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專項規劃方案(2019-2023年)(2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418481
2022-06-23
20頁
81KB
1、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專項規劃二二年四月目 錄1.編制總則11.1規劃目的11.2規劃范圍11.3規劃期限11.4規劃任務11.5規劃原則11.6規劃依據12.規劃背景和基礎調查分析42.1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規模與分布42.2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損毀調查與分析43.復墾適宜性評價63.1評價原則63.2評價單元63.3復墾指標63.4復墾方向64.水土資源平衡分析74.1水資源平衡分析74.2土資源平衡分析75.復墾潛力分析95.1復墾潛力95.2潛力級別96.復墾目標與布局安排106.1復墾目標106.2復墾區選擇106.3復墾項目布局安排107.復墾質量要求與復墾措施12、27.1復墾質量要求127.2復墾措施128.建新用地計劃安排148.1建新用地規模與布局148.2建新用地規模149.復墾投資估算及效益評價169.1投資估算169.2資金籌措169.3效益評價1610.保障措施與公眾參與1710.1保障措施1710.2公眾參與17II1. 編制總則1.1規劃目的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耕地保護,實現節約集約用地;優化用地布局,保障城鄉建設發展。1.2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嘉陵區行政管轄范圍內的全部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合計面積119.3390公頃。1.3規劃期限本專項規劃期限為2019-2023年,規劃基期年2018年,規劃目標年2023年。1.4規3、劃任務在嘉陵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等指導下,通過調查全區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現狀,評價工礦廢棄地復墾適宜性和潛力,提出復墾目標任務,確定復墾項目布局和建新用地布局、規模和利用方向,統籌安排工礦廢棄地復墾年度計劃,進行復墾投資估算與效益評價,并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實施保障措施。1.5規劃原則依法依規,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生態優先;數量、質量、生態并重;全面治理,綜合利用;加強協調,統籌實施;部門合作,公眾參與。1.6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國家主席令第32號,自2020年1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修訂,自2008年1月14、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國家主席令第62號,自2007年10月1日實施)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第56號令,自2013年3月1日實施);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管理辦法(國土資規20151號);關于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的通知(川國土資發201087號);四川省國土資源廳轉發的通知(川國土資發201576號);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通知(川自然資發201973號);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辦發201933號);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TD/T 1031-2011);礦區土地復墾工程建設標準;四川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5、額標準;四川省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管理辦法;四川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四川省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專項規劃編制要點;深入推進四川省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工作的試點方案;南充市嘉陵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南充市嘉陵區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南充市嘉陵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嘉陵區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2. 規劃背景和基礎調查分析2.1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規模與分布根據嘉陵區工礦廢棄地復墾外業調查,全區可復墾工礦廢棄地159塊,合計面積119.3390公頃。主要分布在安平鎮、石樓鄉等鄉鎮。歷史遺留工礦廢棄6、地面積大于等于2公頃的地塊數為15塊,合計面積59.9613公頃;面積大于1公頃小于2公頃的地塊數為14塊,合計面積21.9829公頃;面積小于等于1公頃的地塊數為130塊,合計面積37.3948公頃。2.2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損毀調查與分析2.2.1采礦用地采礦用地主要指用于采礦、采石、采砂(沙)場,磚瓦窯等地面生產用地及尾礦堆放地。嘉陵區油氣資源豐富,作為“三線”建設重點區域之一,在20世紀60、70年代先后新建了一批油氣井、水泥廠、磚廠、采石場等。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部分油氣井因資源枯竭和政策原因關停,導致礦井、附屬建筑物廢棄,部分土地變成了荒地,建筑也只留下一些殘垣斷壁。經調7、查,嘉陵區廢棄采礦用地142塊,面積115.7989公頃,占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總量的97.03%。其中廢棄采礦、采石、采砂(沙)場用地63塊,合計面積54.1440公頃;廢棄磚瓦窯46塊,合計面積49.7245公頃;廢棄尾礦堆放地12塊,合計面積4.2756公頃;廢棄油氣井19塊,合計面積6.0399公頃;取土場2塊,合計面積1.6149公頃。主要分布于花園鄉、文峰鎮、李渡鎮等鄉鎮,多為廢棄的鄉鎮辦、村辦、社辦以及聯辦采石場及磚瓦窯。2.2.2工業用地工業用地指工業生產及直接為工業生產服務的附屬設施廢棄地。嘉陵區因經濟、經營和政策原因,不少企業關停并轉,造成企業所占建設用地廢棄。部分企業為響應8、拆遷政策,對地表建筑物已經拆除,部分土地上的房屋破損嚴重,長期閑置。嘉陵區廢棄工業用地7塊,面積2.4034公頃,占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總量的2.01%,主要分布于金鳳鎮、曲水鎮、西興鎮等鄉鎮。2.23其他建設用地其他建設用地主要指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等用地。嘉陵區因撤鄉并鎮和教育資源整合,部分政府辦公地搬遷合并,使部分政府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等用地和部分中小學校廢棄;因部分易地扶貧搬遷等,導致部分土地廢棄。全區廢棄其他建設用地10塊,面積1.1367公頃,占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總量的0.95%。其中廢棄公共設施用地6塊,合計面積0.7580公頃;廢棄公益事業用地4塊,合計面積0.3787公頃。主要分9、布于世陽鎮、龍嶺鎮等鄉鎮。3. 復墾適宜性評價3.1評價原則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相協調原則;復墾方向盡量與周邊保持一致原則;因地制宜、農用地優先原則;主導因素與綜合分析相結合原則;可持續利用原則。3.2評價單元本次評價單元劃分采用地塊法。根據評價單元劃分原則,本規劃按同一單元內土地的基本屬性和土地質量基本一致,不同單元之間則有較大差異,劃分適宜性評價單元,每個廢棄地塊為一個評價單元,共159個評價單元。3.3復墾指標遵循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結合嘉陵區實際情況,從地形條件、土壤條件等選取了坡度、地表組成物質、土源保證率、灌溉條件、排水條件、土壤有機質、土壤質地、有效土層厚度、污染程度10、交通條件、地質災害隱患等11個指標進行復墾適宜性評價。3.4復墾方向從礦區實際出發,通過對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分析;以走訪、座談等方式了解和聽取了礦區周邊居民、相關部門的意見;根據嘉陵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與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相銜接,并類比其他已實施復墾項目,初步確定了廢棄地塊的復墾方向,即耕地、林地、其他農用地。4. 水土資源平衡分析4.1水資源平衡分析嘉陵區水資源豐富,但受自然、技術、經濟等條件的制約,天然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較少,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經分析,復墾區可用水資源量約為26.6023萬立方米,復墾后灌溉毛需水量18.5875萬立方米,可用水資源量11、大于灌溉需水量,能滿足農業用水需求。4.2土資源平衡分析4.2.1客土量計算嘉陵區復墾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119.3390公頃,復墾方向分別為耕地、林地和其他農用地,其中復墾為耕地和其他農用地土層厚度60厘米,復墾為林地土層厚度為40厘米,預計所需土源80%需客土。全區復墾區共需客土量55.7845萬立方米。4.2.2土源分析建新區表土剝離:規劃期內嘉陵區擬建新面積85.0908公頃。進行土地復墾時,建新區共可剝離表土30.4702萬立方米。紫色泥頁巖風化成土:通過人工處理、采取培肥措施,加速土壤熟化過程,1年內能夠達到土壤耕種條件,可為全區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提供土源保障。周邊區域客土:復墾12、區周邊有較多的農用地,可剝離土層厚度一般大于60厘米,將復墾區周邊剝離的表土與紫色土混合,縮短復墾后土壤的熟化時間,可為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提供土源。這些土源可優先用于前期復墾項目,以保障后續復墾項目的順利實施。4.2.3平衡情況通過以上分析,全區復墾區共需客土量55.7845萬立方米;建新區可剝離表土30.4702萬立方米,加上紫色泥頁巖風化成土以及復墾區周邊客土,能滿足各鄉鎮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區客土量需求。5. 復墾潛力分析5.1復墾潛力經測算,全區可復墾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面積119.3390公頃,復墾補充耕地96.9773公頃,補充林地9.3637公頃,補充其他農用地12.998013、公頃,復墾補充耕地率為81.26%。5.2潛力級別以鄉鎮為潛力評價單元,根據潛力大小,將全區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潛力劃分為四級。其中級潛力區5個,面積69.6478公頃,占全區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面積的58.36%;級潛力區1個,面積6.0010公頃,占全區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面積的5.03%;III級潛力區16個,面積35.7660公頃,占全區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面積的29.97%;IV級潛力區14個,面積7.9242公頃,占全區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面積的6.64%。6. 復墾目標與布局安排6.1復墾目標規劃期內,全區現有119.3390公頃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全部得到復墾,其中建設用地85.09014、8公頃,非建設用地34.2482公頃;復墾補充耕地面積96.9773公頃,補充耕地率81.26%。通過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全區可實現復墾利用指標85.0908公頃。從土地利用布局看,建設用地由零散分布逐步向中心城區、中心鎮等集聚,耕地集中連片程度有所提高,農田基礎設施配套進一步完善。6.2復墾區選擇復墾潛力大,分布相對集中;復墾基礎條件較好,復墾難度較小;有利于土地可持續利用、保護 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優先考慮將土地整治區內的工礦廢棄地劃為復墾區。根據以上選取原則,選擇北部、中部、南部3個復墾區,合計面積119.3390公頃。其中北部復墾區面積45.6538公頃,中部復墾區面積50.45015、9公頃,南部復墾區面積23.2343面積。6.3復墾項目布局安排嘉陵區結合綠色礦產發展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項目統籌考慮,形成合力,布局復墾項目。規劃期內,共安排復墾項目3個,合計地塊159個,面積119.3390公頃,復墾補充耕地96.9773公頃。其中:2019-2020年安排復墾項目1個,合計地塊29個,面積23.2343公頃,復墾補充耕地20.0987公頃。2021-2023年安排復墾項目2個,合計地塊130個,面積96.1047公頃,復墾補充耕地76.8786公頃。7. 復墾質量要求與復墾措施7.1復墾質量要求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土地質量等別不低于建新占用的土地質量等級。復墾為耕地的16、,有效土層厚度大于40厘米,土壤具有較好的肥力,配套設施滿足相關標準的要求。7.2復墾措施7.2.1表土剝離措施建新區農田耕作層有機質和各種礦物質含量豐富,地力肥沃,一般可剝離40-50厘米,運至復墾區作為復墾農用地的表土層。復墾區剩余表土也需要剝離,尤其是自發復墾區的耕作層,可剝離10-30厘米,與建新區表土或周邊紫色土充分混合后覆蓋。7.2.2復墾耕地措施主要采取土壤重構工程、植被重建工程、配套工程、管護工程等措施恢復耕地,面積小于5公頃的地塊,主要利用復墾地塊周邊已有農渠、山坪塘及蓄水池等設施,并配套實施土壤重構工程、植被重建工程、管護工程等措施恢復耕地。7.2.3復墾林地措施復墾措施主17、要包括土壤重構和植被重建工程,配套工程結合地形條件等,布置截排水溝等。7.2.4客土源區跡地恢復措施在選定的區域客土完成后,需要進行客土區域的跡地恢復,在恢復前先用推土機進行土地平整,然后再在客土區進行林草栽種。7.2.5監測措施土壤質量監測、植被恢復率監測和復墾配套設施監測。7.2.6管護措施復墾為耕地區域的國有土地,由政府出面進行招標競價方式承包經營,不得改變耕地用途。復墾后的集體土地,直接交由原土地權屬人經營。復墾后的土地不得改變農業用途,確保有效利用。8. 建新用地計劃安排8.1建新用地規模與布局將建新節余指標分類確定為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新增耕地指標,單獨建立臺賬,實行單獨管理、分類核18、算、分類使用。復墾為農用地的,按有關規定驗收后,形成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可等質量用于建新區農地轉用。復墾為耕地的可納入補充耕地儲備庫,按規定等質等量用于耕地占補平衡。按自然資源部和四川省相關規定驗收后,全區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形成新增建設用地指標85.0908公頃,等質量用于建新區農地轉用。其中:復墾為耕地面積67.2600公頃,補充耕地納入四川省補充耕地儲備庫,按規定等質等量用于耕地占補平衡。建新節余指標優先用于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單獨選址項目等惠民工程以及能促進經濟發展的重大招商引資事業。在布局時,充分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管制分區,將建新區安排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確定的允許建設區內,允許建設區內確實不能安排的,也可安排在有條件建設區,但必須按規定做好規劃修改并按程序報批。建新節余指標可作為規劃修改的建設用地指標來源,建新區應符合城鄉規劃,不得占用生態紅線。8.2建新用地規模根據原國土資源部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管理辦法(國土資規20151號)和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通知(川自然資發201973號)要求,與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相掛鉤的建新用地總面積不得大于復墾總面積,復墾耕地的數量不得小于建新占用耕地的數量,復墾耕地的質量不得低于建新占用耕地的質量。嘉陵區復墾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119.3390公頃,其中復墾為耕地96.9773公頃,復墾耕地質量20、平均等別10.27等;實際確定復墾利用指標85.0908公頃,建新區占用耕地面積67.2600公頃。復墾耕地的質量等級達不到建新占用耕地的質量等級的,按相關政策制訂為期三年的復墾耕地質量等別提升措施或方案。9. 復墾投資估算及效益評價9.1投資估算規劃期內,全區復墾119.3390公頃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共需投資9593.2042萬元,其中復墾為耕地及其他農用地投資9238.5591萬元,復墾為林地投資354.6451萬元。9.2資金籌措建新區有償供地所得收益采用基準地價收益測算,為規避地價波動對融資的影響,按照嘉陵區工業用地、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用地最低級別基準地價計算土地有償使用費。全縣通過21、多渠道可籌措資金9630.6175萬元,其中:建新區有償供地可獲得土地復墾專項資金56940.2143萬元;建新占用耕地開墾費1008.9012萬元;建新區耕地占用稅1681.5020萬元;還可通過其他財政資金、企業、個人等社會資金等途徑籌措資金。9.3效益評價通過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有利于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明晰土地產權,促進復墾區經濟的發展。規劃的實施,有利于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10. 保障措施與公眾參與10.1保障措施組織管理保障;制度機制保障;資金保障;技術保障。10.2公眾參與前期準備工作中的參與;外業調查時的公眾參與;規劃方案編制中的公眾參與;專項規劃編制完成后的公眾參與。17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