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1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8316
2025-04-28
19頁
1.50MB
1、 平泉市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 平泉市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人民政府 2025 年 2 月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要求,根據省、市、縣的相關部署,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平泉市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本規劃”)。本規劃是對 平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的落實和深化,是茅蘭溝2、滿族蒙古族鄉全域空間發展的指南與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為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社會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實現高品質生活提供空間保障。一、規劃期限與范圍一、規劃期限與范圍 本規劃期限為 20212035 年。近期至 2025 年,遠期到2035 年。本次規劃分為鄉域和鄉政府駐地兩個層次。鄉域范圍為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行政轄區,總面積 169.97 平方千米;鄉政府駐地范圍為鄉政府駐地建設發展區域(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為 28.54 公頃。二、鄉鎮定位二、鄉鎮定位 結合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以及上3、位規劃定位分析,確定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總體定位為:以現代化設施菌菜產業為支撐、傳統特色種養產業為補充的生態農業型鄉鎮。三、規劃目標三、規劃目標 2025 年近期發展目標。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初步建立現代化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綠色現代的農業生產格局基本形成,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不斷加強,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夯實;生態文明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環境穩定向好;鄉村品質逐步提升;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自然資源有效保護利用。2035 年遠期發展目標。基本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鄉村振興建設取得良好成效,農業現代化取得決定性4、進展,農業強鄉基本建成,村莊環境整治取得良好成效。2050 年遠景展望。國土空間格局全面建成,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卓著,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全面建成產業興旺、生態優美、人民富足的農業鄉鎮。四、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四、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1、嚴格落實嚴格落實三條控制線三條控制線 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全鄉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36.91 平方千米,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 34.04 平方千米,在鄉域內各行政村均有分布。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全鄉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 35.19 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前營子村、喇嘛洞村、五家村、長勝溝社區、帽子山村和茅蘭5、溝社區。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引導城鎮建設用地向城鎮開發邊界內集聚,城鎮開發邊界面積 28.54 公頃,不得擅自突破。2、落實落實主體功能區定位主體功能區定位 落實上位國土空間規劃主體功能區布局,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主體功能定位為農產品主產區。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落實平泉市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結合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自身發展條件,細化形成“一核、兩帶、兩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發揮“一核”引領、帶動作用。依托鄉政府駐地構建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綜合服務中心,持續提升城鄉服務功能和空間品質,輻射帶動全域村莊高質量發展。強化“兩帶”驅動。以茅蘭溝河和長勝溝河為依托,構建兩條6、鄉域高質量發展帶,促進全域農業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促進“兩區”協同發展。兩區分別為西部現代農業綜合發展片區和東部幽谷生態綜合發展片區。西部現代農業綜合發展片區。在鄉域西部地區,依托劉家店村、李家梁子村等村莊的產業基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著力構建鄉域西部現代農業綜合發展片區。東部幽谷生態綜合發展片區。在鄉域東部,充分保護、開發和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同時,積極推動農業、旅游、文化等產業的發展,通過引進優質項目和企業,提高當地的產業水平和競爭力。著力構建鄉域東部幽谷生態綜合發展片區。4、落實、落實7、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國土空間規劃分區 細化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國土空間規劃分區,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包括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六大規劃分區。5、優化國土空間功能結構、優化國土空間功能結構 立足鄉域土地利用現狀,合理調整農用地結構,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恢復陸地水域等生態空間。合理調整農用地結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任務,切實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建設,加強對中低產園地和新建園地的改造和管理,有序引導園地向低山丘陵調整。科學合理安排設施農用地,盡量利用荒山荒坡、灘涂等未利用地或低效閑置的土地。優化生態用地布局。優先保護自然保護地、天然林、公益林、生態防護林等8、生態用地。加快推進國土綠化行動,通過荒山荒坡造林、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礦山修復等,提升土地生態化水平。優化調整建設用地結構。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建設用地結構,推進城鄉建設用地集約化利用,引導村莊建設用地減量化發展,保障區域基礎設施和其他建設用地。推進建設用地由增量擴張向增存并舉轉型,推動建設用地在城鄉和村莊內部合理流動。五、農業空間布局五、農業空間布局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彰顯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資源特色,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實施國土綜合整治,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1、落實耕地“三位一體”、落實耕地“三位一體”保護保護 耕地用途管9、制。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料飼草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引導各類非農建設選址布局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非農業建設確需占用耕地的,須經相關部門批準,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按照“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原則補充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確保產能不下降。建立統一的補充耕地監管平臺,嚴禁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落實補充耕地任務。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嚴格控制優質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除國家安排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損毀難以恢復、河湖水面自然擴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沒等特殊情況外,對確需轉為10、其他農用地和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的,需要落實年度耕地進出平衡。耕地后備資源整理。結合耕地后備資源潛力,多渠道補充耕地,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將符合條件的宜耕后備資源通過采取土地清理、土地平整、地力建設等措施,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2、優化、優化農業生產布局農業生產布局 依據上位規劃確定的農業布局,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位于標準化食用菌產業區,充分發揮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土地資源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按照食用菌產業抓轉型、設施園藝抓突破、經果林產業抓精品、大田結構調整抓特色、畜牧養殖抓規模的原則,不斷推進現代農業高效發展。3、實施、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土11、地綜合整治 農用地綜合整治。以鄉村振興為目標,結合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國土空間布局,推進農用地綜合整治。對低效林草地和園地資源整合、優化布局,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結合平泉市域高標準農田建設整體部署,通過耕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田間工程建設、農田水利建設、土壤改良培肥等方式,穩步推進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同時順應加強耕地保護的需要,促進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強化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保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治。低效建設用地的再開發利用能避免土地浪費,是當前土地使用中優先考慮對象。結合平泉市域低效用地利用項目整體部署,推進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低效工礦用12、地、閑置宅基地等整治。六、生態空間布局六、生態空間布局 1、自然資源、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保護利用 落實平泉市“一區、兩廊、三屏、六園”的生態保護安全布局,應嚴格按照上位規劃生態保護安全布局建設要求,通過恢復植被、建設水源涵養區,控制土壤沙化、降低水土流失,從而實現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野外保護站點、巡護路網、監測監控、應急救災、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保護管理設施建設。加強鄉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強集中式水源地規范化建設,保護各村莊及部分居民點飲用水源,嚴格控制水源周邊農村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染,水井周圍 30 米的范圍內,不得設置滲水廁所、滲水坑、糞坑、垃圾堆和廢渣堆等13、污染源,并建立衛生檢查制度,對集中式飲用水源進行定期常規指標監測與地下水水質分析,保證各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加強礦產資源開發保護。落實國家、省、市礦產資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發揮市場調節和政府監管作用,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提升礦產資源保障程度和開發管理水平。實施分區差別化政策管控,科學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促進礦產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明確采礦權人保護礦山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全面加強礦產資源開發保護。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 落實上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生態修復總體格局,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位于平泉市域生態保護14、和恢復的多節點重點區域。加強鄉域水環境治理,開展清淤疏浚、沙化段治理、蓄水及生態凈化等修復工程,全面提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協同保護與治理能力,系統構建河岸、河道、河漫灘,形成完整的河流生態體系,打造水清景美的生態治理示范區。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造林綠化空間,加大對林地資源的保護、利用和修復,盡量避免林地資源的減少和退化。結合上位規劃退耕還林任務整體部署,不斷擴大森林資源面積,保障生態建設持續穩定發展。加強對農田土壤污染防護與治理力度,積極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宣傳和技術培訓活動,扶持農業生產專業化服務,從嚴管控農藥、化工等行業中的重度污染地塊規劃用途。七、建設空間布局七、建設空間布局 1、居15、民點體系居民點體系 落實上位規劃指引要求,綜合考慮人口規模、經濟職能等因素,按照中心村、基層村兩個等級,細化鎮村體系等級結構、職能分工和發展方向。確定茅蘭溝社區、長勝溝社區、五家村為中心村;基層村共 6 個,包括喇嘛洞村、九神廟村、雹神廟村、前營子村、帽子山村、永盛村。規劃落實上位規劃中村莊分類引導,有序推動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提質、增效,全鄉 9 個行政村分為集聚提升類和保留改善類兩類。集聚提升類村莊包括茅蘭溝社區、長勝溝社區、五家村,重點促進農村居民點集聚或連片建設,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提升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保留改善類村莊包括喇嘛洞村、九神廟村16、雹神廟村、前營子村、帽子山村、永盛村,應堅持節約集約用地,補齊村莊設施短板,滿足村民基本生活需求,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共 9 個行政村,茅蘭溝社區納入城鎮詳細規劃,不再單獨編制村莊規劃,其余 8 個行政村均單獨編制村莊規劃。2、建設用地布局、建設用地布局 落實上位規劃傳導的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城鎮開發邊界內建設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在“三調”確定的現狀村莊用地范圍基礎上,避讓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以道路、河流、田坎等現狀自然地物和人工建(構)筑物作為界限,統籌劃定村莊建設邊界。3、產業發展空間、產業發展空間 農產品倉儲用地布局。大力推進茅蘭溝滿族蒙古族17、鄉農貿物流產業,加快補齊儲保鮮設施短板。全面建設以茅蘭溝社區為主的農產品流通集配中心,完善倉儲保鮮設施。工業用地布局。著力推進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完善農產品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現生產包裝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打造鄉鎮新的經濟增長點。4、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 規劃建立“鄉級村級”二級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鄉級、村級兩個社區生活圈層級,強化對鄉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供給的統籌。八、鄉八、鄉政府駐地政府駐地規劃規劃 1、用地結構、用地結構 規劃對現狀用地結構進行優化。規劃新增文化、體育等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沿鄉政府駐地內主干道路兩側布置商業設施用地,營造宜居、宜業的城鎮生活空間18、,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改善生活環境。2、空間形態引導、空間形態引導 遵循自然山水格局,實現城鄉與生態和諧共生,規劃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鄉政府駐地形成以北側山體和南部茅蘭溝河為背景,以宋榆公路線為骨架的網格型城鄉空間形態。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情況下,打造茅蘭溝河旱河濱水慢行廊道;城鄉內部重點完善駐地豎向道路,引導駐地由沿主干路帶狀發展的模式向內部填充的面狀發展模式轉變。3、住房建設和人居環境、住房建設和人居環境 居住用地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力求創造布局合理,生態宜人的生活環境,新建建筑或質量較好的建筑應盡量保留。規劃新建住宅以村民自建房為主,嚴格落實平泉市農村宅基地審批標準。4、藍綠、藍綠空間空間網19、絡網絡 綠地系統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形式,總體打造“生態綠斑(點)、生態綠廊(線)、生態綠環(面)”的三級體系,營造鄉政府駐地綠地生態網絡結構。生態綠斑為鄉政府駐地內部規劃打造的集中公共綠地。生態綠廊為結合鄉政府駐地西側水系沿岸綠化帶,構建生態綠廊。生態綠環(面)為依托鄉政府駐地周邊山體、農田,打造鄉政府駐地生態綠環。5、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優化鄉政府駐地行政辦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九、九、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1、道路交通規劃、道路交通規劃 落實上位規劃相關要求,落位省道 S205 楊劉線樹嶺至榆林子段改建工程、臥龍鎮至茅蘭溝公路20、連接線新建等項目,規劃構建以省道宋榆公路(S303)和鄉道茅東公路(Y043)為骨架的“T 字型”干路網,以村村通公路為支撐的多條枝狀道路網結構。2、給水工程規劃、給水工程規劃 規劃鄉政府駐地采用行政村集中供水方式。其他村莊以自然村為供水單元,實施集中供水,規劃保留各村現狀自然村供水井,在其他未覆蓋自然村新建集中供水設施。3、排水工程、排水工程 采用雨污分流排水體制,鄉政府駐地生活污水采用集中收集處理的模式。其他居民點采用庭院式污水處理設施、多戶聯建污水處理設施等多種方式保障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4、供電工程、供電工程 改造提升村莊現有生活變壓器,提高戶均配變容量到4kVA 以上,滿足農村地區生21、活改善需求及電能替代、新能源汽車普及、清潔能源接入等經濟發展需求。逐步完善以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代替傳統熱力發電,新能源與傳統電網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智能電網。5、通信工程、通信工程 保留鄉政府駐地郵政網點,鼓勵其他村莊結合便民商店等設施建設郵政服務網點。規劃結合村委會、鄰里驛站或便民商店等設施建設電商服務網點。6、供熱工程規劃、供熱工程規劃 規劃持續深入推進散煤治理工作,積極研究探索清潔能源供暖,大力推動潔凈煤、電代煤采暖工程,結合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積極推動空氣源采暖。7、燃氣工程規劃、燃氣工程規劃 以瓶裝液化石油氣作為鄉村主要氣源。8、環衛工程規劃、環衛工程規劃 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置22、體系,鞏固“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市處理”的運行模式,至 2035 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100%。十十、安全防災體系、安全防災體系 1、防洪排澇工程、防洪排澇工程 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洪澇風險控制線,確定鄉政府駐地及連片村莊防洪標準按照不低于 10 年一遇進行設防。2、消防工程、消防工程 規劃結合鄉政府設置鄉專職消防隊,在市消防大隊管理與鄉政府統籌下,承擔區域內消防任務。3、抗震工程、抗震工程 加強抗震防災工程建設,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按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0.1g,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度設防;充分利用空地、綠地、廣場、停車場和學校操場等開敞空間,增設避震場地;生命線工程和重要抗震設施必須23、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以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進行抗震設防。4、公共衛生工程、公共衛生工程 推進公共衛生安全網絡建設,規劃建立以鄉衛生院為核心,各村莊衛生室為輔助的二級防疫保健體系,使全鄉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基本得到有效保障。構建覆蓋全域的互聯網公共衛生安全體系,提供監測監控、預測預警、風險分析、信息報告、綜合研判、輔助決策、綜合協調與總結評估等功能。5、應急避難工程、應急避難工程 按照“平戰結合、平災結合、以防為主、準確預報、快速反應、措施有效”的原則,共建共享各類應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鄉人民政府為防災指揮中心;衛生院作為醫療救護中心;以干線公路為主要通道,建立高效安全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統;結合公園綠地、廣場、室內公共場館等設施合理安排防災避難場所。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