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城關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3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7027
2025-03-19
36頁
26.18MB
1、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強化“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有效傳導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國土空間規劃目標與指標要求,參照青海省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關于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部署安排,編制城關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城關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對青海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西寧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落實和深化,是城關鎮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也是編制城關鎮詳細規劃、專項2、規劃的基本依據。凡在規劃范圍內涉及國土空間開發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的各項政策、規劃的制定,均應符合本規劃。PREFACEn 前 言01 規劃總則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范圍和期限02 戰略目標總體定位規劃目標發展戰略03 空間布局與結構總體格局底線約束04 完善要素支撐體系城鎮發展格局村莊分類布局產業發展引導歷史文化保護特色風貌塑造05 鎮政府駐地規劃功能結構用地布局道路交通規劃綠地景觀規劃商業功能引導城市設計引導06 綜合支撐體系綜合交通規劃公共服務規劃市政設施規劃防災安全規劃07 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土整治生態修復08 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規劃傳導實施保障 CONTENTSn 目 錄規劃原則規劃范3、圍和期限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6月對于青海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民族團結、共同富裕,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對青海負責、對國家負責的擔當,全方位推動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國土空間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城關鎮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奮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城關鎮發展新篇章。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底線約束,綠色發展 以人為本,品質提升 城4、鄉協調,布局優化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 公眾參與、社會協同01 規劃總則01 規劃總則1.3 規劃范圍和期限包含,總面積。重點突出國土空間格局、空間用途管制、底線約束、鎮村體系、綜合支撐體系、區域協同、自然資源要素保護與利用等內容。劃定鎮區研究范圍,總面積。其中鎮區內城鎮開發邊界規模。側重用地布局、結構優化、住房建設、設施安排和特色風貌引導等內容。規劃范圍城鎮開發邊界范圍鎮區研究范圍規劃期限規劃基期年近期目標年規劃目標年遠景展望年01 規劃總則01 規劃總則規劃目標發展戰略總體定位2.1 總體定位01 規劃總則02 戰略目標2.2 規劃目標落實國土空間“三區三線”管控,形成“一主兩副,兩軸兩帶”5、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總體格局。生態保護紅線得到嚴格落實,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基本完成。人口集聚疏散更加有序,鎮域人口約2.1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5%。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城鄉人居環境逐步改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本實現,農業、生態、城鎮三大空間協調發展,鎮域人口達到2.3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5%,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97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3.3143萬畝。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大幅度提升,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城鎮。通過高水平治理,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生活,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6、現。近期目標遠期目標遠景展望02 戰略目標2.3 發展戰略強化底線保衛綠色安全國土空間集約高效產銷結合以文促旅優化布局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完善生產加工物流體系提升旅游服務綜合品質打造活力宜居特色小鎮01 規劃總則02 戰略目標底線約束總體格局3.1 總體格局構造“”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鎮政府駐地兩個中心村:上寺咀村、大莊村G341產城融合發展軸、G227區域協同發展軸黑林河濱水濕地景觀帶、寶庫河生態濕地保護帶01 規劃總則03 空間布局與結構3.2 底線約束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將質量較高、集中連片、便于耕作的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依據上位規劃,城關鎮落實耕地保有量面積,落實永久基7、本農田面積為。依據上位規劃,城關鎮。為防止城鎮盲目擴張和無序蔓延,加強城鎮用地管制,城關鎮落實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村莊建設邊界以現狀底圖為基礎,結合各村莊實際用地需求,劃定村莊建設邊界。03 空間布局與結構村莊分類布局城鎮發展格局歷史文化保護產業發展引導特色風貌塑造鎮域城鎮化率水平:04 鎮村統籌規劃鎮域常住人口:鎮政府駐地常住人口:到2035年4.1 城鎮發展格局1個鎮區:城關鎮鎮政府所在地,包含7個行政村:2個中心村:12個基層村:04 鎮村統籌發展4.2 村莊分類布局城郊融合類(2個):綜合考慮就地城鎮化和村莊發展需求,允許一定規模的新增建設用地。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8、。集聚提升類(4個):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推進和改造提升,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護保留鄉村風貌,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特色保護類(3個):適當增加建設用地,允許通過空間整合進行建設用地范圍的調整。積極挖掘村莊歷史文化資源,保持鄉村風貌和文化特色。穩定發展類(12個):按照村莊實際需要,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原則,統籌安排各項建設。04 鎮村統籌規劃4.3 產業發展引導一核:三心:四片區:主體為“青海湖之夜”以及黑林河兩側的商業街,以零售、餐飲、住宿、文創、休閑為主。主要包括西關村、城關苗圃。將中部、南部的7個村莊設置為生豬肉牛養殖區,包括李家磨村、上寺咀村、下寺咀村、城關村、西門村、東門村9、好來村。將城關鎮西部的8個村莊設置為蔬菜苗木養殖區,包括塔哇村、張家莊村、貝寺村、大莊村、陽坡莊村、柳村莊村、龍曲村、上毛佰勝村。將城關鎮東部的4個村莊設置為農產品加工物流區,包括沙巴圖村、鐵家莊村、林家臺村、下毛佰勝村。形成的產業結構04 鎮村統籌發展城關鎮共有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城關文廟、楊家城城址上崖根遺址、大通縣烈士陵園、冶家莊遺址、塌山遺址明確城關鎮文保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4.4 歷史文化保護在“保護優先”的基礎上,對歷史遺產進行深入挖掘,結合城關鎮、大通縣、青海地區的特色,著力打造與之對應的實體場所,提供歷史文化的展示和交流平臺。04 鎮村統籌規劃4.10、5 特色風貌塑造北部山地自然風貌區中部田園鄉村風貌區南部現代城鎮風貌區123應保護山體天際線輪廓與村莊之間的視廊關系,切實保護天然林草增強區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形成山水相依、林草相融的自然風貌。尊重鄉村山水格局和自然脈絡,順應村莊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環境,保護林田交融的聚落形態,塑造高品質、特色化鄉村人居風貌。運用城市設計手法,依托自然山水格局,融合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優化城市空間形態。注重高度和體量的變化,合理控制城鎮開發強度,建筑立面應注重色彩搭配和細節處理,構建優美的城市天際線。用地布局功能結構綠地景觀規劃道路交通規劃商業功能引導城市設計引導05 鎮政府駐地規劃城關鎮11、鎮政府旅游服務中心、商貿服務中心、物流集散中心G341產城融合發展軸 黑林河濱水濕地景觀帶、青海湖之夜文化旅游發展帶5.1 功能結構5.2 用地布局01 規劃總則05 鎮政府駐地規劃綜合考慮城鎮開發邊界、近期建設項目,以及周邊的高速、國道、永久基本農田等限制性因素,確定城關鎮主要發展。發 展 方 向發 展 規 模在本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鎮區研究范圍北至安置區,南至南環城路,西至上毛佰勝村,東至城關糧站應急倉庫。確定鎮區研究范圍總面積其中鎮區內城鎮開發邊界規模預測至2025年,鎮政府駐地常住人口,實際管理服務人口。預測至2035年,鎮政府駐地常住人口,實際管理服務人口。05 鎮政府駐地規劃5.12、3 道路交通規劃主干路橫斷面示意圖(30米)次干路橫斷面示意圖(24米)次干路橫斷面示意圖(18米)支路橫斷面示意圖(12米)打造三級路網體系,構建的骨干路網5.4 綠地景觀規劃打造“”的景觀結構05 鎮政府駐地規劃5.5 商業功能引導5.6 城市設計引導依托兩大商業核心,帶動周邊商業繁榮發展。05 鎮政府駐地規劃公共服務規劃綜合交通規劃防災安全規劃市政設施規劃06 綜合支撐體系6.1 綜合交通規劃城際鐵路:,由西寧至茶卡,在城關鎮內穿過好來村、上毛佰勝村,在城關鎮不設站。高速:,由互助至海晏,橫穿城關鎮南部多個村莊。在城關鎮東南部設置1個高速出入口。國道:。在原路基礎上擴建加寬,提升服務能力13、和服務品質。縣道:保留現狀縣道X105、X107、X110。規劃,強化鎮域內部各村莊的交通聯系。6.2 公共服務規劃類別設施鎮區中心村基層村教育設施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特殊教育醫療衛生設施醫院衛生所婦幼保健院防疫站文化娛樂設施圖書館農家書屋影劇院青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室外健身場地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活動室福利保障設施敬老院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商業服務設施集貿市場便民農家店06 綜合支撐體系注:表示必設項目;表示選設項目;表示不設項目。給水 保留現狀1處自來水廠,位于鎮區西部。水廠設計規模為0.4萬噸/日。鎮區外其他村莊可采用水塔、蓄水池等形式引水。排水 保留現狀1處污水處理廠,并在其北部進14、行擴建。規劃總設計規模不低于1.0萬噸/日。供電 鎮域內新建1處110千伏龍曲變電站,保留現狀35千伏變電站,位于鎮區北部。通信 推進5G基站建設項目,結合鎮區和村莊的信號覆蓋情況,逐步實現4G補盲、5G覆蓋工程。燃氣 規劃1處天然氣門站,位于鎮區西部。構建“以管輸天然氣為主,液化石油氣過渡”的氣源格局。供熱 鎮區內供暖逐步采用“以區域鍋爐房集中供熱為主,清潔能源分散供熱為輔”的城鎮集中供熱體系。環衛 鎮域內垃圾經轉運后,統一運至西寧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位于大通縣長寧鎮西部。殯葬 按照“控制存量、適度增量、生態節地”的原則,合理規劃殯葬設施。06 綜合支撐體系6.3 市政設施規劃6.4 15、防災安全規劃06 綜合支撐體系消防:規劃在城關鎮鎮區東北部,新增1處二級普通消防站。各村莊可結合主要建筑物、公共場所、打谷場所等,設置消防必備設施。防洪:劃定洪澇風險控制線75.98公頃,主要位于黑林河、寶庫河、沙岱河。其中黑林河防洪標準為10-20年一遇。沙岱河20年一遇,寶庫河10年一遇。山洪防洪標準按10年一遇設計。抗震:鎮域內公園、廣場、停車場、防護綠地等,作為鎮域內應急避難場所。利用國道G341、G227作為鎮域應急救援通道,其他鎮域道路作為應急疏散通道。公共衛生安全:擴建大通縣第二人民醫院,作為鎮域的救護中心。統籌設置傳染病相關公共衛生用地和應急疫情防控用地,包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6、隔離點、救治點等臨時設施用地。生態修復國土空間綜合整治07 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7.1 國土整治農用地整治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完善田間道路系統,加強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增強農田防洪抗旱能力。改善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建設用地整治推進城鎮低效用地的盤活利用。強化批而未用、閑置土地的處置力度,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有序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因地制宜、規范有序地推進部分“無人村”“空心村”“地質災害風險村”等村莊建設用地騰退和復墾。人居環境整治積極推動森林、濕地、綠地、公園建設,提升藍綠空間占比。加強衛生環境治理,推進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完善雨污分流改造,加強垃圾17、收集轉運處理設施配置。優化城市綠地布局,建設綠道綠廊,使城市森林、綠地、水系、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7.2 生態修復水系及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對黑林河、寶庫河、沙岱河進行生態保護與修復,在保護現有濕地的基礎上,營造人工植被,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退化前的生態和功能,提高濕地生物多樣性,恢復湖泊良性生態系統,增強湖泊、濕地的水源涵養功能,保障水質安全。以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為重點,改變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惡化的人為破壞活動,保護和建設好丘陵山地的防護林體系,提高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的能力。草原生態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修復水土流失防治工程開展大莊村礦山環18、境綜合整治,采取降坡覆土,掛網噴播、種植藤本植物等工程與生物措施進行恢復,并使恢復后的礦山立面與周圍景觀相協調。以林地、草地水土流失治理為重點,集合雨水集蓄利用、徑流排導、泥沙沉降等措施,增加地面覆蓋防護,開展坡溝兼治的坡耕地、溪溝整治,坡面修建梯田,配套小型蓄排引水工程,切實提高城關鎮河流綜合防災減災能力。07 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實施保障規劃傳導08 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8.1 規劃傳導城關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村莊規劃詳細規劃交通專項規劃市政專項規劃綜合防災專項規劃生態修復專項規劃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大通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城鎮開發邊界內8.2 實施保障數字智治機制評估調整機制 規劃監督機制 公眾參與機制政策配套機制組織保障機制公示時間2024年7月8日到2024年8月7日,共30天。公示方式網站: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http:/公眾號:大通融媒公眾意見提交途徑電子郵箱:郵寄地址:大通縣自然資源局城鄉規劃服務中心郵編:810199 (郵件標題或信封封面請注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城關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意見建議”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