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巖區高層建筑地基處理方案探討(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359336
2022-04-22
5頁
16KB
1、灰巖區高層建筑地基處理方案探討摘 要:本文結合實際工程,詳細闡述了灰巖區高層建筑基礎的一種解決辦法。文中比較了在特定條件下軟基處理方案與樁基礎方案的優缺點,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關鍵詞:巖溶; 樁基方案; 軟基處理方案1 工程概況及地質條件1.1 工程概況本工程地處湘江邊銀盆南路北側,距湘江約 1KM,地上 15 層,地下一層,其中地上設一層裙樓作為底盤上接4棟14層的塔樓,一層裙樓為商場,4 棟塔樓為住宅,地下室為公用站房及停車庫。采用現澆框架剪力墻結構。1.2 場地水文地質條件本場地原始地貌單元屬湘江沖積階地,后經人工整平。 根據地勘報告,場地內埋藏地層有人工填土、第四系淤積層、第四系沖積層2、第四系殘積層,下伏基巖為泥盆系白云質灰巖,從基礎底面往下各巖土層如下:人工填土:以層厚 1.2-7.5m 不等,層厚較大,上部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結;第四系淤積含有機質粉質粘土: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呈濕飽和,可塑軟塑狀,層厚 0.5-2.90m,地層層位不穩定,強度低,屬軟弱地層;粉質粘土:干強度及韌性中等,呈稍濕濕,可塑硬塑狀,層厚1.5-6.1m,具中等強度及中等壓縮性,埋藏較深;含有機質粉質粘土:層厚 0.4-2.5m,強度低,壓縮性高,屬軟弱地層,層位極不穩定;中細砂:層厚 1.2-8.0m,整個場地普遍分布,呈松散稍密狀態,強度低,為強透水性地層,內賦存有較豐富的地下水;圓礫層:層厚3、 0.8-5.6m,強度中等,為強透水層,內賦存有較豐富的地下水;第四系殘積粉質粘土:層厚 0.5-11.7m,具有中等強度及中等壓縮性,層位不穩定,且不均;泥盆系中風化白云質灰巖:是場地下伏基巖,強度較高,屬較硬巖,巖體完整,但溶蝕現象發育,主要表現為溶溝、溶槽,溶蝕孔洞內地下水較豐富(典型柱狀圖見圖 1)。本場地地下水類型屬上層滯水,潛水和巖溶裂隙水類型,均較豐富,水量大,常年水位高于本工程地下室室內地面 2m 以上。1.3 場地不良地質現象本場地現狀條件下是穩定的,位局部存在溶溝、溶槽的現象,且溶蝕孔洞內地下水豐富。2 地基處理方案選擇根據本場地地勘報告及收集的周邊地塊資料,作為高層建筑的基礎設計,本場地必須處理的兩個方面:地下水:由于本工程緊臨市政道路及其他建筑物,基礎方案必須竭盡可能減少地下水對周邊建筑物的影響;巖溶。首先從概念上講,對于灰巖地區的巖溶,基礎方案無非兩種類型:樁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