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效率太低運營盡快遠離!【7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大寶
編號:26315
2021-01-12
7頁
330.26KB
1、社群效率太低,運營盡快遠離!社群這個概念應該是在14底流行起來的,15年中旬就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書籍講社群。這些書籍里內容都非常的高大上,說社群是因為消費時代的變遷,是消費者主權的宣言,是傳統營銷模式的總終社群被這樣一解讀之后,也讓賣情趣用品的淘寶店家,通過發動作片種子來吸引網友加QQ群的事情頓時高大上了很多。所以,在15年的下半年,相信做互聯網的各位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感覺,要是自己不做個社群感覺身體要被掏空,感覺自己要被互聯網淘汰。起初我也只是觀望,看看社群會被包裝成什么。在今年2月份,大家依然在熱火朝天的研究社群,只是討論的話題從早先的社群概念到社群的管理、然后到社群商業化。后來,自己也按耐2、不住的用業余時間創建了社群運營研究社(下文簡稱運營社),看看曾經用來給志愿者安排任務的QQ群和微信群,是不是真的變的像網絡上文章寫的那么玄乎了。運營社的主要價值是給互聯網運營從業者討論和交流的氛圍。剛開始做的時候蠻忐忑,因為在網絡上看到不少成功的社群已經在案例布道,自己做的運營的,要是做砸了就丟人了。(坦白講,運營跟進的項目砸了蠻正常)運營社算運氣好,知道算不算趕上了社群浪潮的最后一波。從今年2月份到現在運營了6個多月,社群成員活躍度在60%以上,完成從免費到付費的模式轉變(不知道算不算變現了)碼了蠻多關于運營社的文字,主要是想基于實踐對社群這個事情發表點想法。目前社群的熱度在下降,個人覺得對3、運營來說是件好事,因為社群運營整體在走向理性。秉持遠離高大上理論的寫作原則,站在互聯網運營的角度結合運營社的實際情況,聊聊我對社群的理性看法。1/社群只是工具,它只能錦上添花早期踩著風口做社群的絕大部分人該碰壁的已經碰壁了,該成功的也已經開始悶聲發財了。社群只是工具,它不能讓你的業務起死回生,但能幫助你的業務錦上添花,做好產品才是關鍵。在網絡上瘋傳的一些成功的社群案例,包括混沌研習社、吳曉波書友會,都是建立在原本就不錯的業務或者產品之上的。相信大部分案例是用社群這個概念來包裝自己的業務,少部分才是真正的利用社群高效的信息流通特性做起來的。目前大家主要熟知的是基于微信發起的社群,除了微信其實還有4、QQ、脈脈、陌陌、貼吧.擁有IM+建群功能的互聯網產品都可以供我們做社群。這些創建社群的IM工具大家應該很早以前就有接觸,只是當時忽略了它的價值,在這方面的投入也少。2/社群的低門檻,適合產品冷啟動用戶加入社群門檻低,無需下載注冊既可享受內容服務,非常適合冷啟動階段的項目做第一批用戶獲取。可以說社群能夠有這種能量還是得歸功于微信的全年齡段網民覆蓋,把早期我們到QQ群用討論組拉人活效果放大了。在15年有不少產品才用在社群開微課的方式來獲取用戶,其中不乏有做幾百個微信社。但是這些初期用社群來獲客的產品,在用戶量大了以后發現社群留存率低后,也不好做召回,現在基本開始轉型做app了,比如饅頭商學院開始5、把微課的社群放在自己開發的有你app上了。總的來說,現在好的社群基本不再只是社群了,人多的還在做社群的真相往往是因為這三點原因:一是沒app開發能力,不能把在社群里給用戶提供的服務產品化;二是不知道目前自己社群里的用戶帶來的收益,能否抵扣開發費用;三是本身業務屬于用戶增長緩慢的工作坊模式,業務上決定了不需要獨立開發系統來支持。我的運營社三點都中了,注定相當長一段時間只能用社群供運營從業者交流討論。3/社群管理效率低,運營盡量遠離基于運營視角,社群是一種運營手段。在社群的用戶還比較少的時候,社群用人工管理起來還是效率蠻高的。就目前我們運營社的管理能力來看(20個自愿者+1個機器人),5000人問6、題不大,但是到50000人之后估計會混亂了,管理起來會很吃力。畢竟社群做不到互聯網產品那樣,你可以輕易的知道產品里面的哪部分人群最活躍,社群每天輸出符合要求的內容有多少以及每個渠道過來的社群用戶質量如何。也就是說,當社群人數過多的時候,原本社群便于溝通的優勢也不再存在,消息的精準度和效率可以說不如產品的push。這也是為何我們只是看到很多小企業在做社群,反倒是用戶量大的app基本不會拿做社群說事。大產品的運營不提倡自己去做社群,但是愿意創造社群這樣的工具,用產品運營手段來用戶交流起來形成更高的粘性4/社群價值,來源運營目的雖然大產品的運營不會被要求去做社群,但是他們會被要求達成某項產品數據指標7、。比方說,你是某自媒體平臺的內容運營,有一天被要求你所負責的類目每天需要產出100條閱讀量十萬+的文章,這個時候其實你可以用社群來運營那些高質量的作者,用社群這一工具加強和他們的連續互動提升內容產能,及時解決他們在產品中遇到問題。(脈脈在上線話題功能前,邀請了300位活躍度高的用戶參與內測)當隨著產品本身優質作者增加,能夠輕易的做到100條的量時,如果管理精力有限的話,建議可以把這個社群關閉,因為它只是你的運營手段,不是你的原因價值。可以說前面的例子中提到的任務量在大公司里算輕松的了,在正常情況下會是領導給你安排一個用社群模式完成不了的活,當領導要求你每天產生1000條閱讀量十萬+的文章,你該8、怎么辦?在初期可以用社群試水運營效果,后續你會被逼著的把社群摒棄然后用更高效的產品功能來完成你的工作。比如,在貼吧看貼功能的早期,我們會選擇用社群組織志愿者來尋找貼吧里的優質精華貼,同時還會繼續和數據組合作做內容挖掘工具,來讓產品自動挖掘優質內容。好了,說了蠻多關于社群奇葩觀點了,這里我用另一個特立獨行的社群觀點做個結尾吧!相當長一段時間,可以說社群被妖魔化,在早期創建個微信群就可以叫社群營銷,現在真的得靜下心運營才能夠有勇氣說自己在探索社群。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了解社群這個工具,然后基于自己的運營目的去用好它。如果需要的話可以跟運營社一樣配合著第三方工具來玩,通過實現社群的數據化運營,了解你的社群活躍和用戶分層情況,盡量可以清晰的評估做社群運營這段時間讓它對業務產生了多少的價值,而不再是說自己的創建了幾個社群,在社群里拉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