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方案(2023-2035年)(草案)(2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6880
2025-03-17
28頁
27.24MB
1、 二二五年二清遠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23-2035 年)規劃文本(草案)月1 一、總則(1 1)規劃背景規劃背景 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廣東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和總抓手”的工作部署,落實市委、市政府建設要求,全面推進綠美清遠生態建設,推動清遠高質量發展,落實清遠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關要求,對清遠市域范圍內綠色空間開發保護利用作出總體安排和具體部署,支撐清遠打造均衡和諧、綠色安全、高效開放、美麗宜居的國土空間,加快清遠實現“山水名城、嶺南綠都”的目標愿景,繼續發揮綠地系統規劃對綠地布局建設、生態安全格局2、城市環境改善的基礎性、約束性作用。根據廣東省城市綠化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編制本規劃。(2 2)規劃地位與作用規劃地位與作用 本規劃屬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專項規劃,是清遠市綠地規劃、建設、管理的綱領性文件。(3 3)規劃范圍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包括市域、中心城區和中心城區的四街一鎮(以下簡稱“四街一鎮”)三個層次。市域范圍為清遠市行政管轄范圍,2 總面積約 19035.48 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范圍銜接落實 清遠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包括清城區全域、清新區南部四鎮(太和鎮、太平鎮、三坑鎮、山塘鎮)的行政管轄范圍,總面積約 1891.21 平方公里。四街一鎮范圍包3、括清城區四街道(鳳城街道、東城街道、洲心街道、橫荷街道)及清新區太和鎮的行政管轄范圍,總面積約 478.09 平方公里。(4 4)規劃期限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 2023 年至 2035 年,近期:2023 年至 2025 年;中期:2026 年至 2030 年;遠期:2031 年至 2035 年。(5 5)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城市綠地:城市中以植被為主要形態,并對生態、游憩、景觀、防護具有積極作用的各類綠地的總稱。包括公園綠地、廣場用地、防護綠地和附屬綠地。公園綠地:指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景觀、文教、體育和應急避險等功能,有一定服務設施的綠地。城市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專類公園4、社區公園和游園(口袋公園)。公園范圍:指公園中綠化用地、建筑占地、園路、鋪裝場地用地和水體等各類用地面積的總和,是實施公園管理的范圍。建成區:指城市(縣)行政區內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市政3 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區域。針對于中心城區的四街一鎮現狀評價。(6 6)規劃目標規劃目標 近期至 2025 年,鞏固筑牢粵北生態屏障,維育市域生態空間,進一步優化城市藍綠網絡格局,形成均衡可達的綠地布局。中心城區綠地規模穩步增長,綠化覆蓋面積進一步提升,加快推進公園、廣場建設,推動主要綠地及開敞空間串珠成鏈、聯接成環;大力增加社區公園和游園(口袋公園)數量及分布,初步建成全民共享、服務均好的綠地公園5、體系。中期至 2030 年,市域綠色生態網絡逐漸完善,綠色生態格局凸顯,綠美清遠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山水名城、嶺南綠都”的特色景觀風貌進一步彰顯。中心城區高質量綠色生態空間和綠地系統基本建成,綠地資源與城市空間高效融合,綠地功能更加完善,綠地質量顯著提升;整合近郊綠色生態資源,引導區域綠地、郊野公園有效融入城市發展格局,構建城區內外聯通的綠色廊道,基本建成生態安全、功能健全的城市綠地系統。遠期至 2035 年,全面建成多類型、多功能、網絡化的高質量綠色生態空間,構建結構合理、互聯互通、功能豐富的藍綠休閑網絡,全面建成系統完善、生態安全、全民共享、服務均好、功能健全的城市綠地系統,樹立粵北現代化6、綠美建設新樣板,實現“山水名城、嶺南綠都”的建設目標。4 二、市域綠地系統規劃(1 1)市域綠地空間結構市域綠地空間結構 依托清遠市山水林田湖資源本底,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保護和修復生態空間,重點強化市域北部和中部兩大生態屏障功能,以中心城區為綠核,各縣市中心城區為綠芯,以北江生態廊道、連江生態廊道為骨架,以市域大型山脈、自然保護地為主體,通過城市周邊生態綠楔滲透城區,貫通城市藍綠生態網絡,構筑“一“一核六核六芯多源,兩屏兩廊”芯多源,兩屏兩廊”的市域綠色生態空間結構,錨固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城市韌性安全,奠定永續發展的堅實根基。“一“一核核”,即聚焦中心城區打造城市綠核。“六芯”“六芯7、”,即圍繞各縣市中心城區打造綠芯。“多源”“多源”,即多個生態環境良好、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自然生態源地。“兩屏”“兩屏”,即北部環形生態屏障、珠三角外圍生態屏障。“兩廊”“兩廊”,即北江生態廊道、連江生態廊道。(2 2)綠色生態空間保護綠色生態空間保護 市域生態空間由森林、濕地、自然保護區等自然生態資源共同組成,協同構筑山、江、林、田、湖的區域山水格局,共同維育北部環形生態屏障、珠三角外圍生態屏障,加強區域生態廊道協調保護,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生態協同發展。綠色生態空間5 要素保護重點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相關要求,銜接各專項規劃管控目標。(3 3)區域綠地分類規劃區域綠地分類規劃 區域綠地指建設用地8、之外,具有生態系統及自然文化資源保護、休閑游憩、安全防護隔離、園林苗木生產等功能的各類綠地。根據區域綠地的不同功能,本次規劃將區域綠地進一步劃分為生態保育綠地、風景游憩綠地和生產綠地,并提出分類規劃引導。1.生態保育綠地生態保育綠地 生態保育綠地指為保障城鄉生態安全,改善景觀質量而進行保護、恢復和資源培育的區域綠地。主要包括生態公益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以及自然保護區中的林地。堅持保護、恢復、培育生態保育綠地,強化生態安全保障,持續改善生態景觀質量,重點保護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公益林、生物物種棲息地中的生態保育綠地。2.風景游憩綠地風景游憩綠地 風景游憩綠地指自然環境良好,向公眾開放9、,以休閑游憩、旅游觀光、娛樂健身、科學考察等為主要功能,具備游憩和服務設施的區域綠地。主要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郊野公園中的林地。在保障自然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合理引導風景游憩綠地向公眾開放,推動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6 郊野公園等區域內的風景游憩綠地適度發展休閑游憩、旅游觀光、娛樂健身、科學考察等功能。3.生產綠地生產綠地 生產綠地指為城鄉綠化美化生產、培育、引種試驗各類苗木、花草、種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加強生產綠地經營管理,增加苗木品種,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產苗圃基地。積極培育鄉土樹種與引種馴化相結合,為清遠市綠化提供優良的樹種、花卉和草類10、材料。(4 4)市域綠道市域綠道網絡規劃網絡規劃 打造全時段活力綠道。打造全時段活力綠道。鼓勵綠道全時段開放,合理組織夜游、夜跑、夜市等活動,增設文化休閑設施和餐飲、購物等商業設施,完善公廁、照明系統、夜間公交等配套服務,打造夜間經濟特色品牌,提供全時段的生活、休閑和娛樂服務。營造綠道活力消費場景。營造綠道活力消費場景。鼓勵經濟組織、社會團體、單位或者個人參與綠道建設運營。引入文化體驗、餐飲休閑、時尚運動、休閑娛樂、酒店民宿等多元復合業態,植入自動販賣、無人超市、直飲水裝置等人性化服務,激活綠道。7 三、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1 1)綠地綠地空間空間結構結構 依托北江、濱江、飛來湖、松蘇嶺等生11、態資源本底,以及各類公園、廣場等綠色開敞空間,構建“一環“一環兩兩帶三芯帶三芯,六區多點”六區多點”的綠地空間結構,形成中心城區的生態綠地骨架,錨定、優化中心城區空間格局。“一環”“一環”,即依托大燕河、環城高速、汕湛高速、廣清高速等線性廊道沿線綠地構建城市生態翠環。“兩兩帶”帶”,即依托北江、濱江構建集生態、景觀、健身、休閑、游憩、人文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景觀帶。“三芯”“三芯”,即飛來湖綠芯、松蘇嶺綠芯、燕湖新城綠芯。“六區”“六區”,即由中心城區外圍多個郊野公園、自然公園等區域綠地組成的生態價值區。“多點”“多點”,即由中心城區各類城市公園組成的公園游憩節點。(2 2)綠地綠地分類分類規劃12、規劃 1.公園綠地規劃公園綠地規劃 以滿足居民使用需求為導向,規劃重點增加公園綠地規模。規劃新增公園綠地重點向東城街道、洲心街道、鳳城街道、橫荷街道、太和鎮等人口增量大,以及龍塘鎮、石角鎮等現狀綠地與人口數量不匹配的地區布局。8 2.廣場用地規劃廣場用地規劃 結合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商業服務用地,以及城市軌道交通、交通樞紐、交通站場用地布局廣場用地,并適度控制廣場用地規模,不提倡過于空曠的廣場。3.防護綠地規劃防護綠地規劃 道路及鐵路防護綠地、衛生隔離防護綠地、城市水系防護綠地、公用設施防護綠地、高壓走廊防護綠地等各類防護綠地的控制要求應當滿足相關標準要求,其中,城鎮開發邊界外有條件地13、區可適度提高防護寬度要求。對于不再承擔防護功能的綠地,應結合使用需求及時轉換其功能,最大限度發揮綠地效益。4.附屬綠地指引附屬綠地指引 各類附屬綠地的功能管控,首先應滿足所屬建筑的使用需求,其次依據所屬用地的區位、功能等屬性,差異化管控其附屬綠地的指標,并引導實現相應的城市服務功能。居住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商業服務業用地、工業用地、物流倉儲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和公用設施用地的綠地率控制要求應滿足相關標準要求及清遠市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及計算規則中各類用地綠地率控制指標。(3 3)城市綠線管控城市綠線管控 銜接落實 清遠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要求,規劃將市級以上14、公園、線性結構性綠地等劃入城市綠線,參照相9 關法規政策進行管理。(4 4)城市城市綠道規劃綠道規劃 完善中心城區綠道網絡建設,強化綠色空間連通。加強城市綠道、社區綠道建設,促進公園連通,推動水綠融合,構建綠色生態網絡,打造品質化公共空間。1.打造“四橫三縱”綠道網絡結構打造“四橫三縱”綠道網絡結構“四橫”指四條橫向的主線綠道,由北向南依次為北部筆架山生態休閑綠道、中部北江路濱江休閑綠道、大燕河生態休閑綠道、城南旅游休閑綠道。“三縱”指三條縱向的主線綠道,由西往東依為城西健身休閑綠道、中部城市觀光休閑綠道、城東健身休閑綠道。2.綠道分級布局指引綠道分級布局指引 區域綠道。區域綠道。實現區域之間15、自然公園、郊野公園相互聯通的郊野綠道,以及與周邊城市聯通的聯絡綠道,構建區域郊野綠道網絡。城市綠道。城市綠道。合理布局城市綠道,將大型綜合公園與區域綠道有機聯通。城市綠道宜結合現狀堤頂路、河流綠帶、景觀路綠帶設置。社區綠道。社區綠道。社區綠道貼近生活區,串聯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廣場、濱水岸線等公共空間,并保證整體聯通性。10 四、中心城區特色專項規劃(1 1)道路綠化規劃道路綠化規劃 1.規劃目標規劃目標 進一步完善高快速路、國省道綠帶建設,加強培育特色風貌林蔭路,打造綠帶連貫、功能適用、特色凸顯的活力綠廊。至 2035年,構建“路景相融、應綠盡綠”的道路綠化場景。道路綠化以混交喬木林為主體,16、保障防護隔離功能,重要的交通路段輔以草坪、地被植物、花灌木等營造豐富景觀空間。2.高快速路建設指引高快速路建設指引 聚焦連通提質,依托高快速路和國省道,“點-線”結合,建設高品質道路綠帶,打造嶺南鄉土植物特色突出、生態自然的活力綠廊。3.城市道路建設指引城市道路建設指引 加快完善中心城區道路綠化,結合沿線用地性質、交通通行能力、城市空間、沿街活動和街道景觀等因素,在現有樹種的基礎上,根據一路一樹原則,完善道路綠化種植,重點解決道路綠化斷檔問題。4.林蔭路建設指引林蔭路建設指引 以凸顯嶺南特色、展示文化特色為導向,根據道路寬度、周邊風貌特色,選擇冠大蔭濃、樹形挺拔的高大喬木進行綠化,打造文化內涵17、突出、安全舒適、景觀宜人的林蔭路空間。11 (2 2)樹種規劃樹種規劃 1.規劃目標規劃目標 堅持節儉務實建綠,鼓勵近自然、本地化、易維護、可持續的建設方式,科學采用喬灌草搭配等多種綠化形式,構建健康穩定的綠化生態系統。堅持適地適樹,積極采用白蘭、人面子、樟、榕樹等優良鄉土樹種作為骨干樹種和基調樹種,合理運用鄉土草種進行綠化。堅持嶺南地域性與多樣性相結合、景觀效益與功能效益相結合的原則。2.樹種規劃樹種規劃 基調樹種基調樹種。指各類園林綠地普遍使用、數量最大、能形成城市綠化統一基調的樹種。應選擇適應清遠當地植物生長環境,豐富當地植被特色、反映城市綠化景觀風格特點,兼顧景觀和生態功能,能展示清遠18、城市現代化風貌的應用樹種。骨干樹種骨干樹種。指各類園林綠地類型中適應功能需要,適宜大量應用,能形成城市園林綠化特色的樹種。骨干樹種應根據不同園林綠地功能適地適樹的應用。一般樹種一般樹種。作為城市綠化樹種的補充,豐富城市樹種的多樣性。一般樹種的選擇應具有前瞻性,應滿足城市景觀的需要。凡能在清遠生長的喬、灌、草,并有一定觀賞價值和特定用途的樹種均屬之,主要以鄉土樹種和適合本地區種植的物種為主,可根據清遠市主要鄉土植物和園林適生植物名錄進行選擇。12 3.市樹市花市樹市花 積極推廣應用清遠市“市樹”白蘭,以及“市花”簕杜鵑與禾雀花,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品種培育,廣泛推廣種植,突出“市樹”“市花”在城市19、規劃建設和園林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營造全民知曉、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推進“市樹”“市花”全面建設行動,加強專業管養,打造特色景觀帶和景觀節點,提升“市樹”“市花”特色景觀效果。(3 3)城市古樹名木保護規劃城市古樹名木保護規劃 1.城市古樹名木分級城市古樹名木分級 根據樹齡確定古樹等級,樹齡達到 500 年以上的樹木定為一級古樹,樹齡在 300-499 年的樹木定為二級古樹,樹齡在 100-299年的樹木定為三級古樹;名木是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景觀與科學價值和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2.規劃目標規劃目標 近期目標近期目標。至 2025 年,古樹名木及古樹后備資源普查建檔率達 100%,古樹名木20、信息化管理系統逐漸完善;古樹名木監管力度顯著增強,建立古樹名木巡查制度,古樹名木健康巡查效率逐漸提高。中期目標中期目標。至 2030 年,堅持完善古樹名木資源檔案及古樹后備資源(樹齡在 80-100 年的樹木)的普查建檔工作,落實保護范圍,實施保護管理;對長勢較差的古樹名木進行養護復壯,對13 瀕危的古樹名木進行搶救性保護;構建完善數字信息平臺,動態管理古樹名木。遠期目標遠期目標。至 2035 年,古樹名木信息化管理更加精細,古樹名木保護標準化體系更加健全,古樹名木生態文化體驗更加豐富,古樹名木保護科研成效明顯,古樹名木宣傳教育更加普及。3.保護措施保護措施 強化依法保護強化依法保護。依據城市21、綠化條例、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廣東省城市綠化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落實管護單位,對古樹名木的管理進行規范和指導。加大宣傳教育加大宣傳教育。采取掛牌、宣傳欄等措施加強對古樹名木科學、文化價值的宣傳和普及,利用傳統媒體、電子媒體、編寫書籍、開展群眾性活動等各種手段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深化保護研究深化保護研究。建議開展古樹名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古樹名木養護管理及綜合復壯技術研究、古樹名木文化價值研究、古樹名木保護策略研究等有關古樹名木的基礎研究及養護管理技術的研究。建立數字檔案建立數字檔案。建立完善的古樹名木檔案,做到“一樹一檔”,完善古樹后備資源(樹齡在 80-100 年的樹木)的普22、查建檔工作;構建數字信息平臺,提高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效率和科技水平。提升養護水平提升養護水平。落實古樹名木保護的有關要求,建立古樹名木健康數據庫,應用多種技術措施,加快推進衰弱古樹名木搶救復壯。14 (4 4)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1.規劃目標規劃目標 按照國家和省工作部署,構建布局合理、管理高效、與清遠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形成網絡化、全覆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一體化格局,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功能,確保清遠生物多樣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保護,全面建成生態系統健康、生物多樣性豐富和景觀優美的宜居生態園林城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植23、物物種多樣性保護規劃植物物種多樣性保護規劃 建立植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加強宣傳,提高全民愛綠護綠意識;完善保護法律法規;加強山林防火工作;建立長期動態監測體系,同時加強有害生物防治和植物檢疫。3.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規劃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規劃 建立自然資源調查、動態監測平臺和監測技術體系。大力保護和恢復森林、濕地等脆弱生態系統,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合理均勻布局城市綠地,改善城鎮生態系統結構。4.基因多樣性保護規劃基因多樣性保護規劃 加強遺傳資源調查,完成信息收集入庫,定期更新數據。確立重點保護和優先保護物種,加強對古樹名木、珍稀物種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和馴化工作。5.景觀多樣性保護規劃景觀多樣性保24、護規劃 加強景觀保護宣傳教育。注重保護當地歷史文化古跡。在城15 市建設過程中,應注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結合。創造城市景觀特質,合理配置城市綠化植物,加強對環境污染的防范和治理。6.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植物規劃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植物規劃 建立長期監測體系,建立珍稀瀕危植物檔案。對珍稀瀕危植物生存、繁衍環境進行鞏固和恢復。加大保護投入,開展珍稀瀕危植物的科普教育。(5 5)防災避險綠地規劃防災避險綠地規劃 1.防災避險綠地規劃體系防災避險綠地規劃體系 堅持規劃引領、因地制宜;平災結合、以人為本;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根據城市防災避險功能綠地的功能定位,結合清遠市用地條件、人口規模等情況,本次25、防災避險綠地規劃形成“中期避險綠地-短期避險綠地-緊急避險綠地”三級避險綠地規劃體系。2.防災避險綠地布局規劃防災避險綠地布局規劃 中期避險綠地按照 3000 米的服務半徑設置,每座公園的服務人口約為 10 萬人。短期避險綠地大部分為城市帶狀公園,主要沿北江、筆架河等河流分布。緊急避險綠地以游園為主體,服務半徑約為 500 米。規劃城市隔離緩沖綠帶主要分布在集中連片的工業用地周邊,與周圍的居住區隔開,具有阻擋、隔離、緩沖災害擴散,防止次生災害發生的功能。16 3.防災避險綠地設施防災避險綠地設施 緊急避險綠地應設置基本配套設施,包括應急供水設施、應急供電設施、應急通訊設施、應急廁所、應急垃圾儲26、運設施、應急通道、應急標志、集散場地、應急消防設施等。中短期避險綠地除基本配套設施外,應增設應急篷宿區設施、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設施、應急排污設施、應急指揮管理設施、應急停車場、應急洗浴設施等設施。17 五、中心城區分期建設規劃(1 1)規劃原則規劃原則 持續性原則。城市綠地建設與綠地系統規劃應注重近、中、遠期相協調,與城市發展方向保持一致,使城市綠地建設在城市發展的各個時期均具備科學合理性。前瞻性原則。位于城鎮開發邊界外、非建設用地范圍內的規劃公園綠地,近期以生態培育為主,根據中、遠期城市擴張、建設需求動態調整,為未來城市發展預留充足的彈性綠地建設空間。可操作性原則。綜合城市發展現狀、社會經濟27、水平,立足實際,明確綠地分期建設重點。(2 2)分分期建設目標期建設目標 1.近期目標近期目標 增強城市生態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充分利用水網、山體等自然景觀和森林資源優勢,通過科學布局、合理規劃,融合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為一體,打造現代生態都市。2.中期目標中期目標 完善和鞏固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及山水園林特色,全面建成符合多元化需求的城區生態綠地系統。促進城市綠化與城市文化、環境建設高度協調,山、水、城、綠、林和諧一體,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存。18 3.遠期目標遠期目標 全面建成多層次、高品質、網絡化的城區綠地系統,形成綠色生態、特色鮮明、功能完28、善的綠地空間體系。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充分彰顯“山水名城、嶺南綠都”城市品質,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中心城區,成為創新力、宜居度、可持續發展能力卓越的綠美示范樣本。19 六、四街一鎮綠地系統規劃(1 1)林蔭路規劃林蔭路規劃 優化城市道路功能,提升林蔭路品質。優化城市道路功能,提升林蔭路品質。選擇現狀有一定綠化基礎或具備規劃空間基礎的、非機動車出行需求較為集中的區段,通過引導林蔭路的高品質建設,促進林蔭路與其他毗鄰不同城市道路的銜接和融合,為市民創造“路在綠中”的宜居宜游環境,提高林蔭路在城市生態、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效益。提高林蔭路功能復合性和景觀多樣性。提高林蔭路功能復合性和景觀多29、樣性。選擇位于重要濱水空間、重要城市節點、本地綠化景觀條件良好、市民休閑游憩等需求較為集中的區段,通過引導林蔭路在景觀綠化和配套設施等方面的持續提升,結合林蔭路周邊用地功能和人群需求,構建多樣的“林蔭路+”的復合綠廊空間,促進城市綠色開放空間的構建與完善,為市民營造“人在景中”的綠色宜居環境。營造本地特色林蔭路,形成示范帶動效應。營造本地特色林蔭路,形成示范帶動效應。選擇古樹名木及其后備資源較為集中、其他特色文化要素分布緊密的區段,推廣應用鄉土適生植物,營造具有本地特色、蘊含豐富場景的林蔭路空間,為市民營造“城在林中”的特色城鄉環境,并通過成網成體系的林蔭路高品質建設,形成示范帶動效應,促進各30、區段增補完善林蔭路網絡體系。20 (2 2)立體綠化規劃立體綠化規劃 選取四街一鎮建筑密度較高的老城片區、重要的商業街區、重點突出門戶節點等片區,劃定“立體綠化核心片區-立體綠化重點片區-立體綠化一般片區”等 3 級立體綠化片區,根據現有條件有主次地實施片區立體綠化的建設。1.核心片區分級推進非公共建筑的屋頂綠化改造及景觀綠核心片區分級推進非公共建筑的屋頂綠化改造及景觀綠墻建設墻建設 發揮市場作用,促進工業建筑、商業建筑、居住建筑及其他非公共建筑的屋頂綠化改造及景觀綠墻建設。推廣單位和居住區的圍墻、柵欄,河道及道路護坡等實施立體綠化。2.重點片區分級推進市政交通設施的立體綠化重點片區分級推進市31、政交通設施的立體綠化 以環衛設施、立交橋、人行天橋、道路圍欄、高快速路隔音屏障、地下人行通道出入口等市政交通設施為重點,加快推進市政交通設施的各類立體綠化實施,主要包括墻面綠化、沿口綠化、橋墩綠化、護欄綠化等。3.一般片區分級推進公共建筑立體綠化一般片區分級推進公共建筑立體綠化 推動學校、醫院、政府辦公樓、體育館、展覽館、圖書館、文化館、音樂廳等既有公共建筑的屋頂綠化、墻體綠化工作,以公共設施立體綠化的示范效應帶動非公共建筑的立體綠化。21 (3 3)特色風貌規劃特色風貌規劃 綠意盎然的山水生態景觀綠地風貌。綠意盎然的山水生態景觀綠地風貌。整合山水自然資源,建立藍綠交融的生態網絡體系,讓城市回32、歸生態個性,構建“山清水秀、城綠共融”的生態空間環境。串珠成鏈的藍綠水岸景觀綠地風貌。串珠成鏈的藍綠水岸景觀綠地風貌。塑造藍綠交織的濱水生態帶,建立藍綠水岸交流空間,以綠為底,以水為脈,打造“碧水潤城、城水融合、全民共享”的活力水岸景象。友好宜人的現代都市景觀綠地風貌。友好宜人的現代都市景觀綠地風貌。營造健康、親切、舒適的生活化街區空間,實現“推窗見綠、漫步進園,綠意滲透、激發活力”,塑造高品質人居典范之地。創新活躍的特色主題景觀綠地風貌。創新活躍的特色主題景觀綠地風貌。引領綠色轉型發展,“好風景”促“新經濟”,塑造綠美清遠生態文明建設樣本。22 七、規劃實施保障 加強城市園林建設立法工作,在現有國家行政法規和地方管理規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有關規章制度,做到“依法建綠”。建立健全城市園林綠化行政執法機構,明確職能,行業管理到位,提高城市園林綠化藝術水平,嚴格把關。完善園林綠化人才培養與使用機制,加強全行業的科技普及和教育,提高全行業職工的業務素質。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環境形成多渠道的園林建設投資體系,對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給予土地、價格和稅收等方面政策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