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煩縣靜游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3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7533
2025-04-02
36頁
13.26MB
1、婁煩縣靜游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稿)婁煩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二二五年三月前 言PREFACE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為深 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人民為中心,加快建立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統一用途管制為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編制了婁煩縣靜游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范圍為靜游鎮行政轄區內全部國土空間,分為鎮域和鎮政府駐地兩個層次,總面積約137.41平方公里,其中鎮政府駐地總面積約1.24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1至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遠景展望至2、2050年。目錄Contents01 規劃總則02 目標定位03 總體格局04 三生空間05 支撐體系06 保障機制1、指導思想2、規劃原則3、規劃范圍、層次與期限1、戰略規劃2、目標定位1、優化空間總體格局2、夯實底線空間格局1、外聯內暢的綜合交通支撐2、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支撐3、高效韌性的市政設施支撐4、防災減災的安全保障支撐5、傳承弘揚的歷史文化保護6、和諧自然的城鄉景觀塑造1、規劃落實和傳導2、近期實施計劃3、實施保障措施1、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2、營造協調發展的農業空間3、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指導思想01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3、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與安全,優化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提高國土空間治理能力,推動綠色礦山建設、紅色文旅產業發展和生態資源保護,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繪就靜游鎮高質量發展新藍圖。規劃原則02 韌 性 安 全底 線 約 束 綠 色 發 展生 態 低 碳 城 鄉 融 合區 域 協 同 彰 顯 特 色 以人為本 編 管 統 籌多 規 融 合 規劃總則 規劃范圍、層次與期限03規劃范圍即鎮域,總面積137.41平方公里。規劃層次包括鎮域和鎮政府駐地,鎮政府駐地面積4、1.24平方公里。規劃目標年到2035年,規劃近期到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總則 規劃戰略 生態優先戰略強化生態安全底線意識,堅持生態優先,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協同戰略加強與其他鄉鎮公共設施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深與太原都市區融合,謀求產業承接。文旅融合戰略推動現代農業、紅色文化、生態休閑的深度融合,形成靜游鎮獨特的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紅色引領戰略發揮高君宇紅色文化魅力,采取“紅色文化+”發展理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文旅休閑美鎮。耕地保護戰略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確保糧食安全。目標定位 發展定位總體目標文旅圣5、地,魅力城鎮聚焦紅色圣地、有機農業、綠色礦山,建設 紅色文旅休閑美鎮 現代農業產業強鎮 綠色循環產業興鎮 1 區域協同發展 生態同治共育實施國土空間綜合治理,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全面保護汾河上游省級自然保護區、汾河水庫風景名勝區,共建汾河生態大廊道。產業融合共興承接太原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外溢職能。建設龍泉中鋁綠色循環產業園,培育新能源產業。謀劃戶外休閑、紅色文化教育等職能,提升區域影響力。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推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等領域公共服務設施的高效配置和共享使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完善區域基礎設施體系,實現協同發展。推進落實國道2416、繞行線建設,積極融入太原一小時經濟圈。2 優化空間總體格局 三區:自然保護區、礦山生態修復區、特色農業發展區四廊:依托汾河、嵐河、龍泉河、石炭井河形成生態廊道“三區、四廊”國土空間保護格局一核:靜游鎮鎮政府駐地為鎮域公共服務核心一軸:“嵐縣靜游鎮婁煩縣城”城鎮聯動發展軸“一核、一軸”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2.1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保障生態安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7.93平方公里。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3.66平方公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9.27平方公里。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堅持節約集約,緊湊發展,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0.83平7、方公里。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 3 夯實底線空間格局 3.1 統籌劃定三區三線 均為生態保護一般區,主要為汾河上游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汾河上游,汾河水庫北岸,龍泉河、石炭井河等河道兩岸 生態控制區分布在龍泉河、嵐河、石炭井河、汾河上游較低平淺山地區,鎮域范圍內分布較為平均。農田保護區 村莊建設區,河流沿線,帶狀分布 一般農業區,低山緩坡、河谷低地 林業發展區,主要經濟林、炭薪林 鄉村發展區鄉鎮政府駐地所在區域及汾河水系沿線發展區 城鎮發展區重點礦產采礦區、戰略性礦產儲量區 礦產能源復合發展區 3 夯實底線空間格局 3.2 確定規劃分區 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1.1 明晰空間保護結構,構建特8、色生態空間生態格局河流水系強化汾河主廊道生態廊道,構建聯通全域的多條汾河支流生態廊道;構建云頂山和汾河一庫山水核心,保護三處自然保護地區域包含汾河、嵐河、龍泉河、石炭井河等汾河支流,在鎮域形成Y字形的流域生態保護格局 為守護自然生態,保育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地質地貌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自 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形成以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1.2 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 1.3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全面提升用水效率 優化水資源配置,推動水利工程建設 統籌多源多網水資源體系,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加強水資源保護與利9、用 劃定河湖水系保護范圍,強化管控要求 加強濕地保護,嚴格濕地監管 強化水源地和泉域保護,保障供水安全 保護雨洪調蓄空間,提高應對超標洪水能力強化河湖濕地水源地保護 守牢能源保供安全線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引導采礦空間復合利用加強礦產資源保護 優化森林資源布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嚴格保護生態公益林,發揮森林生態服務功能 加強草地生態保護,加快林草融合發展步伐實施林草資源保護與利用 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整合碎片化、分散化的廢棄礦山空間,加大受損棄置地生態修復和景觀恢復因地制宜建設復合式潛流濕地,構建多級表流濕地生態系統河流兩岸建設緩沖隔離防護林帶和水源涵養林帶汾河干、支流段,合理配置工程10、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形成綜合防治體系庫周預防山體滑坡林區林草植被管護和治理采煤沉陷區和地質災害區植被恢復森林覆蓋率、蓄積量指標監測。至2035年,通過實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實現森林、河湖、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高,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全縣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成。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 1.4 強化生態修復2.1 構建“一園、一帶、多片區”格局 2 營造協同發展的農業空間一園: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契機,提升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 業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深加工水平11、兩帶: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蔬菜,推進設施蔬菜帶規模化 發展、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多片區:蔬菜種植片區、中藥材種植片區2.2 因地制宜優化生活空間 2 營造協同發展的農業空間落實“一戶一宅”,適度新增居民點用地指標,引導居民點相對集中,逐步解決已有宅基地超標問題。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供水、供電、通信,加大污水處理、垃圾分類等環保力度,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合理安排優化宅基地布局2.3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耕地。以確保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按照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要求實現占補平衡,保證耕地面積不減少。嚴格控制耕地轉為12、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非糧化”。2 營造協同發展的農業空間2035年,實現耕地保護目標5.05萬畝 2.4 實施國土綜合整治 統籌民間資本造地,避讓生態保護紅線,落實坡度管控要求宜耕后備資源開發 重點鄉鎮開展高標準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善田塊渠系和道路設施配套高標準農田建設 整合零散耕地,改善農田配套設施,優化農田布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戶廁糞污、畜禽糞污、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 工業固體廢物處理,嚴防危廢次生災害土地污染防治 瞄準工礦廢棄地,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工礦廢棄地復墾 優化村莊布局,推進空心村、小散村、采煤沉陷區、地災多發區及生態保育區13、內村莊的搬遷撤并優化調整村莊建設用地 至2035年,通過實施國土綜合整治,全面提升耕地保護水平,實現全域耕地面積、質量相對穩定;全面提升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逐步構建農田集中連片、村莊宜居聚集、產業集聚升級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新格局。2 營造協同發展的農業空間鎮政府駐地:下靜游村 中心村:上龍泉村、上靜游村、西六度村、新莊村、峰嶺底村、東六度村 一般村:河岔村、步斗村、下龍泉村、馬新村3.1 構建鎮域城鎮體系 3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鎮政府駐地中心村一般村3.2 優化鎮政府駐地空間結構 3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一軸、兩帶、三心、三片區一軸:城鎮發展軸兩帶:城鎮公共活力帶、石炭井河濱水14、景觀帶三心:綜合服務中心、商業服務中心、產業服務中心三片區:產城融合片區、綜合服務片區、傳統民居片區 3.4 優化產業轉型推動產業綠色轉型重塑全域旅游魅力空間推進”兩帶兩區”全域旅游 深度創建紅色旅游 3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完善旅游服務體系l 謀劃深綠產業l 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l 壯大特色物流產業l 培育新興產業 鐵路 公路構建“一站一橫一縱”鐵路交通格局構建“一橫一縱多連”的公路網 1 完善鎮域綜合交通網絡一站:靜游站一橫:靜靜鐵路一縱:太興鐵路一橫:太佳高速一縱:原國道G241多連:省道S315、縣鄉道 2 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支撐教育:至2035年,人均基礎教育設施用地不低于2.5平15、方米/人。各行政村結合實際需求合理布局幼兒園。醫療:至2035年,人均城鎮醫療衛生設施用地不低于0.7平方米/人,各行政村至少保障1所村衛生室。文化:至2035年,人均城鎮文化設施用地不低于0.5平方米/人,各行政村至少保障1處文化活動室。體育:至2035年,人均城鎮體育設施用地不低于0.6平方米/人,各行政村至少保障1處健身廣場。社會福利:至2035年,人均城鎮社會福利設施用地不低于0.4平方米/人,各行政村至少保障1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殯葬設施:至2035年,規劃新增1處鄉鎮級公益性骨灰安葬設施,各行政村設置1處村級殯葬設施。城鄉供水 3 高效韌性的市政設施支撐綠色環衛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推16、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強化農業生產廢棄物治理醫療垃圾全收集全處理積極推進“廁所革命”智慧城市能源設施構建多水源供水體系。下靜游村以石峽溝水廠為主,其他村莊以自備井為主。鎮域生活污水統一排入婁煩縣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全部回供尖山鐵礦。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清潔供熱全覆蓋。“煤改電”采暖。多氣源供應格局。下靜游村以管道天然氣為主,其他村莊以瓶裝液化石油氣為主。5G網絡全覆蓋下靜游村建設綜合接入機房。完善信息通訊網絡,加快5G基站建設構建理念-韌性城市洪澇災害防治鎮駐地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鎮駐地排澇標準為20年一遇人防工程落實“戰時防空、平時服務、災時支援”總體要求加強重要目標防護,將人防設施建設與有機更新17、海綿城市、公園綠地等建設有機融合火災防治城市消防站“接到出動指令后5分鐘內到達轄區邊緣”鎮駐地設置1處鄉鎮消防隊突發衛生公共事件逐步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立“平戰結合”的防控準備預案地質防治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限制新建項目,無法避讓需采取必要措施設施安全可行經濟穩定提升災害應對從容社會井然有序生態和諧共生 4 減災防災的安全保障支撐長遠謀劃 5 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5.1構建“兩帶、兩區、一節點”歷史文化保護格局兩帶:汾河流域旅游文化帶、龍泉河流域旅游文化帶兩區:文化遺產聚集區、紅色文化旅游教育區一節點:高君宇故居紅色文化節點5.2塑造特色魅力人文空間18、,開展文化資源活化利用 5 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建設靜游早期遺址和紅色文化展示板塊加強文化元素的活化利用培育非遺旅游經典景區以鎮域東西山體為基礎,尊重山地復雜多樣的景觀斑塊,因地造景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塑造獨具特色的山林自然景觀。6 塑造魅力城鄉景觀風貌山林景觀風貌濱水景觀沿線建筑造型應簡潔大方,建筑應高低錯落,河道沿線要加強綠化,提升景觀品質,注重濱水生態開敞空間塑造,創造多樣化的濱水生態體驗。加強城鎮開發邊界外鄉村郊野風貌的引導管控,因地制宜確定鄉野田園風光型、山丘林地景觀型、歷史人文特色型三種風貌類型。鄉村郊野風貌強化對鎮駐地建筑風貌管控和引導,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嚴格控制建筑高度,對19、建筑風貌、天際線、視線廊道進行設計引導。城鎮宜居風貌濱水景觀風貌明確近期實施目標明確重點工程項目明確資源配置和指標分解落實計劃明確監管獎懲措施近期實施計劃02規劃落實和傳導01實施保障機制03強化組織領導 完善配套政策 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大眾參與和監督 保障機制落實上位規劃指引詳細規劃指導專項規劃明確強制內容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本材料版權及解釋權歸婁煩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所有,未取得版權人本材料版權及解釋權歸婁煩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所有,未取得版權人的書面授權,杜絕改變、分發或使用本材料圖文資料。的書面授權,杜絕改變、分發或使用本材料圖文資料。本規劃公示為征求意見稿,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本規劃公示為征求意見稿,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