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十四五”蠶桑產業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8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413612
2022-06-17
8頁
15.90KB
1、山東省“十四五”蠶桑產業發展規劃為促進蠶桑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促進產業增效和從業者增收,實現產業、文化與生態共振,助推鄉村振興,制定本規劃。一、產業現狀“十三五”期間,山東蠶桑產業規模前期基本穩定,后期受市場及新冠疫情影響降幅較大,2020年全省桑園面積40萬畝(含果桑),桑蠶發種量33.5萬張,桑蠶繭產量1.34萬噸,居全國第九位;柞蠶放養面積3萬畝,柞蠶繭產量205噸;與2015年相比,桑園面積、發種量、桑蠶繭產量分別減少11.1%、25.6%、30.2%,柞蠶放養面積和柞蠶繭產量分別減少75%、65.5%。與規模下滑相反,產業呈現出蠶種生產能效明顯提升、省力化植桑養蠶技術水平及能力顯著2、提高、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成效突出、高端繭絲生產優勢明顯、蠶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等特點。(一)蠶種生產能效明顯提升。2020年,全省有蠶種生產許可企業11家、經營許可企業19家,生產桑蠶原種8萬張、一代雜交種190萬張,占全國總產量的15%以上,其中出口25萬張。山東廣通蠶種集團年產桑蠶一代雜交種185萬張,是全國最大的蠶種生產企業,蠶種質量多年來一直領跑全國,素有“廣通蠶種甲天下”之美譽;集團獨家擁有“華康3號”抗膿新品種的繁育權,“華康2號”“華康3號”魯菁華陽雄蠶等新特優品種暢銷省內外主產區;研發了蠶蛹智能雌雄鑒別機、削繭機,較傳統手工操作提高生產效率15倍以上;蠶種生產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3、(二)省力化植桑養蠶技術水平及能力顯著提高。“十三五”期間,山東選育了昌盛、魯41魯42、優食1號、菁優皓優、R菁松朝陽等抗性強、適于人工飼料育桑、蠶品種;研發推廣了桑園微耕機、水肥一體化系統、條桑收獲及粉碎機,桑園管理實用機械的研發走在全國前列;提出了草本桑宜機化作業栽培模式;集成了人工飼料養蠶、大棚條桑養蠶、自動上蔟等適于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省力高效植桑養蠶技術體系;大棚養蠶消毒防病等3項技術先后被列為全省主推技術。(三)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成效突出。“十三五”期間,山東蠶沙葉綠素和維生素K1等高端產品實現了規模化生產,2020年葉綠素銅鈉鹽產量60噸,占世界總量的90%,產品80%銷往歐美日4、韓等國家和地區;蠶絲被、蠶蛹等傳統產品仍占據主導地位;桑葉茶、桑葚酒等桑制品的市場占比漸增。研發了利用人工飼料育家蠶培養蠶蟲草新技術;形成了包括桑葚酒(飲料、酵素等)、桑葉茶(粉、面條等)、桑葉(枝)動物飼料、桑枝食用菌栽培、蠶菜(菌)復合經營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體系。(四)高端繭絲生產優勢明顯。“十三五”期間,山東繭、絲保持了平均質量等級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優勢,尤其是專養雄蠶品種,95%以上的蠶繭繅絲達到6A級以上。有機絲繭育取得突破,2019年莒縣海通繭絲綢有限公司的桑、繭、絲獲得了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生絲同時獲得歐盟“全球有機紡織品認證”,產品暢銷歐洲國家。(五)蠶桑文化與旅游等融合發5、展日漸興盛。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正式授牌(2018年),椹果生態文化節已連續舉辦十三屆;魯寶桑園公社的親子體驗、游學等項目深受周邊市民及中小學校歡迎;莒縣的絲綢文化產業園、昌樂的中國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面向大眾開展蠶桑、絲綢等歷史、文化展覽宣傳;城市周邊觀光采摘園的椹果采摘活動也應時而盛。“十三五”期間,山東蠶桑產業優勢突出、成效顯著,并且在生態發展大環境下越來越體現出其全產業的無廢多元多能化。但與先進省市相比,在部分環節上還存在諸多問題,極大地影響了產業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和對生態大環境的貢獻,影響了從業者尤其是基礎生產環節的農民群體的增收,亟需解決。一是產業整體基礎硬件6、滯后。養蠶、收烘及部分蠶種生產基礎設施老化簡陋,桑園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植桑養蠶機械化率低。二是產業軟實力短板較明顯。植桑養蠶的集約化、標準化程度較低,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綜合利用成熟模式較少、能效低;產業生態、文化特質挖掘不足。三是科技創新及推廣能力有待提高。蠶桑資源綜合利用、養蠶相關機械裝備等的創新研發轉化能力不足;產業扶持政策少,推廣力量薄弱,新技術和機械普及速度慢。四是終端產品研發及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缺乏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繭絲綢高附加值終端產品少,對產業發展的帶動力不強。二、總體要求(一)發展原則。1.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7、生態保育型蠶桑產業。2.堅持創新發展。開發培育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現代模式,形成立桑為業、多元開發、多產融合新動能。3.堅持開放發展。加強農工商文旅統籌,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市場空間和影響力,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新格局。(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桑園面積穩定在40萬畝,其中果桑15萬畝、飼料桑10萬畝,年產蠶繭2萬噸、產值1215億元,年產桑蠶原種10萬張、桑蠶一代雜交種240萬張;集約化省力化技術和桑園實用管理機械推廣普及率達到50%;桑蠶資源綜合利用產值達到30億元。三、重點任務針對當前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立足資源稟賦,有的放矢,因地制宜,著力引導實施五個工8、程。(一)實施良種繁育建設工程,提升蠶、桑優質品種創新及生產能力。整合優化育種資源,集成創新繁育技術,加大蠶、桑種質資源的收集、引進、創制、培育力度,加強果桑、飼料桑、抗逆性桑以及適應機械化采收條桑等品種的選育與推廣;加強雄蠶、絲綿專用及抗病性、人工飼料育等特殊用途蠶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加快蠶種生產設施及工藝機械化、省力化的研發應用進程。重點建設完善12處省級蠶桑(桑樹、家蠶、柞蠶)種質資源庫(圃),配套高標準保育設施設備及專業人員;建設和完善1處蠶種繁育場、12處桑樹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完善園圃基礎設施,配套先進生產機械;建設蠶桑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制定共享方案,實現資源、研究、技術的有序共享,建9、設國際一流蠶桑種業體系。(二)實施植桑養蠶農藝研推工程,提升植桑養蠶省力化標準化水平。研究推廣速生豐產桑園培育、桑園少免耕、大蠶條桑育、小蠶共育及大蠶飼養機械化、自動上蔟等集約化省力化植桑養蠶關鍵技術;研究熟化13齡、14齡、全齡人工飼料養蠶技術體系,探索實現蠶繭的工廠化、標準化滾動生產;加強蠶桑安全生產與病蟲害防控,重點是家蠶中毒防控、環境友好型蠶藥研制、小蠶人工飼料育的病蟲防控,建立病蟲害預測預報、綜合防治體系;提升植桑養蠶省力化標準化生產水平,強化蠶桑生產基礎能力。(三)實施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工程,提升植桑養蠶機械化水平。推進桑園建設與機械化管理相融合、養蠶設施裝備與養蠶農藝要求相融合、蠶10、桑產業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理念,研發并推廣滿足蠶桑生產農藝要求的蠶桑機械裝備與設施,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蠶桑機械化生產與適度規模化養蠶相適應的蠶桑生產新模式,加快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及桑園微耕機、桑樹伐條機、植保機械、溫濕度自控儀、采繭機等先進、適用、高效蠶桑設施、機械裝備等的推廣應用,以機換人,實現降低強度、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的目的。 (四)實施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及產業融合工程,促進蠶桑產業轉型升級。以“立桑為業、多元發展、多產融合”為理念,積極拓展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新模式新業態,推進蠶桑藥食新功能開發、果桑發展及深加工配套、飼料桑與畜牧養殖融合發展;鼓勵桑園畜禽飼養、桑枝食用菌等高效生態復合經營模11、式發展;進一步研究拓展蠶沙、蠶蛹、蠶絲等的開發利用;創建繭絲綢高端和知名品牌;支持建設一批蠶桑文化產業園、主題公園、特色小鎮,打造文旅新業態,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融合,拓展增收渠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五)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示范帶動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和扶持養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蠶業經營主體,在重點縣分別培育13個典型主體,因地制宜選項目,建設高標準示范點,從基礎設施、養蠶溫室、蠶桑品種、栽桑技術、飼育技術、綜合利用技術及模式、機械配套等方面進行高標準一體化建設,通過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以點帶面12、,示范帶動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四、保障措施(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理順行業管理體制,加強行業管理和科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研究出臺扶持桑蠶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制定具體措施并切實加以落實;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做好管理指導、協調監督等工作,加強對桑蠶產業的支持,形成產業發展推進合力。(二)切實加大政策扶持。建立蠶種儲備制度及桑、蠶良種補貼制度,形成完備的桑蠶種業保障及管理體系;逐步增加列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的機械種類;繼續實施并擴大美國白蛾等農林害蟲飛防聯動涵蓋范圍,推行桑蠶飼養和飛防科學錯時進行;擴大推廣桑蠶政策性農業保險、蠶繭收購最低保護價政策等。(三)切實加大資13、金投入。積極爭取農業科技、一二三產融合、科技支撐、循環經濟、水利發展等財政專項資金,推動良種繁育、綜合利用、新型主體培育等工程建設;以財政投入為引導,調動主產區政府、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的生產投入積極性;積極推進蠶桑產業開放與合作,吸引工商業資本和企業的介入,尤其是有實力的大型企業介入蠶桑產業各分支及產業鏈各環節。(四)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與推廣。繼續強化產學研結合,發揮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蠶業研究所、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蠶桑創新團隊、重點龍頭企業科研團隊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大攻關力度,創新研發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新產品,進一步集成完善和推廣植桑養蠶標準化技術、省力化機械、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及產業化開發模式;加大技術培訓力度,鼓勵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合作組織等獨立或者聯合組建社會化服務組織,增強技術指導和生產服務功能,加快適用新成果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