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安縣十三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39428
2025-03-04
21頁
78.50KB
1、來安縣“十三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 展 規 劃2017年3月目 錄第一章 “十二五”發展成就1第二章 “十三五”發展環境5第一節 發展優勢和機遇5第二節 制約因素和挑戰6第三章 “十三五”發展愿景7第一節 指導思想7第二節 基本原則8第三節 主要目標9第四章 “十三五”發展重點9第一節 糧食生產能力穩定行動9第二節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行動10第三節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行動11第四節 規模化經營規范行動11第五節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提升行動12第六節 糧食產品深加工轉化行動12第七節 農業產業化發展聚力行動13第八節 農業信息化覆蓋行動14第九節 農業機械化升級行動14第十節 美好鄉村建設深入行2、動15第五章 規劃實施保障15第一節 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15第二節 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16第三節 大力推進依法治農16第四節 加大工作落實力度16來安縣“十三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我縣沖刺全市第二、進入全省二十強、建設美好新來安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推進全縣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時期。為認真落實來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特編制本規劃。第一章 “十二五”發展成就“十二五”時期,我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堅持把糧食生產放在農村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把農業放在3、“四化同步”的基礎位置,把“三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攻堅克難完成了“十二五”目標任務,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美好鄉村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十二五”期間,糧食生產模式不斷優化、綜合生產能力水平不斷提升。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15年達366435萬元,比2010年的242426萬元年均增長8.6%。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15年達222755萬元,比2010年的145972萬元年均增長8.8%。糧食生產連續豐收。2015年,糧食播種面積109萬畝、總產46.7萬噸,連續十二年獲得豐收,比2010年分別增加8.5萬畝和4.2萬噸;2012年榮獲全省糧食生產三大4、行動先進縣。全縣土地經營面積在 50 畝以上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980多家,土地流轉面積由 2010 年的11萬畝增達到37.5萬畝。蔬菜產業迅猛發展。2012年被列入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張山桃花、張山綠康、汊河威光綠園和雷官雷槽坊4個蔬菜生產基地已成功創建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2015年全縣蔬菜面積25萬畝,總產60萬噸,比2010年分別增加7萬畝和15萬噸。全縣蔬菜日光溫室面積由2010 年的0.002萬畝增加到0.01萬畝; 鋼架、 竹木、水泥支柱、 鋼架等一般保護地蔬菜面積由 2010 年的 2.9 萬畝增加到 3.6萬畝;大棚早春西瓜由 2010 年的0.2萬畝擴大到 0.4萬畝,此外,5、桃、葡萄、蓮藕等經濟作物面積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從統計數據來看,全縣常規露地蔬菜年種植面積 13余萬畝,全縣糧經比穩定在 7:3 以上。養殖業穩中有增。“十二五” 期間,全縣突出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業,認真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畜牧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共有各類規模養殖場1153 戶,其中省市級標準化養殖場24個。2015年全縣肉蛋奶總產量5.2萬噸,比2010年增加1.2萬噸;家禽飼養量2010年976萬只,2015年達4350萬只;生豬等其它養殖均保持穩步增長;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5%,標準化養殖比重達到45%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12個百分點。水產養殖總面積穩定在6、12萬畝,其中名優養殖3.8萬畝,已創建部級健康養殖場2個。2015年水產品總產量達2.72萬噸,年增長5%。2015年全縣養殖業總產值達 16.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 45%以上。(二)農業產業化水平持續優化。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2010年的20家發展到2015年的7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14家。農產品加工產值由 2010年的12.5億元提高到2015 年的40.5億元。全縣累計建設各類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2個,67個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9個農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4個農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認證企業27家,其中無公害企業16家,綠色食品企業10家,7、有機食品企業1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開發培育休閑觀光農業和生態旅游,成功創建為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汊河鎮小李莊和景華生態園獲批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稱號。(三)農民人均收入持續增加。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25元,2011年為8188元,增幅18.2%;2012年達9436元,增幅15.2%;2013年達10719元,增幅13.6%。2014年統計指標變更為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14年全縣達9015元,增幅14.1%。2015年達9908元,增幅9.9%。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眾幸福指數全面提升。(四)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8、“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共安排我縣農機補貼資金7182.9萬元,補貼各類機具8000臺(套),拉動農民投入20618.45萬元,受益農戶4748戶。2015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88.3萬千瓦,農用拖拉機5.67萬余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869臺,聯合收割機2793臺,農機配套比1:1.91。農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達84.03,農機經營總收入達7.83億元。(五)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加快。2012年3月啟動,到2015年全縣累計投入專項資金9000多萬元,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投入2.3億元,已成功建設19個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產業突出、特色明顯的示范村,其中2013年度首批5個省級示范村、2014年89、個省級示范村建設已順利通過省級驗收。2015年6個省級示范村共實施建設項目115個,2016年7月迎接市級驗收。汊河小李莊創建為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舜山鎮林橋村創建為全國“一村一品”專業村,全縣已建成“一村一品”專業村省級7個、市級17個,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村村有一品,村民戶戶有主業、家家搞創業的目標。(六)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成效顯著。2012年3月啟動,到2015年,全縣在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3家,其中省級1家(大英省級示范區)、市級4家(舜山林橋苗木花卉、嘉吉肉雞、張山桃花蔬菜和半塔羅莊葡萄)、縣級3家(施官鎮、新安鎮、汊河鎮)、鄉鎮級5家。示范區總面積達30萬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40%,10、其中核心區10萬畝。現代農業“五朵金花”競相綻放:大英示范區已成功創建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有機稻米已通過農業部認證。嘉吉示范區完成投資20億元,形成了集肉雞養殖、屠宰、加工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來安縣創建為全國第二個國家級出口禽類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舜山示范區苗木種植面積已達6萬畝,年產值5億元,引進深圳百思德公司投資8.5億元興建華東風景園林產業城。張山示范區已形成蔬菜、油桃、石榴、中藥材、油茶五大產業,總面積達3.2萬畝。半塔示范區葡萄種植面積達1.1萬畝,建成皖東葡萄第一鎮。農業物聯網工程實現五大示范區全覆蓋。舜山和張山兩個示范區2013年3月迎接了“外交官看中國”俄羅斯等20個國家駐華11、新聞官考察,2015年8月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區經驗交流會調研參觀嘉吉公司。(七)農村綜合改革扎實推進。一是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縣完成確權面積114.46萬畝,涉及12個鄉鎮、133個村(居)、9.7萬戶農戶。二是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縣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達778個,創建省級家庭農場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550個,創建國家級示范社1家、省級示范社5家,在全省率先開展設立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試點工作。三是有序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全縣耕地流轉面積累計達33.3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46%。第二章 “十三五”發展環境第一節 發展優勢和機遇十三五” 期間,我縣農12、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總體比較有利。國家把“三農”問題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實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圍廣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創造了良好發展環境。全縣農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步沿著精品農業方向發展。 全縣蔬菜、苗木花卉、林果等高效經濟作物面積不斷上升;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穩步發展,占農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產值大幅增加。農業生產方式快速變革。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耕地承包經營權向少數種植大戶集中,農業產業化企業不斷涌現,農業生產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農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 產業化不斷推進,農業發展由數量型向質13、量效益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同時,全縣農業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明顯提升, 美好鄉村建設初顯風貌。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對農產品的有效需求,為我縣農業發展提供內在動力。第二節 制約因素和挑戰 “十二五”以來, 我縣農業產業雖然實現了結構不斷優化,效益不斷提高,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制約因素客觀存在。 農業基礎地位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方面,新時期農業作為“接二連三”的產業,其重要性在全社會還未被廣泛認知, 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 農業亟待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農業部門內部機構、人員編制大都仍沿續過去傳統的設置,生態農業14、高效農業、外向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現代農業職能未能充分體現,現有農業技術人員傳統專業占比大,知識亟待更新,能力亟待提高,受人員編制等因素的制約,近些年新鮮血液補充難,發展現代農業技術力量顯得薄弱,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年齡老化、素質偏低。 農業有效投入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農業是個露天工廠,比較二、三產業,農業的生產周期長,回報期也長,加之農業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投資農業的風險大,地方政策投資農業的力度與周邊縣(市)比相對較小,外資、工商資本和民間資本投入農業的積極性不高,催生的農業大項目少,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規模小、整體實力較弱、帶動能力還不強,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依法治農護15、農意識有待進一步強化。農業法律法規的宣傳氛圍有待進一步形成,廣大技術人員、農民、涉農企業的法制意識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農業執法隊伍建設、能力建設有待進一步整合充實和提高。第三章 “十三五”發展愿景第一節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力爭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現代農業發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美麗鄉村建設上取得新進展,優化構建現代農業結構,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為16、實現全縣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奠定堅實基礎。堅持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總抓手,堅持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借力“互聯網+農業”,助推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發展,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區平臺,實施糧食生產、主體培育、園區提升等“十大行動”,創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打造一批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的示范主體、示范園區,走出一條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園區化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 進一步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17、。統籌推進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條件改善和社會化服務能力提升轉變,大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堅持創新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堅持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愿,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不18、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和耕地保護制度,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 推廣農業低碳技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加強生態建設,推進農村節能減排,保護農村環境。第三節 主要目標通過三年努力,局部地區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通過五年努力,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到 2020 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500元左右、年均增長9.5%;糧食總產保持在47萬噸左右;農副產品加工產值達到65億元,年均遞增10左右,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6。第四章 “十三五”發展重點第一節 糧食生產能力穩定行動按照穩定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產要求,19、保持糧食單產水平在全市前列。依法保護基本農田面積,執行最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保證全縣糧食播種面積每年不低于108萬畝。加強高標準糧田建設,積極爭取利用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小農水重點縣等項目資金,逐步改造、配套、完善糧食主產區基本農田水利設施,每年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2萬畝以上,至2020年建設面積不低于10萬畝。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實施中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至2018年,每年支持新建15座以上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全縣水稻全程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20家。實施種糧大戶補貼試點、省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和專用品牌糧食生產試20、點縣等項目,到2020年,高產優質多抗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平均單產水平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行動示范縣項目,保護和提升土壤地力水平,主要糧食作物的化肥和農藥利用率提高6個百分點,使用量實現零增長,每年扶持不少于8個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實行病蟲害統防統治,至2020年社會化服務面積達80%以上。第二節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行動立足資源優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以“一特三高”(特色產業、高品質、高端市場、高效益)為引領,突出綠色、精品、高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和高效利用,大力發展“一鄉一業”,推進產加銷深度21、融合,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十三五”期間,全縣基本形成優質糧油業、特色蔬菜產業、規模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苗木花卉和經濟林果業等“五業并舉”的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到2020年,以南部圩區為中心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40萬畝,蔬菜面積發展到30萬畝,苗木花卉生產基地達10萬畝,以中北部嶺區為中心建成經濟林果10萬畝。到2020年,全縣生豬飼養量達到43.7萬頭、家禽飼養量達到6815萬只、羊飼養量達到13萬只、牛飼養量達到2.76萬頭,肉蛋奶產量達到12萬噸,年均遞增4%,全縣規模養殖比重80%,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全縣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12萬畝,其中名優水產品養殖22、比重達50%以上;水產品產量達到3.4萬噸,年均遞增5%。第三節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行動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依托現有優勢產業、產業基礎和特色產品的鄉村,鼓勵發展一批管理科學規范、服務能力較強、帶動作用突出的農民專業組織和家庭農場。落實扶持經營主體的各項政策,開展設立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試點。到2020年,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650個、1000個。第四節 規模化經營規范行動認真宣傳落實土地流轉大戶的獎勵補貼政策,以提23、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為核心,積極鼓勵農村專業大戶、種糧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進行土地流轉,建立生產基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完善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網絡,充分發揮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的職能作用,建立健全“準入、監管、退出”管理運行機制,規范流轉交易程序,創新流轉形式,有序推進土地適度規模流轉,使之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相適應。土地確權完成后,全縣農村耕地流轉總面積和占耕地總面積比例,到2020年達到70萬畝和60%以上。第五節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提升行動以創建國家級、省級園區為引領,開展市24、縣、鄉(鎮)三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建成一批在全市一流、全省有影響的主導產業樣板區、特色農業精品區和多功能農業綜合開發區。全面建成大英耘泰有機稻米、舜山林橋苗木花卉、嘉吉肉雞產業鏈、張山桃花蔬菜、半塔羅莊葡萄等現代農業示范區“五朵金花”,以帶動和輻射全縣各鄉鎮開展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到2018年,全縣各鄉鎮都要建成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2家,全縣示范區總數達15家,其中省級1家,市級6家、縣級3家、鄉鎮級5家。第六節 糧食產品深加工轉化行動培育、引進一批規模較大、技術領先、帶動力強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糧食加工企業積極開展以本地糧食為原料的精25、深加工,打造優勢產業集群;鼓勵傳統加工企業通過企業重組和技術改造升級等方式擴大規模、延伸產業鏈;鼓勵和引導糧油加工企業同糧食購銷企業、現代物流配送企業、質檢機構聯合協作,共同打造主食產業化集群。到2020年,全縣培育發展年產值5億元以上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1億元以上5家,建設形成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主食產業集群1-2個,糧油加工轉化率達到70%以上,形成一條集冷凍冷藏、物流配送、連鎖專賣為一體的主食供應網絡,糧食產業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第七節 農業產業化發展聚力行動加大培育力度,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迅速擴大規模,培育一批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增強我縣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重點圍繞糧26、食、蔬菜、畜禽、有機茶等特色優勢產業,支持龍頭企業在優勢農產品集中區興建生產基地,示范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延伸打造產業鏈、發展產業集群,積極發展糧食等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施畜牧業升級和水產跨越工程,深入開展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創建活動,深度延伸嘉吉來安肉雞產業鏈項目,以國家級禽類(肉雞)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為引領,全面提升現代養殖業發展水平。著力加強農業招商引資,充分挖掘現有產業和資源優勢,圍繞現代農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美好鄉村建設,力爭每年完成農業招商引資5億元以上,帶動全縣規模農業、品牌農業、三資農業大幅提升,農業加工企業質量科技水平有質的飛躍。農業產業化經營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到2027、20年,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達到100家,力爭實現國家級龍頭企業零突破、省級達5家、市級達25家,億元以上企業達17家、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4家。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農產品“三品”質量認證總數增加50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40個、綠色食品8個、有機食品2個;力爭新增省級名牌農產品5個,創建國家級農產品品牌3個。第八節 農業信息化覆蓋行動推廣農業物聯網等新技術,推進現代農業轉型發展。從生產環節徹底改造農業,提高農業自動化、精準化,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遠程遙控和全程追溯,定時、定量、定位處理,真正實現“智能化農業”。創新農業新業態和商業模式,以物聯網和電商平臺融合,電商培育、多形式營28、銷為重點,利用國內知名第三方交易平臺開設特色農產品旗艦店。到2020年,實現農業物聯網12個鄉鎮全覆蓋,全縣爭創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縣,培育13家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在每個行政村培育1家農產品電商,開展農產品電商人才培訓600人次。第九節 農業機械化升級行動以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和優化現代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加速推進糧食生產主要環節機械化,引導帶動經濟作物、設施農業的機械化全面發展,全面提升農機化裝備質量和機械化作業科技含量,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耕種收作業機械實現升級換代;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強化農機與農藝的高度融合,全面加快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進程,在秸稈機械化還田29、和綜合利用上實現新作為。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以上,其中:小麥生產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95%;水稻生產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85%,水稻育插秧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70%;實現85馬力以上拖拉機保有量1500臺以上,縱軸流收割機1800臺以上,四輪高速插秧機120臺;實現“平安農機”和農機大院創建12個鄉鎮全覆蓋;全縣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40個以上。第十節 美好鄉村建設深入行動繼續緊緊圍繞“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目標,按照“主抓示范點、延伸示范線、打造示范圈”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美好來安建設,重點實施“3123”工程,即到2020年,集中打造30、3條示范線,重點建設11個美好集鎮,精心建設28個美好鄉村示范村,聚力整治396個自然村。第五章 規劃實施保障第一節 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以政府投資為引導,拓寬農業投入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積極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確保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大幅度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土地財產權屬,穩步引導農村土地市場化、集約化、資本化運作,建立規范有序的產權交易市場。在繼續支持農業生產環節的同時,加大對產前的種子供應、市場信息服務,產后的農產品加工、包裝、儲運、31、銷售等環節的支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多方籌集農業發展資金,鼓勵和引導大中型企業投資農業。第二節 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步伐,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疫情疫病防治及農業信息化建設。探索與高等職業院校建立長期培訓基地,抓好農民就業創業服務。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加快發展“三農”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實施農業物聯網工程,大力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第三節 大力推進依32、法治農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和隊伍建設, 加大對農業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執法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執法監督制度,促進公正執法和嚴格執法。繼續抓好農業法制宣傳教育,努力實現由提高農業系統干部、職工的法律意識向提高法律素質的轉變,實現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轉變,全面推進農業系統各項事業的依法治理,使農業各項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軌道。第四節 加大工作落實力度抓住對農業發展有利的每一個政策性機遇, 加大農業抵御自然、市場風險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農業的自我保護體系。整合農業投資,減少和避免各項重復建設, 集中資金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編制各類發展規劃,以規劃引導發展,以量化指標考核發展,明確責任,把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加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宣傳力度,積極調動廣大干部和農民投身“三農”建設。分年度擬定發展計劃,分階段選擇重點,大力推進各項工作開展,確保“十三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實施,實現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