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縣石門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稿)(2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7048
2025-03-19
29頁
12.29MB
1、金溪縣石門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前 言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江西省委、省政府,撫州市委、市政府,金溪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石門鄉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金溪縣石門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立足發展新階段,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江西省委十五屆四次全會精神、撫州市委五屆五次全會精神,牢牢把握“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主動策應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實施“五大戰略”,充分落實金溪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對石門鄉的指引,按照“黨建引領、板塊崛起、多點融合、全民幸福”的戰略部2、署,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金溪篇章。本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突出生態文明綠色理念、注重歷史文化傳承,順應新時代國土空間治理要求,統籌構建石門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高標準建成高質高效、宜居宜業、文化自信的精品鄉鎮。本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目錄01 規劃總則與目標02 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03 加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4 推進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05 完善要素支撐體系06 提升集鎮品質07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n 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n 規劃范圍與規劃期限01 規劃總則與目標0101 規劃總則與目標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3、施的戰略部署,根據省、市、縣層面提出的規劃編制要求,明確本次規劃目的與規劃原則,確定規劃的期限、范圍與層次。1.1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共江西省委十五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發展與安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國土安全,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城鎮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以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控制線為基礎,落實上位發展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相關要求,優化4、全域國土空間格局,推進國土空間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1.2 規劃原則1底線管控,節約集約2以人為本,品質提升3上下結合,強化實施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5多規合一,智慧規劃6共建共治、共享發展0201 規劃總則與目標1.3 規劃范圍規劃分為鄉域和集鎮兩個層面。鄉域層面:石門鄉行政區域范圍,轄11個行政村,分別為石門村、下彭村、武廣村、白沿村、公塘村、長興新村、禮莊村、鄒家村、靖思村、東京村、長興村,全鄉域面積9270.32公頃。集鎮層面:集鎮規劃范圍包括石門村、長興新村和禮莊村部分,面積為251.26公頃,其中,城鎮開發邊界面積52.87公頃。重點完善用地布局、住房建設、設施安排和特5、色風貌引導等規劃內容。1.4 規劃期限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2035年。近期規劃為2021年2025年;遠期規劃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03n 總體定位n 發展目標n 發展戰略02 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n 落實“三條控制線”n 優化鄉域總體格局0402 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 落實國家、省、市、縣戰略,細化落實撫州市、金溪縣的規劃目標要求,打造石門鄉全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把石門鄉建設成為金溪縣南部的生態屏障、撫河農業生產帶上的生態糧倉和撫州市彰顯古村文明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開拓石門鄉“生態靚鄉、產業興鄉、統籌優鄉、宜居美鄉”的新局面。2.1 總體定位2.2 發展目標06、502 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2.3 發展戰略 強化交通,突破瓶頸1 積極入圈,融合發展2 石門鄉位于金溪縣西南部,處于撫州市、金溪縣和南城縣交接腹地,并受制于撫河,交通不便,現狀交通狀況是制約石門鄉發展的一大因素。石門鄉應打通南北通道加強與金溪及周邊縣城和鄉鎮的聯系,抓住撫河內河航運的有利條件,改善水陸交通條件,提升區位價值。石門鄉位于撫州市、金溪縣和南城縣交接腹地,距離金溪縣、南城縣和撫州市的直線距離分別為15公里、25公里和35公里。石門鄉應積極融入金溪縣和撫州市發展圈層,發揮自身生態、景觀、古村落等優勢條件,盤活低效用地,引入周邊市縣人才資金打造特色鄉村產業。石門鄉撫州沿岸生態保護帶和武夷7、山脈綠色生態屏障交匯處,南部有廖坊國家濕地公園。在人文上有石門鄉、橫源村和靖思村等傳統古村落,兼具平原、丘陵、山地、河流等豐富的自然景觀。石門鄉應在農業上打響生態牌,融合鄉村旅游,打造休閑旅游品牌,彰顯生態優勢和人文傳承特色。將石門鄉自然要素有機融合到鄉村建設中,完善集鎮到村莊的道路等基礎設施,促進鄉域、集鎮和村居之間的社會經濟聯系;完善基層醫療、基礎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城鄉公共服務設施一體化配置,實現基本公共設施的均等化配置。將生態和產業、生態與旅游、生態與城鎮、生態與交通等有機融合在一起,推動整體區域高品質生態綠色崛起。整合資源,特色彰顯3 有機融合,均衡共富4062.4 落實“三條控8、制線”02 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07堅守永久基本農田底線將永久基本農田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核心要素,擺在突出位置,強化基本農田對各類建設布局的約束。嚴格控制生態保護紅線銜接金溪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嚴格落實上位規劃“三區三線”劃定數據成果,施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合理利用城鎮開發邊界促進城鎮集約集聚發展,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城鎮開發邊界外原則上不得進行城鎮集中建設。2.5 優化總體格局構建“一心一帶、一軸三區”的總體格局。p 一心:集鎮綜合服務中心p 一帶:撫河濱水景觀帶p 一軸:鄉鎮發展軸p 三區:北部生態農文旅發展區、中部現代農業融合區、南部山林康養體驗區029、 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08n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n 水資源利用與濕地保護n 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03 加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903 加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3.1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p 耕地保有量銜接金溪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嚴格落實上位規劃對石門鄉耕地保有量的目標和要求,至2035年,石門鄉確保鄉域范圍內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540.51公頃(2.3108萬畝)。p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三區三線)銜接金溪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嚴格落實上位規劃對石門鄉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目標和要求,石門鄉確保鄉域范圍內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1423.44公頃(2.135210、萬畝)。3.2 水資源利用與濕地保護p 保護目標銜接并落實金溪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河湖岸線保護范圍,保護范圍面積981.82公頃。3.3 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p 保護目標銜接金溪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生態公益林、天然林和造林綠化空間”成果以及生態保護紅線中升省級森林公園。10n 國土綜合整治n 生態保護修復04 推進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1104 推進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4.1 國土綜合整治p 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優化建設布局,多渠道加大建設投入,在永久基本農田中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并完善高標準農11、田建后管護機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p 宜耕后備資源開發銜接金溪縣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成果,石門鄉宜耕后備資源面積728.31公頃,以園地(46.78%)、草地(35.19%)為主。p 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對鄉村現狀閑置廢棄的宅基地以及規劃期內農村居民點改造、遷村并點等形成的閑置廢棄地進行綜合整治。1204 推進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4.2 生態修復p 流域生態綜合治理n 水網疏浚:對現有水網系統進行疏浚治理工作,保持水網系統的完整性,延續性,完善水網系統的生態系統平衡。n 濕地保護:加強濕地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因地制宜開展灘涂圍墾。n 規劃期內,通過河道清淤疏浚、沿河布置生態草溝12、等措施修復河道、提升河流及其子系統的自凈能力等方式進行流域生態綜合治理。p 廢棄工礦整治修復n 按照“因地制宜、經濟可行、綜合利用、農業優先”原則,加大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復墾力度,積極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改善生態環境。n 規劃期內,通過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和轉型利用等方式對廢棄工礦進行整治修復.p 水源涵養工程n 加強石門鄉水庫水利工程建設,提高水源涵養能力;n 開展水源地的污染源整治,依法清理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筑和排污口,保護縣級重要飲用水源地;n 規劃期內,新建2座中小型水庫(付坑水庫和集上水庫),改善灌溉與生產生活用水不足的問題。13n 建立綜合交通體系n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n 13、提升基礎設施體系n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n 健全防災減災體系05 完善要素支撐體系1405 完善要素支撐體系5.1 建立綜合交通體系 銜接交通專項規劃,從區域連通、內部優化、農村道路設施完善等方面,構建外聯內暢的綜 合交通體系。n對外交通 以縣道X805打造縱向橫向對外交通主通道,落實石門旅游碼頭。n對內交通 村道:主要為各村之間以及村鎮聯系為主。n交通設施 汽車站:在集鎮規劃一處汽車站,方便石門鄉居民出行。旅游碼頭:規劃在石門村撫河沿岸建設旅游碼頭一座。1505 完善要素支撐體系5.2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石門鄉公共服務設施應按照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TD/T1062-2021)以及撫州市最14、新城鎮體系配套標準配置。構建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分為集鎮與行政村兩級公共服務設施。n 集鎮配置要求 建構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明確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各級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標準和用地布局要求。n 行政村配置要求1605 完善要素支撐體系5.3 提升基礎設施體系n給排水工程規劃n 給水設施規劃 規劃到2035年,石門鄉農村飲用水集中供水率達到9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集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全面實現達標建設。規劃石門鄉村莊全部由石門鄉自來水廠統一供水。規劃在集鎮新增一處自來水廠,用于滿足未來鄉域供水需求。n 排水設施規劃 根據鄉域用地規劃布局,地形地勢15、,近遠期建設時序,在石門鄉集鎮規劃新建一處污水處理廠,集鎮污水通過處理后達標排放。n燃氣設施規劃 規劃一座液化石油氣罐裝站,為石門鄉提供液化石油氣。n通信設施規劃 保留集鎮郵政所,位于石門村,規劃各個村都有郵政代辦點。n環衛設施規劃 規劃保留現狀垃圾中轉站。n供電工程規劃 規劃由35KV石門簡易變電站提供電源。各中心村完善供電設施,實現供電率100%。1705 完善要素支撐體系5.4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1805 完善要素支撐體系5.4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打造“一心、一軸、三片區”的產業布局一心:綜合產業服務核心 依托集鎮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產業+物聯網+生活”的綜合服務核心體系,為人才16、和企業提供生活服務,聚焦產業鏈發展。一軸:鄉村振興發展軸 南北向依托X805,串聯集鎮東西向產業組團,構筑產業全域聯動發展,打造鄉村振興發展軸。三片區:特色農文旅產業發展片區、集鎮經濟產業示范區和生態觀光康養片區。p 產業發展體系p 產業發展體系19融入“科技+”、“互聯網+”、“數字+”,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不斷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充分挖掘利用鄉村資源,形成以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為主導產業,配套林下經濟,構建石門鄉產業鏈體系。構建“2+1”特色產業體系05 完善要素支撐體系5.5 健全防災減災體系n 消防工程規劃 根據公安部有關消防條例規定,消防車能在5分鐘內到達責任區邊緣。n 防洪工程規劃 規劃17、沿撫河修建防洪堤,集鎮所在地采用20年一遇的防洪水標準,10年一遇的防澇標準;對沿河的村莊采用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5年一遇的防澇標準。n 抗震工程規劃 石門鄉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重要公共建筑和生命線工程按規范要求提高抗震設防等級。n 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規劃以X805作為一級疏散通道,部分村道作為二級疏散通道;依托鄉政府作為防災指揮中心;規劃公園綠地、廣場、學校等空曠地作為應急避難所。20n 優化集鎮空間結構n 提升鎮區景觀風貌06 提升集鎮品質2106 提升集鎮品質6.1 優化集鎮空間結構n 集鎮范圍 石門鄉集鎮范圍位于鄉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同級城鎮開發邊界為基礎,結合道路、河流等分界線,來劃18、定集鎮規劃范圍,面積為251.26公頃,其中城鎮開發邊界52.87公頃。2206 提升集鎮品質6.1 優化集鎮空間結構n 空間結構 構建“一心、一軸、一帶、三組團”的城鎮空間結構。一心:綜合服務核心 強化公共服務功能,起著帶動全鎮經濟發展的作用,是全鎮城鎮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中心。一軸:城鎮發展軸 為貫穿集鎮南北的城鎮發展軸,依托鄉鎮主干道,促進人流、物流高效流動,帶動沿線經濟發展。一帶:濱水景觀帶 以一河兩岸,生態建設為主題的沿河景觀帶。利用岸線景觀塑造,進一步彰顯城鎮山水風貌特色。三組團:現代新城組團、老鎮提升組團、田園宜居組團2306 提升集鎮品質6.2 提升鎮區景觀風貌 根據鎮區內19、不同的風貌景觀特征和產業發展方向,依托既有風貌格局,以“保護傳統特色風貌,體現歷史人文特色”為目標,將石門鄉規劃為“一軸、三區、多點”。一軸:水體景觀軸三區:1.古村古韻景觀風貌區:規劃形成保有歷史性與傳承性的城鎮景觀風貌區,同時規劃將控制建筑風貌,保證與歷史文化建筑相協調。2.現代宜居城鎮風貌區:為集鎮核心區域,注重綠色生態、道路交通、特色文化、多元化社區的打造,來共同構建安全、高效、健康、便捷、富有特色的現代生活空間。3.田園小鎮生態風貌區:始終秉承著生態性原則,借景周邊山形地貌景觀,同時打造生態廊道和生態斑塊,營造充滿綠色氣息的山林生態景觀。多點:依托集鎮域多個綠地公園打造景觀節點。2420、n 規劃傳導n 實施保障體系07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2507 規劃保障措施7.1 規劃傳導7.2 實施保障體系n 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形成鄉鎮級總規數據庫,作為鄉鎮級總規的成果組成部分同步上報,納入市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n 監督檢查建立規劃監督制度建立規劃責任制建立規劃評估制度n 公眾參與 堅持開門編規劃,踐行群眾路線,將共謀、共建、共享、共治貫穿規劃工作全過程,發揮好各相關領域專家作用,建立全流程、多渠道的公眾參與和社會協同機制。26 鄉鎮級總規應承接上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發展定位、目標指標和管控要求,對核心指標和主要內容的進行分解與空間落地,并提出詳細規劃的控制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