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嶺隧道暗挖工程實施細則.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40080
2025-03-04
21頁
82.50KB
1、樹木嶺隧道暗挖工程實施細則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樹木嶺隧道暗挖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編制:審核:批準: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項冃經理部二O二年八月二十八日目 錄一、編制依據及目的11.1編制依據11.2監測目的1二、工程概況1三、監控量測項目2四、組織機構及儀器的配置4.1 組織機構34.2 人員配置4五、元器件及設備配置六、監控量測斷面、測點布置、監控量測頻率及監控量測基準 56.1測點布置56.2量測斷面76.3監控量測監測頻率和控制標準 12七、監控量測數據統計分析與信息反饋 137.1 數據采集137.2 數據整理137.3 數據分析137.4 安全預報和反2、饋147.5工程安全性評價分級15八、質量保證措施16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一、編制依據及目的1.1編制依據(1) 湖南城際鐵路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編制及審批辦法(2) 鐵路隧道設計規范(TB10003-2005)(3) 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2007(4) 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5) 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TB 10121-2007(6) 城市測量規范CJJ13-87(7)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8)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9)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13、0) 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11) 新建時速200250公里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鐵建設2005 140 號(12) 改建既有線和增建第二線鐵路工程施工技術暫行規定鐵建 設【2008】14號(13) 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TB1012:L2007)(14) 國家或行業其它相關規范、強制性標準1.2監測日的1) 監視圍巖應力和變形情況,驗證支護的設計效果,保證圍巖穩定 和施工安全。2) 掌握施工過程中地表隆陷情況及英規律性及施工過程中因地表隆 陷而引起的建筑物、地下管線下沉及傾斜情況,確保建筑物、地下管線的 安全。3) 了解施工過程中水位變化情況,掌握圍巖穩定狀態和支護、襯4、砌 作為調整和修止支護設計及施工方法的依據。二、工程概況樹木嶺隧道自長沙火車站出發,過人民東路開始進入地下,平行于京 廣線南行。穿上行客車聯絡線、桂花路、下行客車聯絡線后右拐,穿京廣 線、長重社區、東二環高架橋,在勞1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動東路樹木嶺站與地鐵三號線樹木嶺站換乘,沿樹木嶺路往南,在香 樟路設香樟路站,沿圭塘河往南,在湘府路設湘府路站,下穿湖南植物園 以及陽光大道后,設地下汽車南站站,沿著中意一路南行,在南三環(繞 城高速)附近出洞。隧道長12640m(含4座地下車站),建筑長度12800m。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樹木嶺隧道本標段包含兩個隧道5、暗挖工程區間, 分別是湘府路汽車南站(DK10+017DKM+854),長1837m;汽車南站 樹木嶺隧道出口區間(DK12+128-DK13+935),長1807m-湘府路汽車南 站區間采用礦山法施工,汽車南站樹木嶺隧道出口區間采用礦山法+明挖 法施工,設計為雙洞單線隧道。三、監控量測項目設計要求綜合選定,量測項目分為必測項目和選測項目兩大類。選測 項目應根據工程規模、地質條件、開挖方法及其他要求,按照設計規定有 選擇地進行。監控量測工作必須緊跟開挖、支護作業。按設計耍求布設測點,并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或 增加量測的內容,結合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本6、項冃設計和國家相關規范耍求,確定開展監控量測的項冃O見表3-1:四、組織機構及儀器的配置4.1組織機構針對本工程監測項冃的特點,成立以項目總工為第一負責人、工程部 技術負責人為主要負責人的施工監測機構配置2-3人組成監控量測及信息 反饋小組,成員由多年從事地下工程施工及監測經驗的技術人員組成,在 監測主管的組織下負責地血和地下的FI常監測工作及資料整理工作,施工 監測組織機構見圖41圖41施工監測機構圖3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4.2人員配置為切實做好監控量測工作,項目部確定成立監控量測責任小組,以便 使該項工作能在有序有控的情況下進行工作。監控量測人員7、要求相對穩定, 確保監控量測工作的連續性,監測管理機構圖如圖42所示圖42監測管理機構圖五、元器件及設備配置表51元器件及設備配置表4六、監控量測斷面、測點布置、監控量測頻率及監控量測基準6.1測點布置按照樹木嶺隧道暗挖區間設計和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范 TB10121-2007等國家規范相關要求,確定監測斷曲和測點的布置原則,并 確定監測斷面和測點數量。1.布置原則和耍求 隧道暗挖工程監測點的布置應最大程度地反映監測對象的實際狀 態及其變化趨勢,并應滿足監控要求。 隧道暗挖工程監測點的布置應不妨礙監測對象的正常工作,并盡量 減少對施工作業的不利影響。 監測標志應穩固、明顯、結構合理,監測點的8、位置應避開障礙物, 便于觀測。應加強對監測點的保護,必要時應設置監測點的保護裝置 或保護設施。6量測過程中須采取冇效措施,保證量測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和連 續性;施工監測O隨橫道施工的進程連續性進行,在開挖卸載急劇階段,應加大量測頻 率。2、監測項目布置原則(1)洞周收斂洞周收斂每斷血至少設1條水平測線和2條斜側線。(2)拱頂下沉 拱頂下沉和洞周收斂測設與同一斷面,每斷面設置13個拱頂下沉 測點。(3)地表沉降5地表沉降測點宜與拱頂下沉測點設在同一斷面上。為掌握地表沉降范 圍,在與隧道屮線垂直的橫斷面上布置測點,間距20m,必耍時加密。南 三環匝道及南三環路處各設置不少于兩處地表下沉監測斷血。9、(4)地下水位水位監測點應沿基坑周邊、被保護對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線等)周 邊或在兩者之間布置,監測點間距宜為2050m。相鄰建(構)筑物、重 要的地下管線或管線密集處應布置水位監測點。(5)建筑物的沉降傾斜1)建筑物的沉降監測點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建筑物四角、沿外墻每1015m處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邊 不少于3個監測點。 不同地基或基礎的分界處。 建筑物不同結構的分界處。 變形縫、抗震縫或嚴重開裂處的兩側。 根據設計和規范要求,本方案設計測點布置根據現場建筑物特征制 定。2)建筑物傾斜監測點應布置在建筑物的墻角、柱基及裂縫的兩端, 每側墻體的監測點不應少于3處,監測點應符合下列要求: 10、監測點宜布置在建筑物角點、變形縫或抗震縫兩側的承重柱或墻上。 監測點應沿主體頂部、底部對應布設,上、下監測點應布置在同一 豎直線上。(6)建筑物裂縫建筑物裂縫監測點應布置選擇在有代表性的裂縫進行布置,當原有裂縫增大或出現新裂縫時,應及時增設監測點。對需要觀測的裂縫,每條裂 縫的監測點至少應設2個,宜設置在裂縫的最寬處及裂縫末端。(7)相鄰地下管線監測地下管線監測點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應根據管線年份、類型、材料、尺寸及現狀等情況,確定監測點設 置。 監測點宜布置在管線的節點、轉角點和變形曲率較大的部位,監測 點平血間距宜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o 上水、煤氣、暖氣等壓力管線宜設11、置直接監測點,直接監測點應設 置在管線上,也可以利用閥門開關、抽氣孔以及檢查井等管線設備作為監測點。 在無法埋設直接監測點的部位,可利用埋設套管法設置監測點,也可采用模擬式測點6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 將監測點設置在靠近管線埋深部位的土體中。6.2量測斷面根據隧道暗挖部位和監測項目不同,圖61為一般建筑物(大于3層 樓)測點布置立面圖,圖62圖為一般建筑物(小于會等于3層樓)測點 布置立面圖,圖63為一般建筑物測點布置平面圖,64為地面測點斷面圖, 圖6-5為地面測點布置平面圖,圖6-6為隧道測點斷面圖。圖61 一般建筑物(大于3層樓)測點布置立面圖圖12、62 般建筑物(小于或等于3層樓)測點布置立面圖圖6-3為一般建筑物測點布置平面圖8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圖64地面測點斷面圖9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圖6-5地血測點布置平面圖10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圖66隧道測點斷面圖11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6.3監控量測監測頻率和控制標準段則按允許的限值控制。同時,施工中應針對建(構)筑物既有裂縫 及出現的新裂縫情況現場補充裂縫監測;當拱頂下沉水平收斂速率達 4mm/d或累計達80mm,13、建筑物變形超過允許值超過80%,地下水位變化 超過4米時應暫停掘進,并及時分析原因和采取妥善處理措施。12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七、監控量測數據統計分析與信息反饋理、分析、反饋及評判決策等方面。7.1數據采集通過現場監測取得的數據和與之相關的其它資料的搜集、記錄等。本 監測項目采用的儀器如水準儀需人工讀數、記錄,然后將實測數據輸入計 算機;全站儀則口動數據采集,并將量測值口動傳輸到數據庫管理系統。7.2數據整理每次觀測后應立即對原始觀測數據進行校核和整理,包括原始觀測值 的檢驗、物理量的計算、填表制圖,異常值的剔除、初步分析和整編等, 并將檢驗過的數據14、輸入計算機的數據庫管理系統。7.3數據分析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了反彎點,這說明位移出現反常的急驟增長現象,表明圍巖和支護已 呈不穩定狀態,應立即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在取得足夠的數據后,還應根據散點圖的數據分布狀況,選擇合適的 函數,對監測結果進行回歸分析,以預測該測點可能出現的最大位移值, 預測結構和建筑物的安全狀況。7.4安全預報和反饋為確保監測結果的質量,加快信息反饋速度,全部監測數據均由計算 機管理,每次監測必須有監測結果,及時上報監測周報表,并按期向有關 單位提交監測月報,同時附上相應的測點位移時態曲線圖,對當月的施工 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施工15、建議。圖72監控量測與信息反饋流程圖14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7.5工程安全性評價分級在取得監測數據后,要及時進行整理,繪制位移或應力的時態變化曲 線圖,即時態散點圖,同時根據管理等級進行相應工程安全性評價分級并 提出相應應對措施。見表71及圖73表7-1工程安全性評價分級及相應應對措施對監測結果進行回歸分析,以預測該測點可能出現的最大位移值或應 力值,預測結構和建筑物的安全狀況,采用的回歸函數有:U二 Alg (1+t) +BU=t/ (A+ Bt)U=Ae-B/t U=A (e-Bt-e-BtO)U=A (1/ (1+BtO) 2(1/ (l+Bt16、) 2U=Alg (B+t) /(B+tO)式中:U變形值(或應力值)A、B 回歸系數t、tO 測點的觀測時間(day)為確保監測結果的質量,加快信息反饋速度,全部監測數據均由計算 機管理,15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 每次監測必須有監測結果,及時上報監測日報表,并按期向施工監理、設計單位提交監測月報,并附上相對應的測點位移或應力時態曲線圖,對 當月的施工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施工建議。通過測點位移一時間曲線的回歸分析,推算最終位移、掌握結構及 圍巖位移變化規律。當位移一時間曲線出現反彎點,即位移出現反常的急劇增長現象, 表明支護體系已呈不穩定狀態,應加密監17、視,并適當加強支護,必要時應 立即停止開挖并進行施工處理。測點實測變形量或用回歸分析推算的最終變形量均應小于允許變 形量。當位移變形速率無明顯下降,而此時實測變形量已接近允許變形量, 或支護混凝土表面己出現明顯裂縫時,必須立即采取補強措施,并改變施 工方法或施工參數。隧道變形速率趨于零,同時圍巖與支護結構接觸壓力或初期支護應 力變化也趨于穩定時,根據這兩個數據可判斷基坑己處于最終穩定狀態。 監測反饋程序見圖7-4圖7-4監測反饋程序圖八、質量保證措施為保證量測數據的真實可靠及連續性,特制定以下各項質量保證措施, 監測質量保證措施。如圖8J所示1、監測組與監理工程師、技術負責人密切配合工作,及時18、向監理工 程師、16技術負責人報告情況和問題,并提供有關切實可靠的數據記錄。2、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實施方案和相應的測點埋設保護措施,并將 其納入工程的施工進度控制計劃中。3、量測項目人員要相對固定,保證數據資料的連續性。4、量測儀器采用專人使用、專人保養、專人檢校的管理。5、量測設備、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應經過檢校,合格后方可使用。6、各監測項目在監測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相應的實施細則。7、量測數據均要經現場檢查,室內兩級復核后方可上報。8、量測數據的存儲、計算、管理均采用計算機系統進行。9、各量測項冃從設備的管理、使用及資料的整理均設專人負責。17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圖8J 監測質量保證體系圖18新建長株潭城際鐵路綜合II標段(樹木嶺隧道工程)監控量測實施細則對監測資料進行計算機處理,及時準確地繪制各種類型的表格和曲線 圖,并根據所測資料編寫日、周、月匯總報表,上報項目部、業主及監理 等相關部門,在遇到變形增加異常等特殊情況下,提交預警報告,并在監 測工作完成后提交完整的監測資料,上報流程如圖8-2o圖82分析數據上部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