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城看中國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級倫理制度【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338628
2022-04-08
4頁
39.52KB
1、從王城看中國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級倫理制度從王城看中國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級倫理制度摘要摘要:中國的封建王朝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隨之產生的封建觀念也深深的影響到封建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方面,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布局和結構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之建成是遵循著封建等級制度。一、一、 桂林王城建筑簡介桂林王城建筑簡介王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 年),洪武九年(1376 年)基本建成,至今已有630 多年的歷史,故桂林王城比北京故宮建成的時間還早 30 多年。王城南北長5575 米,東西寬 336 米,占地面積 187 萬平方米,城墻高 792 米,厚 55米。并辟有端禮、廣智、體仁、遵義 2、4 門,左為宗廟,右為社稷。城內建筑及風景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月牙池、后花園等。寶善堂、清越亭、凌虛臺、可心軒、 玄武閣、 三神祠等各類建筑齊備。 御園中的月牙池可泛舟。 清順治九年(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抵抗不住義軍的進攻,火焚王府,城內建筑化為殘垣。現城墻及四門依然完好,城內建筑為抗日戰爭結束后,在原基礎上仿古重建。二、二、 中國古代封建等級倫理制度的含義中國古代封建等級倫理制度的含義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為了保證理想的社會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體系,使得自己統治的朝代能夠統一思想,使得萬千臣民臣服自己,保證自己的統治的穩定性以及合理性。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條款,要求按照人們在3、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別,來確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規模,當然這不僅僅是在建筑這方面體現出來,這還包括對統治者所提出的倫理思想,等級制度,這主要體現在不同階層的尊微區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筑等級制度。三、三、 從王城建筑淺談中國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級倫理制度從王城建筑淺談中國古代建筑的封建等級倫理制度(一)(一)從王城建筑中體現的封建等級制度的禮法從王城建筑中體現的封建等級制度的禮法自國家產生以來,君主專制是我國古代社會唯一的政體形式。在這種政治體制下,君主以“禮”和“法”維持社會秩序。所謂“禮”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實質就是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的等級制度。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同樣存在壁壘森嚴的等級,從建筑的布局方位、形體大小、結構構件到裝飾設計,處處皆凝結著強烈的政治倫理規范,以顯示下有序、尊卑有禮。早在先秦時期,都城建筑的布局便存在嚴格的等級規范,為了顯示君主的高貴自尊,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