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臺建設規劃方案(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410149
2022-06-14
7頁
311.71KB
1、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臺建設規劃山西雜糧生產歷史悠久、 品種豐富、 品質優良, 被譽為“ 雜糧王國” 。建設省級雜糧出口平臺, 主動融入國家“ 一帶一路” 戰略, 能顯著提升我省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忻州是全省雜糧主產地和核心區, 是中國糧食協會命名的“ 中國雜糧之都” , 具有建設省級雜糧出口平臺的區位優勢、 生態優勢、 產業優勢、 交通優勢, 特別是2 0 1 7年1 2月啟動建設的忻州市“ 中國雜糧之都” 產業融合園區進展順利, 為建設省級雜糧出口平臺提供了現實基礎。為全面落實省委、 省政府“ 南果中糧北肉” 出口平臺戰略部署, 加快山西( 忻2、州) 雜糧出口平臺建設,示范帶動山西農業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 編制本規劃。一、 總體要求建成“ 兩大平臺、 六大體系” , 形成以忻州為核心、 集散全省、 輻射華北的雜糧出口交易大平臺, 打造全國雜糧出口交易中心、 產品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兩大平臺, 即雜糧陸港交易平臺和跨境電商交易平臺, 以線上線下推進雜糧出口; 六大體系, 即雜糧標準化出口基地和生產體系、 雜糧出口檢驗檢疫體系、 雜糧研發與標準化加工體系、 集成化綜合服務體系、 產品出口貿易營銷體系、 出口企業與人才培育體系。2 0 2 0年, 完成出口平臺實體工程建設, 制定雜糧出口基地建2設標準, 全省出口雜糧質量安全示范區種植3、面積達到3 0萬畝, 其中忻州市1 0萬畝以上; 推廣應用區塊鏈技術, 開發區塊鏈物聯網溯源系統, 并與“ 兩大平臺、 六大體系” 一起投入試運營。到2 0 2 5年, 建成以忻州為核心的呂梁、 朔州、 大同、 晉中、 晉東南六大雜糧出口基地, 全省雜糧“ 三品一標” 認證面積達到1 0 0 0萬畝, 占雜糧種植總面積的7 0 %左右, 其中忻州市2 0 0萬畝以上; 出口雜糧質量安全示范區種植面積達5 0 0萬畝, 其中忻州市1 5 0萬畝以上; 雜糧出口企業達1 0 0家以上, 其中忻州市2 0家以上; 產品檢驗檢疫體系、 雜糧加工體系、 綜合服務體系全覆蓋, 線上線下出口營銷體系實現新突4、破, 初步形成山西雜糧國際影響力, 打造山西“ 雜糧王國” 、 忻州“ 中國雜糧之都” 的世界品牌。二、 建設重點( 一) 建設兩大平臺。1 .雜糧陸港交易平臺。忻州市“ 中國雜糧之都” 產業融合園區是山西( 忻州) 雜糧出口平臺建設的核心主體, 位于忻州市區西北部, 規劃占地面積1 1 0 0畝, 共建七大板塊。其中, 國家級忻州雜糧市場、 忻州海關通關服務中心、 山西雜糧科技創新園區、 山西省雜糧產品質量檢驗中心、 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試驗基地五大板塊,2 0 2 0年全部進入運營階段; 忻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和忻州雜糧功能食品康養體驗中心兩大板塊, 力爭2 0 2 2年全面建成并投入運營。25、 .跨境電商交易平臺。在全省雜糧六大片區和出口企業建設跨境電商交易平臺, 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推進展示、 達成交易、 支付結算、3跨境物流, 實現雜糧出口平臺全域互通。主要建設網上農產品推薦與信息平臺、 網上產品交易平臺、 國際物流運輸平臺、 出境通關與國際支付結算平臺。到2 0 2 5年, 在全省建成1 0 0個具有影響力的規模化跨境電商出口交易平臺; 在海外以“ 旗艦店+海外倉” 的形式進行推介營銷, 培育支持一批跨境出口電商快速成長。( 二) 打造六大體系。1 .雜糧標準化出口基地和生產體系。制定符合國際國內要求的生產標準, 以標準化推進現代化、 國際化、 品牌化。成立山西省雜糧標準化技術委6、員會, 借鑒“ 三安” 模式, 建立與國家行業標準相配套、 出口標準相銜接的有機雜糧標準, 形成省、 市、 縣、 鄉、 企五級標準化推進機制。按照生態化、 標準化、 集群化要求, 以正在建設的忻州市“ 十大雜糧之鄉” 為核心基地, 帶動朔州、 大同、 呂梁、 晉中和晉東南五大區域的雜糧標準化生產, 同時覆蓋周邊其他省市的雜糧生產區域, 成為山西出口基地的延伸區。到2 0 2 5年, 忻州全市雜糧面積穩定在4 0 0萬畝, 總產量達7 . 2億公斤以上; 出口雜糧質量安全示范區種植面積達1 5 0萬畝以上, 全部達到無公害認證標準,3 0 %的產地達到綠色認證標準,5 %1 0 %的產地達到有機7、產品認證標準; “ 三品一標” 認證企業數量達到5 0 0個以上, 培育發展新型經營主體( 含專業合作社、 家庭農場等)7 0 0個以上; 發展規模以上雜糧產業化龍頭企業1 0 0家以上, 其中重點支持年產值3 0 0 0萬元以上的1 0大龍頭企業; 雜糧加工轉化率達到5 0 %以上。2 .雜糧出口檢驗檢疫體系。以農產品出口檢驗檢疫為重點,4構建省、 市、 縣、 鄉、 企五級雜糧出口檢驗檢疫體系。主要包括質量檢測體系、 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質量安全應急體系、 農業生態環境監控體系, 形成既符合標準化生產又與國際接軌的一整套雜糧質量安全保障體系。2 0 2 0年, 在忻州市“ 中國雜糧之都” 產8、業融合園區內, 建成“ 國家雜糧產品質量檢驗檢測( 山西) 中心” , 與山西農業大學合作建立雜糧檢驗實驗室和試驗示范基地。3 .雜糧研發與標準化加工體系。推進忻州市“ 中國雜糧之都” 產業融合園區與山西農谷建設深度融合, 建設集雜糧科技研發、 產品展示、 技術交流、 科普教育、 培訓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山西農業科技創新園, 力爭2 0 2 0年投入運營。打造忻州雜糧加工產業集群, 特別是雜糧食品產業集群。在全省重點支持年產值3 0 0 0萬元以上的雜糧加工優勢企業, 積極培育億元以上雜糧龍頭企業; 打造“ 忻州雜糧” 區域公用品牌, 推出“ 忻州雜糧+地域特色” “ 忻州雜糧+企業品牌” 等系9、列產品品牌, 以品牌建設加速忻州農業的國際化、 現代化。4 .集成化綜合服務體系。包括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 產地產品認證服務、 農業科技服務、 物流倉儲服務、 國際貿易與國際商法培訓服務、 金融保險服務。到2 0 2 0年, 建立2 0 0 0家以上較大規模、 較高標準的生產服務型和流通服務型社會化服務組織。5 .產品出口貿易營銷體系。加快國家級忻州雜糧市場建設,打造國內最大的雜糧交易市場。在全省建設一批區域性專業批發市場; 大力推進“ 互聯網+雜糧” 行動, 構建農產品物聯網交易平5臺, 形成“ 省市有商城、 縣有中心、 村有網店” 的雜糧電商營銷網絡;建立以實現客戶價值為中心、 產品不斷創10、新、 渠道不斷拓展、 促銷活動多樣化的產品市場營銷體系; 在“ 一帶一路” 沿線主要國家和地區建立展銷直營店, 采取“ 旗艦店+海外倉” 的形式宣傳展示產品, 提升產品知名度。6 .出口企業與人才培育體系。扶持一批龍頭加工企業、 農業經營公司、 農民專業合作社轉型或拓展為農業出口企業, 到2 0 2 5年全省培育雜糧出口企業達1 0 0家以上, 其中忻州市2 0家以上,打造全省雜糧出口企業的第一方陣。出臺優惠政策, 引入國內外優秀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企業, 打造出口企業集群。加大出口經紀人隊伍的培養引進。創新與海關和高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培育引進新型技術管理人才。三、 保障措施( 一) 加強組11、織領導, 明確職責任務。成立山西( 忻州) 雜糧出口平臺建設領導小組, 組長由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省長擔任, 副組長由忻州市政府和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 省市場監管局、 太原海關、 省糧食和儲備局相關負責人擔任, 成員由忻州市政府和省發展改革、 科技、 教育、 財政、 扶貧、 供銷、 農機、 地方金融監管、 稅務、 電力、 銀保監等相關單位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由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擔任, 負責組織開展專家咨詢、 技術服務、 考核督導等, 具體指導和推進平臺建設工作。忻州市政府牽頭組織相關部門根據本規劃制定詳細實施方案, 組6織縣、 鄉政府推動相關工作。省直相關部門結合部門職責, 針對本規劃12、研究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和推進意見, 在政策支持和項目安排方面給予傾斜。加強宣傳引導、 政策支持、 機制創新, 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平臺建設, 推進本規劃的實施, 示范和引領山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建設, 促進山西經濟結構調整。( 二) 創新投入機制, 打通投融資渠道。建立政府主導、 金融服務、 農民主體、 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 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 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 工商資本、 出口企業更多投向雜糧產業。加快招商引資步伐, 開發產業化項目, 鼓勵支持條件成熟的龍頭企業在新三板上市融資, 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中小企業公司債券、 綠色債券, 13、探索各種債務融資工具的創新。( 三) 堅持校地聯合, 培育支撐體系。積極發揮高等農業院校、 科研院所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推進農科教結合、 產學研協作。發揮山西農谷農業科技創新高地作用, 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中試基地, 形成以山西雜糧為研究核心的技術團隊, 對重大關鍵實用技術進行科技攻關, 解決發展中的技術難題。( 四) 優化發展環境, 提升服務質量。嚴格政務公開, 簡化審批程序, 提高辦事效率, 優化政務環境。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積極探索股份合作、 租賃經營等多種土地流轉7形式, 促進雜糧產業適度規模經營, 營造推進雜糧全產業鏈發展的良好環境。( 五) 強化政策扶持, 嚴格績效考核。要把建設山西( 忻州) 雜糧出口平臺作為推進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工程, 納入產業振興戰略和年度重點工作目標, 加強政策扶持, 與山西農谷建設統籌推進。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 實施動態管理, 嚴格獎懲考核, 為建成雜糧出口平臺提供制度保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