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采礦損失貧化管理技術方案2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45735
2025-03-04
21頁
138.54KB
1、*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采礦損失貧化管理技術方案目 錄1 采礦損失貧化管理11.1礦石損失率貧化率的定義1礦石損失率1礦石貧化率21.2產生礦石損失貧化的原因32 采礦損失率貧化率計算方法52.1直接法52.2間接法82.3計算方法的適用92.4損失貧化計算時有關數據的確定103 礦石損失貧化管理技術123.1技術要點123.2損失貧化管理流程144 礦石損失貧化管理制度設計164.1制定礦石損失貧化管理制度的目的意義164.2礦石損失貧化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161 采礦損失貧化管理巖金礦山礦石的數量損失和質量貧化,不僅是衡量礦山生產管理水平高低的標準,而且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服務年限,2、是礦山生產建設中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的重要內容。采場是礦山組織開采和生產管理的基本單元;以采場為單元的礦石損失貧化管理是從采場的礦體圈定、采準切割工程施工、落礦爆破范圍控制、礦巖分采分出的回采全過程實行嚴格的損失貧化管理并做好計量記錄、統計分析,這是礦山整體損失貧化管理的基礎。鑫泰黃金礦業公司企業管理制度生產技術篇第五章專列有“礦石損失貧化管理”制度,從管理職能、職責范圍到地質測量、探礦工程、回采過程、采幅控制等都做了必要的規定。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礦石損失貧化管理工作實際上還沒有做到位,未嚴格進行損失貧化指標的考核,是生產管理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公司所屬各礦區多為低品位復雜礦體,強化礦石損失3、貧化管理的技術工作尤為重要。1.1礦石損失率貧化率的定義1.1.1礦石損失率在礦床開采過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一部分工業儲量不能采出,或采下的礦石未能完全運到地表而遺留在地下。凡在開采過程中造成礦石在數量上的減少,叫做礦石損失。在開采過程中損失的工業儲量與工業儲量的比率,稱為礦石損失率。相應的,采出的純礦石量與工業儲量的比率,叫做礦石回采率。損失率與回采率之和等于1。按與開采作業的關系,可以把的礦石損失分為兩大類:(1)開采損失 是指在礦床開采過程中與采礦方法、開采技術條件、施工技術管理、采礦作業技術操作水平有關的損失。又可分兩種,一種稱未采下損失,即按開采規定留下的各種礦柱及護頂柱而留在原地4、的損失,亦稱設計損失。如果按設計應回采的礦石,由于礦體形態復雜或采礦技術條件復雜、礦體界線不清;或者采礦技術操作不當、采礦組織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未采下損失,稱為施工損失。另一種稱采下損失,即當礦石采下后,在放礦、充填、裝車、運輸過程中發生的損失。(2)非開采損失 是指與采礦方法、采礦技術管理工作無關的損失。如因斷層破碎帶破壞或強烈褶皺變形,致使礦石無法完全采出;為防止井巷涌水而留下的隔水礦柱;為保護井筒、地面建筑、河流、水庫、交通要道等而留下的保安礦柱等所造成的永久損失。顯然,礦石的施工損失和采下損失是可避免的。1.1.2礦石貧化率 礦石的貧化是指開采過程中在工業礦石內混入圍巖、廢石或非工業5、礦石,以及高品位礦石如粉礦丟失致使礦石品位降低的現象。用百分率表示工業礦石貧化的程度,稱貧化率。由于工業礦石混入圍巖、廢石及非工業礦石造成的貧化率,又稱廢石混入率;由于高品位礦石丟失而造成的貧化率,稱品位降低率。按與采礦作業過程的關系,貧化可分為:(1)鑿巖爆破時,礦巖界限沒有劃清,而將圍巖、夾石和非工業礦石與工業礦石一并采下所造成的貧化,稱第一次貧化。(2)在放礦過程中,由于兩盤圍巖不穩固,而管理又不善,致使兩盤圍巖下落混入礦石造成的貧化;或者,在二次破碎、放礦、運輸過程中,由于圍巖、廢石或充填料混入,或高品位礦粉礦丟失而引起的貧化,稱為第二次貧化。按開采設計或采掘計劃規定必須在采礦時采出一6、部分圍巖、廢石或非工業礦石所產生的貧化是不可避免的貧化。在采礦作業過程中,由于組織與技術管理不善,技術措施不正確,作業不正規,或由于礦體邊界圈定不準確,將設計以外不應采下的圍巖、廢石、非工業礦石與工業礦石一并采出等施工中造成的貧化則是可避免的貧化。1.2產生礦石損失貧化的原因從一定的角度看,發生礦石損失貧化實際上是一個管理問題,其根本原因是對降低損失貧化與經濟效益的關系認識不夠,因而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出現管理上的缺失。從技術方面分析,產生礦石損失貧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金礦礦床地質條件復雜,存在脈巖穿插頻繁,礦化不均勻;礦體呈囊狀、楔狀、透鏡狀,產狀變化大;沿走向、傾向具有波皺起伏7、膨脹收縮、分叉復合及尖滅再現等特征。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強化地質探礦工作,要做到及時跟探圈定礦體,地質現象不清的采場或采礦工作面不能回采。礦體圈定不準確,致使在做采礦設計時出現丟礦或采落廢石,回采中出現盲目性,從而造成礦石損失貧化。(2)在一定的條件下,不同的采礦方法、采礦工藝和生產管理水平,礦石回采率和貧化率也是不同的,如果采礦方法選擇不當,采礦工藝不合理,生產管理水平差,損失貧化指標必然高,甚至還會發生使回采難以正常進行的被動局面。影響開采損失與貧化的決定性因素是開采方法和資源地質條件,以及和生產管理水平,核定回采率應主要考慮資源地質條件,因而就不應過多遷就損失率和貧化率大的采礦方法。因8、為采礦方法是可以選擇的,而資源地質條件卻是不能改變的,理論上一種特定地質資源條件在某地某區某時期一定存在與之匹配的損失率和貧化率較低的開采方法,一般而言,低投入往往導致高損失和高貧化,反之亦然。(3)采礦不正規,采礦秩序混亂。不按設計程序回采,甚至沒有設計就進行回采,“游擊”采礦,東采一下,西挖一下,見礦就采,地測工作難以開展,損失貧化管理無從實施。(4)如使用全面法采礦,礦石損失原因除了因維護頂板而留一定數量礦柱外,還因為全面法的礦石運搬方式由于礦體傾角小,不能自溜,多數情況下采用電耙,有部分粉礦損失在底板的低洼處。富礦粉的損失也相對地造成了采出礦石的貧化; 還由于電耙耙礦的局限性,采場邊角9、部位會留下收容不盡的礦石,也導致損失。由于電耙使用技術簡單,耙礦方向分布密度小,致使完工采場仍遺留大量爆下的礦石,沒有采取一定的方法清理干凈,直接造成人為損失。電耙運搬時,耙斗沿底板拖曳往往帶走被電耙刮落的底板巖石而增加貧化,上述現象當礦體底板起伏變化時尤為嚴重。采場不設廢石溜井,電耙出礦時對混入的廢石難以剔除,開采薄礦脈時也不能做到礦巖分采分出,因此而造成礦石的貧化。(5)礦山使用外包施工隊的用工制度,施工隊缺乏采礦技術人員,施工工人流動性大,在崗技術培訓比較困難,又采用計件工資制。施工中,時有礦、巖不分,不控制采幅的情況,且施工方法簡單單一,甚至存在故意違規的現象,從而造成礦石貧化和損失。10、對施工隊以包代管,技術監督職能受到削弱,導致損失貧化管理制度難以實施。2 采礦損失率貧化率計算方法采礦損失率貧化率的計算分直接法和間接法。2.1直接法在采場(礦房)內,直接測定采出或損失礦石量,采下圍巖、廢石量等,并與地質儲量及其品位進行比較計算,以求得貧化與損失率的方法,稱為直接法。直接法適用于地測人員可進入的采場。該法能按礦房計算貧化與損失,準確性較高,又能與采場生產管理相結合,易于查明貧化與損失發生的地點和原因,計算較簡便,效率較高。(1)礦石損失率計算公式礦石損失率可定義為式中 損失率,%;q損失礦石量,t; Q礦石地質儲量,t。 礦石設計損失率式中設計損失率,%;qS設計損失礦量,包11、括設計留設的礦柱和不能采出的礦石量,t。未采下損失率和采下損失率。式中未采下損失率,%;采下損失率,%qW未采下損失礦石量,包括設計損失礦量和設計應當采下而未采下的礦石,t;qC采下但未運出采場而損失的礦石量,t。采場礦石總損失率為采場總損失率為實際值,采礦損失率管理的目標應使。(2)礦石貧化率計算公式礦石貧化率可定義為式中礦石貧化率,% qy采下圍巖、夾石量,t; Qa采下礦石與采下圍巖、夾石量的總和,亦稱采掘量,t。 設計貧化率式中QS設計采下礦石與圍巖、夾石量的總和,t; 設計采下礦石量, =Q-q,t。 礦石一次貧化率式中QC實際采下礦石與圍巖、夾石量的總和,t; qS實際采下礦石量,12、t。 可避免的貧化率 二次貧化率式中QF采場溜井放出礦石與圍巖、廢石量的總和,t。 采場總貧化率2.2間接法 不能或不需要在采場內直接測定礦石量、圍巖及廢石量等參數,而用間接方法測算出采礦數量和品位,并與礦石地質儲量和品位進行比較計算,以得到貧化率和損失率的方法,稱間接法。間接法適用于任何一種采礦方法。但采用間接法時,為取得計算參數,耗費工作量較大,效率較低,結果的可靠性也較差。對于采礦后不能進入的采場,只能使用間接法。間接法的基本計算公式可以根據以下出礦量和采出金屬量平衡方程式以及損失率貧化率定義推導得出。T=Qxy TCt=QCxCyCy式中 T采場出礦量; Q應采地質礦量,亦稱原礦量; 13、x損失礦石量; y采下圍巖、夾石量; Ct采場出礦平均品位; C采場地質儲量平均品位,亦稱原礦品位; Cy混入圍巖、廢石的平均品位。 礦石損失率 礦石貧化率 當圍巖、廢石不含金屬品位時,Cy=0,則采場損失率及貧化率計算公式為 當T為設計出礦量,Ct為預計出礦品位時,所得損失率及貧化率為設計損失率和貧化率。當T為實際出礦量,Ct為實際出礦品位時,所計算的損失率和貧化率為實際損失率和貧化率。2.3計算方法的適用(1)間接法計算礦石損失率、貧化率具有局限性,難于操作,工作量大,誤差也大。在采用空場采礦法時,地測人員對采場能進行實測,就可以依靠地質取樣、編錄的辦法求出損失部分的品位,分別計算礦石損失14、率、貧化率,即應該按直接法求得損失率、貧化率。(2)在損失率、貧化率指標應用時要區分其視在值與實際值。例如,計算采場采出礦量時,根據損失率的定義,采礦回收率K=1-,即損失率與回收率之和等于1,因此,采場采出礦量(未考慮采下損失)q=KQ,這是從礦石地質體中實際采出的礦量,可稱為采出礦量的實際值。如果采出礦量的實際值加上廢石混入量,也就是考慮了采出礦石的貧化,這樣計算的采出礦量稱為視在值。顯然,q(當貧化率為0時“=”成立;大于的多少取決于采出礦石中廢石混入量,極端情況下,可能會有Q)。在進行損失貧化管理,采礦方法評價,可采儲量計算時,采出礦量的實際值是有意義的,如果用視在值就會得出貧化率越高15、,采出礦量就越多,所用采礦方法越優的誤解。視在值可認為是虛假的數值指標,而實際值是真實的數值指標,是可比的。但是,在一些場合如安排礦井的運輸提升能力,選礦廠礦石處理量等應采用視在值。結合鑫泰公司的礦體總體賦存條件及采礦方法來看,礦體多呈扁豆狀、脈狀、囊狀,產狀極不穩定,品位變化系數很大,為極不均勻型或不均勻型礦體,采用直接法能使計算結果更為準確。2.4損失貧化計算時有關數據的確定(1)采場地質礦量及其品位的確定。采場地質礦量就是應該采出的礦量,即礦塊的地質儲量,其邊界應以生產勘探實際圈定的礦體邊界為準。采場地質礦量品位指本期采礦地段的礦石品位。應根據探礦階段實際取樣品位進行計算,不得采用全礦區16、或礦體的平均品位。(2)礦石體重的確定。礦石體重應按不同礦石類型分別進行測定,隨著礦井的延深及開采地段的變化,應定期進行實測修正。 (3)采空體積的測定。采空體積應根據不同的采礦方法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手段進行測定。凡能用直接測量方法測定的采空區,應用直接法及時測定;不能直接測量的,可通過對炮眼的驗收等間接方法確定回采范圍。(4)未采下損失地質礦量的計算。未采下損失地質礦量應以生產探礦圈定的礦體邊界線,經回采編錄和實測后圈定未采范圍進行計算。若有整塊未采下損失的礦量,應單獨繪出圖件進行計算。(5)采下損失礦石量測算在對完工采場或礦房驗收時,要對采下但未運出采場而損失的礦石量進行估測估算。(6)采17、出礦量及其品位的確定。采出礦量及其品位應由專設的計量、取樣人員按計量、取樣規程,分不同出礦地點、分班進行計量統計和取樣化驗。對于副產礦石,應按不同礦塊的探礦、采準、切割等副產礦石量分別列臺帳記錄,并計入相應的礦塊的采出礦量中,而不得混合計入采出礦量中。(7)采出地質礦量的計算。采出地質礦量應根據采出礦量(包括副產礦石量)扣除混入廢石量求得。(8)廢石品位的確定。應根據礦體中不同塊段的地質特征,選用合理的取樣方法分別進行取樣化驗計算,不得采用全礦區或中段、階段平均值進行計算。(9)為保證各類礦石及廢石品位的準確性和代表性,在損失貧化計算中,所有礦石及廢石平均品位采用加權平均法進行計算。3 礦石損18、失貧化管理技術3.1技術要點損失貧化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廣,相互影響因素多,是一項綜合性的生產技術管理工作,它不僅要求提供用于設計的地質資料完整可靠,而且要有切合實際的精心設計,并且要求現場指導與施工管理密切配合,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并認真貫徹執行。(1)加強地質探礦工作,嚴格原始地質編錄和綜合地質編錄,針對采場礦體的賦存條件,采用合理的探礦網度,提高礦塊地質基礎資料的精度,尤其是要重視探采結合、二次圈礦等工作,將地質工作與采礦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探礦設計盡量考慮能為采礦所用,在礦體形態變化大或礦體尖滅處,探礦網度適當加密。要加強礦體開采過程中的地質、取樣工作。二次圈礦是指采切工程結束19、后,地測技術人員要進行采場的二次儲量圈定計算,即先根據第一次圈定礦體進行采準設計,打完采準并補充探礦工程后再次圈定礦體,進行回采設計,提高儲量計算的精度。(2)采場單體設計是降低損失貧化的關鍵之一。當地質資料提出后,采礦設計人員必須到現場核實,設計過程中應進行多方案比較,綜合各個方案的優點,實行優化設計;規定損失、貧化率指標。采場結構和回采工藝設計應有利于實現強采強出,避免頂板來壓冒落造成礦石的損失貧化。設計必須按程序進行審批,在審批中嚴把設計的損失貧化關,設計經審批后,對施工單位進行詳細的技術交底,然后投入施工。采礦技術人員根據地質條件和開采技術條件的變化,適時調整采礦方法和回采工藝。(3)20、嚴格的現場生產和技術跟蹤管理是降低損失貧化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首先應加強采場采幅管理,地測技術人員按回采工作面及時進行地質編錄,并根據編錄結果用紅漆劃定礦體界線;采礦技術人員根據礦體厚度和巖石結構特征鑿巖爆破方案并劃定允許采幅,作好記錄,禁止超幅開采。定期對采場采幅進行驗收,并進行損失、貧化計算。二是對于小于采幅的薄礦體應堅持礦巖分采分出分運,同時應加強毛石管理。三是不斷優化改善鑿巖爆破參數,避免超挖欠挖,避免礦石的過度破碎,以降低二次損失貧化。對回采完畢的采場驗收應做到采場內不得有遺留的礦石。(4)采取必要的技術和安全措施,有計劃的回收礦柱和殘礦;合理配礦,積極利用貧礦。(5)加強采場地壓21、管理,對于頂板圍巖局部欠穩固地段,可采用錨桿護頂;同時采用簡易光面爆破,對頂板的維護,以及減少損失貧化會有積極的作用。(6)損失貧化管理的基礎技術工作。加強計量和質量監督管理。每班根據具體作業情況安排技術人員跟班作業,并作好詳細記錄。建立完善中段、礦脈、采場、礦房、間柱、頂底柱儲量管理臺賬,建立完善各類采出礦臺賬和采場地質圖冊、采場測量圖冊、采場施工圖冊、采場地質資料二次圈定圖冊等一系列圖件資料??焖?、準確的化驗是進行現場生產和技術跟蹤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做到樣品分析結果報出在8h以內。3.2損失貧化管理流程管理流程是指管理工作事項的活動流向順序,活動的內容、方式、責任等都有明確的安排和界定。22、損失貧化管理流程安排可如圖2所示。采場礦石損失貧化管理流程生產副總經理生產技術部礦區地測技術人員采礦技術人員施工隊階段地測資料會審并形成記錄技術資料歸集建檔審批結束1審核采場礦體一次圈定組織實施審批審核損失貧化計劃及控制目標開始22現場跟蹤采場礦體二次圈定現場跟蹤采幅控制損失率貧化率計算分析63回采設計技術交底現場指導礦石毛石統計技術交底采準切割設計4現場指導礦石毛石統計采場測量5采場完工驗收申請完工采場驗收采準切割工程施工施工組織施工組織回采施工D1D2D3圖2采場損失貧化管理流程圖 4 礦石損失貧化管理制度設計4.1制定礦石損失貧化管理制度的目的意義為了不斷降低礦石的損失率和貧化率,提高礦23、產品產量質量和企業經濟效益,以及礦山生產技術管理水平,推進企業技術進步,保護礦區生態環境,應制定礦石損失貧化管理制度。礦石損失貧化管理是礦山企業一項基礎性的技術工作,也是一項長期的經常性管理工作。4.2礦石損失貧化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1一般規定1.1礦石開采中的損失貧化管理工作,在生產副總經理或總工程師的直接領導下開展。生產技術部負責日常技術管理,礦區負責實施,由各礦區技術室地測技術人員、采礦技術人員負責監督和測算,施工隊執行落實,各有關部門和人員應該密切配合。1.2生產技術部經理負責主持礦石損失、貧化分析會議,總結經驗,制定措施,改進工作。礦區主任定期召集地測、采礦技術人員和施工隊負責人例會,24、落實、整改、完善損失貧化控制技術措施。1.3礦區按月度、季度、年度計算礦石損失率、貧化率,并按統一規定的計算指標和格式形成臺帳、報表或報告書。同時應有分析礦石損失,貧化的原因,提出今后的改進措施。1.4建立健全礦石損失貧化管理技術教育培訓辦法,生產探礦設計與取樣編錄規范,采掘工程計劃、設計、施工、檢查驗收技術規程,礦石損失貧化工作考核與獎懲規定等有關制度。1.5不斷完善取樣、化驗、計量方法手段和管理方式,取樣編錄、計量計算要做到規范統一,客觀反映礦石損失貧化的實際狀況。2礦區技術人員2.1地質專業技術人員根據“探采結合,探礦超前”的原則合理布置生產探礦工程,及時提供采切工程和回采工藝設計所需的25、地質資料。2.2地質專業在生產探礦及采掘工程施工過程中,及時進行取樣送驗,編錄填圖,收集原始資料,進行綜合整理,準確圈定礦體。2.3測量專業技術人員根據采礦單體設計圖對采切工程放點放線,及時測繪采場生產現狀資料及填圖,對完工采場進行測繪作為運輸依據。2.4地測技術人員應經常深入現場進行檢查監督,發現采掘工程不按設計施工、礦石嚴重丟失或超幅開采等現象,要及時糾正,必要時有權停止其施工作業,并向有關部門和主管領導進行匯報,促使施工單位采取有效補救措施。2.5地測技術人員要參加礦石損失貧化管理的有關會議;與其它相關部門及時溝通協調。3其它規定3.1礦區技術室和生產技術部是礦山損失、貧化工作主管部門,26、應認真執行有關采掘技術政策和合理的開采順序;貫徹“大小、厚薄、貧富、難易”兼采原則。凡在開采范圍內符合工業指標的礦體、礦塊、礦柱、殘礦等,應盡量設法進行回采。3.2技術人員應根據地質技術工作提供的礦體賦存條件、圈定范圍和礦山技術水平,選擇經濟合理、損失貧化小的采礦方法和采礦工藝;做好采準、切割、回采、出礦設計并向施工單位進行技術交底,提出切實可行的損失貧化率計劃指標和完成指標的技術措施;不斷改進開采工藝和提高開采技術水平,實現強掘、強采、強出高效開采。3.3加強現場施工指導,及時解決采礦出礦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對于分采分出的采場或回采工作面,要強化監采監出,減少礦石損失貧化,保證出礦質量。327、.4礦區技術室應建立礦石損失貧化臺帳,及時準確統計記錄回采過程中的落礦量、出礦量、毛石量等用于損失率貧化率計算用的數據;按月度、季度、年度計算礦石損失率貧化率;編制礦石損失貧化報表或報告書。3.5礦區技術人員要參加礦石損失貧化管理的有關會議;與其它相關部門及時溝通協調。4施工單位4.1施工單位必須與各礦區技術室密切配合,接受地測采技術人員指導,強化施工隊伍損失貧化管理意識,做好損失貧化管控工作。4.2嚴格按設計和現場派班進行鑿巖爆破,嚴格控制采幅,切實減少落礦損失貧化;對于薄礦體的回采,堅持分采分出。4.3對采場爆落礦石和粉礦以及掘進副產礦石應盡可能徹底回收,以減少礦石損失;加強毛石管理。4.28、4施工隊伍負責人要參加礦石損失貧化管理的有關例會和學習培訓。5礦石損失與貧化計算規則5.1礦石損失、貧化計算范圍,系指從采場開采至回采結束,將礦石運出井口整個采、出礦過程中的礦石損失和貧化,副產礦石應參加計算。5.2應計算采場采礦(一次),出礦(二次)和總的礦石損失率、貧化率和廢石混入率,回采過程中編報月、季、年度損失貧化報表,最后以結束采場編制損失貧化管理報告書。5.3以地測實測資料、地質取樣和編錄、損失貧化臺賬為依據,運用直接法計算采下礦石量和品位、廢石量及損失礦量和品位,最終計算損失率貧化率。5.4以采場為計算單位,按不同的采礦方法、礦體、礦房與礦柱等分別計算,當采場出礦結束后,累計歷次計算的結果,綜合整理礦房、礦柱的采礦、出礦資料,匯總整個采場的總損失率和總貧化率。繼之進行采區、中段、礦體到全礦區的綜合,最終得到全礦區的總貧化和總損失。5.5開采損失,貧化計算的原始資料,綜合計算資料及各種圖表均要作為技術檔案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