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市公園體系規劃方案(2023-2035年)(草案)(2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6894
2025-03-17
25頁
18.38MB
1、 二二五年二清遠市公園體系規劃(2023-2035 年)規劃文本(草案)月 1 一、總則(1 1)規劃背景規劃背景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廣東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和總抓手”的工作部署,落實市委、市政府建設要求,聚焦清遠市高質量發展新要求,銜接清遠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清遠市綠地系統規劃相關要求,對公園體系作出總體安排和具體部署,支撐清遠打造均衡和諧、綠色安全、高效開放、美麗宜居的國土空間,加快實現“嶺南綠都、山水名城”的目標愿景。為構建更加和諧的城園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滿足清遠市人民群眾對優美環境的期盼2、和各類公園的需求,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和歷史擔當,把握新的發展方向,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根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要求以及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編制清遠市公園體系規劃(2023-2035 年)。(2 2)規劃地位與作用規劃地位與作用 本規劃屬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專項規劃,是清遠市公園規劃、建設、管理的綱領性文件。2 (3 3)規劃范圍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包括市域、中心城區和中心城區的四街一鎮(以下簡稱四街一鎮)三個層次。市域范圍為清遠市行政管轄范圍,總面積約 19035.48 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范圍銜接落實 清遠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包括清城區全域、清新區南部四鎮(太和鎮、太3、平鎮、三坑鎮、山塘鎮)的行政管轄范圍,總面積約 1891.21 平方公里。四街一鎮范圍包括清城區四街道(鳳城、東城、洲心、橫荷)及清新區太和鎮的行政管轄范圍,總面積約 478.09 平方公里。(4 4)規劃期限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 2023 年至 2035 年,近期為 2023 年至 2025 年;中期為 2026 年至 2030 年;遠期為 2031 年至 2035 年。(5 5)規劃原則規劃原則 生態優先,城鄉統籌。響應生態文明建設,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格落實生態保護要求,協調城鎮化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合理利用各類城鄉生態空間,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園體系,聯通城市內外生態空間4、,推進城市生態修復,發揮城市公園的生態固碳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人為本,公平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3 服務層級和生活圈建設要求配置各類公園,滿足不同服務人群的公園使用需求,完善各類公園配套設施,推動各類公園均衡布局,提供公平、公正、共享的公園游憩服務,構建體系完整、數量充足、類型豐富、服務完善的公園體系。系統布局,協同發展。以系統性思維為指導,結合城市空間格局和自然本底資源特色,構建多功能、多層次、網絡化的公園體系格局,統籌公園體系規劃與各類相關規劃的關系,發揮公園體系保護自然生態、改善城市環境、便于市民服務等綜合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園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5、因地制宜,彰顯特色。充分發掘清遠市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特征并將其融入公園體系中,加強清遠市地域特色文化與公園建設相結合,促進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激發市民的自我認同感與歸屬感,建設具有時代特征、體現城市風貌特色的公園體系。(6 6)目標目標愿景愿景 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建設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為總體目標,構建級配完備、類型多樣、布局均衡、功能豐富、特色彰顯、管理有力的市域公園體系,以藍綠結合、要素齊全、品質出眾、居民滿意為抓手,提升城市環境質量,推進人與自然深度融合,建設成為望山見水、百步入園的“山水名城、嶺南綠都”。4 近期至 2025 年,完善市域公園體系框6、架,中心城區城市公園級配較為合理,初步形成具有清遠特色的公園體系,重點推進中心城區城市公園建設。中期至 2030 年,市域城市公園級配與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基本建成環境宜人、水清岸綠、特色鮮明的中心城區公園體系,加快推進郊野公園建設,完善鄉村公園布局,公園開放共享水平和建設品質穩步提升,公園特色品牌建設和影響力進一步加強。遠期至 2035 年,全面建成生態宜人、體系完備、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市域公園體系,公園城市建設魅力顯著,全面實現綠色發展、安全韌性、均衡和諧、美麗宜居的“山水名城,嶺南綠都”建設目標。5 二、市域公園體系規劃(1 1)公園公園體系構成體系構成 為滿足新時期市民多元游憩需求,7、根據清遠近山親水本底特征,構建“四級四類”公園體系,四級,即市級、縣(市、區)級,鎮(街道)級、村(社區)級;四類,即城鎮集中建設區內的城市公園、村莊建設邊界內的鄉村公園、城鎮與村莊建設邊界外的郊野公園和自然公園,其中,城市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綜合公園綜合公園指功能豐富,適合開展各類戶外活動,具有完善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務設施的公園。綜合公園是清遠山水交織、藍綠印染、水城共生的人居環境建設成果的展示窗口,也是服務于全體市民和游客的綜合性戶外游憩基地。專類公園專類公園指具有特定內容或形式,有相應的游憩和服務設施,依據服務對象、活動類型和景觀風貌等因素劃分的公園類8、型。專類公園是響應“全民健身”“兒童友好城市”,反應清遠歷史文化、壯瑤文化、生態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公共活動場所。社區公園社區公園指用地獨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務設施,主要為一定社區范圍內居民就近開展日常休閑活動服務的公園。社區公園是清遠市 15 分鐘生活圈建設的配套空間,是社區居民開展各類日常游憩活動的保障空間。游園(口袋公園)游園(口袋公園)指用地獨立,規模較小或形狀多樣,向公6 眾開放,方便居民就近進入,具備簡單游憩設施的綠色開敞空間。游園(口袋公園)是清遠市 5 分鐘生活圈建設的配套空間,作為社區公園的補充,主要供給家門口、單位旁、購物中的短時休憩服務。鄉村公園鄉村公園指服務于村莊居民9、,結合鄉村公共活動場地、特色資源建設,具有一定園林環境和和必要服務設施的公園。郊野公園郊野公園指具有一定的自然生態基礎,用于保護自然或文化遺存,可開展休閑、健身、科普教育等活動,具備必要的服務設施的公園。郊野公園是表現清遠市近山親水獨特自然本底環境和詩意田園風貌的重要展示體驗地。自然公園自然公園指以自然和文化保護為主導功能,兼具提供自然科普、生態觀光、休閑游憩等服務功能的各類自然公園。7 (2 2)市域公園規模布局要求市域公園規模布局要求 以公園體系分類為基礎,依據各類公園的服務對象和服務功能,確定各類公園的規模、布局要求,構建分級配置的公園服務體系。1.綜合綜合公園公園:服務城市發展格局,完10、善功能配套:服務城市發展格局,完善功能配套 綜合公園供給城市綜合游憩服務,應結合城市空間格局進行統籌布局。新建綜合公園應依托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資源建設,選址在服務人口多、設施齊全、交通便利的地區,方便居民使用。完善已建綜合公園配套功能,推進現狀綜合公園功能、品質及治理全面升級,持續實施拆圍透綠,因地制宜增設慢行步道、體育游樂設施和自然教育設施等。2.專類公園專類公園:立足專項功能需求,體現城市特色價值:立足專項功能需求,體現城市特色價值 專類公園應結合城市發展和生態景觀建設需要設置,其中植物園布局應充分考慮區域生態環境基礎較好的區域進行布局,紀念性公園應與歷史文化要素分布相結合,兒童公園、體育11、健身公園的布局應結合居住用地分布確定,同時考慮對自然環境及人居環境的影響。3.社區公園社區公園:結合社區生活圈布局,保障便捷可達:結合社區生活圈布局,保障便捷可達 社區公園供給居民日常游憩服務,建成區內通過邊角地整理、見縫插綠等方式,增加社區公園數量,滿足日常休閑、娛樂、健身的需求,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新建地區可與社區公共服務8 設施、公益性設施相鄰設置社區公園,打造社區活動中心。社區公園應選址在城市大型居住區附近,與社區綠道、濱水地區、城市道路結合,與城市主次干道順暢銜接,便于居民使用。中心城區或其他人口密集地區,結合碧道建設、河道整治等工作,建設濱水型社區公園,完善游憩設施,創造開放共享12、的濱水空間。4.游園游園(口袋公園)(口袋公園):實現:實現 300 米見綠,滿足就近活動米見綠,滿足就近活動需求需求 充分發揮游園(口袋公園)對于建設綠美生態環境、方便居民就近活動的作用,加強布局均衡性,結合城市更新改造、違法建設拆除等工作,利用建筑退線空間、濱水空間、街旁空地、橋下空間等各類低效閑置用地,見縫插綠推動游園(口袋公園)建設,實現建成區居住用地步行 300 米見綠,營造綠美環境。堅持以周邊居民需求為導向,結合資源條件合理配置休閑娛樂、運動健身、兒童游憩、文化科普等場地和設施。游園(口袋公園)的入口設置應綜合考慮可達性、便捷性和安全性,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植物配置應兼具景觀和生態13、效益。彰顯嶺南文化、社區文化特色,增進居民的文化認同感。5.鄉村公園鄉村公園:完善鄉村公園布局,完善鄉村公園布局,提升村莊綠美環境提升村莊綠美環境 鄉村公園可結合村莊入口、活動廣場、風水林、古樹名木(群)、村內道路綠化和山林水旁綠化等布局,提升鄉村綠化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依托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特色鄉村和人文景觀資源建設鄉村公園,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進文化保護9 傳承。6.郊野公園郊野公園:整合整合城市城市近郊近郊自然生態及歷史文化自然生態及歷史文化資源,資源,促進資源促進資源保護性利用保護性利用 郊野公園應結合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文化遺存,布局在交通條件良好的中心城區邊緣,并具有一14、定規模,服務周邊城鎮組團。營造多元化的郊野公園活動場景,挖掘郊野自然生態及歷史文化資源價值,豐富生態服務功能。加強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對園內遭到破壞的生境進行修復,提升生態涵養、雨洪消納蓄滯、碳匯以及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規劃鼓勵鄰近城鎮集中建設區的郊野公園兼顧居民日常游憩需求,設置相應游憩活動場地與配套服務設施。10 (3 3)銜接落實銜接落實自然公園自然公園保護與利用要求保護與利用要求 銜接自然保護地體系,落實清遠市國土空間總體相關要求,以保護自然公園原生態或低人為干擾的自然環境為前提,滿足居民親近大自然的需求,兼具培育科普生態教育功能。圍繞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沙漠(石漠)公園等15、功能定位,引導各類自然公園分類發展,完善管護體系、應急救災體系、公眾服務體系,加強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投入,適度開展生態旅游,發展綠色經濟,實現自然資源資產保值增值。1.森林公園森林公園 堅持生態性、景觀性、經濟性原則,對森林公園內保存良好的優質的水源涵養林實施嚴格的保育措施。結合公園管理、監測、森林防火、生態科普宣教、生態旅游、居民生產等需求,積極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森林旅游與規模化農林經濟產業。塑造清遠森林公園品牌,實現“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森林小鎮”產業聯動、復合發展,相互促進。2.濕地公園濕地公園 推進河湖水系沿岸生態修復,提升物種豐富度,嚴格控制建設開發活動,加強濕地16、環境檢測,營造自然繁衍的棲息地。著重強化濕地公園與周邊城市社區之間的聯系,實現市民無障礙穿行,滿足動植物遷徙繁衍需求,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營造生動的城市景觀,突出野趣,完善步行游賞、騎行、觀光車、船游等11 不同游賞系統,強化科普教育功能。3.地質公園地質公園 推進地質遺跡保護工程建設及地質公園保護區建設,完善地質公園界碑、解說系統、科學普及、信息化工程等建設工作,提高地質公園內旅游項目和硬件設施的水平和層次。推動地質公園成為地區旅游綜合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公園的社會影響力,促進公園旅游品牌的發展壯大。4.沙漠(石漠)公園沙漠(石漠)公園 以廣東萬山朝王國家沙漠公園為核心,依托巖溶17、地質地貌景觀,積極開展石漠化生態修復,充分挖掘、利用公園內及周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完善公園內資源保護、科普宣教、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將公園建設成為整體形象突出、基礎設施完備、巖溶景觀獨特、地域文化濃郁、具有生態觀光、避暑度假、科普教育、戶外拓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石漠公園。12 三、中心城區公園體系規劃(1 1)公園公園布局布局優化優化 綠芯引領,構建城區綠芯引領,構建城區三大三大公園集群公園集群。依托飛來湖、松蘇嶺、燕湖新城等城市綠芯,發揮生態保育、景觀游憩、休閑健身、文化引導、雨洪管理等功能,以綠芯為引領,形成多元特色、生態游憩、宜居活力三大魅力公園集群,完善城市布局與功能,延續城園交18、融的城市格局,形成具有鮮明清遠特色的“綠色、均等優質生活圈”清遠樣本。翠環串聯,貫通環園相生的綠意空間翠環串聯,貫通環園相生的綠意空間。依托綠廊、綠道等構建生態翠環,以“長藤結瓜”的方式沿線布局多類型、多主題、多功能的城市公園和郊野公園,串聯三大公園集群,形成環城公園群、開放活力帶,增強生態功能和游憩功能。進一步推動城市公園融入區域生態格局,鏈接城市與自然,塑造高品質自然本底,錨固城區綠地系統,打造具有清遠特色的“翡翠項鏈”。圍繞“圍繞“五五邊”,優化各類公園布局邊”,優化各類公園布局。做好山邊、水邊、路邊、城邊和身邊公園建設,提供更多優質公園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要。13 (2 219、)特色特色公園公園塑造塑造 水綠融合,打造水系沿線帶狀公園水綠融合,打造水系沿線帶狀公園。推進水綠融合,展現嶺南園林的水美特色,將“水”與“綠”兩大自然要素有機結合,強化“水綠相伴”的綠地景觀,推進水系沿線綠地貫通成網,提高沿岸公園的貫通性和親水性,打造多層次的濱水空間和慢行體系,塑造生態藍綠網絡。文綠融合,彰顯文綠融合,彰顯城市文化魅力特色城市文化魅力特色。依托城區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觀,挖掘清遠城市文化內涵與地域特色,融合文化、藝術、休閑等多樣功能,建設多類型公園節點,形成山水基底與現代交融的生態水城都市風貌,打造山水魅力城市樣板。城綠融合,城綠融合,建設建設多層次山水多層次山水風景鏈風景鏈。20、加強北江、濱江、筆架河、大燕河等城市內水脈沿線的景觀塑造,強化季相植物配置、植物色彩搭配、喬灌木層次配比,加強日常管護,打造城市綠意景觀軸線,成為城區中第一道綠意水脈風景鏈。依托南山嶺、太和洞、江陂洞優質山水資源,推動自然資源和城市文化相結合,植入休閑、游憩等服務功能,為市民提供更多運動、活動場所,打造城區東部第二道活力生態風景鏈。依托城區外圍牙鷹山、回岐山、秦皇山等環城山脈,在突出生態保育功能的基礎上,賦予多樣化的主題和體育休閑功能,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閑游憩場所,為高質量建設城區外圍生態屏障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城區外圍第三道秀美山水風景鏈。14 (3 3)公園提質增量公園提質增量 1.固強補弱21、,固強補弱,品質提升品質提升 加快現狀綜合公園功能、設施改造提升,推進實施拆圍透綠及景觀品質提升,提升公園景觀彩化水平,打造城市公園典范,推動老公園煥發新活力。引導新建綜合公園復合化利用,擴展公園功能內涵,重點完善新建綜合公園的服務功能和游覽系統,引入休閑游憩、運動康體、兒童游戲、文化傳承、自然科普等游憩服務功能,體現城鎮自然環境和文化特色,加強新建綜合公園防災避險功能。2.豐富品類豐富品類,多元融合,多元融合 強化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特色保護,打造多元化的公園活動場景,彰顯城市特色與魅力。重點推進一批現狀專類公園優化升級,提升區域文化傳承影響力。與城市綠道、濱水地區相結合,通過濱水區域的保護與22、開發,城市綠道功能拓展,增加濱水型和綠道型社區公園,完善游憩設施,創造連續性、共享性、開放性的社區公園。3.便民均衡,便民均衡,全面覆蓋全面覆蓋 老城區公園布局以“小、多、勻”為基本原則,滿足居民的休閑活動需求;新城區強化大型公園綠地及重要帶狀公園建設。重點以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作為公園服務半徑的補充提升,并根據自然資源保護與服務需要,增補郊野公園、綜合15 公園和專類公園,提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出行層次的休閑游憩需求。4.見縫插綠見縫插綠,增綠筑增綠筑園園 老城區通過“疏解還綠”“閑置增綠”“立體拓綠”等多種方式提升城市綠量。鼓勵通過“拆房建綠、拆違建綠”等方式23、,將街頭巷尾的非規劃綠地改建為游園(口袋公園),向公眾開放。新城區主要依托公共服務設施、公益性設施設置公園,提升區域活力,提高公園服務覆蓋范圍,滿足城市居民日常休閑、娛樂、健身等需求。16 (4 4)公園分類建設指引公園分類建設指引 1.綜合公園建設指引綜合公園建設指引 結合城區發展格局,高標準建設綜合公園,推動公園綠地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綜合公園的建設應體現“山水城市”的特色景觀風貌,形成功能豐富、設施完善、適合于公眾開展各類活動的連片綠色開敞空間。2.專類公園建設指引專類公園建設指引 規劃構建專類公園體系,強化專類公園特色營造,打造活力公園場景,滿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公園使用需求。按專類公園24、的主導功能,中心城區專類公園進一步分為體育健身公園、植物園、紀念性公園、其他專類公園。3.社區公園建設指引社區公園建設指引 結合 15 分鐘社區生活圈布局社區公園。大型社區公園設置健身休閑區、兒童游戲區、安靜休息區、運動區、文化科普區、舞臺廣場區等功能區,具有完善的服務設施配套。小型社區公園設置健身休閑區、兒童游戲區、安靜休息區、運動區等功能區,具備一定的服務設施配套。4.游園游園(口袋公園)(口袋公園)建設指引建設指引 結合 5 分鐘社區生活圈布局游園(口袋公園)。在商業中心、居住區、中小學校等人口集中活動區域,結合其附屬綠地、道路沿線的小型公共開放空間,構建形態多樣、類型豐富的游園(口1725、 袋公園)。游園(口袋公園)宜結合周邊人群的使用習慣,以創造尺度適宜、設計人性化、利用率較高的活動空間為主,設置健身休閑區、兒童游戲區、安靜休息區等功能區,具備基本的服務設施配套。5.郊野公園郊野公園建設指引建設指引 郊野公園應重點培育符合自然野趣特征的自然教育、戶外拓展、野營露宿、農事體驗、徒步遠足等游憩功能,并配套相應設施,滿足游人親近自然的需求。18 四、四街一鎮分期建設規劃(1 1)規劃策略規劃策略 提升現狀公園服務能力。提升現狀公園服務能力。以現狀公園服務能力評估為基礎,重點完善公園綜合服務能力,針對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功能場地設施、景觀生態環境和開放可達程度等四個方面進行改造提升,著26、重提升公園品質及服務質量。補齊社區公園補齊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建設、游園(口袋公園)建設短板。短板。與城市更新行動相協同,以老城區為重點,推進以社區公園為主的居住區公園建設,為周邊社區居民提供基礎活動、娛樂場地,著重布置日常兒童、體育、建設活動設施。彰顯清遠地域特色。彰顯清遠地域特色。在現狀公園的更新改造和各類公園的新建中,注重與清遠山水城市特色、歷史文化特色相結合,加強公園文化體驗功能,突顯清遠市“山水名城、嶺南綠都”地域特色。(2 2)分期建設分期建設目標目標 1.近期目標近期目標 近期建設以增量提質為主要目標,推進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建設,完善公園體系框架,初步形成27、具有清遠特色的公園體系。2.中期目標中期目標 基本建成環境宜人、水清岸綠、特色鮮明的公園體系,促進19 公園建設與城市文化、環境建設高度協調,穩步提升公園開放共享水平和建設品質,加快推進郊野公園建設,公園特色品牌建設和影響力進一步加強。3.遠期目標遠期目標 全面建成體系完備、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公園體系,實現類型多樣的公園布局、層次豐富的公園景觀、品質優異的公園建設,充分彰顯嶺南山水園林城市的獨特魅力。(3 3)近中期建設計劃近中期建設計劃 公園集群建設計劃。公園集群建設計劃。加快推進以飛來湖公園、松蘇嶺公園、中央公園為核心的三大公園集群建設,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公園群,完善公園群片區一28、體化設計。重點提升核心公園功能品質并引導形成互補聯動,增強公園群內外慢行連通性與舒適性,打造與片區定位相符的主題品牌特色,促進城園融合發展。公園公園活力提升活力提升計劃計劃。近期重點提升一批完善體育運動類服務設施、融合人文歷史元素、開展多元公園活動,全面提升公園環境及服務品質。全面推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進一步加強公園露營管理,在新建公園中優化露營場地配套服務建設。植入強參與、強體驗的“公園+”新業態新消費場景,融入歷史、文化、民俗、商業以及藝術等功能,以公園為載體舉辦文化、科普、教育、親子等公眾活動。兒童友好公園建設計劃兒童友好公園建設計劃。銜接清遠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開20 展兒童友好公園試29、點推廣,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特點,因地制宜設置親近大自然、啟發創造性的兒童游戲空間和游樂設施。結合公園類型進行適兒化建設或提升改造,城市和郊野公園內設置游戲區和游憩設施,增加兒童戶外活動的自然空間;在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及游園(口袋公園)中拓展充足的兒童游戲場地;利用城市橋下空間、街角空間增加適老適兒的設施,打造小而精的兒童友好公園。共建花園計劃共建花園計劃。激發和引導公眾參與口袋公園的選址、設計、建設和維護,鼓勵將居住社區內的閑置用地、城市街道的邊角用地由市民共創、共建、共管的形式打造為共建花園,營造凝聚民眾共識,增進家園情懷的氛圍。鼓勵單位拆圍透綠、開放附屬空間,推動學校、醫院、圖書館、30、劇院、體育館等服務設施附屬綠地共建共享,讓更多的綠地對公眾開放。21 五、規劃實施保障 建立規劃、住建、水利、農業等多部門協同機制。建立專職化、專員化的公園建設管理人才隊伍,保障公園建設管理的人員投入,并定期對建設管理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完善公園建設、保護與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健全城市公園體系,保障和推動城市公園體系規劃的順利實施。完善公園與綠地建設任務分解與監督考核機制,制定公園建設實施方案及年度行動計劃。建立公園發展體檢與評估制度,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與反饋。采取規劃宣講會、宣傳板展示、網絡公示等多種形式向全市居民進行清遠公園體系規劃宣傳,加強公園建設宣傳,提高清遠城市公園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