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市美麗鄉村規劃設計方案(嶺溪、下洋顧)2012年(10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ven****re
編號:23519
2020-12-14
100頁
31.94MB
1、臨海市美麗鄉村規劃設計 嶺溪、下洋顧 2012.6.25 西鄰仙居省級風景區,南有溫州 雁蕩,北有聞名中外的天臺山,東接 臨海古長城,正處于浙東旅游線和浙 南旅游線的交匯點。燦爛的歷史文化, 給括蒼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和人文 景觀。有張家渡古街、明代抗倭名將 王士琦墓,南宋的張如鍇擺渡,南朝 陶宏景隱居處,元代大嶺石窟像,三 十六口缸,傳統的張家渡古民居、五 透十三間,無不訴說著淳樸的民風民 情. 括蒼鎮括蒼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 海市西部一座文化沉淀深厚的名鎮。 括蒼景區地理環境十分優越,距臨 海市區15公里,距杭州250公里. 1.1 交通區位 1.2 鄉村風貌 嶺溪桃花節嶺溪桃花節 括蒼2、山, 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陽光首照地。主峰米篩浪海拔1382.4米,系浙東南第一高峰,山上建有全 國第四大風力發電場,那高低錯落不斷旋轉的風機,與身后絢麗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云海、日出、風車被稱為“括蒼三絕”。 1.3 自然資源 括蒼濕地花園村括蒼濕地花園村-嶺溪嶺溪下洋顧下洋顧 概況 嶺溪村下洋顧村農家樂基地生態濕地公園象鼻巖自然景區永安溪 嶺溪村嶺溪村下洋顧村下洋顧村 位于括蒼山下,永安溪畔。東臨括蒼鎮象鼻巖景區、張家渡村,南靠陶西村,北與湖新村隔 著永安溪,兩村首尾相連被群山環繞,是一個相對比較平坦的谷地。 2.1地理環境 2.2交通區位 嶺溪村嶺溪村下洋顧村下3、洋顧村 位于臨海市括蒼鎮西邊3公里處,距 臨海市西部重鎮白水洋鎮8公里。 交通便捷,北臨永安溪與35省道、 臺金高速公路相對。 35省道 臺金高速公路 葉下線 環村道路 嶺溪村嶺溪村 下洋顧村下洋顧村 括蒼鎮括蒼鎮 下洋顧村下洋顧村全村共有415戶,人口1218人,擁有耕地面積436畝,大白桃、楊梅、枇杷、 柑桔等園地1008畝,林地面積1792畝。 經濟發展主要以水果業為主,有象鼻巖風景點,是臺州市級生態村,臨海市園林村。 該村于2003年建立了文化俱樂部,投資40多萬元建設成了文化活動中心。并于03年1月 份成立了女子腰鼓隊,隊員共30多人。當年,還組建了舞獅隊、扇舞表演隊、籃球隊、 乒乓4、球隊等,做到忙時務農,閑時組織開展文體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的文化生活, 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質,不但贏得了廣大村民的高度贊揚,更帶動了周邊文化事業的發 展。 嶺溪村嶺溪村全村325戶,人口979人,全村種植各類水果700多畝,并建有大白桃種植基 地和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 嶺溪村桃花盛開的地方,首屆括蒼山桃花節舉辦地,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濃厚的 文化底蘊為全村科普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8年嶺溪村被臨海市科協列入科普 示范村創建行列。 2.3 產業文化 生態旅游資源生態旅游資源 在括蒼鎮鎮區西面的大象山,有象鼻巖。從 整體造型看,中國9處象鼻巖中最形象最完美的就 是括蒼鎮的象鼻巖。這兒的象5、鼻巖,矗立在碧波 蕩漾的永安溪南岸,露出半個身子,兩條粗細不 等、長短不一的象鼻柱凌空插入溪流,從遠處看, 恰如一只大象和一只小象依偎在一起,掀鼻飲水。 兩只象鼻上方的外側各有兩個巖洞,恰如大象的 兩只眼睛,栩栩如生,難怪早在宋代時期,進士 張汝鍇便對此流連往返,揮筆寫下詠象鼻巖。 浮巖上還刻有宋代進士張俞仲“曾入蒼舒萬 斗舟,至今象準蘸清流;君王玉輅催行駕,安得 身閑伴白鷗”的詠象鼻巖詩。由于年代久遠, 浮巖上只有極少數的字能依稀可辨。 2.4 自然資源 括蒼鎮的桃花節桃花節,在下洋顧.嶺溪村一 帶舉辦,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桃花盛 開的地方”,也催生了兩村的農家樂發展。 千樹萬樹同吐蕊,萬6、畝桃園共爭春,桃花 盛開、括蒼逶迤,美麗景色盡收眼底;庭 院舞臺、現場剪紙,民俗民風原汁原味; 攝影大賽、農家樂園,美圖美食色味俱全。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 在臨海市下洋顧村的農民泥塑農民泥塑展臺,幾張桌子 上擺了12個五顏六色、神態各異的泥人。下洋顧村 有一個戲臺戲臺長久閑置,然而村里的老年協會的設備 和運動器材等均比較完備,要在村內設置一個合適 的場所方便村民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2.5 特色產業 設計思路 總體設計思路:總體設計思路: 1.1.括蒼山旅游路線的延伸括蒼山旅游路線的延伸 2.2.村莊自然旅游資源的提升村莊自然旅游資源的提升 3.3.將嶺溪、下洋顧有機結合將嶺溪、下洋顧有機結合 37、.1設計思路 設計理念:設計理念: 結合括蒼鎮的整體規劃和村莊周邊自然資源,強調生態,注重 景觀區域原始的生態功能。延續鄉村景觀和本地民俗風情,圍 繞豐富自然資源,打造具有鄉村氣息的自然生態濕地公園,建 設休閑旅游度假村。 3.2 總體發展思路 a)發展自然生態濕地公園 b)打造休閑旅游度假村 d)統一“新老建筑” c)提升村莊基礎建設 e)完善旅游觀光設施 a)a)發展自然生態濕地公園 保持該濕地區域獨特的自然景觀特征,維持系統內部動、植物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在不破壞濕地生態 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突出主題性、自然性和生8、 態性三大特點,集濕地生態保護、生態觀光休閑、生態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3.2 1 總體發展思路 b)b)打造休閑旅游度假村 作為形成度假村概念的基本要求是需要有一些用作休閑娛樂的建筑群,通常遠離鬧市區,依山傍水,為了讓客人們于 假日時可享受他們的假期,度假村內通常設有多項設施以滿足客人休閑的需要,如餐飲、住宿、體育活動、娛樂、及 購物。 1. 能提供把客人吸引來的娛樂設施; 2. 能為外出客人提供住宿、食品、飲料等服務; 3. 能提供充實客人停留時間的活動 3.2 2 總體發展思路 c)c)統一“新老建筑” 存在問題:各色面磚 、陽臺、院門、窗子; 空調;太陽能; 建9、筑基調顏色混雜,風 格混亂,缺乏精致細節和生活化設施。 解決方法 1. 重新梳理村莊建筑布局,適當拆除 2. 通過統一的材質,對入口、沿街地段的建筑外立面進行改造 3.2 3 總體發展思路 d)d)提升村莊基礎建設 發展休閑旅游度假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村民居住環境 都具有重要作用。 存在問題:村內綠化太少,缺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解決方法: 1. 提升綠化 2. 道路建設 3. 水利整治 4. 增加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3.2 4 總體發展思路 e)e)完善旅游觀光設施 目前嶺溪、下洋顧旅游資源豐富,包括自然風光、產業 文化、民俗文化等,是經營旅游業的吸引能力;但旅游設 施,旅10、游服務有待完善。 解決辦法: 1. 住宿設施 2. 餐飲設施 3. 游樂設施 4. 交通設施等 3.2 5 總體發展思路 嶺溪 生態濕地鄉村度假 4.1 設計框架 綜合考慮文化資源、村莊發展基礎和功能合理等因素,將場地分為 “一環、一帶、兩片、三區”“一環、一帶、兩片、三區” 一帶:一帶:村入口的生態河道 一環一環繞村莊的游覽路線 一環:一環:環村道路 一帶:一帶:鄰溪生態濕地帶 兩片:兩片:南、北兩片村莊 三區:三區:1.北邊山體景觀亭 2 .南邊山體林地景觀 3.西邊農家樂基地 4.2 節點分布圖 農耕文化展示區 中心廣場 水塘節點 樟樹林節點 林地景觀 觀景亭 4.3 嶺溪總平面圖 休 11、閑 小 廣 場 水 塘 節 點 觀 景 亭 中 心 廣 場 農 耕 文 化 展 示 區 樟 樹 林 節 點 環 村 道 路 庭 院 節 點 村 公 共 服 務 中 心 4.4 入口形象節點 沿 河 游 步 道 設 計 河 道 清 理 駁 岸 整 治 主 道 路 整 治 主 干 道 建 筑 外 立 面 統 一 梳 理 4.5 4.5 入口廣場入口廣場 現狀分析:現狀分析:地塊地勢平坦,建筑需統一梳理 設計創意:村中心廣場設計創意:村中心廣場 通過入口廣場的建設,整體提高村莊形象,在形成村莊兩片區塊的核心廣場的同時,又滿足村民及游客休閑活動場所。 統 一 建 筑 立 面 統 一 建 筑 立 面 統12、 一 建 筑 立 面 4.5 1 節點平面 景墻 景觀樹 入口門廊 景觀樹列 景觀亭廊 植物造景 村公共服務中心 4.5 2 透視圖 4.5 3 透視圖透視圖 4.5 4 透視圖透視圖 4.5 5 參考圖片參考圖片 4.6 村公共服務中心效果參考圖村公共服務中心效果參考圖 4.6 農耕文化展示區農耕文化展示區 現狀分析:現狀分析:地塊平坦,有自然水系,建筑需統一梳理 設計創意:文化生活展示設計創意:文化生活展示 通過景觀小品設施,展示鄉村農耕文化生活,整體提升鄉村景觀。 水 系 整 治 綠 化 提 升 統 一 建 筑 立 面 景 觀 提 升 4.6 1 節點平面 景 觀 樹 景 觀 石 景 觀13、 茅 草 亭 景 觀 構 筑 物 草 地 石 林 植 物 造 景 4.6 2 效果圖效果圖 4.7 水塘節點 現狀分析:現狀分析:建筑呆板,水塘雜亂 設計創意:水塘設計創意:水塘 通過整體提升水塘景觀,增 加景觀小品,改善鄉村風貌。 駁 岸 處 理 護 欄 設 計 統 一 建 筑 立 面 道 路 整 治 景觀樹 景觀走廊 特色鋪裝 景墻 休閑健身小廣場 4.7 1 水塘節點 景觀亭 大香樟 植物造景 原有水塘 4.7 2 透視圖 4.7 3 透視圖 4.7 4 透視圖 4.8 樟樹林節點 現狀分析:現狀分析:建筑風格混亂,擋土墻的高差處理生硬 設計創意:樟樹林設計創意:樟樹林 保留原有樟樹林地14、,通過增加景觀亭、木棧道,整體提升該地塊景觀。 統 一 建 筑 立 面 樟 樹 林 地 庭 院 節 點 4.8 1樟樹林節點 親水平臺 樟樹林地 景觀亭 景觀園路 木棧道 木柵欄 水景 休憩亭 私家庭院 矮圍墻 4.8 2 參考圖 4.8 3 效果圖 4.9 山體節點 設計創意:山體景觀設計創意:山體景觀 通過完善北邊山體景觀亭的基礎設施,設計山路,形成觀 景平臺,南邊山體以植物造景為主題,營造秋景,形成南 北山體對景,整體提升嶺溪村自然的鄉村景觀。 下洋顧 生態濕地鄉村度假 5.1 設計框架 綜合考慮文化資源、村莊發展基礎和功能合理等因素, 將場地分為 “一環、二軸、兩片、三個中心”“一環、15、二軸、兩片、三個中心” 一環:一環:繞村莊的游覽路線 二軸:二軸:兩條主干道 兩片:東、西兩片:東、西兩片村莊 三個中心:三個中心:1. 入口形象區2 . 戲樓廣場 3.休閑健身廣場 5.2 節點分布圖 村入口形象廣場村入口形象廣場 主干道主干道 戲樓廣場戲樓廣場休閑健身廣場休閑健身廣場 村入口停車廣場村入口停車廣場 5.3 下洋顧總平面圖 鄰里節點 入口廣場 停車場 健身廣場 休閑小廣場 村公共服務 文化中心 5.4入口形象節點 現狀分析:現狀分析:地塊地勢平坦,由于場地較狹小,適宜設置為小廣場。 設計創意:村中心廣場設計創意:村中心廣場 通過入口廣場的建設,河道整治,增設木平臺,形成入口形16、象區,并配套設置村的公共服務中心,作為便民的公共設施。 清 理 河 道 建 設 小 廣 場 增 設 木 平 臺 5.4 1節點平面 木 平 臺 景 觀 樹 列 石 板 凳 植 物 造 景 景 觀 亭 村 公 共 服 務 中 心 戲 樓 親 水 木 平 臺 辦 公 樓 移 動 花 缽 園 路 建 筑 連 廊 景 觀 樹 5.4 2透視圖 5.4 3透視圖 5.4 4透視圖 5.4 5透視圖 5.4 6透視圖 5.4 7透視圖 5.4 8透視圖 5.4 9透視圖 5.4 10透視圖 5.4 11透視圖 5.5 村公共服務中心建筑參考圖 5.5 休閑健身廣場 現狀分析:原場地僅簡單的放置了些健身器械17、,現狀分析:原場地僅簡單的放置了些健身器械, 形象薄弱,缺少整體對場地的利用。形象薄弱,缺少整體對場地的利用。 設計創意:休閑健身廣場設計創意:休閑健身廣場 增設人文傳統宣傳欄結合休閑健身廣場景 觀節點,在滿足村民休閑活動需求的同時也在 平常的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村民的文化修養。 綠化提升 增設景觀節點 道路整治 5.5 1節點平面節點平面 景 觀 樹 池 休 閑 健 身 廣 場 矮 墻 廁 所 植 物 造 景 景 墻 ( 結 合 人 寰 傳 統 文 化 內 涵 ) 景 觀 置 石 5.5 2效果圖 5.5 3效果圖 5.5 4效果圖 5.5 5效果圖 5.5 6效果圖 5.6 鄰里廣場 現狀分析18、:現狀分析:建筑赤墻化嚴重,缺少綠化, 公共設施有待完善 設計創意:三個中心節點設計創意:三個中心節點 統一主干道兩邊建筑外立面,增加 景觀節點,提升村民居住環境。 道 路 整 治 統 一 建 筑 立 面 增 設 休 閑 活 動 節 點 5.6 1節點平面節點平面 景 觀 樹 植 物 造 景 鄰 里 休 閑 區 廊 架 景 觀 樹 列 景 墻 矮 墻 5.6 2效果圖 5.6 3 效果圖 5.6 3效果圖 5.7 入口廣場入口廣場 現狀分析:現狀分析:地勢地勢較為平坦,視線開闊,緊鄰象鼻崖景區 設計創意:濕地公園主入口設計創意:濕地公園主入口 改地塊與濕地公園整體考慮,規劃成公園主入口的同時,19、也滿足村民與游客停車需求。 5.7 1節點平面節點平面 自然濕地公園入口 植物造景 停車位 門衛 景觀樹列 花壇 入口形象區 廁所 5.7 2 透視圖 5.7 3 透視圖 5.7 4 透視圖 5.7 5 透視圖 5.7 6 透視圖 5.7 7 透視圖 生態濕地公園 6.1 設 計 原 則 a)保持濕地的完整性保持濕地的完整性 b)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c)保持生物多樣性保持生物多樣性 d)科學配置植物種類科學配置植物種類 e)因地選擇植物品種因地選擇植物品種 6.2 開展戶外休閑活動 a)露營 b)垂釣 c)燒烤 d)度假 e)攝影 6.3 生態濕地公園規劃 圖列:圖列: 入口 主20、要節點 主要景觀區 全景游線 游覽步道 環村道路 內部溪流 生態停車場 二二期期 一一期期 6.4 一期景觀規劃 景觀亭 景觀游步道 茅草亭 親水木平臺 天然游泳池 燒烤區 樹陣廣場 6.4 1 參考圖 6.5 二期景觀規劃 親 水 木 棧 道 林 間 游 步 道 入 口 停 車 場 休 閑 度 假 區 濕 地 木 棧 道 景 觀 亭 環 村 道 路 水 岸 木 棧 道 山 頂 觀 景 亭 6.6 景觀效果圖 6.6 1 景觀效果圖 6.6 2景觀效果圖 6.7 3 水岸鏈接 6.7 4 水岸鏈接 6.8 游步道設計 現狀圖現狀圖 改造后意向圖改造后意向圖 6.8 1 游步道設計 6.9 木棧道設計 6.10 濕地護岸生態設計 自然式土岸駁岸自然式土岸駁岸 現狀圖現狀圖 改造后改造后 意向圖意向圖 6.11 親水觀景平臺 6.12 景觀亭設計 6.13 景觀小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