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方案(2024-2035年)(公示稿).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8024
2025-04-18
26頁
1.92MB
1、杭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杭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2024 4-2035-2035 年)年)公開稿公開稿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25 年 4 月前言前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大力實施城市更新,不僅是黨中央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更是杭州全面踐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杭州”定位和“四個一流”基本要求,進而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由之路。根據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市更新的實施意見(杭政辦20234 號)的相關要求,為突出規劃引領,有效統籌并推2、進城市更新行動,2023 年 9 月,杭州市建委牽頭啟動杭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4-2035 年),對全市更新工作進行了全局性、系統性謀劃和安排。千年天堂,再謀新篇。邁入超大城市新階段的杭州,將通過城市更新,進一步優化宜居品質,提升安全韌性,激發城市活力,彰顯城市魅力,以城市更新賦能杭州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世界呈現一個更加錦繡繁華的人間新天堂。目錄目錄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1 1第 1 條 指導思想.1第 2 條 規劃依據.1第 3 條 規劃定位.2第 4 條 規劃原則.3第 5 條 規劃范圍.4第 6 條 規劃期限.4第二章第二章 更新3、更新目標目標.5 5第 7 條 更新對象.5第 8 條 更新目標.5第第三三章章 更新更新策略策略與行動與行動.6 6第 9 條 推動居住空間安居宜居.6第 10 條 推動產業空間提質增效.7第 11 條 推動文化遺產傳承活化.8第 12 條 推動公共空間開放共享.9第 13 條 推動城市設施安全提升.10第 14 條 推動復合空間多元再生.12第第四四章章 更新片區更新片區.1414第 15 條 劃示意義.14第 16 條 劃示原則.14第 17 條 劃示結果.15第 18 條 推進要求.15第 19 條 分類指引.15第第五五章章 更新機制與政策保障更新機制與政策保障.1717第 20 條4、 搭建“三級聯動”的組織機制.17第 21 條 建立“四級傳導”的規劃體系.17第 22 條 探索“多維協同”的政策支持.17第 23 條 搭建“多元共治”的參與機制.19第 24 條 搭建“智能決策”的更新管理平臺.19第 25 條 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評估管理機制.201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第 1 條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和對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對標“四個杭州”定位和“四個一流”基本要求,持續推動“八八戰略”杭州實踐走深走實,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5、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大力實施城市更新。通過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級、優化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展現杭州韻味,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更好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城市內涵式發展,奮力推進“兩個先行”在杭州生動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城市范例。第 2 條規劃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廳字202136 號)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325 號)6.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在實施城6、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建科202163 號)27.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扎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建科202330 號)8.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的通知(自然資發2022186 號)9.自然資源部關于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3171 號)10.支持城市更新的規劃與土地政策指引(2023 版)(自然資辦發202347 號)11.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12.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市更新的實施意見(杭政辦20234 號)13.杭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23 年 3 月 31 日浙江省第十四7、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準)14其他相關規劃與政策文件第 3 條規劃定位本規劃是以推動城市存量空間優化為核心的綜合性專項規劃,是統籌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指導各層次更新規劃編制,引導各區、縣(市)城市更新行動的頂層設計文件。規劃銜接落實 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杭州市“十四五”規劃及“十五五”相關謀劃,系統識別更新潛力空間,明確城市更新目標與任務,劃示更新片區,建立更新傳導機制,引導城市更新工作有序開展。3第 4 條規劃原則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點解決“一老一小”、青年安居等急難愁盼民生問題,補足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實現住8、有宜居、幼有善育、老有頤養、弱有眾扶、青年友好。助力發展,提升活力。堅持將城市更新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城市更新挖潛提升存量資源,優化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以產促城、以城興產,提升城市機能活力,以城市更新促進共同富裕。傳承歷史,活化利用。強化城市空間格局、肌理、風貌的整體保護和傳承,探索歷史建筑活化利用路徑,實現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城市更新協調聯動,彰顯杭州宋韻古都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安全韌性,堅守底線。把安全發展理念貫穿城市更新工作各領域和全過程,加大城鎮危舊房屋和老舊管網的更新改造力度,確保城市生命線安全,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引領,統籌推進。發揮9、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統籌作用,將城市體檢發現的問題短板作為城市更新的重點。以更新目標為引領,統籌各方更新需求,推進分類施策、分區實施,統籌推動城市空間品質和功能的整體提升。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強化政府主導,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城市更新,調動公眾和社會組織的積4極性,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更新模式。第 5 條規劃范圍本次規劃范圍為杭州市域,重點面向城市存量空間。第 6 條規劃期限本次規劃期限為 2024 年至 2035 年,近期至 2027 年。5第二章第二章 更新更新目標目標第 7 條更新對象本次規劃所稱城市更新主要是指對本市建成區內城市空間形態和城市功能的持續完善和優化調整10、。根據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市更新的實施意見(杭政辦20234 號),并結合實際更新需求,明確本次規劃更新對象為老舊居住空間、低效產業空間、歷史文化空間、潛力公共空間、老舊城市設施、潛力復合空間等。第 8 條更新目標積極落實國家城市更新工作要求及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戰略部署,以支持建設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導向,通過城市更新賦能新時期杭州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更加安全韌性和安居宜居、更富創新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至 2027 年,探索建立常態化體檢、系統化謀劃、片區化實施、項目化推進、一體化運營的可持續城市更新模式,完成近期重點更新片區策劃和重點項目實施方案編制11、,率先形成一批示范效應顯著、可復制、可推廣的標志性成果。至 2035 年,完善城市更新政策法規與工作機制,健全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宜居、韌性、智慧水平,打造在全國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城市更新范例,全面賦能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6第第三三章章 更新更新策略策略與行動與行動第 9 條推動居住空間安居宜居1.1.分類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完善設施配套分類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完善設施配套全面推動 2000 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應改盡改”。實施基礎設施、居住環境、服務功能、小區特色、長效管理五大方面改造與提升,確定查漏補缺設施清單,完善各類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4 層及以12、上住宅電梯加裝,多種渠道增補停車設施,提升改造小區安防設施。推進有安全隱患或配套不足的住區有序更新。消除住宅結構安全風險,推進配套設施完善與未來社區(完整社區)建設。精準匹配居民需求,建設全齡友好、活力青創等主題未來社區(完整社區),鼓勵多渠道融資和物業機制創新。圍繞“一老一小一青年”,開展特色街道與社區更新。全面開展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環境建設,構建完善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加強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完善兒童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兒童日?;旧詈统砷L發展需要。建設青年友好型社區,提供多元化住房產品住房,完善商業、社交、辦公、低碳等社區活動場景。2.2.加快推進老舊住宅安全排查,完善加快推進老舊住宅13、安全排查,完善“房屋三項制度房屋三項制度”重點聚焦 1990 年前住宅的安全排查與改造。完善“一樓一檔”住房動態監測信息平臺,根據住房危舊程度,結合居民改造意愿制定房屋結構加固方案,探索拆改結合等多元自主更新實施方案。探索完善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及房屋保險三項制度,構7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3.3.穩步推進城中村更新改造,促進城鄉融合穩步推進城中村更新改造,促進城鄉融合因地制宜、分類有序推進城中村更新改造,引導整治提升、拆整結合與拆除新建三類改造模式。整治提升類城中村以村集體為主體,推動村莊基礎設施改善、環境整治、公共服務設施完善、住房條件改善與社會治理創新等更新內容。拆除新建類城14、中村,有序推動村莊拆遷與居民安置,根據城市規劃和發展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重建規劃。拆整結合類城中村協調推進拆除新建與整治提升工作。第 10 條 推動產業空間提質增效1.1.分類引導產業空間更新,推動績效提升分類引導產業空間更新,推動績效提升推進工業園區有機更新,堅持工業生產功能主導,有序推進“工業上樓”,促進生產、研發、設計、經營的多功能復合利用,打造先進制造基地,提升制造績效。完善產業配套設施建設,增加公共空間,建設綜合型、生活型兩級產業鄰里中心。促進產業社區功能融合,區位條件優越、創新人才集聚、高科技產業集中的地區,支持產業向研發、設計、孵化、試驗、檢測等制造業價值鏈高端環節轉換,打造產業15、空間集聚、土地利用集約、服務配套共享的現代產業社區。允許工業、研發、公共服務配套等功能垂直混合配置;完善產業服務功能,打造嵌入式配套服務,提高產業配套比例。推進城市核心區內的零星工業用地圍繞都市制造功能開展更新,結合片區功能導向補足缺失功能,融入多元服務功能,創8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場景、新生態,并與周邊城市地區實現空間融合。2.2.多元引導樓宇商圈更新,促進活力提升多元引導樓宇商圈更新,促進活力提升推進傳統商圈活力提升。核心商圈改造提升應綜合考慮消費發展新趨勢與消費規模增長潛力,強化特色定位,針對性補充和完善公共空間、公共服務設施、交通設施等要素,提升消費空間品質。次級商圈改造提升應以滿足高品16、質、便利性消費需求為基礎,豐富消費業態,打造多元復合的消費新空間。其他商圈改造提升應以滿足居民生活服務需求為基礎,補足商業服務短板。推進老舊樓宇升級改造。重點推進產權清晰且有更新意愿的樓宇更新,提升樓宇的品質和服務水平,為科技創新、數字經濟、金融管理、商務服務等業態提供高品質、多元化的辦公空間,為高能級企業落地提供載體。鼓勵推進產權復雜且空置率較高的樓宇進行產權歸集與功能更新。鼓勵處于產權、股權調整期的樓宇,探索股權轉讓、股權整合等路徑,開展樓宇改造提升。第 11 條 推動文化遺產傳承活化1.1.強化空間聯動,推進歷史文化路徑和歷史文化片區整體提升強化空間聯動,推進歷史文化路徑和歷史文化片區整17、體提升依托歷史軸線、歷史水脈、歷史街巷劃定文化路徑。貫通沿線慢行空間,優化空間環境,加強歷史文化資源點的聯系,形成完整宜人的步行空間和親切可感的歷史文化廊道。依托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區和歷史地段劃定歷史文化片區。強化片區內的空間銜接、風貌管控和功能提升,探索以片區為單元建立管理機構、編制保護發展專項規劃,推動多類型文化資源9的整合,塑造具有整體文化特色的空間環境。2.2.傳承本土文化,營造主題式文化街區傳承本土文化,營造主題式文化街區營造世界文化遺產品牌街區、宋韻與多元傳統文化體驗街區等主題式文化街區,分類施策推進街區空間改造、業態升級和品牌培育。3.3.完善配套機制,激活閑置歷史建筑完善配套機18、制,激活閑置歷史建筑建立完整的“確權-歸集-活化”工作機制。探索通過重新劃定地籍紅線、權屬材料替代認定等靈活方式推動歷史建筑確權,同步探索明晰各類產權主體的權利歸屬和義務分配機制。重點推進三類閑置歷史建筑的活化更新利用。加強成熟商圈周邊閑置歷史建筑文商旅融合發展,引入經營服務、休閑娛樂等商業服務功能。景區、文創產業園區周邊閑置歷史建筑結合文化特色資源,引入文博展示和創意辦公功能。鼓勵社區內歷史建筑開展更新改造,植入社區服務功能。第 12 條 推動公共空間開放共享1.1.串聯串聯藍綠網絡藍綠網絡,推動標志性水岸與綠廊連通活化,推動標志性水岸與綠廊連通活化推動濱水岸線活化提升,塑造錢塘江垂江綠楔網19、絡。提升錢塘江、京杭大運河等標志性城市水岸綠帶,開放水岸空間,貫通游憩步道,完善配套設施,加強水系歷史文化的展示宣傳。改造沿街、沿水防護綠帶,打通多條錢塘江垂江綠楔,提升江岸的公眾可達性。推動繞城綠環逐步連通,開放激活繞城高速沿線綠地空間,貫通慢行綠道,串聯沿線重要的山體、濕地、水系等資源,引導10城市既有綠道系統接入綠環,打造生態休閑的“翡翠項鏈”。2.2.加強開放力度,積極探索公園綠地開放共享新模式加強開放力度,積極探索公園綠地開放共享新模式擴大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的試點范圍。吸收既有開放共享公園的試點經驗,擴大開放共享公園數量,增加公園內的開放點位和活動類型,優化公園出入口及周邊聯系通道20、的布局,打造無界便捷可達、功能靈活豐富的公園空間。加強公園與周邊資源聯動,以共建共營的方式,在公園中植入商業服務、青年運動、設施科普等復合功能。探索多方參與公園建設運營機制,鼓勵市場主體、屬地街道等參與公園建設運營,提升公園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3.激活消極空間,多樣化挖潛增補小微社區綠地激活消極空間,多樣化挖潛增補小微社區綠地“一點一策”推進橋下空間潛力點位的激活利用,明確空間功能方案,將相關改造項目納入更新片區策劃方案。整合利用零星邊角用地資源建設游園(口袋公園),提升既有游園(口袋公園)的空間功能品質,提高空間開放度和設施配套水平。推動防護綠地破墻、破籬,改造開放。鼓勵單位附屬綠地、21、屋頂花園開放共享,增補游憩服務設施。第 13 條 推動城市設施安全提升1.1.提標完善市政場站設施,提升可持續支撐能力提標完善市政場站設施,提升可持續支撐能力高標準提升設施承載力,探索設施節約集約改造模式。結合市政基礎設施評估結果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周期,充分考慮周邊區域的需求,動態提升區域供水、排水等市政場站設施規模和質量,加強城市韌性。結合用地集約化利用指引,積極探索電力、11污水、環衛等設施節約集約改造新模式。2.2.更新改造老舊市政管道,提升生命線工程安全更新改造老舊市政管道,提升生命線工程安全加快推進老舊管網安全改造,構建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聚焦供水、排水、燃氣三類管線,建22、立老舊隱患管線臺賬,針對已識別的老舊管網,統籌推進管網改造,合理劃定更新改造單元,將相鄰區域、庭院或同類管網進行打包整合。在問題管線排查的基礎上,結合老舊管線安全運行條件、老舊片區更新改造安排、更新改造實施難度等因素,本著應改盡改的原則制定老舊管線改造任務清單,并根據新一輪專項管線體檢動態更新改造清單。3.3.完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低洼空間識別和防護,強化場地豎向控制。深入開展城市氣候變化影響研究和洪澇風險空間識別,對于識別出的高風險區域,應嚴格落實防洪排澇系統和海綿城市建設,并優化豎向高程設計,加強項目地塊及周邊排水系統的日常管理和應23、急搶險工作。推動海綿城市建設,保障雨水蓄滯空間。持續在區域流域、城市、社區等不同層級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結合城市更新工作,利用綠地、公園、道路、廣場等構建雨水調蓄設施和雨洪行泄通道,保障雨水蓄滯空間,提高洪澇風險應對能力。4.4.完善污水收集處理機制,打造污水管網樣板區完善污水收集處理機制,打造污水管網樣板區打造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探索多元主體“源-廠-網-河”統籌一體運營新機制。結合城市更新工作和城市發展需求,以污12水收集處理效能提升為核心,以管網補短板為重點,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突破、建管并舉、系統整治、精準施策,推動建立廠網統籌的城市生活污水專業化運行維護管理模式?;谖鬯到y建設現24、狀問題,選擇特點鮮明、問題突出、效果顯著的區域作為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通過優化排水分區、推進設施體系建設、加強管網設施智慧化管理、建立“廠網一體”專業化運行維護機制、完善考核評估和按效付費制度,開展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老舊片區宜居環境提升等工作,探索地下與地上一體化的城市更新模式。5.5.完善城市交通路網,提升道路交通承載能力完善城市交通路網,提升道路交通承載能力提升道路網密度,優化路網結構。按照合理的路網結構對主干路進行提質擴容,補充次干路和支路,實施“斷頭路”“支小路”更新改造,暢通城市交通“微循環”。改善主要交通節點通行能力,對重要的交叉口進行渠化設計,協同交叉口周邊用地的更新方式,進25、行整體或局部展寬。完善軌道站點周邊支路網系統,提升軌道交通換乘銜接效率。第 14 條 推動復合空間多元再生1.1.引導引導 TODTOD 地區更新,推動站點周邊功能復合地區更新,推動站點周邊功能復合提升軌道站點周邊土地利用集約水平,促進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開發,優化交通接駁體系,完善立體步行空間,加強重要商圈和軌道站點的步行空間串聯;提升功能混合利用水平,促進站點周邊商業、辦公、居住、產業等功能融合,補充公共服務設施,提高站點吸引力和接駁效率。132.2.探索交通場站復合利用,提高土地開發利用水平探索交通場站復合利用,提高土地開發利用水平結合交通場站設施占地規模大、建筑室內空間大等特征,探索“交26、通+文體”“交通+產業”“交通+商業商務”以及“交通+保障性住房”等多種復合利用模式;優先補足配套服務缺口,完善地區多元功能。3.3.激活老舊鐵路,融入城市功能激活老舊鐵路,融入城市功能結合老宣杭鐵路各區段周邊的現狀本底條件,實施分段更新改造,明確差異化功能更新導向,實現公共服務補足、文化設施植入、交通體系完善。4.4.引導市政設施集約更新,推進設施復合化利用引導市政設施集約更新,推進設施復合化利用遵循安全第一、節約集約、經濟可行、惠民利民的原則,采用平面復合、垂直復合、綜合復合以及功能引入等模式,推進市政設施復合利用。14第第四四章章 更新片區更新片區第 15 條 劃示意義破解以單個項目或單27、獨條線推動城市更新中出現的空間碎片、建設重復、資金單一等問題,將更新片區作為推進全市更新實施的主要抓手,以片區式綜合更新統籌調配資源、保障公共利益、發揮規?;尚б?,統籌各條線更新工作重點,實現空間統籌、利益統籌和實施統籌。第 16 條 劃示原則一是問題導向,聚焦更新潛力資源集中地區。主要包括更新問題突出與需求迫切、更新潛力資源集中分布的空間。二是目標導向,關注城市高價值的發展空間。主要包括承載城市活力、動力、魅力的重要結構性地區。優先考慮臨近山水景觀資源、城市中心區、歷史文化地區、軌道交通站點等高價值資源的地區。三是實施導向,結合各主體近期推進項目。充分考慮區縣、部門推進中或計劃推進的重點28、項目,銜接市區平臺及各類主體管理權限內存量資產的更新意愿。四是治理導向,匹配行政管轄事權。更新片區的劃定原則上不突破詳細規劃單元邊界,充分銜接街區、單元的范圍,并綜合考慮權屬范圍、實施平臺、自然地物、主干路網等要素進行局部修正。15第 17 條 劃示結果綜合考慮更新潛力、更新訴求和更新意愿,市級共劃示 95個更新片區,其中,選取近期更新訴求強烈,更新資源具有典型性,更新項目有條件優先啟動的 30 個片區,作為近期重點更新片區。實施中各區、縣(市)可在本次規劃基礎上進行邊界優化。第 18 條 推進要求明確統籌主體,梳理資產底賬與更新任務。市區兩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確定與片區范29、圍內城市更新活動相適應的主體作為更新片區統籌主體。賦予更新統籌主體推動達成區域更新意愿、編制片區策劃方案、整合市場資源、推動項目統籌組合等職能。因地制宜推進,采用適宜的更新模式盤活資產。鼓勵產權所有人,通過作價入股、產權歸集、授予經營權等多種形式盤活持有資產。鼓勵其他市場主體以長租使用權、資產劃轉、收購并購等多種方式獲取可盤活資產。逐步完善資產管理和定價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參與城市更新的積極性。統籌片區總賬,多渠道推進片區財務平衡。片區策劃階段,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形成完整、有效的片區資金安排方案。項目推進階段,發揮政府財稅和金融支持引導作用,撬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活力,推30、動物業產權人積極參與更新,拓展多元化資金渠道,推進片區財務平衡。第 19 條 分類指引根據更新片區內潛力空間類型及未來優化提升方向,將更新16片區劃分為功能活力提升類、人居品質提升類和特色魅力提升類三種類型。功能活力提升類片區共劃示 55 個,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區以及重要產業平臺,是提升城市功能的動力引擎片區,以重塑創新動能與提振產業集群為更新導向。人居品質提升類片區共劃示 22 個,主要分布在上城、拱墅、西湖以及外圍區、縣(市)老城區,是建設杭州人居典范的重要片區,以補足服務設施短板、提升宜居環境品質為更新導向。特色魅力提升類片區共劃示 18 個,主要分布在西湖邊、運河邊、錢塘江邊等城市風景31、地區,是彰顯杭州獨特山水人文魅力的亮點片區,以恢復歷史人文底蘊和打造臨山濱水特色為更新導向。17第第五五章章 更新機制與政策保障更新機制與政策保障第 20 條 搭建“三級聯動”的組織機制市級層面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區、縣(市)層面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推進實施機制。街道層面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建立健全街道搭臺、社區協作、專業力量支持、社會公眾參與的基層更新工作機制。第 21 條 建立“四級傳導”的規劃體系構建“市級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區級城市更新建設規劃、更新片區策劃方案、更新項目(單元)實施方案”四級更新規劃體系。市級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發揮綱領性作用,突出對全市城市更新工作的全32、局安排與統籌指引;區級城市更新建設規劃發揮對城市更新行動的指導作用,突出對更新片區與更新項目的安排與推進;更新片區策劃方案重在從片區層面發揮空間統籌、利益統籌和實施統籌作用,銜接落實市區兩級更新規劃及詳細規劃,突出對城市更新項目的實施指引;更新項目(單元)實施方案落實片區策劃方案要求,明確更新內容、設計方案、建設計劃、資金統籌、產權辦理和運營模式等內容,作為項目建設的依據。第 22 條 探索“多維協同”的政策支持1.1.創新創新政策工具,加強城市更新規劃政策工具,加強城市更新規劃建設建設支持政策供給支持政策供給完善存量用途轉換與用地兼容相關政策。探索更多類型的用地轉換。完善混合用地的使用政策,33、對用地混合后的指標標準予18以更大的包容度。完善容積率核定與優化相關政策。在規劃可承載、對周邊不產生負面影響的前提下,探索公益設施增補的計容優惠。探索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項目與城市更新項目協同實施時,實行異地容積率轉移。探索針對附屬綠地集中沿街布置并對外開放共享、打造類公園項目的,可給予容積率獎勵。優化適應城市更新的技術標準。研究建立適用于存量更新改造的標準規范體系。探索在保障公共安全、滿足片區整體需求的前提下,針對無法達到現行標準和規范的情形,以不低于現狀條件為底線進行更新。2.2.創新土地配置方式,加強土地和產權管理的政策供給創新土地配置方式,加強土地和產權管理的政策供給豐富供地方式。探34、索特定地區、重點項目優先組合供地,涉及歷史風貌保護和重點產業區域調整轉型等情形的,探索組合供應土地。加強產權保障與資產盤活。妥善處理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探索出臺產權確權登記路徑細則。探索建立支持國有資產盤活的政策,構建與更新活動相適應的國有資產評估方式。3.3.創新財稅激勵機制,制定多元化的金融政策和產品創新財稅激勵機制,制定多元化的金融政策和產品統籌財政和其他各類資金支持。發揮政策性資金的帶動作用,擴大政策性金融工具投資領域。鼓勵通過設立城市更新基金等方式,籌集改造資金,重點支持片區更新和示范性項目。探索特許經營支持。針對基礎設施、公共空間等地區中有經營性收益的城市更新項目,鼓勵采用特許35、經營等形式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194.4.改進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管理效率改進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管理效率提升項目審批與規劃實施效率。簡化更新項目流程,探索城市更新項目打包立項,探索城市更新主管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并聯審批更新項目。建立片區策劃與單元詳細規劃的聯動與動態優化機制,完善單元詳細規劃分層分級的管控體系。第 23 條 搭建“多元共治”的參與機制暢通市場主體的參與渠道。多種形式盤活國有資產,發揮國企帶動作用,探索形成國企與多元社會主體合作的實施模式。鼓勵市場主體以自有資產盤活、重資產收購、輕資產運營、更新資本引入等多種渠道開展城市更新。構建居民共建的治理模式,強化街道鄉鎮黨建引領36、,構建良性互動的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組織動員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小區業主和居民中的黨員參與社區更新改造。堅持居民主體地位,促進政策傳導與居民需求有機結合,激發居民參與城市更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專業團隊支持作用,引入專家智庫和專業服務力量,鼓勵規劃、建筑、運營、法律等領域的專家參與城市更新。鼓勵群團組織、志愿者團隊、非政府組織等參與更新改造和運營。第 24 條 搭建“智能決策”的更新管理平臺基于 CIM 平臺,建立城市更新場景應用。融合城市體檢以及各類規劃成果,梳理形成數據化城市更新底賬。圍繞更新任務,建立分區指引場景;圍繞片區“策劃-項目生成-實施”等環節,建立更新片區37、全周期管理場景。建立城市更新相關數據的歸集和20維護機制。面向多元場景,建立輔助決策功能。針對問題需求分析、資產價值評估、空間潛力評價等關鍵領域,開發面向規劃、建設、管理的輔助分析功能。面對“政府端-市場端-市民端”等不同應用主體與場景,建立差異化功能模塊。面向項目申報實施,優化完善項目庫管理終端。完善項目統計、監督、反饋等自動化跟蹤流程,實現更新項目的動態監管,滯后項目的智能預警。第 25 條 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評估管理機制建立城市更新實施評價體系。形成面向城市更新目標的多層級、可量化評價體系,實現對城市更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公眾滿意度等方面的多維度綜合評價。建立城市更新項目的監管機制。完善城市更新主管部門會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對城市更新項目進行全過程監督的機制,實現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