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3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8238
2025-04-25
32頁
9.27MB
1、草 案(2021-2035年)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國土空間規劃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人民政府2025年4月前 言茶業口鎮位于萊蕪東北部,三區交界處,北臨章丘區,東接博山區。鎮域四面環山,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北高南低,中部河流縱橫;現狀地形地貌、自然河流等塑造的完整流域格局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獨特自然景觀特色風貌;榮獲”山東省文明鄉鎮”、“山東省旅游強鄉鎮”、“山東省宜居小鎮”等稱號。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統籌茶業口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合理配置資源要素,支撐國家重大戰略落地,指導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現鎮域高質量發展和高標準建設,2、依據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濟南市萊蕪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等,編制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本規劃”)。本規劃是茶業口鎮面向2035年國土空間發展的指南和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編制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凡在鎮域內涉及土地利用與空間布局的各項政策、規劃,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應符合本規劃。PREFACE目 錄01規劃總則02目標策略03總體格局04支撐體系06規劃實施保障1.1指導思想1.2規劃原則1.3規3、劃期限與范圍2.1目標愿景2.2目標定位2.3發展策略3.1落實三條控制線3.2合理配置資源3.3總體格局3.4農業空間3.5生態空間3.6城鎮空間3.7產業空間3.8歷史文化保護6.1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劃分6.2規劃空間傳導6.3制定近期行動計劃6.4實施保障措施4.1綜合交通體系4.2公共服務體系4.3基礎設施服務體系4.4安全保障體系CONTENTS05城鎮區域規劃5.1城鎮區域“六線”規劃5.2城鎮區域街區劃分011.1指導思想1.2規劃原則1.3規劃期限與范圍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4、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中心,尊重發展規律,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和新舊動能轉化重大決策部署,統籌安排茶業口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現戰略性、提高科學性、強化權威性、加強協調性、注重操作性,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安全高效、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底線思維,生態優先統籌協調,系統規劃節約集約,綠色發展以人為本,品質提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規劃范圍包括全域和城鎮區域兩個空間層次.全域層次為茶業口鎮行政轄區內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17398.22公頃;城鎮區域為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總面積5、52.82公頃。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1.3 規劃期限與范圍022.1目標愿景2.2目標定位2.3發展策略目標策略2.1 目標愿景城鎮性質山東省齊長城文化旅游目的地重要節點濟南市齊風魯韻山水林園特色生態城鎮萊蕪東部現代農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強鎮202520352050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明顯改善,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完善,國土空間的保護、利用、治理和修復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全面建立,形成高品質、城鄉融合6、宜居共享的國土空間格局。2.2 目標定位職能定位特色農業發展樣板文旅融合發展高地生態文明建設典范以要素集約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理念發展以花椒、櫻桃、板栗、獼猴桃產業為主的特色農業,形成優勢明顯、規模適度的農業產業化基地。集中建設特色農產品加工車間、物流基地等配套設施,形成以特色農業為支撐的農副產品加工業。齊長城腳下歷來是“古鎮高道”,生態景觀與人文資源的交匯區,地理區位的三市交匯地,鑄造“齊風魯韻,山水茶業”品牌。發展以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為特色的旅游業,帶動發展旅游商品銷售、鄉土電商等服務產業。積極響應萊蕪“生態立區、工業強區、創新興區”發展戰略,踐行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對森林、河道、礦7、山等進行生態修復,踐行“兩山”理論,打造生態文明示范鎮。2.2 目標定位山水林園融合區:山水林園景觀資源、人居環境整治基礎,營造茶業口山水林園特色精致景觀齊風魯韻交匯區:歷史悠久,古跡眾多,齊風魯韻、淳樸民風、齊長城“一線八村”文旅綜合體建設項目高道古鎮茶芽口:自古以來就是齊魯兩地重要的古商高道,主要用來運輸茶、食鹽(茶鹽)等生活必需品多彩三色秘幽源:北部古色、中部紅色、南部綠色的全域發展布局,譜寫現代特色農業與文化旅游新篇章山水古韻地幽趣茶業口形象定位2.3 發展策略強化管控、尊重風貌尊重完整的流域風貌格局,強化城鎮建設與山水林園生態格局相得益彰,優化鎮區和鄉村國土空間布局區域協同、高效協作8、立足現代化濟南都市圈建設平臺,全方位展開區域協作,創新區域協同發展格局產業升級、夯實動力創新驅動,實施智慧農業戰略,壯大特色智慧農業,強鏈補鏈,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農業品牌建設+電子商務優化格局、精準配置構建“核心引領、軸帶契合、片區協同、多點璀璨”的“T字型”格局,突出項目準入篩選,體現地方發展及生態特色033.1落實三條控制線3.2合理配置資源3.3總體格局3.4農業空間總體格局3.5生態空間3.6城鎮空間3.7產業空間3.8歷史文化資源嚴格保護鎮域范圍內的生態紅線。茶業口鎮生態保護紅線遍布全鎮,面積5703.80公頃。落實上位規劃下達的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規劃到2035年,永久基本農田9、為3130.96公頃,確保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升,空間有優化。落實上位規劃下達的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方案,規劃到2035年,共劃定城鎮開發邊界52.82公頃。3.1 落實三條控制線森林資源:推進林權保護管理法規體系建設,加強林權登記、抵押管理。推進森林防火能力達標建設,建立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完善森林火險預測預報系統。水資源:統籌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城鄉生活用水,嚴控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提升全社會節水意識,大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礦產資源:嚴格按照省市能源安全與礦業發展相關規劃進行勘查開采和保護,加強技術創新,規范礦產資源節約利用,全面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3.2 合理配置資源歷史文化資10、源:文物保護的修繕應堅持“不改變文物現狀,整舊如舊”的原則。在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不準進行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建設工程。構建“一心、兩軸、一帶、三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一心:即城鎮功能核心,鎮區作為全鎮的綜合服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兩軸:即沿瀛汶河形成貫穿全鎮南北的城鄉融合發展軸;以及帶動北部“一線八村”古村發展的文旅融合發展軸。一帶:即沿S317形成的對外聯系發展帶。三區:即北部古色歷史區、中部紅色文化區、南部綠色發展區。3.3 總體格局3.4 農業空間構建“四大片區”的鎮域現代農業空間格局依托中草藥種植基地,打造中草藥種植觀光農業區,實現中草藥規模化種植加強種植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推廣先11、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科學合理明確食用菌具體種植區域,建設現代化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全面提升設施果蔬專業化、集群化、產業化發展水平食用菌種植培育區香椿、櫻桃種植示范區板栗、獼猴桃種植示范區中草藥種植示范區構建“一廊、兩區、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3.5 生態空間312構建兩處生態保護片區有助于維持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內部的平衡,同時可以調節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形成生態岸坡,起到生態隔離、景觀優化的作用馬頭山水庫(新建)、上法山水庫、石城水庫、船廠水庫等形成多點的水源生態涵養區。兩區:北部馬鞍山生態保護片區、吉山-望魯山生態保護片區一廊:瀛汶河生態廊道多點馬鞍山生態片區吉山-望魯山生態片區構建“鎮區中心12、村基層村”三級城鎮村體系格局3.6 城鎮空間鎮區: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發展居住、商貿服務業為主。主要包括城鎮開發邊界所在的吉山村、茶業口村兩個行政村全域。中心村:為鄉村提供基本高品質公共服務。包括下王莊村、埠口村、北腰關村、高白楊村、雙山泉村、臥鋪村等8個村莊。基層村:提供改善人居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和支農服務。上法山村、董家峪村、閣老村、上宅科村等50個村。一軸:南北產業融合發展軸,以瀛汶河和金來大道為主要軸線連通南北主要產業區。一帶:齊長城遺址保護帶。三區:北部古色旅游發展區、中部紅色文旅發展區、南部綠色農業發展區。多點: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紅色遺址遺跡、種養殖基地等多個農文旅融13、合產業基地。3.7 產業空間構建一軸三區、一帶多點的產業格局3.8 歷史文化保護構建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促進文化傳承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筑1處國家級;3處省級;2處市級;6處區級1處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上王莊村6處國家級傳統村落1處省級;3處市級044.1綜合交通體系4.2公共服務體系4.3基礎設施服務體系4.4安全保障體系支撐體系對接節點,暢達周邊,借濟萊高鐵,銜接萊蕪城區與濟南市區;依托S317功能帶,直接銜接雪野街道與淄博博山區。高鐵、高速公路、國道鎮域內無高速公路、國道通過。鎮域西側緊鄰雪野站,濟濰高速、京滬高速、濱萊高速、濟萊高鐵從鎮域西南側穿過。省道:14、省道 317 改線在鎮域中北部穿過。城鎮建成區段按照紅線寬度控制。縣鄉道:形成“四縱四橫”的道路網格局。四縱為:迷雪路、金來大道、鳳凰路、花堯路;四橫為:閣茶路-逯茶路-雙逯路、S317、船下路、西姜路。4.1 綜合交通體系形成“15分鐘生活圈鄉村社區生活圈”兩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4.2 公共服務體系城鎮15分鐘生活圈:人口規模約3900人,范圍約9平方千米;鄉村社區生活圈:以中心村為中心,半徑2千米左右,人口規模2000-4000 人。完善鎮域公共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加快農村人口城鎮化,在鎮域內形成布局合理的鎮村體系,提升鎮域居民生活質量。結合茶業口鎮實際資源及空間布局情況,設置必配設施15、和選配設施,差異化引導,彈性配置實現公共服務設施資源利用最大化。均等覆蓋復合共享彈性配置構建1個15分鐘生活圈,5個鄉村社區生活圈。每個生活圈按照服務人口,配建醫療衛生、養老、文化、體育健身、公共空間、便民商業等服務設施。4.3 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建立韌性可靠的市政基礎設施給排水工程:由新建臥云鋪水廠作為全鎮供水水廠,水源為臥鋪村南側水井;新建1座污水處理站,服務鎮區及鎮區及周邊農村。各中心村的污水,就地設置小型污水處理站,處理達標后就近排入水體。電力電信工程:規劃保留35kV變電站,作為鎮域電源。能夠滿足全域用電需求。規劃保留現狀郵政支局和電信分局,滿足鎮區郵政通信需求,積極推進5G基站建設。16、燃氣工程:燃氣工程對接城區現狀DN200燃氣管線,保留現狀1處調壓站,滿足鎮區居民使用。環衛工程:規劃1座小型垃圾轉運站,設計生活垃圾轉運量為20噸/天。各村規劃設置生活垃圾收集點。平急兩用:將平急兩用理念融入規劃中,提高應急響應能力。規劃公園綠地、學校和體育場館等作為應急場所。公共衛生:加強公共衛生防護,規范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預案管理,健全衛生應急預案體系。防洪工程:城鎮防洪標準:滿足流域性河流防洪標準為50 年一遇,其他河道滿足20 年一遇防洪標準。抗震工程: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萊蕪區域抗震設防烈度為度,城市重要建筑和生命線工程提高1度抗震設防等級。消防工程:規劃建設1處消防站為整個鎮17、服務。瀛汶河作為天然補充水源。人防工程:按照標準建設人防設施和避難場所。4.4 安全保障體系防洪抗震平急兩用公共衛生消防人防綜合防災體系05城鎮區域規劃5.1城鎮區域“六線”規劃5.2城鎮區域街區劃分5.1城鎮區域“六線”規劃5.2城鎮區域街區劃分066.1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劃分6.2規劃空間傳導6.3制定近期行動計劃6.4實施保障措施規劃實施保障6.1 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劃分規劃全域共劃定19個單元,1個城鎮單元、15個村莊單元、3個特別單元。協調好城鎮與相鄰村莊發展關系,促進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產業聯動、交通互聯、生態相依,實現城鄉融合發展。6.2 規劃空間傳導6.3 制定近期行動計劃確定18、近期行動重點根據分區規劃實施要求,銜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出分期實施的目標和重點任務。保障各項重大項目建設制定近期行動計劃,對中心鎮區、村莊的近期重大實施項目的布局和時序做出統籌安排,建立近期重點建設項目庫。詳細規劃約束性指標重要控制線落實傳導歷史文化保護線、洪澇風險控制線、山體保護線基礎設施控制線、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村莊邊界6.4 實施保障措施 加強統一領導和組織實施。強化規劃實施項目督查,加強組織協調,及時研究并解決規劃編制及實施期間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強組織保障 在省、市明確的激勵政策基礎上,探索制定惠農、支農政策,規劃預留規劃空間優先用于民生項目。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參與項目實施,實現資金渠道多元化、實施模式多樣化、途徑多種化。加強政策支持 加強輿論引導,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的重大意義,引導社會力量、市場主體和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加強宣傳引導 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建立貫穿規劃編制、實施、監督及鄉村治理全過程的公眾參與機制。建立并用好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健全監督機制一、公示時間2025年4月3日-5月2日,公示時間三十日二、公示渠道1.濟南市萊蕪區人民政府網站: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