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整體移位施工工法(4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417196
2022-06-22
16頁
149.04KB
1、建筑物整體移位施工工法1 前 言 我國正處于大力發展時期,城市建設進程飛速發展,舊城改造、道路拓寬等經常需要拆除部分老舊建筑物。當遇到文物古建筑等需要保護的建筑時,便產生了文物建筑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采用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將需保護的文物建筑整體移位至異地進行保護無疑是解決這種矛盾的最優途徑。建筑物的整體移位技術是指保持原有建筑物整體性和可用性不變,結構安全可靠的原則下,將其從原址移到新址, 涉及地基基礎、鋼結構、砼結構、磚木結構等領域,包含土力學、結構力學、結構動力等學科,它采用托換技術,將上部結構與基礎分離,安裝行走機械、施加固動力后達到水平移位。安裝頂升機構達到垂直移位并使傾斜得到調2、整。它包括縱橫向移動、轉向或者移動加轉向。利用液壓推進系統,提高了水平移位速度,提高了工效,為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條件。2 特 點 建(構)筑物不需拆除,保持其上部結構原狀,保留或恢復其使用功能。 在整體水平移位中,應用組合式下走道板及活動反力支座能靈活拆裝,重復利用;在需轉向移位時,可進行局部換向操作,做到安全可靠,方便換向。 采用液壓推進系統及組合式下走道板,可有效地提高工效,縮短工期,降低工程費用。3 適用范圍本工法適用于具有使用價值或保留價值,但因各種原因需全部或局部拆除;因平面位置不妥,需規劃調整的建(構)筑物:1)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其層數一般為十二層以內,其結構形式3、可包括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磚木結構、石結構等等;2)其他構筑物;3)古建筑與特殊建筑。4 工藝原理 利用先施工的托換梁作為一個托架,利用在托架與基礎或平移軌道之間安置的行走機構,在外加動力推動下進行水平向移位;或利用在托架與基礎之間安置的頂升機構進行垂直向移位。 托換梁將建筑物沿某一水平面切斷,形成一個平面托架,將上部結構荷重轉移至托架上,使上部結構與基礎分離,形成一個可移位的整體。托換梁一般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分段施工組成。 在托換梁與基礎或平移軌道之間安置滾軸,當施加的外加動力克服阻力后,即可實施水平向移位。在建筑物與就位處之間設置臨時平移軌道,在就位處建造永久性基礎,使建筑水平向移位至4、就位處。 在托換梁與基礎之間安置千斤頂后,當頂升力大于建筑物總荷 重時,即可實施垂直向移位。 建筑物就位后進行可靠的連接處理。整體移位施工原理如圖4.0.5所示。(b)垂直向整體移位1-建筑物;2-托換梁; 3-千斤頂及墊箱; 4-基礎(a)水平向整體移位1-建筑物;2-托換梁;3-上軌道板;4-鋼滾軸;5-下軌道板;6-平移軌道;7-墊箱;8-反力支座;9-固定架;10-油壓千斤頂;11-墊箱固定架;12-電動油泵站;13-后反力架;14-機械式千斤頂;15-插銷 圖4.0.5 整體移位施工原理圖5 施工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5.1 工藝流程5.1.1 整體移位的總體工藝程序整體移位的總體工藝程5、序見5.1.1。有關工程資料收集移位可行性分析評估移位方案設計施工前期準備移 位建筑物就位連接建筑物修復驗收移位軌道建筑物托換新建基礎圖5.1.1 整體移位的總體工藝程序5.1.2 托換梁施工工藝程序鋼筋混凝土托換梁施工工藝程序見5.1.2。水準測量室內外土方開挖施工放樣控制標高施工段劃分后置行走機構前置行走機構墻體開鑿基礎梁找平、修補預留頂升洞鋪設隔離層鋪設下走板置入鋼滾軸鋪設上走板綁扎焊接鋼筋支模 澆搗混凝土混凝土養護、拆模 圖5.1.2 鋼筋混凝土托梁施工工藝程序5.1.3 水平向(定點旋轉)整體移位施工工藝程序建筑物整體水平向移位施工工藝程序見5.1.3。整體移位準備整體頂升置入行走機6、構整體下降前置行走機構設置反力支座安裝油壓千斤頂確定頂推力參數施工前期準備移位推進(拉進)偏位監測偏位調整就 位千斤頂推進千斤頂回程置入墊箱安裝反力座圖5.1.3 建筑物整體水平向(定點旋轉)移位施工工藝程序 垂直向整體移位施工工藝程序 建筑物整體垂直向移位施工工藝程序見圖5.1.4。整體移位準備切斷上下聯接處切斷上下聯接處切斷上下聯接處切斷上下聯接處整 體 頂 升確定頂升量及頂分量設置監測系統垂直度監測就 位臨 時 支 撐千斤頂推進千斤頂回程置入墊箱砌筑墻體圖5.4 建筑物整體垂直向移位施工工藝程序5.2 操作要點建筑物整體移位前應進行可行性分析和綜合經濟評估。按國家現行有關規范和標準進行檢7、測、復核和鑒定,經綜合評估適宜整體移位的建筑物方可進行移位設計。建筑物整體移位設計應包括:托換、移位線路及軌道,頂升高度,臨時加固支撐,新建基礎,就位后連接等,建筑物位于地震區應按抗震鑒定標準進行鑒定,不滿足時應進行抗震加固處理。5.2.1 托換梁的施工利用人工或機械在整體移位要求的某一水平面上將建筑物墻體上開鑿出一定長度的洞口,形成一個單元梁段,對梁底進行處理后,在單元梁段內綁扎鋼筋,支模,澆筑混凝土,完成一個單元梁段。各單元梁段之間相互連接,最終形成一道封閉的托換梁托架。1 托換梁單元的劃分 單元梁段越長,其連接處理越少,可降低工程造價,提高施工工效,并可提高托換梁的整體性。由于墻體承受上8、部結構荷載及墻體自重,托換梁施工時,墻體開鑿長度不可能無限制增加,一般應根據建筑物層數、樓面結構、墻體承重的主次關系、砌體本身強度等因素綜合考慮,將墻體劃分為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長度一般在1500-2000mm之間。交叉墻體處為一個獨立單元,各單元梁段應間隔施工,相鄰單元梁段混凝土強度達到砌體強度后才能施工。2 單元梁段的連接 單元梁段之間主筋采用雙面焊接,其施工縫的處理,應嚴格按相關施工規范執行,后澆單元梁段澆搗混凝土前,應清除施工縫表面的垃圾、水泥薄膜及表面松動的砂石和軟弱的混凝土層,同時還要將表面鑿毛,用水沖洗干凈并充分澆水潤濕,一般潤濕時間不少于24h。其施工縫形式如圖5.2.1-1所9、示。圖5.2.1-1 拓換梁施工縫形式在垂直移位時其千斤頂位置避開施工縫位置,一般應設置在單元梁段中部。3 單元梁段的混凝土澆搗 單元梁段梁頂面應保證與墻體密實連接。支模時,應采用喇口,并超灌200mm高混凝土。4 框架柱的托換 框架柱拖換施工參加圖5.2.1-2,其方法可分為焊接法和植筋法兩種。圖5.2.1-2 框架柱托換1)框架柱托換施工時應間隔進行,為了保持原框架的柱網尺寸,應在切斷柱子前,設置水平桿件定位。相鄰柱不得同時托換。必要時應設置臨時支撐措施,如采用磚柱或鋼管支撐。由于框架柱主要傳遞上部結構荷載,其托換依靠后澆牛腿實現,因此,后澆牛腿應考慮新舊混凝土的協調工作,在鋼筋布置、鋼筋10、錨固或焊接長度方面加強處理措施。2)框架柱托換完成后,當后澆混凝土部分達到設計強度后即可實施切斷,切斷一般采用人工開鑿,機械鉆孔為輔,以防止產生過大的振動。3)柱切斷后應盡快進行移位施工,防止出現過大變形。5 整體水平移位軌道基礎的選擇根據現場施工條件,地質勘察資料,建筑物總荷重、結構狀況、重要等級等情況確定基礎的材料。其材料可選用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條石結構、木結構及各種組合結構。其要求是能滿足結構承載能力,方便施工,可重復利用。根據整體移位方案設計,每隔一定距離在基礎中應預埋50mm管,用于固定行走機構。6 整體水平移位軌道基礎地基處理 在遠距離移位過程中,對于軌道基礎缺乏詳細的地質勘11、察資料時,應在基礎施工前作詳細了解,并采用釬探等方法,查明是否存在孔洞、暗溝。軟弱地基應經處理,并經現場荷載檢測。7 建筑物平移前的加固 1)混合結構中,對于有門窗洞的墻體,可采用臨時填充加固。對于上剛下柔的混合結構,應采取橫向剛度加強措施;2)框架結構中,可采用填充磚墻、磚柱,鋼筋混凝土柱或鋼管臨時加固,以分解集中力。5.2.2 整體移位施工根據移位要求,整體移位分為整體水平向移位與整體垂直向移位兩種。1 整體水平向移位(整體平移)1)行走機構的安置 根據工序分前置式和后置式2種。前置式在托換梁施工時安置,隨托換梁施工進行。后置式在托換梁施工完成,達到設計強度后,采用整體垂直移位,使托換梁與12、基礎間有一定的空間,從而進行一次性整體安置。前置式行走機構施工時,托換梁單元梁段劃分應考慮行走機構中走道板長度,并保證走道板水平一致。后置式行走機構施工時,由于垂直移位需要,應預留機構千斤頂頂升洞并保證一定的洞口高度。其預留洞口數量應根據建筑物總荷重計算確定。行走機構中的滾軸需承受上部全部荷重,其根數與間距應根據建筑物荷重確定,滾軸材料考慮遠距離移位或多次重復使用,一般選用實心鋼滾軸。后置式行走機構施工時,行走機構安裝完成后建筑物需進行整體下降處理,其千斤頂操作應統一均衡,防止局部千斤頂超載發生破壞。2)外加動力施加 外加動力施加應優先采用液壓千斤頂系統,為保證頂推力的準確性,應對千斤頂與壓力13、表進行的配套校驗。并加標注,在實際施工時配套使用。外加動力包括頂推力或牽拉力,其大小與建筑物荷重,行走機構材料等有關,其計算可按下式: (5.2.2-1)式中,N總外加動力(kN);K因走道板與滾軸表面不平及滾軸方向偏位等原因引起的阻力增大系數了,一般鋼材K=2.5;Q建筑物總荷重(kN);f,f沿上下走道板的主要摩擦系數,運動中為0.070.09;R滾軸半徑(cm)。外加動力按實際作用點分配,其分配原則為:施加在各作用點的外加動力必須與建筑物上部結構傳至托換梁的策略成正比。外加動力作用點必須盡可能與建筑物各軸線重合,作用點分布應根據托換梁布置綜合考慮,以對稱均勻為原則。3)上下走道板間水平誤14、差及處理措施 建筑物在托換時一般分成幾十個單元進行施工,必定存在一定的累計誤差。實際施工誤差最大值可達20mm。其處理措施主要是加強水準測量,反復校核,多點校準。對于遠距離水平移位,在條件許可時,優先采用后置行走機構,其水平誤差可在安置行走機構時利用墊層調整。4)整體移位偏位及矯正 由于上下走道板之間局部存在不平行,產生滾軸受力不均,在移位時引起滾軸與軌道板軸線不垂直,其結果導致建筑物在移位時偏位。出現偏位后,應根據偏位方向統一利用滾軸進行矯正。移位時應進行監測,及時矯正偏差,防止偏位過大。5)轉向時行走機構置換 需要在整體水平移位中進行方向轉換時,可采用置換行走機構方法完成。平移軌道在換向區15、應預留千斤頂孔洞,建筑物到位后可采用機械式千斤頂進行局部或整體頂升,對行走機構采取局部換向置換,當行走機構換向完成后,可采用局部或整體下降方法,卸除千斤頂荷載,使托換梁支承在行走機構上。6)移位時的監測 整體水平移位時,應對外加動力各作用點實際施加力進行觀測記錄,根據外加動力變化判斷移位時的異常情況。同時采用直尺,經緯儀,對移位過程中的建筑物偏位進行監測,利用水準觀測監控平移軌道基礎沉降。同時應加強上部結構觀測,及時發現安全隱患。2 整體垂直移位(整體頂升)1)頂升機構 頂升機構由機械式螺旋千斤頂與支承墊箱、鐵板等組成,局部可采用液壓千斤頂輔助操作。一般采用的螺旋千斤頂額定承載力為320Kn516、00Kn。當采用液壓千斤頂時應注意漏油而產生倒程現象。墊箱一般有三種不同規格,以滿足各千斤頂行程要求,其重量不應過大,以滿足人工搬運要求。墊箱必須具有一定承壓程度,且表面平整,一般采用在鋼板箱內填充C20混凝土。2)頂升點布置原則 頂升點要可根據上部結構總荷重估算 : (5.2.2-2)式中,n頂升點數;Q結構總荷重;K安全系數,可取1.5;Na頂升對千斤頂的允許工作荷載;N千斤頂額定工作荷載。千斤頂布置可根據線荷載分布或集中力位置來布置,在混合結構中一般千斤頂間距為1.5-1.7m,沿墻體分布,墻體洞口處應避開,荷載相對集中處可適當加密或換用工作荷載大的千斤頂,在框架結構中千斤頂布置主要集中17、在柱周圍,在條件允許時,可在柱底布置千斤頂。3)頂升操作 應保證千斤頂同步頂升和支墊穩固。當累計頂升高度超過千斤頂行程時,應對千斤頂進行回程,回程時應注意相鄰千斤頂不得同步進行,回程前應先用楔塊進行支撐墊保護,并保證受力平穩。頂升累計達設計高度后,應立即在主要受力部位用墊塊支承,并迅速進行結構連接處理。待結構連接完成,并達到一定強度后才能分批除千斤頂。4)頂升監測 各個項升點應設置頂升分量標尺,其最大分量不超過10mm,頂升時統一指揮,每次各頂升點應達到所要求的頂升分量值,以防產生誤差,導致上部結構變形。頂升時設置水準儀和經緯儀進行觀測,以控制建筑物傾斜。3 整體旋轉移位:1)旋轉移位軸心設置18、旋轉移位宜采用定軸旋轉。軸心應與地基基礎可靠連接,并應具有足夠的剛度,能夠抵抗旋轉移位過程中產生的不平衡水平力而不產生水平方向的移位或變形。托換體系應與軸心外筒可靠連接,并具有足夠的平面內剛度,能夠可靠地將旋轉過程中的水平向不平衡力傳遞至軸心。2)旋轉移位下軌道的設置定軸旋轉移位過程不允許出現偏位,旋轉移位托換梁及弧形下軌道應根據建筑物實際平面尺寸進行精確放樣。當托換梁為非弧形的短直梁時,弧形下軌道頂面的寬度應根據托換梁邊角的旋轉覆蓋面進行確定。旋轉移位過程中應隨時調整輥軸與弧形下軌道垂直,以減小不平衡力。3)旋轉移位上軌道的設置與一般的整體平移工程相比,定軸旋轉需要多設置一道用于旋轉的上軌道19、梁,其作用及受理特點與平移上軌道梁相同。4)旋轉移位外加動力的施加旋轉移位外加動力應優先采用張拉液壓千斤頂與鋼拉索組成的拉力系統,鋼拉索應根據施力點處的半徑沿弧形張拉。外加動力可按公式計算值乘以1.5的系數進行估算。外加動力作用點應根據建筑物上部結構傳至托換梁的重力均勻布置,當托換體系具有較好的平面內剛度時,外加動力作用點可布置在遠離軸心處。外加動力作用方向應始終垂直于作用點與軸心的連線。5)旋轉移位時的監測旋轉整體移位時除了應按水平移位的要求進行監測外,應特別注意對托換體系與軸心連接構件、軸心工作狀態的監測。如產生較大的變形、裂損應立即采取調整措施。5.2.3 整體移位后的聯接處理1 承重墻20、體的連接(圖) 應采用不低于原墻體要求的砌體材料,新砌墻體頂部與托換梁底之間砌筑砂漿應飽滿,如間隔小于或等于磚厚度,應采用細石混凝土灌填密實。2 在整體垂直移位中,由于頂升到位后千斤頂不可能一次性拆除,墻體砌筑不可能一次砌筑完成,一般需分2-3次砌筑,相鄰墻體搭接砌筑質量無法保證時,可采用澆搗素混凝土,以保證墻體整體性。圖5.2.3 承重墻聯接3 框架柱的聯接 整體水平移位就位后,當柱底與基礎面間隙較小時,可采用預埋鋼筋焊接,間距較大有一定高度時,可采用鋼筋混凝土連接;整體垂直移位后,其連接一般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處理。當柱主筋每邊不多于4根時,其連接采用主筋上下焊接、連接區箍筋加密、提高混凝土21、強度等級;當柱主筋每邊多于4根時,除上述處理外,應對該段柱進行局部加固處理,可采用加大截面法或外包鋼加固法。應注意混凝土澆質量,防止新舊混凝土之間產生隔縫。5.3 勞動力組織 建筑物整體移位涉及的工種包括:泥水工、鋼筋工、水電工、電焊工、機修工、測量工、電氣操作工、輔助工、專業技術人員。 組織各工種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對操作人員進行技術要領及施工規范的學習,劃分作業班組。 整體水平面移位時一線作業班組設:土方開挖、托換加固、測量控制、頂推移位、偏位矯正、設備搬運,設備維修、中央控制。 整體垂直移位時一線作業班組設:托換加固、測量控制、頂升操作、墻壁體砌筑、設備維修、中央控制、輔助用工。 22、液壓操作人員應了解電動高壓油泵站性能,各旋鈕開關作用,熟悉使用說明書,各液壓油泵站油壓表與配套千斤頂率定值,掌握液壓頂推系統的工作原理及操作程序。 各作業班組明確崗位職責,移位時,由播音設備統一指揮,監測人員由對講機統一聯絡,嚴明紀律。整體移位應由專業施工隊伍實施。勞動力組織見下表5.3.7表 勞動力組織序號工種人數職責1總指揮1全面負責、技術方案制訂、移位指揮。2副總指揮2現場管理,技術指導,協調指揮工作。3監測人員3主要部位的監測4班長5具體組織施工,協調副指揮工作。5電工2電氣設備及線路的安裝與維護。6維修工2機械設備維修。6 材料與設備 土方開挖 挖土機、裝載機、自卸汽車。 托換梁 混23、凝土切割機,空心壓縮機,風錘、電焊機、鋼筋切割機、混凝土振動器、混凝土攪拌機、砂漿攪拌機。 液壓推進系統 電動高壓油泵站、液壓千斤頂、電控箱、機械式千斤頂。 行走機構系統 組合式下走道板、鋼滾軸、拆裝式反力支座、墊箱、后反力架等。 頂升機構系統 機械式螺旋千斤頂,墊箱等。 監測系統 水準儀、經緯儀、測力儀表、直尺、對講機、播音設備。7 質量控制7.1 質量控制標準 建筑物整體移位施工質量執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1)、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24、(GB50205-2001)、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3-2002)和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為依據,并其允許偏差見表7.1表7.1 建筑物整體移位施工允許偏差項次項目允許偏差檢驗方法1托換梁底標高10mm拉線、用尺檢查2移位時,平移軌道與新建基礎面標高水平誤差5mm拉線、用尺檢查3移位時,中軸線偏差1/2托換梁寬,經緯儀、用尺檢查4就位時,中軸線偏差20mm經緯儀、用尺檢查5就位后垂直度單層5m8 mm經緯儀或吊線、用尺檢查5m10 mm全高(H)H/1000且30 mm 工程托梁與整體水平移位軌道基礎施工質量控制標準建筑地基25、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5-2001)7.2 質量保證措施 建筑物整體移位前應進行綜合評估,編制詳細的施工方案, 主要是明確建筑物托換梁尺寸與部位、移位線路及軌道,頂升高度,臨時加固支撐,新建基礎,就位后連接等問題,經上級技術主管批準并取得專業監理工程師審核認可后實施。 移位前,對建筑物的結構進行臨時加固,以分解集中力,確保不因移位應力變形而影響建筑物自身的穩固。 建筑物整體移位時,應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結構的穩定,并防止產生過大變形,故外加動力施工加值應控制在設計計26、算值10%左右內。 建筑物整體移位時正確使用經緯儀嚴格校準軸線偏差值與建筑物的垂直度。 建筑物就位后,應使上部結構與基礎重新聯接,并保證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整體性能和抗震性能。聯接構造傳力路線明確,構造簡單,其承載力不低于原有結構。 建筑物整體移位應保證主要受力構件不出現裂損,次要構件不破壞,附屬構件可修復。8 安全措施 工程施工時嚴格遵循建筑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JGJ59)等法律法規及上級主管部門頒布的各項有關安全文件規定。施工用電應由電工統一搭設,嚴禁亂拉設、拖地等,電焊作業時做好勞動保護措施,并備好滅火器材。 操作人員就位前,應針對建筑物整體旋轉移位施工操作特點,進行安全技術交底,重點是對27、施工過程的安全操作要點說明及施工過程積易出現的安全事故與預防措施。 各種機械設備,操作人員應遵守相應的安全操作技術要求,配齊安全防護,機械操作人員應由持證上崗證,機械故障由專業人員進行維修。 電源線應使用安全電纜,并作架空處理,不得隨地拖拉,安裝漏電保護器,避免觸電事故。 嚴防高壓油管出現扭轉或死彎現象,發現后應立即卸除油壓進行處理。油管接頭處嚴禁操作人員站立,支墊系統應有可靠固定,防止支墊側移傷人。 經標定的液壓系統部允許隨意更換,操作人員應精神集中,給油、回油應平穩,油壓表讀數不得超過表中最大限值70%,并做好記錄。 整體移位過程中,應對建筑物外掛設施進行必要的檢查,進行加固處理,以防墜落28、。 整體移位施工現場應在一定范圍內設置警戒線,防止他人進入。 整體位移應明確各人責任,移位過程應有統一指揮,應有專人對主要受力構件進行觀測記錄。出現異常情況,及時查明原因。9 環保措施 成立相關的施工環保管理機構,在施工過程中,嚴格遵守國家和地方政府下發的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環境、衛生、文明、安全的施工管理。 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施工方案,合理布置臨時施工場地,施工場地做到整潔文明。施工過程中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棄渣應及時清理和運走,并按政府有關部門的規定進行處理。 在施工過程中,調節好作業時間,嚴格控制施工噪音在65分貝以下,噪音較大的工序禁止夜晚作業。在基礎施工與清運垃圾時,嚴29、格控制揚塵高度不得大于1.5m。 綜合利用資源,對固體廢物實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的措施;工程廢土集中過篩,重新利用,篩余物用粉碎機粉碎,不能利用的工程垃圾集中處置;建先發先用;裝飾材料的包裝統一回收。立水泥袋回收制度;施工現場設立廢料區,專人管理,可利用的廢料。10 效益分析 節省能源、成本低、省工省時 據統計,建筑物整體移位所需費用約占拆除重建費用的20%-60%,整體垂直移位一般在20%,整體水平移位一般在40%。節省建筑用材,減少拆除引起的環境污染。整體移位所需時間一般為60-90d,因此具有省工省時,經濟效益明顯。 建筑物整體移位應用于古建筑等方面,可保持其原貌與結構30、構造完整,其價值無法用經濟衡量,其拆除后的損失將無法估算。在經濟效益以外,更重要的是社會效益。 整體移位過程對建筑物本身結構影響較小,對鄰近建筑物及周圍環境無影響。 托換梁、移位基礎、新建基礎可同時組織施工,在摻加外加劑等措施后,可進一步縮短工期,滿足各方要求。 采用液壓推進系統,其平移速度比傳統機械千斤頂提高約30倍。11 工程實例本工法成功應用于天主教福州教區泛船浦天主堂神父樓整體旋轉平移及修繕專線工程、中鐵大橋局亞青別墅1#、2#樓建筑物整體平移專項工程、原協和大學第四宿舍樓整體搬遷保護專項工程等工程,工程質量滿足規范和合同要求?,F以天主教福州教區泛船浦天主堂神父樓整體旋轉平移及修繕專項31、工程為實例。 工程概況泛船浦天主堂是天主教福州教區的主教堂,建造于1932年,是迄今為止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神父樓作為泛船浦天主堂之附屬建筑,現為神父的辦公與居住場所。該建筑為二層磚木結構,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泛船浦教堂神父樓長33.1m,寬16.8m,高8.0m,建筑面積1200m2,結構形式為二層磚木結構,該樓窗戶造型獨特,外墻墻體厚500mm,內墻厚370mm,二層木樓板,屋頂木屋架、瓦屋面,平面規則,軸線墻體對齊。該建筑的建筑風格與主堂一致,獨具特色。由于教堂具有較好的文物保護意識,建筑物的主體結構保持較為完好。 施工情況該工程累計向東整體平移80.7m,以建筑物平面中心為軸心,定軸整體旋轉90,使建筑物成為南北朝向,再向南平移35.96m,全過程換向2次。首次采用了圓弧形托換梁,在托換結構體系中部設置交叉拉梁與中心旋轉圓梁形成大剛度結構體系,運用鋼滾筒固定于旋轉平臺中心點,實現建筑物定軸旋轉就位,具有旋轉角度大,施工精度高的特點。在建筑物整體旋轉移位中極具代表性,包括了水平向移位、定軸旋轉移位、轉向置換等。 工程評價該工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移位后滿足了城市道路及防洪堤的建設需求,并完整原樣保留了珍貴的文物建筑,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7
4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