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2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8193
2025-04-24
29頁
4.14MB
1、潮州市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 前言丨FOREWORD 海岸帶是海洋系統與陸地系統相互連接、復合與交叉的地理單元,是落實陸海統籌理念、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空間。為加強潮州市海岸帶及海洋空間管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打造陸海協同的發展新格局,依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做好市級海岸帶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粵自然資函2024125號)等相關文件要求,潮州市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了潮州市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海岸帶規劃)。海岸帶是海洋系統與陸地系統相互連接、復合與交叉的地理單元,是落實陸海統籌理念、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推動海洋經濟高2、質量發展的重要空間。為加強潮州市海岸帶及海洋空間管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打造陸海協同的發展新格局,依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做好市級海岸帶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粵自然資函2024125號)等相關文件要求,潮州市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了潮州市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海岸帶規劃)。海岸帶規劃是對廣東省海岸帶規劃的落實,也是對潮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海岸帶區域的細化和補充,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主體功能定位及規劃分區基礎上,統籌協調海岸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保護修復,產業布局優化、人居環境品質提升等開發保護活動,并有效傳導到下位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目錄丨CONTENTS 海3、岸帶高質量發展 總體要求 空間資源節約集約 規劃背景 區域發展指引 規劃分區 06 03 04 01 05 02 保障措施 07 01 規劃背景 規劃范圍及期限 發展基礎 機遇和挑戰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包含陸域和海域。以海岸線作為陸海分界線,陸域包括大埕鎮、所城鎮、柘林鎮、黃岡鎮、汫洲鎮、海山鎮等沿海鎮,以及與沿海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錢東鎮;海域為原潮州市海洋功能區劃規劃范圍。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與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一致。規劃范圍及期限 1.1 規劃范圍示意圖*圖中所示海域界線僅為規劃范圍線,不作為行政管轄依據,下同。發展基礎 1.2 機4、遇和挑戰 1.3 廣東省沿海經濟帶東翼增長極 對接輻射泛珠三角區域海洋經濟 攜手閩浙沿海城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延伸區 發展機遇 潮州對外貿易受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 沿海經濟帶對外拓展空間難度增加 自身資源稟賦尚未轉化為發展優勢 面臨挑戰 地理位置條件得天獨厚 海岸帶資源稟賦優越 總體經濟發展穩中向好 海洋經濟發展增速較高 海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自然保護地建設穩步推進 海洋災害發生頻率較高 防災體系建設較為完善 02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基本原則 規劃目標 總體格局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海洋強國、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落實廣東省“一核一帶一5、區”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積極響應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突出“沿海經濟帶上的精品城市”定位,按照潮州市構建“一軸兩帶”區域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陸海統籌,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指導思想 2.1 基本原則 2.2 堅持生態優先,底線思維 堅持區域協同,全域統籌 堅持科學布局,高效利用 堅持以人為本,人海和諧 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海岸帶生態文明建設意識進一步強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取得實效,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形成海岸帶安全屏障。精細化管控體系更加健全,建設項目用海規模和自然岸線占用得到有效控制,用海監管執法機制更加完善,產業園區6、存量圍填海等濱海土地得到合理利用。海岸帶地區生產要素配置和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海洋產業附加值提高,新興海洋產業得到大幅度發展;海岸帶空間利用效率增加,促進各產業間聯結帶動、合理分工、協調發展,促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打造出一批海洋特色小鎮和特色漁村,“美麗海灣”及“和美海島”建設水平得到提高,建成灣區綜合服務圈、藍色優質生活圈。推動海岸帶和海洋文體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公眾親海空間得到拓展,濱海特色風貌進一步體現,濱海環境更加宜人。規劃目標 2.3 生態環境更加優良 資源開發更加集約 海岸布局更加科學 濱海生活更加宜居 沿海經濟發展帶 一帶 柘林灣、金獅灣、大埕灣 三灣 大埕片7、區、所城柘林片區、黃岡片區、汫洲片區、海山片區 構建“一帶三灣五片區”的海岸帶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五片區 總體格局 2.4 以海岸線為軸串聯陸海發展空間,構建沿海經濟發展帶。根據三大海灣自然條件和利用現狀,構建“小灣區”開發保護模式。按照海岸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推動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片區。海岸帶總體格局圖 03 規劃分區 海洋規劃分區 海洋規劃分區 3.1 海洋生態保護區和海洋發展區規劃圖 海洋規劃一級分區 落實海洋規劃分區體系,基于海域空間區位、資源特征和利用現狀等屬性,將海域劃分為生態保護區、海洋發展區2種一級區。嚴格落實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保障沿海產業發展用海需求,生態保護區占全市8、規劃海域面積36.5%,海洋發展區占全市規劃海域面積63.5%。海洋規劃分區 3.1 二級規劃分區占比 分區類型:海洋發展區按照具體用途可進一步細分為漁業用海區、交通運輸用海區、工礦通信用海區、游憩用海區、特殊用海區共6種二級區類型。重點保障港口航運、臨港工業、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濱海旅游等重要海洋產業用海需求。分區管控:針對每種二級分區,制定包含空間準入、用海方式要求、保護要求、其他要求在內的開發和保護管控指引。海洋規劃二級分區 04 空間資源 節約集約 精細化管控海岸線 海岸建筑退縮線 保護和合理利用海島資源 自然形態保持完好、生態功能與資源價值顯著的自然岸線,以及通過整治修復后具有自然海9、岸形態特征和生態功能的大陸海岸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長度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允許不造成海岸線原有形態或生態功能改變的利用。嚴格保護岸線 自然形態保持基本完整、生態功能與資源價值較好、開發利用程度較低的大陸海岸線。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為主,控制開發強度,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精細化管控海岸線 4.1 落實大陸自然海岸線保有率和海岸線分類保護制度;到2035年,大陸自然海岸線保有率不低于上級下達任務。人工化程度較高、海岸防護與開發利用條件較好的海岸線,主要包括工業與城鎮、港口航運設施等所在的大陸海岸線。明確產業準入門檻,提高海岸線利用效率,保障公眾親??臻g。限制開發岸線 優化利用岸線 依據廣東省海10、岸建筑退縮線劃定技術指引(試行),按照岸線自然屬性和周邊利用現狀確定基礎退縮距離,并根據生態保護、濱海道路、災害影響等特定要素修正,形成退縮線。劃定海岸建筑退縮線 制定退縮線管控要求 海岸建筑退縮線 4.2 海岸建筑退縮區內應以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建設為主,除國家、省重大項目以及應急減災、安全保障和水利等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公共觀測監測設施等允許準入的情形外,原則上禁止開展各類建設活動。準入清單 按照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原則,區分現狀合法合規建筑改建或修繕、需改變原規劃條件在退縮范圍內進行擴建、已取得合法用地用海手續尚未建設三類情況對海岸建筑退縮區內已建設區域實施管控。管控要求 海岸線向陸一側的11、規劃建設活動應嚴格控制沿海建筑布局、高度風貌等要素,加強景觀視廊、天際線以及濱海橫向、縱向公共通廊的管控。風貌指引 將潮州市無居民海島分為生態保護區海島和海洋發展區海島2種類型,采取“清單式”管理,逐個明確功能、用途,逐類制定管制要求和保護措施。生態保護區海島 海洋發展區海島 保護和合理利用無居民海島 4.3 在海洋權益方面有重要價值,或者位于已建、在建自然保護區或特別保護區范圍內,以及具有特殊生態功能的無居民海島,共劃分生態保護區海島65個。海島或周圍海域具有明顯的優勢資源,根據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考慮海島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可進行適度開發利用的無居民海島,共劃分37個海洋發12、展區海島。科學開展海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明確海島開發利用相關管控要求。堅持節約集約利用海島資源,在維持海島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上,結合使用需求,全面優化海島開發利用方式,嚴格控制海島開發利用強度。05 海岸帶 高質量發展 生態保護修復 產業布局優化 親??臻g品質提升 災害防御 構建海岸帶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筑牢海洋生態安全屏障,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搭建高效串聯的生態網絡;落實海洋生態空間和開發利用空間的管控要求,加強陸海生態系統協同保護和修復,將潮州構建為南部海洋生態保護鏈的重要一環?;謴托迯秃0稁鷳B 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重點推進海山島侵蝕海灘修復、黃岡河入海河口整治、海島生態修復13、淤泥質海岸(砂質海岸)原土生態修復、紅樹林濱海濕地修復等;開展大埕灣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縱深防護林建設,形成以消浪林帶、海岸基干林帶、海岸緩沖林帶為主體的綜合沿海防護林體系。防治海岸帶環境污染 完善陸源污染治理體系,建立黃岡河流域控制單元海域水質目標響應分析機制,合理確定海洋環境容量,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完善海上污染治理體系,加強柘林灣養殖污染監督處置,嚴格控制潮州港區環境污染;完善海洋垃圾治理體系,結合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定期對海岸垃圾進行巡查清理。生態保護修復 5.1 海洋交通運輸業優化調整 加強潮州港各港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港口機械化水平和作業效率,加強港口集疏運通道建設,積極承接珠三角14、產業轉移和引進大型企業落戶,明晰各港區的發展定位,延伸拓展臨海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海洋漁業優化調整 優化柘林灣內海洋漁業空間布局,堅持海陸統籌、優勢集聚、聯動發展的原則,大力發展“水產種業”+“深藍漁業”;依托龍頭企業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創建區域性水產品流通中心。濱海旅游業優化調整 依托海山島、汛洲島和西澳島發展高端濱海旅游業,打造特色濱海旅游目的地,加大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旅游資源整合;加強對外合作,聯合周邊地區共同打造東海南海分界帶旅游圈、閩粵海洋旅游帶等。產業布局優化 5.2 傳統產業優化調整 重點培育發展海洋生物產業 統籌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 加快發展海洋化工產業 積極推進海洋裝備制造產業 15、探索發展海洋第三產業 新興產業發展指引 產業布局優化 5.2 親海空間建設目標 塑造濱海特色休閑帶,豐富親海公共空間內涵,構建臨海休閑生態廊道,增強旅游觀光、休閑游憩功能,有效支撐沿海綜合發展。發掘海洋文化傳承,打響潮州海洋文旅品牌,以建設親??臻g、發展濱海休閑旅游產業為抓手,培育具有潮汕本土特色的海洋文化認同感。親??臻g品質提升 5.3 以濱海旅游景區為載體,打造金獅灣、東沙灣和汛洲島旅游休閑型親海岸線,加快推進海山島、汛洲島等有居民島的人居品質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形成海島與大陸串聯成線的旅游休閑親海岸線格局。特色親海岸線建設 以大埕灣優質沙灘、黃岡河重要河口、高沙紅樹林、笠港北岸紅樹林、海16、山島海灘巖田保護區等高價值生態空間為依托,打造生態涵養型親海岸線,促進生態保護與親海休閑有機結合。完善災害防御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 做好防災減災科教研究工作 提升災害防御能力建設 提高監測預警水平 加強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 健全部門風險會商研判機制 提升預報預警信息精準發布能力 強化風險應急處置 提升應急通信保障能力 提升快速輸送保障能力 提升海上搜救保障能力 災害防御 5.4 06 區域發展指引 分區發展指引 陸海一體化保護和利用空間 在加強砂質海岸線和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的基礎上,適度發展涵蓋觀光、休閑、度假等多元化內容生態旅游產業和海洋牧場。建設潮州港物流園和臨港工業區,17、優化空間資源配置,促進港口和臨港工業科學、有序發展;推進潮州海域風電場開發,建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綜合服務集聚區,塑造“依山、沿江、濱?!钡某鞘酗L貌格局;營造親海生活環境,強化濱海旅游休閑功能,打造貫穿藍色海岸帶的高品質濱海旅游區。依托潮州港三百門港區,加快發展港口物流和臨港工業;加強水產批發市場管理,完善周邊配套設施,打造輻射粵東地區的水產品集散地。積極培育水產種苗和養殖產業,有效提高漁業產業水平,推動海洋牧場發展;發揮海島資源優勢,完善濱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海島旅游產業。分區發展指引 6.1 大埕灣生態發展片區 金獅灣臨港產業片區 柘林灣北部城鎮休閑片區 三百門臨港產業片18、區 海山現代漁業發展片區 依據海岸帶地區保護與利用總體格局,以海岸帶自然地理特征為基礎,以海灣或行政區劃為基本單元,將海岸帶地區劃分為若干區域,明確陸海統籌下的區域發展指引。陸海一體化保護空間 維護生態系統的海陸連通和自然邊界,識別高沙紅樹林、海山島周邊濱海濕地、黃岡河重要河口、海山島海灘巖田等重要生態系統,以及陸域自然保護地、生態控制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等要素,劃定陸海一體化保護空間。陸海一體化保護和利用空間 6.2 陸海一體化利用空間 充分考慮開發利用活動的關聯性劃定陸海一體化利用空間,對海洋發展區及相鄰陸域功能關聯、用途一致的空間,劃定陸海一體化利用空間,統一制定功能導向和管理要求,統19、籌產業空間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用地用海安排科學合理、集約高效。臨岸漁業空間 坂上村臨岸漁業空間單元 海山島北部臨岸漁業空間單元 大埕灣砂質岸灘 西澳島 黃岡河重要河口 高沙紅樹林 海山島海灘巖田 濱海旅游空間 汛洲島濱海旅游空間單元 海山島長溪灣濱海旅游空間單元 港口航運空間 金獅灣港區港口航運空間單元 三百門港區港口航運空間單元 臨港工業空間 西澳圍填海重大平臺臨港工業空間單元 新能源產業園臨港工業空間單元 文勝圍臨港工業空間單元 07 保障措施 強化組織協調 健全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 完善配套政策 推進評估和監督考核 7.1 強化組織協調 成立有關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 科學制定規劃落實方案 明確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及工作職責 7.2 健全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 堅持樹立法治理念 推動海岸帶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修訂工作 盡快建立海岸線管理信息系統 確保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管理 全面納入法制軌道 7.3 完善配套政策 研究制定重點領域和重點地區配套政策 強化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 加強用海用地空間保障 7.4 推進評估和監督考核 對規劃落實情況實施動態跟蹤 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匯報評估 完善規劃實施公眾參與渠道 潮州市自然資源局網站(https:/ 公示意見提交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