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縣羅峪口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3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7432
2025-03-31
30頁
8.44MB
1、興縣羅峪口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征求意見稿(2021-2035年)前言鄉鎮國土空間規劃以實現各類國土空間要素精準落地為目的,以建立鄉鎮全域“一張藍圖”為主要工作內容,是“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的最基本組成部分。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國土空間規劃的相關要求,科學指導羅峪口鎮未來的發展,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保障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特編制興縣羅峪口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區域協同、城鄉融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落實上級下達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2、格局,為促進羅峪口鎮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提供空間保障。目錄01規劃背景02規劃定位與目標03總體格局04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5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06鄉村振興和發展07支撐體系08實施保障體系01規劃背景基礎概況規劃范圍規劃期限01規劃背景n 基礎概況羅峪口鎮,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地處興縣西南部,東與賀家會鄉相連,東南和賀家會鄉為鄰,南與蔡家會鎮交界,西南與圪達上鄉相鄰,西、西北、北臨黃河與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相望,距興縣城約50千米,區域總面積192.23平方千米。羅峪口鎮主要對外交通公路為黃河一號旅游公路、464縣道和017縣道。鎮內擁有黃河渡口,歷史上曾是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地理位3、置優越。n 規劃范圍鎮域層次范圍:羅峪口鎮行政轄區內全部國土空間,面積約為192.32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地層次范圍:羅峪口鎮政府所在地的城鎮開發邊界。p 規劃期限本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02規劃定位與目標規劃定位規劃目標02規劃定位與目標n 規劃定位在生態保育、特色農業種植加工基礎上,依托黃河紅色文化、山水生態等自身優勢資源,發展自然景觀、文化體驗、生態農業等旅游產業的農旅型城鎮。n 規劃目標實現鎮域國土空間結構進一步優化,實現生態管控、耕地保護扎實有效,建設用地規模和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各類資源配置更4、加優化、利用效益明顯提升。村莊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基本實現,現代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基本形成。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空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嚴格遵循國土空間規劃約束性指標和剛性管控要求,基本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03總體格局國土空間格局底線約束規劃分區與用途管制03總體格局n 國土空間格局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在滿足上級下達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的前提下,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通過土地開發、土地整治等手段,將低效建設用地復墾,開發整理未利用地,增加耕地數量。5、重點保障糧食供給,鞏固優化雜糧生產空間,輔助發展現代設施蔬菜、生態養殖產業鏈,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基地建設,優化特優農產品布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維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首要任務,筑牢生態安全底線。嚴格落實上位沿黃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區,保護黃河生態廊道重點任務。積極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礦山生態修復、濕地與水域生態修復,增強生態環境支撐能力,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落實上位規劃剛性指導要求,引導存量建設用地挖潛,提升鄉鎮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市政、交通等基礎設施,提供優質的宜居宜商宜游環境,注重建設用地節約節約,通過“控制增量、適度減量”,積極引導建設用地合理集聚,6、改造提升低效用地,提升鄉鎮土地使用效率。農業空間嚴保耕地,營造特優富美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生態筑基,守護青山綠水生態空間建設空間集約優化,建設活力宜居鄉鎮空間03總體格局n 國土空間格局依托自然山水格局,結合羅峪口鎮發展模式、歷史人文以及經濟發展格局,立足資源環境承載力,統籌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格局優勢,構建集約型發展的模式,形成“一心一廊兩區多節點”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03總體格局n 底線約束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規模不低于2354.91公頃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羅峪口鎮生態保護紅線的規模為7363.42公頃生態保護紅線落實上位規劃,羅峪口鎮城鎮開發邊界劃定規模19.04公頃,全部為集中建設區。城7、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03總體格局n 規劃分區與用途管制農田保護區區內從嚴管控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鼓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提高永久基本農田質量。生態保護區可適度開展觀光、旅游、科研、教育等活動。對原住居民,在保證其生產生活必要需求的基礎上,可對其生產生活設施進行有限改造。原則上限制各類開發建設行為以及種植、養殖活動,不得擅自改變地形地貌及其他自然生態環境原有狀態,應根據規劃逐步遷出不符合要求的各類工礦企業。生態控制區區內應以自然保護為主要功能導向,嚴格保護,禁止開發進行管理,嚴禁任何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原國土用途8、。區內原有的村莊、工礦等用地,應嚴格控制建設行為的擴展并應根據實際發展需要逐步引導退出。城鎮發展區是允許開展城鎮開發建設行為的核心區域,應實現詳細規劃全覆蓋,按照詳細規劃進行精細化管理,限制農業生產、土地整治和村莊建設。對自然災害高易發地區域應采取遮擋崩塌落石、支撐及加固等相應防治措施。鄉村發展區鄉村發展區是以農民生活、農林業生產為主導用途的國土空間,嚴控大規模的城鎮建設。礦產能源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其他相關專項規劃的前提下,礦產能源發展區允許礦產資源的勘探、開采、初加工以及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允許開展農用地整理和其他土地整治工程的實施,鼓勵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工程。04自然9、資源保護與利用耕地資源水資源林草資源濕地資源04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落實下達耕地保護目標。強化對耕地和基本農田的保護,重點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指標,規劃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上級下達約束性指標。嚴守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嚴格控制占用區內耕地進行非農建設,嚴格限制與農業生產生活無關的建設活動。有序實施耕地補充。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耕地生產條件;對低效利用的土地,如閑置、撂荒、低投入、低生產的土地利用行為要嚴格加以限制。04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優化水資源利用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以小流域為基本10、單元強化流域綜合治理,整理修復河流水體,提高水體水質等級,拓展行洪、排澇和調蓄空間,與生態廊道有機融合,形成協調、健康、安全的水生態環境。高質量推動國土綠化行動。堅持科學、生態綠化,堅持數量質量、存量增量并重。提升林地質量,平衡經濟與生態效益。保護和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原生的修復能力,推進森林生態修復,發揮林地生態屏障功能。加強濕地生態保護,實施、濕地生態系統修復項目,改善黃河等流域生態環境,以保護各流域的濕地生態系統、濕地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為目標,實施保護恢復、科普宣教、科研監測、濕地生態等項目建設。05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修復05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農用地整理對用地結構進行優11、化配置和合理布局,改良土壤,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主要為耕地提質改造,嚴格執行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定標準,落實高標準農田管護主體和責任,強化高標準農田的后續管護。建設用地整理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有序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以及其他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治。積極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引導農村建設用地合理流轉,重點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根據羅峪口鎮村莊分類調查情況,和上一輪整治規劃實施情況的基礎上,分析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區域。未利用地開發合理開發宜耕未利用地,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水土資源相匹配為原則,采取工12、程、生物等措施,將可開發的未利用地資源進行整治開發,整治重點以其他草地為主,配套相應溝渠、道路、林網等基礎設施,增加農用地和耕地面積。05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合理增加濕地生態補水,建設濕地生態景觀,推進工業污染治理和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和污水排放,完善河湖長制組織體系,重點治理鎮域范圍內河流及其沿岸,主要建設內容為提升河道防洪能力,建設濕地生態景觀,水環境治理等。濕地與水域生態修復規劃期間,重點對鎮域林場進行森林撫育改造,修復人工林退化問題,以自然恢復為主要方式進行植被修復計劃開展造林綠化,進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加快重點區域綠化提升,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13、植物保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林地生態修復積極開展農業良田工程建設,大力推進土壤改良,切實保護耕地,促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強化污染土壤環境管理與綜合防治。劃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域,以小流域為單元,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農業耕作措施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土地資源治理06鄉村振興和發展鎮村體系結構村莊分類產業發展規劃06鄉村振興和發展建立的三級鎮村等級結構。至2035年規劃范圍內居民點體系將形成1個鎮政府駐地、2個中心村、7個一般村的結構等級。將根據上位總體規劃,鎮域內村莊類型分為06鄉村振興和發展紅棗產業升級:建設5000畝標準化紅棗示范14、園,推廣有機種植技術,打造“黃河灘棗”地理標志品牌。配套建設紅棗烘干、分級、包裝生產線,提升附加值。小雜糧產業集群:發展2000畝優質谷子、黑豆、藜麥種植基地,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功能性食品。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訂單模式,穩定銷售渠道。第一產業規模化養殖:推動畜牧業的規模化養殖,提高養殖效率和經濟效益。品種改良:引進優質畜禽品種,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畜禽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疫病防控:加強疫病防控工作,確保畜禽養殖業的健康發展。田園綜合體:整合農業園區、采摘園、農家樂,建設集觀光、體驗、科普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開發“黃河農耕文化節”“紅棗采摘季”等節慶活動。智慧農業平臺:建立農業大數據中心,推廣15、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系統,提升生產效率。06鄉村振興和發展第二產業支持深加工:鼓勵和支持企業投資農產品深加工領域,如紅棗、雜糧等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技術創新:引進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產業,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在工業生產中推廣環保技術,減少污染排放,保護生態環境。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第三產業羅峪口鎮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資源,如黃河風情、紅棗園區等。未來,該鎮將充分挖掘這些旅游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如住宿、餐飲、交通等,提高旅游16、服務質量。同時,加大旅游營銷力度,提高羅峪口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依托電商平臺,羅峪口鎮將推動當地農產品的線上銷售,拓寬銷售渠道。加強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務質量。開展電商培訓活動,提高當地居民的電商意識和技能水平。07支撐體系綜合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韌性與綜合防災07支撐體系保留黃河一號旅游公路、464縣道、017縣道等區域公路網,便捷對外交通。落實上位規劃公路的位置及規模,形成“兩橫、一縱”的公路網體系。開展農村公路升級改造工程,實現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07支撐體系應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與教育需求趨勢,多渠道、多形式積極發展幼兒教育。鎮政府駐地、中心村均配套建設1所17、幼兒園。集鎮按照標準化、示范化的要求,根據合理服務半徑確定小學布局。教育設施鎮政府駐地新建鄉鎮文化活動中心,配套建設文化館、圖書館等。社區(村)級文化活動中心覆蓋率達到100%,鄉村地區根據鄉村特色宜綜合設置建設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文化設施構建“鄉鎮級村級”兩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設施的布局,鎮政府駐地保留現有衛生設施羅峪口鎮衛生院和計劃生育服務站,中心村設置中心衛生院的分院,完善其就醫環境,提高醫務人員專業素質。醫療衛生設施構建“鄉鎮級村級”兩級公共體育設施體系。鎮政府駐地設置獨立體育設施用地。中心村結合村文化室建設文體活動室、標準籃球場,并配備一定規模的體育18、運動器材。一般村根據使用需求繼續完善村民休閑健身的場地與設施建設,滿足村民體育活動和健身需求。體育設施保留鎮政府駐地日間照料中心,建立社區(村)級為老服務設施。結合未來需求可將現狀日間照料中心改造成為養老院,各村規劃的單處日間照料中心,提供老年人日托服務,實現社區(村)級社會福利設施全覆蓋。社會福利設施07支撐體系保留現狀水源地,擴大供水系統覆蓋范圍,構建“水源供水點管網用戶”全過程安全保障體系。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擴大城鎮集中供水系統覆蓋范圍。配套建設應急供水調度中心,全面提高供水保障率。規劃形成集中供熱與分散供熱有機結合的供熱系統,到2035年,全鎮域實現清潔能源全覆蓋,逐步推動供熱設施向19、鄉村延伸,深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取暖工程。另外可以考慮余熱、可再生資源以及清潔能源的利用。建立縣域生活垃圾以“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為主的垃圾處置體系。全力推進垃圾分類,充分發揮現有垃圾處理設施,充分循環產業發展區域的作用。至2035年,在行政村至少設置公廁1所。公共廁所采用糞槽排至“柵格式”化糞池的形式提高污水收集和處理率,2035年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規劃根據村莊人口分布密度、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科學確定農村不同類型的污水處理方式,提高處理率。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少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系統,推進500人以上行政村建設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站。改善電力主網、20、配網網架結構,提升供電可靠性。積極發展光伏、風電、三聯供等分布式用能模式,改善電源結構,滿足各類新能源、分布式電源和多元化負荷發展需求。推進輸變電工程建設,改造城鄉中低壓電網。使鎮域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供電結構,覆蓋各村莊,滿足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改善電力主網、配網網架結構,提升供電可靠性。積極發展光伏、風電、三聯供等分布式用能模式,改善電源結構,滿足各類新能源、分布式電源和多元化負荷發展需求。07支撐體系l 防洪排澇規劃按照適度超前,防控結合理念,提高洪澇災害防治水平和工程建設質量。逐步提高防洪標準。至2035年,羅峪口鎮全域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設防。l 消防規劃遵循“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21、消防工作。鎮政府駐地設置志愿消防隊一座,結合村委會安排一名消防專員,各村設置一處微型消防站。室外消火栓的間距不超過120米,保護半徑不大于150米。l 抗震規劃羅峪口鎮抗震設防烈度為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利用廣場、公園及學校等開敞空間建立避震疏散場所,以道路為主要避震疏散通道,沿路建筑的抗震能力與建筑高度等必須滿足震時道路暢通的要求。l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以地質災害高風險區、重大工程擾動區等區域為重點,加強重大地質災害和巨災隱患早期識別、風險評估、監測預警與工程防治。加強地質災害嚴重地區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高城鄉建筑和公共設施的設防標準和抗災能力。l 人防工程規劃堅持“就地、就近22、疏散掩蔽,自成防護體系”的原則,遵循“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平災結合、防空防災一體化”的方針,實現人防建設與地下空間綜合開發、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08實施保障體系明確規劃傳導落實制定近期實施計劃完善規劃保障機制詳細規劃傳導08實施保障體系n 明確規劃傳導落實詳細規劃傳導落實上位規劃對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細化落實,對鄉鎮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作出具體安排,上位規劃按照縣域總量鎖定、整體調控原則,對各鄉鎮從定位、指標和控制線等三方面進行傳導。鎮域內涉及城鎮開發邊界內的詳細規劃,按照縣級總規中劃定的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明確各單元開發強度和建筑高度等風貌管控要求、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要求。村莊規劃指引結合羅峪23、口鎮鎮域村莊分類布局成果,制定鄉鎮內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單元。對于不編制規劃的村莊制定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則、建設管控和人居環境整治要求,保證鄉村建設有規可依。n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以重大工程和重點建設項目為抓手,統籌管控邊界和管控要求,加強對國土空間規劃目標任務的分解落實和實施推動。近期建設目標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對項目生成和布局的引導機制,設立國土空間規劃重點項目庫,根據興縣年度重大項目建設安排和財政支出,落實重點建設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落實重大工程與重點建設項目詳細規劃傳導08實施保障體系n 完善規劃保障機制嚴格規劃實施監管積極實施生態建設統籌安排建設時序強化政府工作領導切實落實公眾參與本規劃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