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鎮元江路南、曙光路東06B-0607 地塊規劃設計方案(14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413872
2022-06-17
141頁
20.56MB
1、 馬橋鎮元江路南、曙光路東 06B-06/07 地塊規劃設計 目錄: 一、 效果圖篇-見第01頁 二、 設計說明-見第11頁 (一) 、總體規劃設計說明-見第 12 頁 (二) 、建筑單體設計說明-見第 15 頁 (三) 、景觀綠化設計說明-見第 17 頁 (四) 、經濟技術說明-見第 20 頁 三、 規劃篇-見第 22 頁 (一) 、規劃設計區位分析-見第 23 頁 (二) 、規劃設計規劃理念-見第 24 頁 (三) 、規劃設計總平面圖-見第 25 頁 (四) 、規劃設計規劃設計理念-見第 26 頁 (五) 、規劃設計規劃設計特征-見第 29 頁 (六) 、規劃設計交通分析-見第 33 頁 2、四、 建筑篇-見第 36 頁 (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設計理念-見第 37 頁 (二) 、傳統庭院空間組織-見第 38 頁 (三) 、內部空間序列-見第 39 頁 (四) 、傳統建筑語匯復原-見第 40 頁 (五) 、傳統建筑細部節點復原-見第 41 頁 (六)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平立剖-見第 42 頁 (七) 、商業商務區設計理念-見第 53 頁 (八) 、商業商務區傳統建筑功能的置換-見第 54 頁 (九) 、商業商務區傳統院落空間-見第 55 頁 (十) 、商業商務區傳統建筑語匯的提煉-見第 56 頁 (十一) 、 商業商務區06B-06 地塊平立剖-見第 57 頁 (十二) 、 3、商業商務區06B-06 地塊透視圖-見第 78 頁 (十三) 、 商業商務區06B-07 地塊平立剖-見第 82 頁 (十四) 、 商業商務區06B-07 地塊透視圖-見第 102 頁 (十五) 、低層商務辦公設計理念-見第 107 頁 (十六) 、低層商務辦公傳統院落組合分析-見第 108 頁 (十七) 、低層商務辦公庭院空間序列-見第 109 頁 (十八) 、低層商務辦公傳統建筑語匯的創新-見第 111 頁 (十九) 、低層商務辦公平立剖-見第 112 頁 (二十) 、低層商務辦公透視圖-見第 118 頁 五、 景觀綠化篇-見第120頁 (一) 、現代中式園林景觀總平面圖-見第 121 頁4、 (二) 、現代中式園林對傳統園林的傳承與創新-見第 122 頁 (三) 、現代中式園林特色香樟樹布置總平-見第 123 頁 (四) 、入口景觀區節點設計-見第 124 頁 (五)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景觀-見第 126 頁 (六) 、商業商務區景觀-見第 127 頁 (七) 、低層商務辦公 A 型景觀-見第 132 頁 (八) 、低層商務辦公 B 型景觀-見第 135 頁 (九) 、植物配置圖-見第 137 頁 (十) 、鋪裝意向圖-見第 138 頁 (十一) 、小品意向圖-見第 139 頁 12345678910 二、設計說明 11總體規劃設計說明 一、設計依據 (一) 、上海市國有建設用5、地使用權出讓文件 (二) 、上海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預合同 (三)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相關文件 (四) 、 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2003 年版) (五) 、現行國家標準,行業(專業)標準及地方相關法規與規范 二、項目概述 ( 一 ) 、項目背景 該項目位于馬橋鎮旗忠森林體育城,地塊范圍東至中青路,南至馬橋中心河,西至沙溪河,北至元海路。總用地為 95785.6 平方米,其中 06B-06為 47605.4 平方米、06B-07 為 48180.2 平方米。 地形地勢:地形平坦,地勢較低。區內現狀為農田,無人工建筑。 (二) 、項目總體分析 1、主要機遇: (1) 、以高端、健6、康、時尚為主題的國際化社區的形成 (2) 、旗忠森林體育城的建設 (3) 、對高端商業、商務服務的需求 2、主要挑戰: (1) 、與整個區域功能定位的結合和呼應 (2) 、古宅和香樟資源的利用 (三) 、規劃設計方案總說明 1、總體構思 建設目標:具有傳統中國建筑空間文化特征的高端商業、商務區,以香樟樹為主題的特色綠化生態環境。 項目總體規劃體現中國傳統空間文化特征。以街道連接巷道,以巷道連接組團小廣場,體現傳統街巷組合;以院落組合建筑單體,單體進一步圍合成大院落,體現傳統空間概念;以道路和廣場形成空間尺度的變化,形成豐富的室外空間。 立面造型突出傳統建筑文化特征, 通過傳統建筑語匯的復原、提7、煉、創新,營造濃濃的古典雅韻,建設具有濃郁歷史人文內涵的高品質國際商業、商務社區。 項目總體規劃建設以香樟樹為主題的特色綠化生態環境。整體規劃布局融入馬橋鎮旗忠森林體育城整體的綠化環境中,重點種植香樟樹,在街道、巷道、小廣場、庭院種植共約 570 棵大胸徑香樟樹,形成蒼翠古樸的香樟雅韻。建筑單體以低層低密度的方式規劃,使得建筑掩映在綠色的香樟林中。力求營造一個開合有序、層次豐富、古樸典雅的環境。 與北側相鄰地塊設置了跨越元海路、蘇家港的上架通道和跨河橋梁以便和相鄰地塊商務辦公的聯系。 2、總平面布局 布局結構:一心兩軸三片 (1) 、一心:在地塊中心處以古宅為核心。 (2) 、兩軸:南北和東西8、走向的道路軸,作為地塊的主要交通通道。 (3) 、三片:按照功能劃分為三個片區: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區、商業商務區、低層商務辦公區。 123、功能分區 (1)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位于地塊南側中心 該區域共布局 2 棟古宅,對古宅室內進行修繕改良以及新的功能布局,將其改造為明清家具博物館,成為一個傳統文化傳播以及展示的場所。 (2) 、商業商務區,位于地塊南側 商業商務區以明清家具為主,布局以“L”形組團為單元,單元之間交錯布置,形成多個半圍合庭院,整體建筑風格呼應傳統建筑特色。整個商業區圍繞古宅布局,利用綠籬、影壁、院門來實現遮景、透景、框景等中式傳統造園手法,和古宅之間形成具有歷史場所感的9、室外空間。 (3) 、低層商務辦公區,位于地塊北側 商務辦公是指可被企業獨自擁有的,同時具備辦公功能和商務溝通功能的空間, 用于商務會晤、 辦公、 會議以及各種形式交流的場所。 作為企業 “離塵不離市”的理想會議、休閑、辦公等的綜合場所,是為關注企業行為而生,是為滿足企業發展需求的產品類別,從功能上來說是集中展示企業文化和形象的基地。總體布局以組團為單元,單元與街道連接的布局手法,從而保證了整個地塊統一和諧。 4、傳統中國建筑空間組合 為提高項目的品質、區域認知度和文化歸屬感,在該地塊展現豐富的地域文化積淀和獨特的建筑藝術,規劃以明清古宅為核心,力求總體布置,群體和單體空間組合體現傳統中國建筑10、文化內涵,和諧典雅,大氣精美。 (1) 、傳統街巷空間: 傳統街巷是建筑群體的骨架和支撐,它由兩邊的建筑所界定,是由內部秩序形成的外部空間, 具有積極的空間性質。 街巷空間作為由鬧到靜的過渡,營造出寧靜的生活環境。巷道寬度為 4.5-6 米,沿巷道種植高大的香樟樹,形成綠蔭遮蔽的香樟林。 (2) 、傳統院落空間: 傳統的院落空間指的是堂前門內的圍合空間。它是建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們出入的必經之地,是人們與自然交流的場所,同時也是室內空間的外部延伸,體現“四水歸堂”的傳統場所精神。 (3) 、傳統廣場空間: 傳統廣場空間通常是由街巷交接處或組團中心分布的大小不等的廣場構成的節點,屬于符號空間的11、一種類型。它因具有道路的交匯點和人流集中地的特點而被視為一種交接點, 起到軟化空間邊界的作用。 廣場尺度都不大,常布置牌坊、照壁等小品,具有圍而不堵的空間品質。 (4) 、構成要素: 院落內含建筑小品如亭、雕塑、石桌椅等,是院落設計的焦點。自然景物如香樟樹、花卉、可以塑造地表,充實院落景象,可以遮蔽院墻、拓展庭院空間,更重要的是滿足人們接近自然的本性以及傳統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大豐富了傳統院落的構成。 5、交通組織 (1) 、主要出入口: 06 地塊主入口設置在東側中富路,地塊次入口設置在西側規劃路上。07地塊主入口設置在西側中富路,地塊次入口設置在東側中青路上。兩個地塊與 16A-012、9 地塊連接的出入口通過北側上架通道相連接。 13(2) 、人流的交通組織: 街巷的基本組成:街巷道路分為二個等級,第一級道路為城市道路,分東西向和南北向,商業區集中在東西向道路兩側;第二級道路為組團巷弄,道路寬度為 4.5 米, 平時主要考慮人流步行的需要。 主要人流經過城市道路,進入組團巷弄,再到組團小廣場,最后到達單體內部。 (3) 、地下停車的交通組織: 商業區設地下停車庫,在出入口附近設地下車庫坡道,避免了車流對商業區人行的干擾。 6、消防設計 消防通道均大于 4 米,單體之間間距均大于 6 米,沿地塊四周設環形消防車道。 14建筑單體設計說明 一、平面功能 (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13、題館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為 2 棟品相俱佳的明清古宅原貌保護異地移建,這些古宅不僅得到了細心的修繕維護,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建筑機能,成為一個展覽和文化傳播的場所。立面被忠實的保留,室內設計與景觀設計引入現代元素,從而產生形態鮮明的對比和差異,新與舊相對保持在一種“各自獨立”的狀態中,從而產生一種飽滿的空間張力。 古宅外部庭院由入口廣場、環繞水池、中心香樟樹、石雕等景觀小品組成。以天井來化分空間層次,按古宅幾進的功能分為:古宅內部第一進功能為入口接待休息區、咨詢區以及公共衛生間;古宅內部第二進以及第三進功能為展覽廳。 (二) 、商業商務區 該區塊布局以“L”形組團為單元,單元之間交錯布置,形成多14、個半圍合庭院。沿馬橋河一面建筑高低錯落,進退有序,形成豐富的空間界面。1、2 號樓為二層商業,在一層通過連廊將其連接成整體。3、4 號樓一層為商業,二、三層為公寓式辦公。5、6 號樓為三層公寓式辦公樓,呈圍合布置,并與3、4 號樓沿中富路成對稱布局遙相呼應。7、8 號樓一層為商業,二層為公寓式辦公。商業業態主要為明清古家具和現代仿古家具,并結合院落設置傳統茶室,畫廊,形成古樸典雅的商業氛圍。 (三) 、低層商務辦公 低層商務辦公采用組團的布局方式,每個組團由四個商務辦公單體組成。每個商務辦公單體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為前院,第二進中心庭院,第三進內部私密院落,遵從中國傳統院落的布置方式,按照功15、能的私密性加強而層層遞進。院落以亭、廊作為交通的轉折和延續,以建筑立面、墻面、照壁來確定院落的邊界,以香樟樹、水面、草地形成院落的焦點,曲折的同時不顯狹塞,景觀純凈而又豐富。第二進和第三進院落都采用了單面空廊的建筑元素,單面空廊一側為開敞空間,另一側依附于實墻或是開有窗洞的實墻,起到了分隔空間、深化意境的作用。相對于實墻分隔而言,這種似漏非漏的建筑元素,對空間的界定與劃分非常含蓄,柔化了邊界,使外部空間形成滲透,顯得層次豐富而有變化。同時這些單面空廊也是將各個建筑單體連接起來,并與檐廊一起構成形式統一的院落界面。 低層商務辦公單體都為一層建筑,按功能分:第一進院落,包括入口庭院、觀賞亭、水池以16、及中心香樟樹;第二進院落,包括會議室、輔助用房、汽車庫、衛生間、單面廊道以及儲藏室;第三進院落,包括單面廊道、室外公共交流休息平臺以及四個比較獨立的辦公室;最后為第四進私密院落,每個辦公室有單獨的小院落,包括親水池、休息平臺。 二、建筑空間處理以及外觀造型 總體布置和單體空間組合、外觀造型、色彩、材料和構造細節均體現傳統中國建筑文化內涵-和諧典雅,大氣精美。具有良好的標志識別性,體現濃郁的中國傳統歷史人文沉淀感,提高項目的品質、區域認知度和文化歸屬感。古宅作為整個項目的最大特色,對地塊的建筑風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設計中考慮到地塊的統一融合,采用了現代中式的建筑風格。在立面設計上表現為對傳統建筑17、視覺形象和設計手法的認同。 15(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傳統建筑語匯的復原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的屋頂是最具傳統民居特色的坡屋頂,由于室內空間的豐富多變在立面上造成了坡屋頂的錯落有致、蘊含起伏、層次感強,體現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清晰的歷史文脈。 (二) 、商業商務區-傳統建筑語匯的提煉 商業商務區的建筑不僅僅是被動式的“模仿” ,而是要對明清古宅的建筑形態和特征進行研究,結合具體的使用功能和區位條件,對其進行簡化和轉換,達到“優化”的目的。在建筑單體、圍墻、門坊、景觀小品等設計中,提取些典型的古宅建筑元素,進行一定的簡化,如階梯狀跌落的馬頭墻、局部菱形景窗、柱廊、披檐等,形成與傳統中式建18、筑形式近似而內在神似的良好效果,引發人們的抽象想象。 (三) 、低層商務辦公-傳統建筑語匯的創新 低層商務辦公建筑屋頂采用深灰色坡屋頂、屋檐與白色粉墻來體現出斜坡屋頂和山墻相組合的豐富變化。在色調上以灰、白、黑為主,不用重彩濃色,并且盡可能保持材料的自然質感,給人親切、幽靜的場所暗示,在綠樹叢中顯得特別古樸文雅。 三、古宅異址移建 (一) 、古宅異址原貌保護移建 本項目最大的特色是對明清古宅異址原貌保護移建。近年來,城鎮中的古建筑群大多拆除,那些零散分布于各地城鎮鄉村的至珍瑰寶也在舊城、鄉村改造中,或被拆除而銷聲匿跡,或在風雨飄搖中茍延殘喘,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異地搬遷即異地保護,是將19、比較分散的、有價值的、保存比較好的古建筑異地遷移,采用拼接的方法,將不同的古建筑集中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脈絡,這種方法對于非文保古民居是比較實用的。將這些瀕臨消失的明清古建筑拆卸、重組,集中在上海旗忠展示,讓人們不僅一飽眼福,而且真實地留住了歷史。既豐富了上海旅游度假的文化內蘊,又延續了傳統民居的生命,令優秀的東方傳統建筑藝術不至于失傳。 (二) 、室內修繕改良設計理念及技術措施 本項目對明清古宅采用了室內修繕改良設計的方法。室內修繕改良設計即保留建筑外皮,有針對性的改造內部結構和功能,并引進新的生活內容。 技術措施主要是從空間、材料、光線及設施等方面著手進行改造,以實現對舊建筑新功能的質換。空20、間上,我們利用古宅原有的堂、廂房布置展廳、公共走道,以達到博物館功能要求;材料上,除了為保持協調性的木材和磚墻以外,還增添了鋼架和玻璃,通過新舊材料的對比,以及新材料的特殊性能達到室內空間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性并存的效果。這些改造也充分顯示了舊建筑在新時期經濟、文化、藝術及環境等方面的價值,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 、古宅分布情況、數量 該項目共有兩棟古宅,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布置于地塊南面,沿中富路兩側。 16景觀綠化設計說明 一、設計原則和指導思想 (一) 、設計原則 以中國傳統造園理念準則,借助借景、框景、障景、透景、漏景等中式造景手法,營造“小中見大、園中有園、虛實結合”的境界21、;充分結合地形地貌及周邊環境特征,做到布局合理,整體協調有序,動靜結合;通過研究植物的高低、色彩、質感、動勢等特征,組合優美的植物焦點景觀,合理布局香樟樹,利用古香樟的蒼翠古樸特質,營造濃濃的古樟雅韻;總之通過各種手法形式力求營造一個布局巧妙,開合有序的,層次豐富,深邃含蓄、曲折多變、和平寧靜、古樸典雅的場所。 (二) 、指導思想 生態學為指導思想貫穿整個設計始末。以周邊的森林公園、防護林為依托,使本規劃景觀與之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景觀,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創造良性的城市生態系統。 在兼顧美學的基礎上, 充分發揮植物在凈化空氣、增強土壤肥力、涵養水源、為鳥類提供棲息場所的積極作用,力求打造一個22、生態的城市景觀環境。 二、景觀分區 (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 文化主題館的景觀以水體為主題。在建筑周圍有低淺純凈的水面,水中點綴干凈整齊的睡蓮、 傘草、美人蕉、菖蒲等水生植物,水面寬度保持在 2-4米左右,小尺度的水系靜靜依托著飽經滄桑的古宅,映襯出了一幅清雅幽靜的江南水鄉畫卷。在入口水池中設置了約 90 公分的花崗巖臺,上面放置印章雕塑,水通過泉眼從臺中涌出,在光滑的臺面上溢流.低密度的建筑,給綠化留足了空間,配上高大的香樟 ,使得建筑與景觀互相融通,彼此映襯。 (二) 、商業商務區 在商業商務區入口設置一些集中的小廣場,滿足人流集散需要的同時為人們提供一些休憩空間。 在廣場上設置一些標23、識性引導性景觀, 如雕塑噴泉,流水花缽等營造一些充滿動感的氣氛。通過特色景墻,香樟綠蔭,休閑桌椅的配套設計,使得整個商業商務區古樸又極具商業氛圍。 (三) 、低層商務辦公區 低層商務辦公采用組團的布局方式,以街道連接巷道,以巷道連接組團中心廣場。在巷道兩側種植香樟,在每個第一進院落中央處種植大香樟,濃密的樹冠不但滿足了整個院落的遮陽要求,而且還成為院落里的景觀聚點。青瓦白墻的低層建筑掩映在翠綠的香樟樹中,形成古色古香、和平寧靜的景觀環境。在院落的邊角處配置植物,用來軟化建筑的硬朗感;通過在墻體旁種植藤本,來提升綠化量;在步道兩旁的綠地處種植銀杏、桂花、紅楓、臘梅及常綠小灌木如茶梅、杜鵑、美人茶24、等,充分發揮植物的季相色彩,來營造出一個既飽滿又具有意境的植物景觀。 院落以亭、廊作為交通的轉折和延續,同時起到連接各種建筑單體的作用,并與檐廊一起構成形式統一的院落界面。在亭、廊園林建筑旁合理配置梅蘭竹菊、芭蕉等具有文化意境的植物,繼續延伸遮景、透景、框景等傳統的中式造園手法。形成 “臥聽雨打芭蕉聲,坐看風起云涌時” 的意境。院落與院落之間通過綠籬來分割,這種軟性分割,即滿足了功能上的需要,增加了綠化量,又可以相互借景,保證了區域景觀的整體感。綠籬選用竹子,17與現代中式的建筑相協調。 (四) 、入口景觀區 東入口為本區設計的重要入口,通過特色鋪裝,景觀水池、氣派景門等元素共同組成了入口景觀25、。景觀水池由光面中國黑砌成,在當中放入銅制荷花等雕塑,使得現代與古典完美融合。景門在空間上劃分了內和外,通過青磚立柱與防腐木頂的結合使得該景門的風格與整體建筑風格統一協調又不失入口的標識性。在入口兩側列植大胸徑的香樟樹,讓出入的人們有如行走在森林之中。 (五) 、沿河景觀帶 沿河岸景觀綠化量大,硬質景觀少,植物種類較為豐富,采用重地被,弱中層,強上木的立體空間來構建出植物景觀模式,通過土方造坡,形成起伏有致園林微地形,增加景觀層次感和藝術性。在植物種類上選用有明顯季相特征的植物,如銀杏-秋天金黃色的葉,紅楓-四季火紅,景烈白蘭-春季滿樹雪白的花,香樟-一年四季翠綠。桂花-秋季十里飄香,杜鵑、紫26、薇-夏季燦爛的紅花等,形成一個四季有景的生態沿河景觀帶。在濃密的植物林中設計曲折的道路, 在景觀較優美處增加小廣場, 形成人流集散地,其并布置一些座凳,做到可游、可憩、可賞。與蘇家港的北岸地塊通過上蓋橋梁相連。在此景觀綠化帶處設計有木平臺、廊架,以此創造出更好的觀景平臺。 三、綠化樹種的設計 綠化配置注意與景觀特色的結合,選擇相應的樹種及配置方式,合理安排喬、灌木及地被、爬藤植物。從生態發展角度充分保護自然環境,綠化栽植方式以自然栽植為主,局部地段可根據空間形態靈活處理,重點部位依據設想的效果作特殊的處理,以常綠樹為主,以香樟為主調,其它落葉樹種、色葉樹種等為補充,創造豐富的植物景觀。綠化樹種27、擬選用生長健壯,病蟲害少,易于養護品種,綠化栽種時擬成團、成叢并分層種植,同時根據配置的疏密搭配有意識地形成開放與幽靜的空間對比。 (一) 、主題樹種-香樟選擇理念 香樟是上海市的本土樹種, 也是世界五大名樹之一。 生長快且壽命較長,常綠喬木,樹高可達 50m,一般 2030m,胸徑可達 3m,香樟樹姿優美,形態蒼勁灑脫,枝葉繁茂,濃蔭遍地,是長江以南城市綠化的優良樹種之一。 古老的香樟樹是項目地塊和院落的重要景觀標識節點,也是連接不同功能之間主要的樞紐,于是在院落上形成了建筑布局化整為零、突出中間香樟樹景觀視廊的構思。建筑群體沿場地周邊布置,在整合空間邊界的同時圍合出了中心場地,香樟樹成為決28、定建筑布局的關鍵因素之一。 常綠不拘秋夏冬, 問風不遜桂花香, 泊名愿落梅蘭后, 心靜好陪日月長。在民間,人們常把香樟樹看成是景觀樹、風水樹、寓意避邪、長壽、吉祥如意。古香樟在江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景觀,古老高大的香樟樹給人一種蒼翠古樸的感覺,在本項目中通過種植古香樟來提升歷史文化沉淀感。 (二) 、香樟樹種的種植布局及數量 本項目主題樹是香樟,所以在行道樹及主要的景觀節點及單體建筑旁種植大量的香樟。主要采用的種植手法: 孤植,如孤植于建筑附近或庭院里、草坪上、路口、水池轉彎處作為襯景或對景、主景,以凸顯香樟的姿態美,或與建筑相映襯,豐富景觀構圖。18 一般要求冠幅大于 1000cm,胸徑大于 29、60cm。 叢植,5-7 株混合種植在一起,凸顯香樟樹的群體美,一般要求冠幅在700cm 左右,胸徑 50cm 左右。 列植,如在本項目中巷道兩旁種植高大的香樟樹,營造寧靜封閉的帶狀空間,一般要求冠幅在 600cm 左右,胸徑大于 40cm,小于 50cm。 香樟樹規格及數量: 樹種 胸徑(cm) 數量(棵) 備注 香樟 1 60 65 孤植于院落的中央,主景觀區、節點處 香樟 2 40 ,且60 510 叢植,5-7 株混合種植在一起,凸顯香樟樹的群體美;列植, 在巷道兩旁種植高大的香樟樹,營造寧靜封閉的帶狀空間(三) 、其他植物種類 在植物選擇上以鄉土為主,適當引進和推廣外來優良植物為輔為30、指導原則,常綠喬木以香樟為主,適當搭配其他落葉喬木,充分利用亞喬木及地被來豐富植物種類及營造空間層次,做到“春花、夏葉、秋果、冬枝”四時不同景象。 1、 第一層 常綠喬木:香樟、杜英、廣玉蘭、深山含笑、樂昌含笑、雪松、龍柏 落葉喬木:銀杏、樸樹、楓香、黃山欒樹、合歡、櫻花、白玉蘭、垂柳 2、 第二層 常綠灌木:桂花、美人茶、含笑、海桐球、石楠、女貞 落葉灌木:紅楓、雞爪槭、紫薇、西府海棠、碧桃、臘梅、石榴、竹類 3、 第三層 常綠小灌木:瓜子黃楊、杜鵑、火棘、紅花繼木、茶梅、八角金盤、龜甲冬青 落葉小灌木:南天竹、金絲桃、大花六道木、繡球花、 4、 第四層 地被植物:鳶尾、石蒜、蔥蘭、紅花酢醬31、草、白三葉、玉簪、大吳風草 水生植物:睡蓮、荷花、傘草、美人蕉、菖蒲 草皮采用混播型常綠草皮。 19經濟技術說明 技術經濟指標:06B-06/07 地塊總用地面積為 95785.60 ;總建筑面積(地面以上)為 47616.60 ;地下室總建筑面積為 13268.70 ;建筑密度為 32%;容積率為 0.50。 一、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06B-06 地塊 總用地面積 47605.40單體名稱 層數 建筑高度 面積 備注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編號 A1 1F 古宅單體高度小于 10 M 536.92 商業商務區 1# 2F 最高點 10.50 M 6750.00 商業 商業商務區 2# 2F 最32、高點 10.50 M 2572.00 商業 商業商務區 3# 3F 最高點 11.80 M 2289.00 公寓式辦公 商業商務區 4# 3F 最高點 11.80 M 2289.00 公寓式辦公 低層商務辦公 1F 5.5M 9178.00 地上總建筑面積 23614.92 地下總建筑面積(不計容) 5295.60 建筑密度 32.0%容積率 0.50綠地率 34%集中綠地率 5.8%應設計機動車車位數 175 輛實際機動車車位數 180 輛地上機動車車位數 32 輛其中 地下機動車車位數 148 輛 06B-07 地塊 總用地面積 48180.20 單體名稱 層數 建筑高度 面積 備注 中國33、傳統文化主題館編號 B6 1F 古宅單體高度小于 10 M 525.68 商業商務區 5# 3F 最高點 11.80 M 2939.00 公寓式辦公 商業商務區 6# 3F 最高點 11.80 M 2939.00 公寓式辦公 商業商務區 7# 2F 最高點 10.50 M 4494.00 1F 商業 2F 公寓式辦公 商業商務區 8# 2F 最高點 10.50 M 4494.00 1F 商業 2F 公寓式辦公 低層商務辦公 1F 5.5 M 8610.00 地上總建筑面積 24001.68 地下總建筑面積(不計容) 7973.10 建筑密度 32.0%容積率 0.50綠地率 33.2%集中綠地34、率 5.9%20 應設計機動車車位數 215 輛實際機動車車位數 234 輛地上機動車車位數 34 輛其中 地下機動車車位數 200 輛二、建筑比例: 06B-06 地塊 單體名稱 建筑面積 建筑面積 比例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編號 A1 536.92 1#商業 6750.00 2#商業 2572.00 3#商業(1F) 1041.00 商業 4#商業(1F) 1041.00 11940.92 50.6% 3#樓(2-3F) 1248.00 4#樓(2-3F) 1248.00 公寓式 辦公 低層商務辦公(8 幢) 9178.00 11674.00 49.4% 地上總建筑面積 23614.92 135、00% 06B-07 地塊 單體名稱 建筑面積 建筑面積 比例 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編號 B6 525.68 7#商業 2101.00 商業 8#商業 2101.00 4727.68 19.7% 低層商務辦公(7 幢) 8610.00 5#樓 2939.00 6#樓 2939.00 7#樓 2393.00 公寓式 辦公 8#樓 2393.00 19274.00 80.3% 地上總建筑面積 24001.68 100% 三、香樟樹規格及數量: 樹種 胸徑(cm) 數量(棵) 備注 香樟 160 65 孤植于院落的中央,主景觀區、節點處 香樟 2 40 ,且60 510 叢植,5-7 株混合種植在一起36、,凸顯香樟樹的群體美;列植,在巷道兩旁種植高大的香樟樹,營造寧靜封閉的帶狀空間 三、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古宅) 序號 古宅型號 古宅面積 1(左)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編號 A1 536.92 2(右)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館編號 B6 525.68 古宅總建筑面積 1062.60 21 三、規劃篇 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四、建筑篇 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 四、景觀篇 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