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愷高新區排水專項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1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6897
2025-03-17
12頁
611.92KB
1、仲愷高新區排水專項規劃(仲愷高新區排水專項規劃(2021-2035)(公示稿公示稿)仲愷高新區城鄉建設和綜合執法局仲愷高新區城鄉建設和綜合執法局2025年年3月月i目錄目錄第 1 章規劃背景和規劃總論.11.1規劃背景.11.2規劃主要內容.11.3區位位置.11.4規劃原則.21.5規劃范圍.21.6規劃期限.21.7規劃目標.2第 2 章污水工程規劃.32.1排水體制.32.2規模預測.32.3污水處理廠規劃.32.4污水管網規劃原則.42.5污水管網規劃.5第 3 章雨水工程規劃.53.1規劃標準.53.2雨水排水分區規劃.63.3雨水規劃原則.73.4暴雨強度計算.83.5雨水管網規劃2、.9第 4 章保障措施.91第第 1 章章規劃背景和規劃總論規劃背景和規劃總論1.1規劃背景規劃背景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問題頻繁發生,暴露出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化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尤其在排水標準、內澇防治系統和預警應急措施等方面存在不足。仲愷高新區作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受城市化進程影響,雨水管網系統荷載增加,內澇風險加劇。與此同時,國家對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和排水設施建設的要求不斷提高,近年發布的相關標準和通知進一步明確排水系統的規劃、建設和管理要求。然而,仲愷高新區現有的排水專項規劃已難以滿足國家最新標準,亟須更新和優化,以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1.2規劃規劃主要內容主要內容本次規劃將3、在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指導下,銜接相關專項規劃,全面分析仲愷高新區排水設施建設現狀及問題,解讀并評估排水相關規劃,科學預測污水量并合理確定污水系統規劃規模,優化市政污水系統布局。同時,結合雨水和防洪排澇設施現狀,劃分雨水分區,系統規劃雨水管網。并編制近期建設規劃,提出保障措施,確保排水系統規劃順利實施。1.3區位位置區位位置仲愷高新區因位于廖仲愷先生的故鄉而得名,是國家級高新區之一,于 1992 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仲愷高新區位于深莞惠區域核心,南靠深圳,西接東莞,毗鄰廣州、香港。仲愷高新區交通便利,內有2惠深、惠河、廣惠、莞惠高速公路,京九、惠澳鐵路,臨近廣州、深圳、香港機場以及惠州港。14、.4規劃規劃原則原則本次規劃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尊重現狀、利用現狀,充分整合仲愷高新區現有排水設施;二是以問題為導向,針對現狀雨污合流、處理能力不足、易澇風險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三是強調穩定可靠、低碳先進,構建安全穩定的排水系統,滿足城市正常運行和極端狀況下的需求;四是注重合理布局與區域協調,優化排水設施與周邊市政設施的結合;五是確保規劃成果具有可落地性和強實操性,指導后續項目實施;六是堅持遠近結合、適度超前,滿足遠期雨污水排放需求,實現廠站及管網的統一規劃與分期實施。1.5規劃范圍規劃范圍本規劃范圍為惠州仲愷高新區,包括惠環街道、陳江街道、潼僑鎮、潼湖鎮、瀝林鎮及潼湖濕地,總規劃面積約 3365、 平方千米。1.6規劃規劃期限期限規劃期限為 20212035 年;近期至 2025 年,遠期至 2035 年。1.7規劃目標規劃目標規劃目標是落實國家、省、市最新政策文件要求,提升仲愷高新區污水系統的承載能力和運行穩定性,構建與新時期生態環境相匹配、3符合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的排水系統。同時,完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顯著增強排水防澇能力,確保能夠有效應對內澇防治標準內的降雨。第第 2 章章污水工程規劃污水工程規劃2.1排水體制排水體制本次規劃結合仲愷高新區實際情況,以及惠州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23 年)和其他規范標準要求確定,仲愷高新區新建、改擴建區域排水系統堅持雨、污分流排水體制,對現6、狀已建成的合流管道逐步改造,對暫不具備改造條件的,建設截流管、分流井等,實行截流式分流制。2.2規模預測規模預測依據惠州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23 年)、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282-2016)、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318-2017),污水設施配套規模重點考慮城市污水規模、地下水滲入規模和納入污水處理廠處理的初期雨水規模。經計算,本次規劃預測遠期城市污水量約為 40.5 萬立方米/日,地下水滲入量約為 4.0 萬立方米/日,雨季初期雨水處理需求約為 11.6萬立方米/日,合計全區污水處理需求總量約為 56.1 萬立方米/日。2.3污水處理污水處理廠規劃廠規劃按照“沿河串7、珠、集散結合、均衡布局”總體規劃布局思路,至規劃期末,仲愷高新區共規劃建設污水處理廠 9 座,其中現狀保留污4水處理廠 3 座,規劃擴建污水處理廠 6 座,規劃處理總規模達 56.5萬立方米/日,各污水處理廠規劃規模及布局如下。仲仲愷高新區污水處理廠規劃布局圖愷高新區污水處理廠規劃布局圖2.4污水管網規劃原則污水管網規劃原則彈性預留:提升污水干管網系統的收集水平和排放過流能力,污水管管徑應適當留有余地,管徑原則上按照規劃污水量乘以 1.5 的彈性系數計算確定。尊重現狀:充分尊重現狀污水干管,盡可能利用現有管道;結合已有規劃成果,在充分復核和評估已有規劃提出的污水干管網規劃方案的基礎上進行本次規8、劃方案的優化。5雨污剝離:對現狀有條件改造的雨污合流區域,將現狀合流管保留為污水管,同時新建雨水管網,實現雨污分流,遠期或遠景將沿河截污管涵作為初期雨水轉輸或污水的應急調配通道。經濟合理:充分結合地形地勢和規劃豎向情況,盡量減少管渠的埋設深度,盡量采用重力流,減少污水的壓力提升量,以保證規劃的經濟性和可實施性。完善提升:針對污水主干管線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污水主干管線系統完善和提升方案。分級管控:污水主干管網系統應按規劃實施,地塊及村莊內部接出的雨污水管網標高、管徑等,應與市政污水管網系統銜接。2.5污水管網規劃污水管網規劃本次規劃充分尊重現狀污水干管,盡可能利用現有管道,對現狀有條件改造9、的雨污合流區域,將現狀合流管保留為污水管,同時新建雨水管網,實現雨污分流,充分結合地形地勢和規劃豎向情況,盡量減少管渠的埋設深度,盡量采用重力流,減少污水的壓力提升量,以保證規劃的經濟性和可實施性。第第 3 章章雨水工程規劃雨水工程規劃3.1規劃標準規劃標準根據惠州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23 年)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50014-2021)和仲愷高新區建設項目排水設計及驗收審查技術指引(試行),一般地區采用 35 年一遇,新建重6點地區(如人工智能產業園、潼湖生態園)和重要區域(如幼兒園、學校、醫院、政府行政中心、交通樞紐及商貿聚集區等)采用 510年一遇,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廣場等采用 210、030 年一遇。另外,對于近期已建成且達標的雨水管渠不做改造要求,遠期結合城市發展建設需求進行改造,可依據本次排水規劃方案及標準進行改造。3.2雨水排水分區規劃雨水排水分區規劃1.規劃原則排水分區的劃分除依據地形地貌因素外,還受現狀排水管網敷設情況、城市建設情況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城市建成區排水分區的劃分應遵從以下原則。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排水分區的劃分應充分利用地形和水系,同時結合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城市排水受納水體位置、相應區域的排澇設施等進行劃分,盡量能以最短的距離并且依靠重力的方式使雨洪及時排入就近水體。高低分開,內外分開:排水分區高低分開即保證等高截流,同時11、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避免將地勢較高、易于排水的地段與低洼地區劃分在同一排水分區。排水分區內外分開即劃分排水分區時使洪、澇分開,避免上游洪水入侵,同時將河(湖)、田分開。2.規劃排水分區結合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惠州市潼湖流域防洪排澇整治規劃(20202035 年),將仲愷高新區劃7分為 5 個一級排水分區:分別為觀洞流域片區、潼湖上游、潼湖中游、潼湖下游、古坳片區;依據地形和水系,同時結合城市規劃用地布局、排水防澇系統分區等共劃分 35 個二級排水分區。規劃二級排水分區圖規劃二級排水分區圖3.3雨水規劃原則雨水規劃原則根據城市規劃和建設情況統一規劃,充分利用現有市政12、設施,并與遠景發展相結合,注重規劃的可實施性,規劃末期新開發區及城市更新區域建設成為完善的分流制雨水排水系統。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充分利用現狀水體和天然沖溝調蓄雨水,雨水排放與防洪排澇工程相結合,利用地形,盡量重力自流排放雨水,減少規劃雨水提升泵站的數量及規模。8現狀個別地勢低洼的舊村地塊,隨著城市更新改變地勢高程,解決區域內澇,避免設置排澇泵站。雨洪分流,避免山洪進入城市排水系統,對于靠近山區的城市建設區,應考慮在建設區周圍設置截洪溝,并將截留的山洪水就近引入水體,盡量避免進入城市排水系統。復核流域內排水主干管渠系統,綜合采用調蓄、滯流等措施提升主干管渠系統設計標準,保證排水主干通道排水順暢13、,減緩內澇風險,同時,避免大拆大建,減少政府投資浪費。對于以管網改造為主的易澇風險區防治規劃,優先采用減小匯水面積、截流、新增排水通道的方式進行。3.4暴雨強度計算暴雨強度計算根據惠州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23 版),本規劃雨水管渠流量公式計算流量采用以下公式計算:式中:q暴雨強度(升/秒公頃);P設計暴雨強度重現期(年);t降雨歷時(分鐘)。93.5雨水管網規劃雨水管網規劃按照規劃設計標準和規劃原則,結合各個排水分區的實際情況,本次規劃主要從完善排水主干管渠、完善新建片區管網、改造易澇風險區管網三方面進行雨水管網系統的規劃。完善排水主干管渠。利用水力模型評估、設計、計算排水主干管渠,并14、結合易澇風險區治理,開展雨水主干管渠完善規劃,保障排水主干網絡系統排水能力充足,確立仲愷高新區各個流域骨干排水管渠系統。完善新建片區管網。在確立排水干管(渠)系統布局規劃基礎上,采用水力模型設計新建片區管網,以管網充滿度作為設計標準,模型計算確定雨水管網規模。完善易澇風險區管網。對于管網排水能力不足導致的易澇風險區,基于水力模型識別瓶頸管段,通過管網改造完善,減輕或消除易澇風險。至規劃末期,仲愷高新區規劃新建雨水管渠 576 千米,規劃改擴建雨水管渠 76 千米。第第 4 章章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了排水系統安全保障機制,強化排水用地規劃管控,統籌排水管網建設,確保設施安全與用地15、落實。技術保障方面,通過建立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加強市政管線信息管理、推進新技術研究和多手段管線改造,提升地下管線安全水平,完善三防10信息化建設,構建管網在線監測系統及無人值守系統,推動低碳綠色運行,實現污水管網低水位運行,加強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泥資源化處置技術研究。組織保障方面,強化統籌協調,建立規劃聯動機制,構建“源廠網河”一體化治理體系,完善工業園區排水檢測、管網綜合運維和河流智能管護機制。經濟保障方面,明確政府作為投資和管理主體,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合理籌劃財政資金,激勵社會資金參與,實現多渠道資金籌集,推動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和維護。在社會保障方面,仲愷高新區通過加強排水防澇知識宣傳教育,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活動,提升公眾防災意識和應急能力,組織災害管理人員培訓,完善救災預案演練,增強應急響應能力。針對超標雨水排水安全保障,結合城市規劃布局建設滯洪區和調蓄池,完善預警機制,加強應急管理和設施養護,確保超標降雨時積水快速排除,保障城市排水安全。同時,制定城市積水區域的人員撤離與安置、重要建筑保護等相關預案,全方位提升城市應對極端降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