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市平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2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8271
2025-04-27
20頁
1.36MB
1、 2021-2035 平泉市平泉鎮人民政府 2025 年 2 月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要求,根據省、市、縣的相關部署,平泉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平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本規劃”)。本規劃是對 平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的落實和深化,是平泉鎮全域空間發展的指南與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2、,為平泉鎮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社會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實現高品質生活提供空間保障。一、規劃期限與范圍一、規劃期限與范圍 本規劃期限為 20212035 年。近期至 2025 年,遠期到2035 年。規劃范圍為平泉鎮行政轄區范圍,總面積 223.86 平方公里,重點研究范圍為中心城區城鎮開發邊界以外區域,面積 206.81 平方公里。二、鄉鎮定位二、鄉鎮定位 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功能定位,結合平泉鎮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分析,確定平泉鎮總體定位為:環平泉都市農業公園、輕工業產業園。三、規劃目標三、規劃目標 2025 年近期發展目標。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初步建立現代化的國土空3、間治理體系;綠色現代的農業生產格局基本形成,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不斷加強,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夯實;生態文明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環境穩定向好;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自然資源有效保護利用。2035 年遠期發展目標。基本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青水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鄉村振興建設取得良好成效,農業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村莊環境整治取得良好成效。2050 年遠景展望。國土空間格局全面建成,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卓越,人居環境取得巨大成就,實現民生保障現代化,全面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四、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四、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1、嚴格落實嚴格落實三條4、控制線三條控制線 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全鎮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31.03 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 23.08 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瀑河沿線村莊。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全鎮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 39.38 平方公里,為水源涵養型,主要分布在瓦廟子村、四合園村、于營子村、猴山溝村。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全鎮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為 170.48 公頃,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 2020 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 1.09 倍以內,不得擅自突破。2、落實落實主體功能區定位主體功能區定位 落實平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主體功能區布局5、,平泉鎮位于城市化地區內。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規劃平泉鎮構建“一核一帶三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發揮“一核”引領作用,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綜合服務中心。發揮中心城區資源整合與輻射帶動優勢,以功能互補、梯度賦能為牽引,通過產業鏈條延伸引導平泉鎮發展特色配套產業,依托城區交通網絡延伸和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市政設施共建共享,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向平泉鎮域精準覆蓋。同時暢通土地、人才等要素雙向流動通道,構建“中心城區總部經濟+城關鎮制造基地”的協同體系,以治理體系對接促進城鄉深度融合。強化“一帶”帶動。以瀑河為依托的生態發展軸,重點推進國土綠化、流域治理、植被修復和水土流失6、防治工作,發揮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作用,加強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承載力。重點實施“生態廊道+”戰略: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為核心,推進河道疏浚、堤岸生態化改造及濱水濕地修復,構建生態緩沖帶;深化“生態+”產業融合,布局有機農業示范區、零碳休閑營地等綠色業態,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承載力,打造生態治理與產業融合示范帶。促進“三區”協同發展。“三區”即以小道虎溝村、哨鹿溝村、趙杖子村、雙洞子村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區重點發展智慧設施農業、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種植,配套建設冷鏈倉儲與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心,培育“合作社+基地+電商”全鏈條體系;以房身溝村、西壩村、紅山咀村、瓦廟子村為主的工貿產業發展區7、,立足現有礦山資源加工基礎,推動活性炭產業高值化利用(醫用、環保級產品研發),延伸尾礦制備新型建材產業鏈;同步推進裸露山體生態修復與工業景觀提升工程,探索“綠色礦山+工業旅游”轉型路徑;以哈巴氣村、康杖子村、猴山溝村、紅花溝村、于營子村為主的生態農業發展區,該區主推有機雜糧、特色林果、林下經濟等綠色認證產品,植入農事體驗、生態研學等業態,推廣種養循環技術,建立跨村產業聯動平臺,構建特色鮮明的片區協同發展格局。4、落實、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國土空間規劃分區 細化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平泉鎮包括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鄉村發展區、城鎮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六大規劃分區。58、優化國土空間功能結構、優化國土空間功能結構 立足鎮域土地利用現狀,合理調整農用地結構,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恢復濕地和陸地水域等生態空間。合理調整農林用地結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任務,切實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建設,加強對中低產園地和新建園地的改造和管理,有序引導園地向低山丘陵調整。科學合理安排設施農用地,盡量利用荒山荒坡、灘涂等未利用地或低效閑置的土地。優化生態用地布局。優先保護自然保護地、天然林、公益林、生態防護林等生態用地。加快推進國土綠化行動,通過荒山荒坡造林、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礦山修復等,提升土地生態化水平。優化調整建設用地結構。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建設用地結構,推進城鎮建設用地9、集約化利用,引導村莊建設用地減量化發展,保障區域基礎設施和其他建設用地。推進建設用地由增量擴張向增存并舉轉型,推動建設用地在城鎮和村莊內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五、農業空間五、農業空間 依托平泉鎮農業資源稟賦,優化農業空間布局,推進優勢農產品發展。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加強農村土地整理,充分挖掘農村存量土地,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空間支撐。1、落實耕、落實耕地“三位一體”地“三位一體”保護保護 耕地用途管制。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料飼草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落實耕地占補平衡10、。引導各類非農建設選址布局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非農業建設確需占用耕地的,須經相關部門批準,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按照“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原則補充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確保產能不下降。建立統一的補充耕地監管平臺,嚴禁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落實補充耕地任務。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嚴格控制優質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除國家安排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損毀難以恢復、河湖水面自然擴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沒等特殊情況外,對確需轉為其他農用地和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的,需要落實年度耕地進出平衡。耕地后備資源整理。結合耕地后備資源潛力,多渠道補充耕地,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11、的地區,將符合條件的宜耕后備資源通過采取土地清理、土地平整、地力建設等措施,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2、優化、優化農業生產布局農業生產布局 依據上位規劃確定的農業布局,平泉鎮位于標準化食用菌產業區內,應建立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提升食用菌產業能級。規劃應強化生態優先,做強都市農業,繪就“藍綠本底”,強化“菜籃子”、“果盤子”綠色生產能力,發展優質菌菜、綠色林果,促進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建設優質果蔬產業園,采取集中示范的方式發展優質菌菜、綠色林果,擴大蔬菜種植規模,根據村民種植習慣和合作社流轉土地情況,以四合園村食用菌產業、康杖子村設施菜種植、哈叭氣村葡萄、梨綠色林果種植為龍頭,輻射帶動二道河子村、12、西壩村、河南村、瀑河沿村、南嶺村、河南村、東南溝村、哨鹿溝村、趙杖子村等發展以觀光農業、有機農產品種植為主的都市農業產業發展園區。3、實施、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土地綜合整治 農用地綜合整治。以鄉村振興為目標,結合平泉鎮國土空間布局,推進農用地綜合整治。對低效林草地和園地資源整合、優化布局,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結合市(縣)域高標準農田建設整體部署,通過耕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田間工程建設、農田水利建設、土壤改良培肥等方式,穩步推進平泉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同時順應加強耕地保護的需要,促進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強化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保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治。低效13、建設用地的再開發利用能避免土地浪費,是當前土地使用中優先考慮對象。結合市(縣)域低效用地利用項目整體部署,推進平泉鎮低效工礦用地、閑置宅基地等整治。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農田生態功能,改善農村水環境,提升鄉村環境質量。加快農田林網建設,優化林帶配置,確定差異化林網保護標準,推動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以河流水系為脈絡,以村莊為節點,水域岸線并治,實施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河湖管護等工程。六、生態空間六、生態空間 1、自然資源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保護利用 落實縣級生態保護安全布局。落實上位規劃“一區、兩廊、三屏、六園”生態保護安全布局,平泉鎮位于平泉市瀑河生態廊道上。應嚴格按照上位14、規劃生態保護安全布局建設要求,通過恢復植被、建設水源涵養區,控制土壤沙化、降低水土流失,提高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野外保護站點、巡護路網、監測監控、應急救災、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保護管理設施建設。加強村莊飲用水水源保護。嚴格落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保護要求,完成各級保護區內違法違規問題排查整治,依法取締保護區所有排污口,依法清除一級保護區內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水源保護區具體范圍以省政府批復內容為準。水源保護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2010)等的相關要求。加強礦產資源開發保護。落實國家、省、市礦產資源管理政策和制15、度,發揮市場調節和政府監管作用,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提升礦產資源保障程度和開發管理水平。實施分區差別化政策管控,科學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促進礦產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明確采礦權人保護礦山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全面加強礦產資源開發保護。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 推進河湖生態系統保護治理。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地表地下兼顧,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大力推進河湖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對瀑河進行綜合治理,落實平泉市平泉鎮河道清淤生態修復項目,加強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強化水土保持修復。通過16、植樹種草、營造水源涵養林、封禁治理、生態護坡、清淤疏浚河道等措施,對瀑河流域內存在水土流失風險的區域進行生態修復工作。加強林草系統保護修復。結合天然林、公益林、基本草原保護工作,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促進為輔,培育鄉土適生植物,推進林地提質增效、維護草地面積穩定,推進林地、草地融合布局,構建市域綠色生態本底。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全面開展整治修復工作,以交通干線兩側和城鎮建成區周邊的礦山跡地為先導,對主體滅失礦山采取政府主導修復,督導企業對開采礦山進行修復,加強關停礦山和已封庫的尾礦庫修復工作。七、建設空間七、建設空間 1、居民點體系居民點體系 落實上位規劃指引要求,綜合考慮人口規模、經濟職能等因素17、,按照中心村、基層村兩個等級,細化鎮村體系等級結構、職能分工和發展方向。確定中心村 6 個,包括瀑河沿村、二道河子村、紅山咀村、猴山溝村、趙杖子村、紅花溝村;基層村共 22 個,包括白廟子村、東三家村、房身溝村、河南村、黃杖子村、康杖子村、老杖子村、南嶺村、西壩村、西三家村、藥王廟村、營坊村、勝利街村、上臺子村、哈叭氣村、四合園村、瓦廟子村、哨鹿溝村、雙洞子村、東南溝村、于營子村、小道虎溝村;納入城市社區共 4 個,包括土城子社區、雙橋子村、中大街村、營房村。分類引導村莊發展。規劃落實上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村莊分類引導,有序推動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提質、增效,土城子社區、雙橋子村、中大街村、營房18、村納入城市社區統籌,其他 28 個行政村分為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和保留改善類三類。城郊融合類村莊包括康杖子村、河南村、房身溝村、藥王廟村、二道河子村、猴山溝村、南嶺村、紅花溝村、土城子社區、老杖子村、營坊村、雙橋子村、西壩村、東三家村、白廟子村、西三家村、黃杖子村、城北村,重點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逐步強化服務城市發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能力。集聚提升類村莊包括紅山咀村、趙杖子村,重點促進農村居民點集聚或連片建設,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提升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保留改善類村莊包括哈叭氣村、四合園村、瓦廟子村、哨鹿溝村19、雙洞子村、東南溝村、瀑河沿村、于營子村、小道虎溝村,應堅持節約集約用地,補齊村莊設施短板,滿足村民基本生活需求,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規劃編制單元劃分。平泉鎮共 31 個行政村、1 個社區,黃杖子村、城北村、西三家子村、土城子社區、雙橋子村、中大街村、營坊村、勝利街村納入平泉市中心城區詳細規劃范圍,不再單獨編制村莊規劃,其余 24 個行政村分 17個編制單元,其中猴山溝村、房身溝村合并編制,上臺子村、老杖子村、西壩村合并編制,紅山嘴村、瓦廟子村合并編制,白廟子村、東三家村、哨鹿溝村合并編制,藥王廟村、河南村合并編制,其他村莊單獨編制。2、建設用地布局、建設用地布局 落實上位規劃劃定的城鎮20、開發邊界范圍,城鎮開發邊界內建設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在“三調”確定的現狀村莊用地范圍基礎上,避讓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以道路、河流、田坎等現狀自然地物和人工建(構)筑物作為界限,統籌劃定村莊建設邊界。3、產業發展空間、產業發展空間 工業用地布局。以活性炭加工、食品加工產業為抓手,建設鄉村農貿產業區,以龍頭企業為帶動,積極引進產業項目,發展活性炭等輕工業產業。同時加強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農業優勢,發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帶,加強農副產品加工業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形成一批專用、優質、穩定的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實現農副產品加工21、與原料基地有機結合。鄉村旅游產業布局。以農業產業為依托,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引導農戶利用本地農業產業發展優勢,發展優質果蔬種植和牛羊等特色養殖,大力發展觀賞花卉、觀光采摘、蔬菜種植等附加產業,開發特色旅游產品;依托緊鄰平泉市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發展多樣化的休閑體驗產業,開展農家特色民間小吃、釣魚等休閑體驗活動;以國道 508 修建為契機,建設集運輸、餐飲、住宿功能的旅游服務區,進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發展鄉村避暑旅舍,抓好精品客棧打造和農家樂建設,抓好趙杖子民宿村建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民就業增收,精準助力大扶貧攻堅。4、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 規劃建立“城鎮級村級”二級22、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城鎮級、村級兩個社區生活圈層級,強化對鎮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供給的統籌,強化村莊與城區公共服務設施共享。八八、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1、道路交通規劃、道路交通規劃 落實上位規劃相關要求,協調推進國道 G101 七溝至楊樹嶺段、國道 G508 平泉中心城區段改建等公路建設工程。規劃構建以國道 G101、國道 G508 為骨架的“十”字型對外交通網絡,以其他公路、村村通公路為支撐的多條枝狀道路網結構。規劃保留現狀 6 所加油加氣站,分別位于瀑河沿村、四合園村和二道河村。規劃結合現狀加油站配置充(換)電設施。保留公路養護中心 1 處,位于瀑河沿村。2、給水工程規劃、給23、水工程規劃 到 2035 年,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小型供水規范化三種建設模式覆蓋全部農村供水人口,全鎮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集中供水工程 24 小時供水人口比例、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比例均達到 100%,規模化供水率達到30%,基本實現供水現代化。規劃行政村建設集中供水設施,無法共享的居民點建設獨立小型供水設施。3、排水工程、排水工程 推進水污染防治,加強排水設施和管網建設,逐步實行雨污分流制,鼓勵非傳統水資源利用。規劃劃入城鎮開發邊界內村莊由中心城區污水處理設施統一處理。其余大于 100戶的自然村建設小型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小于 100 戶或居住較為分散的自然村采用庭院式污水處理設施24、多戶聯建污水處理設施等多種方式保障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至規劃期末,實現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4、供電工程、供電工程 保留現狀紅山咀變電站、河西 110kV 變電站,落位上位規劃傳導的平泉城西 35kV 輸變電項目。改造提升村莊現有生活變壓器,提高戶均配變容量到四千伏安以上,滿足農村地區生活改善需求及電能替代、新能源汽車普及、清潔能源接入等經濟發展需求。5、通信工程、通信工程 促進通信工程的三網融合,通信管道建設與道路建設同步進行,管道容量的設置考慮各通信運營商公司的業務發展需求,并預留合理的超前量,做到“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保留現有郵政網點,鼓勵其他村莊結合便民商店等設施建設郵25、政服務網點。規劃結合村委會、鄰里驛站或便民商店等設施建設電商服務網點。6、供熱工程規劃、供熱工程規劃 積極研究探索清潔能源供暖,爭取建設“光伏+電采暖”“光熱+電采暖”及多能互補分布式供熱取暖試點項目,探索利用低谷富余電實施儲能供暖,積極推進農村地區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應用,利用淺層地能熱泵或建設太陽房的方式采暖供暖,加強鄉村煤改電、煤改氣力度。7、燃氣工程規劃、燃氣工程規劃 以瓶裝液化石油氣作為鎮村主要氣源。8、環衛工程規劃、環衛工程規劃 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置體系,采取分類收集,運往垃圾處理廠進行處理,逐步實現生活垃圾密封清運。建筑垃圾、醫療垃圾、餐廚垃圾依照有關規定分類收集、運往建筑、醫26、療廢物處理廠統一處理。積極推進村莊公廁建設,推動戶廁改造全覆蓋。十、安全防災體系十、安全防災體系 1、防洪排澇工程、防洪排澇工程 依據上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中心城區范圍內村莊防洪標準 20 年一遇,人口密集的連片村莊防洪標準按照不低于 10 年一遇進行設防。平泉鎮域內主要河流為瀑河,針對山區行洪特點,對河流各河段按相應防洪標準設防,保證防洪排澇系統的完整性和通達性。2、消防工程、消防工程 鼓勵鄉鎮志愿消防隊建設,在市消防大隊與鎮政府統籌管理下,承擔區域內消防任務;統一給水的自然村,按照標準建設消火栓,鼓勵建設地表水消防取水設施,充分利用瀑河自然水體作為消防備用水源;對已建給水管網區域的陳舊27、供水管網進行改造,對未建設消防給水管網的區域,要加快給水管網建設,同步配建消防供水設施,確保消防供水達到國家標準要求。3、抗震工程、抗震工程 平泉鎮按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0.05g,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 VI 度設防;充分利用空地、綠地、廣場、停車場和學校操場等開敞空間,增設避震場地;生命線工程和重要抗震設施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以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進行抗震設防。4、公共衛生工程、公共衛生工程 推進公共衛生安全網絡建設,規劃建立以鎮衛生院為核心,各村莊衛生室為輔助的二級防疫保健體系,使全鎮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基本得到有效保障。構建覆蓋全域的互聯網公共衛生安全體系,提供監測監控、預測預警、風險分析、信息報告、綜合研判、輔助決策、綜合協調與總結評估等功能。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