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農產品同城配送溯源服務創業計劃書【9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大寶
編號:25930
2021-01-12
9頁
413.13KB
1、生鮮農產品同城配送溯源服務創業計劃書1 項目依據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改善,糧食質量安全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公眾對糧食的需求從單純地追求溫飽轉變為關注其質量和安全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是食品安全追溯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糧食質量安全溯源系統是食品生產全程質量控制的一個重要舉措。溯源系統的引入不僅可以提高糧食質量安全,還可以促進糧食生產信息的透明化。1.1 國外發展情況國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系統的研究應用較早。1997年歐盟遭受瘋牛病以來,對牛、牛肉以及牛肉制品建立起一個驗證和注冊體系,主要包括對牛耳標簽、電子數據庫、動物護照、企業注冊,保障消費者能夠通過系統追蹤到該牛肉產品從飼養2、到銷售全過程中的信息,也達到及時抓住疫情信息的作用。歐盟作為食品溯源系統的先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對食品信息追蹤系統的開發和完善,在溯源系統的發展史中已建立起較成熟和有規律的體制,通過利用信息管理技術記錄和保存產品的相關固定和流動信息,確保能最終追查到某產品的來源、質量和周邊管理的記錄。目前,歐盟已建立的農產品溯源系統主要包括:畜禽動物及其制品、轉基因生物及含轉基因生物的食品與飼料。自2001年以來,日本開始試行并推廣農產品與食品的追蹤系統。2003年開始對牛肉實行追溯制度。2005年底以前已建立糧農產品認證制度。目前,日本已建立起一套較完整的農產品溯源系統,它通過對農產品綁定“身份證”,將生產3、和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原料、農藥、以及各流通環節和生產地、加工地、相關日期等記錄在“身份證”上,并能通過追蹤終端追蹤到以上信息,保障了食品全程的信息得到覆蓋。而且日本多地的各大超市都安裝了追蹤終端方便市民對食品信息進行查詢,普及較廣。美國的食品溯源分布于從國家安全到食品安全和食品市場管理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規中。911后,美國對食品溯源的重視上升至國家安全的高度。該國的農產品溯源系統主要依靠各行業協會和企業的自愿性。尤其是他們自行組織的家畜開發標識小組,共同制定并建立了家畜標識與可追溯工作計劃,其目的是在發現有外來疫病威脅的情況下,能至少在48小時內確定所有涉及與其有直接接觸的企業。1.2 國內發展情4、況我國的基礎設施和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對生鮮農產品跟蹤溯源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該市場發展程度較低。由于我國公眾對食品安全、食品來源等問題日益重視,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推動下,已經在上海、廣東、福建、陜西等全國多個地區對水果、蔬菜、牛肉、水產品等開展實施可追溯系統的試點,并且取得了極大的市場反響。2010年我國商務部出臺了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基本要求、豬肉流通追溯體系基本要求等若干文件;北京市圍繞建立綠色和放心消費環境,建立和完善了對食品安全“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體系;上海市農產品身份網上查詢系統全面投入使用,所有農產品實現可追溯查詢;深圳市、廣州市等大中城市,在農產品5、質量安全追溯工作方面也都開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農產品溯源體系的不斷建立和完善,不僅能填補法律對食品安全保證的要求,而且能提高消費者信心和滿意度以及農產品行業的競爭力。此外,農產品的可跟蹤性和可追溯性也成為市場準入機制的重要參考。農產品溯源系統中的詳細信息作為一個功能強大的營銷工具會帶來很多增值效益。1.3 發展趨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可溯源將成為高端農產品的必然特性。生鮮農產品質量受環境影響大,物流損失率高,且其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消費者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一。實現對生鮮農產品的種植、運輸、加工、儲藏、銷售等環節相關信息進行標識,研究建立完整的可追溯體系,在出現質量安全事件時6、,企業能對不同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追蹤和溯源,及時加以解決。因此生產流通企業建立全程控制的標識與可追溯體系已經迫在眉睫。隨著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標識技術,信息傳遞技術和終端查詢技術取得巨大進步,其在食品安全追溯系統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一些現代通信技術和現代分析技術也可能運用到生鮮農產品的安全追溯當中,例如應用微波雷達技術可用于動物的跟蹤追溯當中,GPRS可以用于追溯信息的常用查詢當中。總之,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總有新的技術和設備被運用到生豬及其肉產品的追溯當中,以便實現更快、更精確地追溯。另一個方面,在當前物聯網發展中,技術發展趨勢呈現出融合化、嵌入化、可信化、智能化的特7、征,管理應用的發展呈現標準化、服務化、開放化、工程化的特征。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在于應用,只有以應用需求為導向,才能帶動物聯網技術與產業的蓬勃發展。借助物聯網的發展潮流,將其引入到食品安全溯源系統中,是我國今后在糧食生產加工行業要做的重要技術研究工作。2 市場前景分析2.1 市場狀況目前,國內的食品可追溯體系建設從立法到實際應用,都與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有較大的差距。由于食品的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門眾多,各部門之間權責不清,出現問題時踢皮球的現象時有發生。且食品加工物流行業整體信息化程度較低,溯源基礎薄弱。2.2 前景分析開展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關鍵技術的研究,可以極大提高生鮮農產品產品信息采集8、速度和準確度,降低物流損耗,這為產品適應市場的需求,提高消費者對食品的放心度,以及在政府監管方面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項目的成功實施,將形成一系列溯源體系內的關鍵技術,推動在國內生鮮農產品生產配送領域加速形成行業標準。此外,通過本項目的建設,有助于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并對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進而促進生鮮農產品溯源系統在我國的推廣。本項目從滿足國家和民生對食品安全的需求出發,深入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建立生鮮農產品全程控制的標識與可追溯體系將直接推動到我國農業的產業化進程。因此,企業優質高效農產品產品生產為本項目研究和推廣提供動力,為本項目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化前景。3 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3.1 云9、計算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國外對于云計算的研究發展已趨平穩。全球的云計算中心以美國為主,包括政府主導和企業建設兩個部分,政府主導的云計算中心由國家財政提供運營支持,面向的是政府的IT系統,政府寄希望于借助云計算的技術來壓縮政府在IT方面的支出。而我國國內糧食行業對云計算的研究則處于起步初期,缺乏政策引導與支持。目前已有的云計算技術市場應用都處于小規模試用或試驗階段。3.2 物聯網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世界物聯網領域,中國是少數能實現產業化的國家之一,與德國、美國、韓國、英國一起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國。究其原因,多年來我國信息技術的積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科技研發的進步,為我國物聯網發展與世界接軌提供10、了可能。目前江蘇省已在國家糧食局的協助下,展開數字糧倉的部署,因此,糧食行業在物聯網方面具有一定的產業化基礎。3.3 溯源信息采集技術目前國內外對糧食溯源信息的采集主要還是以手工填寫表單上報為主,并輔助以物聯網監控數據,因此本部分研究可以取得較好的突破。隨著智能手機的移動終端的普及,開發出基于通用智能移動終端的生鮮農產品溯源信息收集系統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溯源系統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一個契機。4 創業方案4.1 技術路線:在貫穿種子、田間管理、收割、運輸、加工、儲藏、配送、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過程中,項目實施始終以產業鏈需求和行業發展為前提,通過對行業已經成熟的核心技術體系以及國內外最新的技術研究11、前沿動態,進行本項目的具體實施工作,充分保證項目產品在形成時的技術的先進性、產品性能的穩定性以及后期的實用性、可擴展性以及可移植性。4.1.1 項目前期分析對項目進行前期市場分析、調研,進行產業鏈供需研究和標準化體系建設研究,致力于以項目實施推動生鮮農產品及相關產品的全產業鏈發展。4.1.2 實施流程規劃項目實施過程中涉及物聯網基礎信息采集、數據傳輸、云計算海量數據存儲、協同業務技術、服務聚合等,在關鍵技術的研究過程中將以硬件支撐技術、APP軟件研發技術進行融合,完成整個項目運作。所有技術的研究將為項目實施創造基礎條件,掌握項目所需基礎技術之后,運用各項技術對系統的體系框架進行設計、研發、集成12、以及測試。4.1.3 安全體系的搭建與維護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對平臺運營、監管提供安全體系認證,對食品安全質量體系起到保障和推動作用,其中將涉及身份驗證、數據認證、訪問授權、網絡安全、容災備份以及質量標準制定、第三方產品質量認證、產品檢驗、行業監督等問題的解決。4.1.4 技術實施方法整個項目框架將分為物聯網傳感器、智能移動終端數據采集與傳輸、數據智能處理云平臺、溯源信息發布服務等四個層次,自下而上實現整個溯源系統的架構實施。物聯網傳感器和移動終端數據采集與傳輸層主要包括貫穿于種子、種植、收割、倉儲、運輸、加工及銷售各個環節中用于安全溯源所必須的設施和設備;基于云計算的數據分析與處理,主要對所收集13、的海量信息數據進行多維分析、分類與智能處理,對面向用戶的信息服務層提供技術支撐;溯源信息服務層主要面向不同用戶,根據各自需要,提供各種各樣的個性化服務。4.2 技術突破項目在具體實施中,將以現有的專利等核心技術,在物聯網信息采集、數據智能處理與行業信息服務等方面進行關鍵技術研究,實現技術突破。4.3 技術流程整個安全溯源系統的工藝流程圍繞“種植-加工-銷售”的主線,完成整個系統的流程構建,主要方案如下:在農田水利設施監控方面,嚴格認證土壤與水質。土和水是生產生鮮農產品的基礎,要生產出好的食品必須要有好的土地與水源,因此首先需要完成對其農田水利設施的審查與備案。將目前的土地進行分類,針對土地等級14、進行劃分,將水土質量與食品品質認證緊密聯系,只有在優質土地上生產的生鮮農產品才能列入進一步考察范圍。在種子供應方面,監控記錄溯源種子來源和型號,制定相應的標準及種子認定流程。田間管理進行標準化,引入ISO90001等認證體系,提高田間管理水平。推廣田間管理監控系統,并實施第三方監督與認證,對監控的準確信,及時性進行評估,從而確定田間管理等級,特別對于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特殊品牌生鮮農產品,要嚴格管理和監控,并對生產過程進行記錄,以便事后追蹤。此外田間管理還需要對化肥農藥質量以及噴灑量噴灑時間等進行詳細的記錄,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需要與供應商的溯源系統進行對接。因此對農資供應商要有嚴格的認證,保障15、生鮮農產品農資質量。對收割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將收割過程中收割機的位置、當前溫濕度環境信息進行全面收集、對生鮮農產品的質量與品質進行采用送檢,采集完成后有條件的要直接入庫銷售,減少中間環節。對于從農戶手中收來的生鮮農產品,要建立收購誠信記錄,對農戶提供的產品建立信任評級,并建立責任追查制度。同時在質量評級上進行標注(企業自收或農戶收購),如有條件,可以在銷售時標注農戶個人相關信息,建立個人品牌。對于加工過程進行全程監控,提高質量監控水平,并建立加工企業技術服務認證制度。在倉儲方面,建立和完善數字化糧庫,對出入庫的糧食實現溯源代碼管理。對溯源生鮮農產品采用托管式服務,獨立存儲、獨立進出庫、記錄存儲16、過程中的環境信息并健康糧食質量變化,為加工生產銷售企業提供糧食的個性化存儲。在銷售環節,實行溯源生鮮農產品特許銷售,并將銷售點信息與生鮮農產品溯源系統連接,對于每個銷售點實施銷售狀況予以記錄,用戶可以通過溯源系統,查詢生鮮農產品的銷售時間、地點、價格,從而確保用戶能夠真正買到可溯源生鮮農產品。此外對生鮮農產品包裝進行改進,提高包裝袋的防偽性并確保完整性(開封破損,無法利用包裝盒再次銷售)。此外,有條件的銷售網點還應該上報消費者相關信息。5 創業團隊與資金安排5.1 創業團隊彭志剛 男 23歲 中國礦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王廣達 男 32歲 大學本科 專業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工作;李17、 斌 男 32歲 大專 計算機專業,特長為系統開發與運行;5.2 資金來源與安排第一批募集資金150萬元,主要用于營銷平臺軟件開發,電商平臺建設,生鮮柜開發與鋪設,廣告宣傳等;第二批募集資金150萬元,主要用于生鮮溯源系統及實體店開設與運營;6 技術依托本項目技術依托單位江蘇省電子商務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邀請陸汝鈐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邀請國家千人計劃獲得者,長江學者海外評審專家,維多利亞大學張彥春教授擔任實驗室名譽主任,擁有一支以教授、博士帶頭的科研教學隊伍,現擁有3名教授、18名博士,在流通信息化研究、商業智能決策支持技術,電子商務的支撐技術等方面有明顯的特色。目前,實驗室的科研重點為糧18、食信息集成技術、云計算MapReduce框架的搭建以及物聯網技術的研究,目前申請國家自然科學6項,省部級項目20多項,在SCI、EI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WWW期刊是互聯網的頂級期刊。申請發明專利24項,獲省部級2等獎、三等獎5項,與焦點科技、江蘇電力、王家灣物流、龍潭農產品眾彩物流、科遠自動化、國電南瑞等大型企業有合作關系。7 效益分析7.1 經濟效益分析項目實施對徐州市生鮮農產品生產流通全程信息進行標識,建立完整的安全溯源體系和全程控制平臺,實現生產流通管理節約成本5 -10%(與未實施項目前比較),建設物流過程中的損失20%以上;通過全程控制和預警機制,及時對采集的用戶需求信息進行分析,19、減少公司95%的質量安全事故率和70%的儲藏經濟損失。建立公司品牌優勢,提高產品銷量30%。通過質量溯源,擴大有可溯源產品種植面積,徐州溯源可溯源產品總產量提高40%以上。7.2 社會效益分析項目實施對生鮮農產品生產流通全程信息進行標識,建立完整的安全溯源體系,在發生病蟲害或出現質量安全事件時能對不同環節進行有效追蹤溯源并及時加以解決。將為提高食品生產流通全程的安全品質控制、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安全溯源及事故響應能力提供示范;將推進基于智能終端的信息采集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在我國糧食行業生產流通的應用,具有較強的技術擴散效應和示范效應;通過建立糧食產品安全保障體系,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高品質的“放心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