的營養保健食品。5.食用油。發揮區域優勢,提升特色食用油的深加工水平,建設晉北、晉西北、晉東食用油加工集聚區,逐步形成以豆油為主體、胡麻油、核桃油、杏仁油、沙棘油19、玉米胚芽油等為特色的食用油產品格局。繼續提高精煉油、專用油品種比重和油料的綜合利用水平,開發生物活性物質、油料蛋白等高附加值產品。(三)做優三大現代產業 1.方便食品。發展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方便主食和方便副食,培育太原、晉中、呂梁、長治四大方便食品產業集群。推廣冷凍干燥、微波滅菌、生物工程等先進技術,加快研發食品形態、營養保持、保鮮、抗老化和無菌包裝等關鍵技術。發展冷凍、冷藏及常溫保藏的開袋即食食品,營養配餐及廚房加工的半成品。加強快捷方便、營養豐富的方便食品新品種的開發力度,提升方便食品的生產規模和產品檔次。面食加工是方便食品產業的重要分支,將山西特色面食打造成我省民營經濟的示范產業和新的20、經濟增長點。用現代食品制造技術改造傳統工藝,實現手工向機械化、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轉變。重點扶持一批率先實現工業化、具有技術優勢的領軍企業,支持和鼓勵面食加工企業與餐飲企業、原料生產、物流配送等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實現要素資源合理配置。發展速凍面、速凍水餃等品種,配套開發面食配料系列產品,提升面食產品的受眾面和附加值。 2.淀粉制品。加強淀粉生產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建設長治、忻州兩大淀粉產業集群。大力推廣以酶工程、微生物工程技術為核心的淀粉轉化技術,推動替代進口的食品級和醫藥級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高附加值酶制劑、有機酸、功能性淀粉糖等產品的開發,實現淀粉及衍生物與食品配料、食品機械、醫藥原料、營養保健品21、等相關行業的鏈式發展。3.飲料制造。發揮資源優勢,發展植物蛋白飲料,建設晉北、東西兩山核桃露、杏仁露等植物蛋白飲料基地。發展果蔬汁飲料和乳飲,提高果蔬產品綜合利用率和技術含量,建設晉城、運城復合果汁、果蔬汁飲料基地。依托優勢山泉水資源,建設飲用礦泉水生產集聚區。五、主要任務(一)集聚產業發展新動力以龍頭企業的優勢產品為核心,延伸精深產業鏈為方式,培育和創建一批空間集中開發、資源集約利用、產業集群發展、服務集聚配套的食品工業園區及產業集聚區。積極推進杏花村酒業發展集中區、山西老陳醋生產基地等一批特色鮮明、基礎雄厚的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使其成為我省食品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強化市場在集聚區內對原材料22、產品、技術的動態調控,降低企業生產運營成本,提升集聚區內的企業競爭力。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抓好試點示范引領,探索鏈式招商,構建鏈條完善、設施完備、合作共贏的園區經濟,實現產業集聚、集群發展。(二)增強創新驅動新活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指導企業制定創新戰略規劃,鼓勵企業建設國家級、省級食品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開發,促進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食品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揮龍頭食品企業的主導作用,會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力量,聯合開展關系產業發展全局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23、實施一批關鍵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項目,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強化技術轉移和技術交易機構的能力建設,完善技術成果信息發布、共享、對接和交易服務平臺。(三)拓展智能制造新空間把握“中國制造2025”戰略機遇,緊抓兩化融合這一主線,充分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實施改造升級工程,促進食品產業向智能化、網絡化、高端化發展。堅持將智能制造作為融合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食品工業智能制造發展計劃,加快自動化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和裝備在釀酒、乳制品、飲料等重點食品行業生產環節的應用。支持在重點領域開展數字化車間及智能工廠的試點建設,最大限度優化資源配置,縮短生產周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競爭力。通過24、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食品行業智能檢測監管和全產業鏈追溯體系建設,提高食品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水平。(四)培育產業延伸新業態推動食品企業增加服務環節投入,鼓勵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個性化產品定制及在線支持等服務,推動生產型食品制造向服務型食品制造轉變。聯合互聯網企業發展移動電子商務、網絡精準營銷、在線定制、線上到線下等創新商業模式,實現食品制造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依托杏花村酒業發展集中區、山西老陳醋生產基地等產業集聚區,建設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共享基礎設施、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實施科技服務和生產服務并重策略,發展研發設計、創業孵化、知識產權25、科技咨詢和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融資租賃、品牌建設等服務業態。(五)打造低碳綠色新生態推廣應用先進節能環保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實施食品行業的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綠色改造提升工程,促進生產過程的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打造食品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強化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加強節能預測預警,加大節能執法監察力度,推進節能考核從事后監督向事前預測、事中調控轉變。嚴格執行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加強能源消費源頭控26、制。(六)擴大開放合作新局面緊緊抓住“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等戰略機遇期,利用山西品牌絲路行、境外合作園區、東盟自由貿易區、沿黃經濟帶、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等載體,全面推進交流合作,拓展食品產業開放發展新空間。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與企業主體作用,把引進資金與引進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結合起來,搭建引進發達地區和國外先進生產要素的平臺。完善“走出去”服務支持體系,支持上下游關聯產業企業聯合“走出去”,鼓勵企業以綠地投資、并購投資、證券投資等多種方式開展國際合作。增強企業自營出口能力,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引導企業建立國際營銷網絡。(七)發展品牌戰略新水平發展全省品牌戰略,圍繞品牌定位、27、推廣、延伸等重要環節,推進食品工業品牌建設工作,培育綠色、特色品牌,創建國家馳名商標和省著名商標。加強對名、優、特、新食品的商標注冊管理和知名品牌的產權保護,完善質量管理機制,鼓勵企業追求品質,引導企業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步形成具有較強品牌影響力的骨干知名企業。加大對山西省食品工業產品的宣傳力度,經營品牌文化,打造競爭力強、信譽度高的企業品牌,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山西食品,提升我省食品工業的品牌效應和食品行業的整體實力,樹立山西品牌形象。六、保障措施(一)優化發展環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簡政放權,減少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干預。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質量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經濟28、秩序,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完善經濟運行監測預警預測體系和糾偏機制,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一步規范涉企收費和行政執法行為,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優化資金、技術、土地、環境容量等要素配置,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二)強化政策引導加強政策統籌和創新,研究制定支持食品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機制創新,積極利用產業基金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加快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企業創業基地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認真落實國家及我省支持經濟發展的財政、稅收、金融、創新、人才、創業、土地及減負等各項政策,切實提高政策執行度。(三)促進多元融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加大對食品產業的支持力度。創新投融資模式,支持企業29、采用TOT、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實現融資。積極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引導金融機構、投資基金加大對食品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發揮省民營企業創新轉型投資基金作用,支持食品產業技術創新、改造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平臺建設、園區開發等。(四)完善體系建設 大力推進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加快構建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及誠信信息評價體系,推動釀酒、食醋、肉制品、飲料、食用油等行業的重點企業開展誠信體系評價工作。完善食品企業的安全監控、質量管理、檢驗檢測等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社會輿論資源,營造食品安全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確保食品生產和消費安全。(五)認真組織實施各市要依據本規劃,結合實際制定本市規劃及實施意見。加強對規劃的貫徹宣傳,做好協調服務和實施指導。在規劃實施中,要注重與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銜接,重視與各項省級重點專項規劃以及各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協調,確保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18 -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9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