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方案(2023-2035年)(公眾意見征詢).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7361
2025-03-27
38頁
10.57MB
1、閬中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閬中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32023-20352035年)年)公眾意見征詢公眾意見征詢閬中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古代巴蜀軍事重鎮,明清風貌保存完好。1986年,閬中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3年編制了第一版閬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按照有關工作要求,閬中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閬中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3-2035年)(以下簡稱“本規劃”)。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本規劃以習2、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中國魅力古城、享譽中外的世界遺產地”為保護目標,保護好閬中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山水環境,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閬中經濟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將美好生活融入千年古城。前前 言言CONTENTSCONTENTS01 總則02 歷史文化價值03 保護原則和保護目標04 基于遺產保護的總體層面規劃措施05 歷史城區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06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07 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保護08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09 遺產系統展示與利用10 規劃實施管理措施目目 錄錄0101 指導思想 規劃范圍總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3、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以及“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等關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以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導向,樹立科學的保護理念,堅持正確的保護方法,切實保護好閬中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閬中優秀傳統文化,使城市建設在保持其獨有傳統風貌的基礎上符合現4、代及未來的發展需要,講好中國故事的閬中篇章,為新時代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供可借鑒、宜參考的“閬中模式”。1.1 指導思想規劃范圍為閬中市行政轄區,總面積約1878平方千米。歷史城區及環境協調區為本次規劃的重點。1.2 規劃范圍0202 歷史文化價值 城市特色歷史文化價值2.1 歷史文化價值城建價值自漢代起,閬中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天文學研究中心。閬中古城的選址營建是中國古代城市傳統營建智慧的最典型代表,體現了中國古人天文學研究的杰出成就和在城市營建中的科學運用,呈現出古代風水學關于“龍、砂、水、穴、向”的理想范式,生動體現了“天人合一、人地和諧”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政治地位閬中自古是川北地區政治5、中心。閬中歷代為縣、郡、州或軍、府、道治所所在。公元前361年,閬中成為巴國都城,巴文化源遠流長,成為我國巴文化的重要傳承地。清代初年閬中曾暫為四川省會,科舉文化深厚,川北道貢院是我國目前保存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軍事地位閬中是古代進出巴蜀的兵家必爭之地,巴蜀軍事要地。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張飛曾任巴西太守,駐閬中達7年之久(214-221年),閬中千百年來保護傳承并弘揚了三國文化。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閬中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核心部分。交通樞紐閬中是我國古代川北地區水陸交通樞紐,古蜀道的重要節點城市。古蜀道中2條重要陸路通道金牛道、米倉道以及嘉陵江水道交匯于閬中。閬中古城是蜀道線路申報世界遺產的一6、個重要遺產片區。春節文化我國古代天文學家落下閎于漢代制定太初歷,確立正月為歲首,將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新年”民間習稱“過年”,閬中由此成為中國春節文化之鄉。閬中也是中華民族始母華胥的祭祀地之一,祭祀活動已延續千余年。特色物產閬中自秦漢時期起就是絲綢名邦。閬中的絲綢、棉紡、釀醋、干牛肉、保寧蒸饃、保寧壓酒等傳統特色加工產業久負盛名,其中保寧醋是中國“四大名醋”之一。閬中古城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遺存規模大,格局和傳統風貌保存完好。格局風貌閬中古城與山水環境相依,構成獨特的歷史城市景觀,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相融相生。山水環境“因勢利導,天人合一”的選址營建特色,“山壁四合,水曲三折”的山水7、環境特色,“七關合護,石城穩固”的城池防御特色,“因河成街,棋盤布局”的街巷格局特色,“古雅幽深,樓閣巍峨”的建筑空間特色,“青磚黛瓦,色彩淡雅”的整體色彩特色。城址營建2.2 城市特色0303保護原則和保護目標 保護目標 保護原則 保護框架3.1 保護目標在文化復興和綠色發展為導向的新時代,保護好閬中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山水環境,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使閬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中國魅力古城、享譽中外的世界古城遺產地和國內一流的山水生態與歷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整體性保護 從古城保護走向名城保護。構建整體性、全域性的閬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高質量保護 完善名城保護機制,實現8、城市有機更新。促進閬中經濟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將美好生活融入千年古城。人本位保護 以人的需求為中心,不斷改善居住環境。留住原有居民保持古城活力,延續良好的社會網絡。示范性保護 在新時期古城保護理論和方法上探索經驗,使閬中成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示范和傳統產業提升示范。3.2 保護原則堅持應保盡保,整體保護堅持應保盡保,整體保護堅持合理利用,永續發展堅持合理利用,永續發展3.3 保護框架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城市整體格局風貌城址環境歷史城區及環境協調區中心城區市域遺產資源蜀道文化帶嘉陵江文化廊道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工業遺產不9、可移動文物古樹名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他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內容框架0404基于遺產保護的總體層面規劃措施 城市發展策略 古城發展定位 協調發展新城和老城 道路交通優化 古城基礎設施提升 綜合防災減災與安全韌性建設4.1 城市發展策略著眼于城市的未來發展需要,堅持文化引領,塑造文化品牌、文化設施和文化空間,以文化創新帶動城市可持續發展,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城市環境品質提升相得益彰。4.2 古城發展定位以傳統歷史文化為核心功能,以傳統居住、商業、文化、旅游、休閑功能為主,保護好文物古跡和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和展示閬中古城格局風貌的完整性及各類歷史文化資源,體現閬中山水和名城10、特點,集文化、旅游和居住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區。4.3 協調發展新城和老城繼續貫徹發展新區、保護老城的政策方針,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閬中新城的建設依然要感知山水,傳承山水城一體的特色。尊重和傳承閬中山水城市格局,保護山水環境,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山水環境,塑造不同視角的山水城空間形態。4.6 綜合防災與安全韌性建設提高歷史城區消防能力和效率。優化智慧消防物聯網綜合管理平臺,提高古城煙霧探測率,提升古城消防安全防控水平。重點加強防洪排澇區域協調治理能力。設置必要的安全疏散通道及避難場所。4.4 道路交通優化完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環繞歷史城區的外圍道路交通系統,減少通過性交通壓力。完善慢行系統。歷史城11、區范圍內采用人車分離的交通組織方式,以步行交通為主。4.5 古城基礎設施提升加強公共安全設施建設,提升古城人居環境,同時滿足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保護的要求。古城內不宜設置大型市政設施。古城內市政管線宜采用地下敷設的方式。0505歷史城區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 古城格局保護 景觀環境保護 歷史風貌的保護和延續5.1 古城格局保護保護“以蟠龍山為主山,錦屏山為案山,嘉陵江環抱古城,中天樓為中心,依水成街棋盤式布局”的格局結構。傳統格局保護古城傳統格局示意圖5.1 古城格局保護本次規劃將重點保護的山水要素也納入名城保護體系中。歷史城區的環境協調區古城觀山山體呈現歷史城區環境協調區視覺影響嚴控區歷史城區外12、圍劃定環境協調區示意圖5.1 古城格局保護一級街巷為重點保護街巷:沿用原有名稱,嚴格保護街巷走向和尺度,保護街巷兩側建筑歷史風貌。二級街巷為一般保護街巷:不宜擴寬,保持現有走向和肌理。一般街巷為標識提示街巷:保護展示街巷的歷史文化。歷史街巷的保護歷史城區歷史街巷保護規劃圖保護古城內“北街-中天樓-雙柵子街”“狀元街-南街”和“大東街-華光樓”三條傳統商貿軸線,保護“西街-武廟街-內東街”傳統禮制軸線。歷史軸線的保護5.2 景觀環境保護山體保護環抱古城之山:嚴格保護山形、山體輪廓線和制高點。嚴格控制古城與周邊山體之間視線敏感區內的建設活動。重重朝案之山:保護山形和山體制高點,保護山體和古城間的視13、線通廊。外圍環繞之山:保護古城遠眺的山體界面,控制山體及周邊的建設活動。保護閬中山水城融為一體的城址環境和自然山水格局。保護和彰顯閬中山環水抱的格局環境,標識構成閬中風水系統的山體和水系,加強閬中風水文化闡釋。水體保護嚴格控制嘉陵江、東河、構溪河兩岸建設,避免新建建筑或構筑物對河道及重要地形地貌造成破壞,加強對河道水體、流域生態環境、河床的保護及景觀營造。嚴格保護和控制嘉陵江濱水岸線。保護重要的水系景觀節點。保護江心洲的邊界形狀,涵養生態環境。對已消失的古碼頭、古渡口、古橋等設施加以標志標示。5.2 景觀環境保護山水城視線通廊的保護保護閬中山環水抱、重重圍合的山水環境,依山而建、依水而居的人居14、特色,體現“山水城融為一體,天地人合于閬苑。”保護和延續以古城為中心周邊群山及景觀眺望點的互望視廊。歷史城區及周邊山水景觀視廊保護規劃圖5.3 歷史風貌的保護和延續整體歷史風貌的保護保護古城中天樓、華光樓的制高點地位,及其與蟠龍山、東山、錦屏山山形和沿江景觀共同形成的優美輪廓線。保護閬中“青磚黛瓦”傳統建筑特色,保護古城“整體連片、錯落有致”的歷史風貌特征。5.3 歷史風貌的保護和延續建筑高度的控制進一步細分歷史城區內建筑高度控制要求。歷史城區環境協調區內依山就勢、順應地形,按照建筑檐口高度、建筑屋脊高度分別進行控制。從古城制高點遠眺古城以北視廊分析圖從古城制高點遠眺古城以南視廊分析圖中天樓中15、天樓建筑高度控制規劃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0606 街區功能定位 街區保護要求6.1 街區功能定位閬中有3片歷史文化街區。漢桓侯祠歷史文化街區、華光樓歷史文化街區、南津關歷史文化街區,分別是閬中名城歷史文化與傳統生活傳承地和體驗區,城市傳統格局與建筑特色展示區和傳統商貿與濱江活力休閑區。序號名稱行政區1漢桓侯祠保寧街道2華光樓保寧街道3南津關江南街道漢桓侯祠華光樓6.2 街區保護要求除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外,核心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應與歷史風貌相協調。保護傳統街巷格局和風貌,修整重點保護街巷的傳統鋪裝。保護鱗次櫛比的院落式民居及其傳統院16、落空間,不得進行違規搭建。0707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保護7.1 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保護對象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1018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77處,包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6處。保護要求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確保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按照保護要求使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進行修繕。加強文物本體和歷史環境的整體保護不得建設可能影響文物本體安全及其環境的設施。已不存在的建構筑物原則上不應重建。漢桓侯祠-敵萬樓閬中文筆塔福音堂7.2 歷史建筑的保護歷史建筑閬中市共有歷史建筑86處,全部集中在歷史文化街區范圍內,已進行掛牌保護。工業17、遺產閬中市有工業遺產8處。其中四川省第一批省級工業遺產項目1處,保寧醋古釀醋工業遺產;建議工業遺產7處,包括閬中綢廠舊址、老觀糧倉、張家絲廠作坊舊址(左營街張氏宅)等。保寧醋古釀醋廠86處歷史建筑在古城內分布圖歷史建筑0808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 其他優秀傳統文化保護8.1 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閬中市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8項。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1項中國皮影戲(閬中皮影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項,省級非物遺產8項,市縣級26項。8.2 其他優秀傳統文化保護閬中市其他未定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老字號、老地名、歷史名人文化、人文精神等優秀傳18、統文化。0909遺產系統展示與利用 構建市域文化生態展示體系 以古詩詞為線索的遺產展示9.1 構建市域文化生態展示體系整合市域歷史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以古城為核心,以閬中名城的價值特色為導向進行多元展示,構建文化生態展示體系。展示大巴山和劍門山的壯闊山脈展示一江四河的壯美水色展示蜀道線性文化遺產展示人文勝事的豐富多彩市域文化生態網絡系統總圖9.2 以古詩詞為線索的遺產展示閬中自古有閬苑仙境之譽,漢唐以來,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寓居行詠,官吏商賈寄情唱和,創作詩篇佳作。本規劃構建以閬中古詩詞為線索的文化生態展示體系,結合閬中全域山水資源的展示,在山巔、山口、洲頭,河流交匯口等位置增加標識系統,充分19、展示人文名勝、自然山水、歷史景觀,形成閬中歷史文化遺產的詩詞主題展示系統。9.2 以古詩詞為線索的遺產展示嘉陵水岸主題展示:突出展示嘉陵江與古城因河成街的緊密關系,串聯古碼頭、濱江街市、閬苑十景,展示冠帶水環抱有情的古城空間特色。山水風韻主題展示:通過景觀營造、文字提示、文化活動等形式,突出展示山水歷史文化景觀。加強蜀道沿線相關文化遺存的挖掘和整合。1010規劃實施管理措施 制度保障 近期實施重點10.1 制度保障完善政策法規制度明細保護管理主體健全保護機構組織加大保護資金投入公眾參與社會監督嚴格審批和實施閬中古建筑修繕、翻建、改建、擴建項目審批手續,貫徹落實“現場指導、方案評審、規委會審定”20、三級質量管理體制。10.2 近期實施重點積極推進蜀道線性文化遺產的世界遺產申報工作。開展預防性保護的古城建筑群精細化測繪。建立閬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檢評估制度。本規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名城保護的新要求,在延續和繼承閬中近40年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經驗的基礎上,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提升站位,從代表人類居住地杰出范例的視角分析閬中的山水城,明確閬中在全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中的地位,積極探索如何認知和梳理“小巧而多元”的世界級文化和生態資源。第二,堅持以價值為導向,以大歷史觀的視角延伸遺產認知的時間軸,強調“古今并重”的時間延展,全方位梳理閬中不同歷史時期、各類型歷史文化遺存。第三,研究范圍從古城拓展到全市域,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既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強調以用促保,融入城鄉建設,統籌城鄉空間布局,妥善處理新城和老城的關系,在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歷史故事和城市文脈,構建融入生產生活的歷史文化展示線路。后后 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