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市富新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2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418680
2022-06-23
23頁
76.84MB
1、綿竹市富新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綿竹市富新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年) (公示版)(公示版)2022年6月2022年6月 I 序序 言言 為做好全省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按照省委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部署,綿竹市被遴選為全省第一批“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試點縣。 綿竹市背倚龍門山脈,位于成都平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半山半壩”的地貌特征突出。其地處成德綿樂發展帶邊緣,東鄰羅江區,東南靠旌陽區,東北與綿陽市安州區接壤,西南與什邡市隔河相連,西北與阿壩州茂縣毗連,是成都都市圈北部旌廣什綿密集發展區重要組成。兩項改革后,由原來的 21 個2、鄉鎮調整為 10 個鎮、2 個街道,轄 100 個村 53 個社區,戶籍人口49.3 萬人,常住人口 44 萬人,城鎮化率 52%,地區生產總值354.05 億元。 堅持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按照“六個優化”“四個尊重”總體要求,樹立“一干多支”思維和縣域一盤棋觀念,突出尊重民意、稟賦相似、做強產業、中心帶動和規模適度等原則,綿竹市共劃分 4 個鄉鎮級片區,即孝德片區、漢旺-麓棠片區、新市片區、富新片區,形成城區和孝德、漢旺、麓棠、新市、富新等 5 個中心鎮帶動的“一干五支”市域經濟地理版圖。 富新片區包括富新鎮和什地鎮全域。為推動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實,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和高質量發展3、,特編制綿竹市富新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本規劃是對綿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細化落實,是對富 II 新片區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等工作作出的具體安排,是編制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據;規劃期限為 20212035 年,基期年為 2020 年。 本規劃自 2021 年 3 月啟動,歷時 1 年多。期間,按照“住下來,融進去”的要求,對富新鎮、什地鎮開展全覆蓋摸底調研,充分掌握群眾訴求和意愿。6 月形成初步方案后,多次征求鎮人民政府和各級相關部門意見,并與專項規劃進行充分銜接,反復修改完善方案,形成了現有規劃成果。其成果包括文本、圖件、數據庫和規劃附件,其中文本4、和圖件是富新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法定文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規劃經德陽市人民政府審批,由富新鎮、什地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綿竹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依法按照本規劃進行規劃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修改本規劃,確需修改本規劃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進行修改,并及時更新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數據信息。 1 規劃內容規劃內容 一、指導思想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統籌推進全省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的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多規合一” ,統籌發展與安全、開發與保護。堅持“藏糧于地” ,守好耕地紅線,保護好良田沃土;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傳5、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以綠色低碳為導向,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引導工業企業入園和村民適度聚居,盤活農村低效閑置用地,為綿竹市乃至德陽市發展騰挪空間,為鄉村全面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空間基礎。 二、規劃原則二、規劃原則 (一)站高謀遠,優化布局。(一)站高謀遠,優化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發揮規劃總牽引和主抓手作用,統籌各類資源,優化生產力布局和國土空間布局,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資源投放,推動縣域經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二)以人為本,提升品質。(二)以人為本,提升品質。將“人”作為規劃編制根本價值指向,回應群眾的迫切需求,尊重自然地理和鄉土人文特征,塑造良田沃土與林盤聚落相融合的空間形態,改6、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宜業鄉村。 (三)中心引領,配置資源。(三)中心引領,配置資源。深刻把握鄉村發展規律,將“好鋼”用在“刀刃”上,推動資源要素向富新鎮集聚,通過拓展發展空間、引導產業集聚,增強其經濟人口承載能力,發揮“火車頭”帶動作用。 (四)產業興旺、彰顯特色。(四)產業興旺、彰顯特色。堅持把促進產業振興擺在規劃的優先位置,著力推動綿遠河綠色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2 做強主業形成特色,促進“接二聯三”產業發展,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和活力。 (五)底線思維,綠色發展。(五)底線思維,綠色發展。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轉變粗放的城鄉建設模式,盤活農村低效用地和閑置土地7、,支撐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需要,實現土地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 三、發展定位三、發展定位 根據綿竹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綿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上位規劃,并與富新片區農業現代化建設專項規劃等相協調,立足富新片區水豐土沃的資源稟賦優勢,心懷“國之大者”,堅持“藏糧于地” ,以綿遠河綠色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將富新片區打造為以糧蔬種植為主、集農產品精深加工、商貿以糧蔬種植為主、集農產品精深加工、商貿物流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片區。物流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片區。 四、規劃目標四、規劃目標 到 2035 年,富新片區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8、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基本建成。 空間布局更加優化。空間布局更加優化。良田沃土數量有效增加、質量切實提升,水系林網等生態空間保護有力,建設用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鎮村建設管控有力有序,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用地有效保障。 鄉村產業更加壯大。鄉村產業更加壯大。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高標準農田量質齊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產品加工、流通的產業鏈條完善,綿遠河綠色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區全面建成。 中心鎮村更具活力。中心鎮村更具活力。富新鎮發展成為片區人口集聚中心、經濟發展極核和公共服務高地,“火車頭”作用充分發揮,中心村 3 支撐片區產業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示范作用明顯增強9、。 服務能力明顯提高。服務能力明顯提高。鄉村公共資源供給不足與閑置浪費并存的問題完全解決,不同類型的生活服務圈構建完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局面全面形成。 空間品質全面提升。空間品質全面提升。農村垃圾收集、污水處理等人居環境短板全面補齊,農耕文化得到弘揚,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大地景觀更具魅力,村落形態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居民幸福感全面提升。 五五、用地優化用地優化 (一)(一)耕地耕地 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要求,以片區現狀耕地和后備資源為基礎,統籌耕地保護和利用,優化耕地布局。 堅持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優化調整農村用地布局,盡可能騰挪出空間滿足綿竹乃至德陽10、市發展。規劃將待開發中上庵村和吉兆村的坡度15宜耕作其他草地開發為耕地。將待復墾中的低效閑置工礦用地和雜木林地復墾為耕地;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結合經濟林的種植種類、種植年限和清退成本,對五里墩村、同義村等老化果園逐步恢復為耕地;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按照不低于 100畝的連片標準,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將適度聚居后騰退閑置的宅基地、林盤等復墾為耕地,確保耕地集中連片布局。 強化耕地用途管控,主要用于玉米、水稻、油菜和蔬菜等農產品生產。 (二二)林地林地 4 在尊重群眾意愿前提下,按照“宜林則林”原則,按照“宜林則林”原則,整合零散林地,優化林地空間布局,筑牢生態本底。規劃保留綿遠河兩11、側、周家山等地的集中連片生態林地。沿茂遂高速、成萬高速、成蘭鐵路和 S107 等國省干道兩側布局 5 米防護林帶,沿綿遠河、人民渠、紅巖渠兩側布局 3米綠化林帶,結合規劃農村居民點布置圍村林;構建構建“河林成帶河林成帶”、“林盤聚斑林盤聚斑”、“田林點綴田林點綴”的林網的林網系統。系統。 (三)(三)園地園地 優先保障糧食安全,有序引導“果園上丘果園上丘”。規劃保留周家山、吉兆村、文永村等經濟效益較好的果園,逐步拆除五里墩村、同義村等老化果園,規劃新增園地主要集中在周家山(15以上區域),用于種植獼猴桃等特色水果。 (四)(四)草地草地 規劃清退上庵村和吉兆村的坡度15其他草地,保留其他草地。12、 (五)(五)農業設施建設用地農業設施建設用地 結合產業發展,重點圍繞完善種養循環現代農業產業鏈,適度增加配肥、烘干、倉儲、灌溉等農業設施用地,優化機耕道等農用道路空間,滿足現代農業產業化需求。在綿河村、吉兆村布局用于晾曬、烘干等農業設施;在綿遠社區、二圣宮社區布置分揀包裝等農業設施;在新民路社區布局保鮮儲存等設施;在綿遠社區臨河區域布局水產養殖設施;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滿足種植業、禽畜養殖業發展需求,預留相應農業設施建設用地。 (六)(六)城鎮建設用地城鎮建設用地 依據綿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 年) ,發揮比較 5 優勢,促進產業、人口和各類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合13、理確定城鎮規模,優化城鎮空間布局,推動城鎮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做強中心鎮富新。做強中心鎮富新。加大公共資源投放,大力培育第二、第三產業,促進人口和要素向富新聚集;增強設施配套,提升富新服務能力和承載能力;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擴大城鎮建設空間。 做優一般鎮什地。做優一般鎮什地。通過盤活什地鎮區低效閑置用地,補齊養老等短板設施,提高服務能力;同時,保障綿竹市重大項目大地紅運酒業的落地實施。 (七)(七)村莊建設用地村莊建設用地 堅持“一戶一宅”原則,完善權益保障,引導村民適度聚居,逐步騰退閑置宅基地和廢棄宅基地;順應產業發展規律,推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激發農村土地資源活力。 農村居民點用地。14、農村居民點用地。遵循節約集約原則,人均宅基地按 30 平方米進行控制,3 人及以下的戶按 3 人計算,4 人戶按 4 人計算,5 人及以上的戶按 5 人計算;合理保障附屬用房、庭院和配套設施建設需求。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結合片區“接二聯三”產業發展需求,在富新鎮區、綿遠社區、文永村、五里墩村等地合理布局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 (八)(八)區域基礎設施用地區域基礎設施用地 依據綿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落實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 (九)(九)其他建設用地其他建設用地 6 規劃保留無極觀、三泉寺、延壽寺等宗教用地,新增公益性墓地等殯葬用地,騰退低效采礦用地。15、 (十)(十)留白用地留白用地 為了應對人口流動的不確定性、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不確定性和農業設施建設的不確定性,采取“定空間不定用途、定空間不定時序”方式,為未來發展科學“留白” ,保持規劃適度彈性和科學性。規劃在鎮區與村民聚居點周邊、現代農業園區和具有旅游開發潛力的周家山等布局留白用地。 (十一)(十一)其他用地其他用地 濕地。濕地。規劃保留位于綿遠河兩岸的灘涂濕地。 陸地水域。陸地水域。規劃保留綿遠河原有河流水面,并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整理現狀散亂水渠和零星水塘等用地。 其他土地。其他土地。規劃降低周家山附近耕地田坎系數。 六、六、底線約束底線約束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生態環16、境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嚴格落實綿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求,本片區無生態保護紅線,按照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的原則,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并落實到圖斑。 根據國土空間主要功能,以用地布局為基礎,堅持“三區全覆蓋”原則,將富新片區全域劃分為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城鎮空間。 七、七、產業發展產業發展 做大做優種植養殖業。做大做優種植養殖業。依托富新片區規模連片的優質耕地資源,穩步擴大特色糧油品種種植和精品蔬菜種植,促進優質糧油基地建設。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托德康集團等企業 7 龍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生豬標準化養殖和水產健康生態養殖,培育本地農產品品牌。 做強做實精深加工業。17、做強做實精深加工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建設,實現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把價值鏈更多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整合片區內白酒產業,壯大白酒產業鏈;引導化工、機械等具有環境污染風險的工業企業逐步退出,進入合規園區發展。 做通做精商貿旅游業。做通做精商貿旅游業。發揮區位優勢,規劃建設冷鏈物流園和農產品批發集散市場,強化與德陽、綿陽、成都、阿壩州農副產品貿易往來,壯大“邊貿”經濟,將富新片區打造為綿竹農副產品集散中心。依托無極觀道教文化資源和周家山自然景觀,打造農旅休閑精品項目,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八八、設施配套設施配套 (一)公共服務(一)公共服務設施設施 充分銜接18、便民服務設施、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和建設、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布局、養老殯葬設施等專項規劃,推動片區內各類公共資源優先布局、集中布局在中心鎮村,解決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閑缺并存”的問題,提高片區服務能力。 公共管理設施公共管理設施。充分考慮撤并鎮村居民的便利性,規劃保留富新、什地和綿遠社區現有便民服務中心,保留各村便民服務站;規劃保留富新鎮派出所,綿遠社區派出所轉型為警務室,其余村推進一村一輔警工作機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教育設施教育設施。擴大優勢學校辦學規模,保留生源穩定的學校,逐步撤并生源不足的學校。規劃將富新初中轉型為養老院、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職業培訓學校,將什地初中轉型為養老院;規劃保留什19、地鎮小學、綿遠社區、五福社區小學,擴建富新小學,將 8 五里墩村星空小學轉型為中科智趣青少年科技創新中心;規劃在保留什地鎮、綿遠社區、五福社區幼兒園的基礎上,擴建富新鎮兩所幼兒園,新建一處幼兒園。 醫療衛生設施醫療衛生設施。規劃擴建富新鎮的綿竹市第二中醫醫院,打造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增強中心鎮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適當擴建什地鎮衛生院,保留綿遠河社區衛生院以及其他村(社區)衛生室。 養老設施養老設施。規劃將富新鎮中學和什地鎮中學轉型為養老院,保留綿遠社區養老院,富新和什地原養老院轉型為日間照料中心,同時在富新鎮區新建一處日間照料中心;采取轉型閑置設施或新建的方式,確保各中心村至少有一處日間照料中心20、。 文化活動設施文化活動設施。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在富新鎮區利用低效工業用地改建文化活動中心,在什地鎮結合現狀廣場新建文化活動中心,另結合各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置文化活動室。 商業物流設施商業物流設施。規劃在富新鎮區利用低效工業用地擴建一處服務片區的綜合市場,擴建什地鎮農貿市場,保留綿遠河農貿市場,各居民點按需規劃新建 1處農家超市;規劃在富新鎮新建冷鏈物流中心,服務于片區農業現代化建設,富新鎮、什地鎮和綿遠社區、五福社區利用現有商業街門市布局物流配送站,各村依托黨群服務中心設電商服務點。 殯葬設施殯葬設施。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統籌考慮現有人口規模、人口年齡結構和平均壽命,合理布局農村21、公益性墓地,布置 10處農村公益性墓地。 (二)(二)交通設施交通設施 依據綿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與交通運輸專項規劃充分銜接,打造對外互聯互通、對內安全便捷的綜合交通網絡。 9 構建“一鐵三高”對外交通格局。構建“一鐵三高”對外交通格局。落實綿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外交通布局,保留現狀成蘭鐵路、成都經濟環線高速和成萬高速,新建茂遂高速,形成片區“一鐵三高”對外交通格局。形成片區“兩環三橫”干線公路骨架。形成片區“兩環三橫”干線公路骨架。落實綿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干線公路布局,保留現狀綿遠河沿江貨運通道,按照一級公路標準對省道 S419 和省道 S107 進行提質改建、新建城區外二環路,按照22、二級公路標準新建城區外三環路,形成片區 “兩環三橫”干線公路骨架。提升鄉村路網覆蓋率。提升鄉村路網覆蓋率。按照縣道路基寬度 12 米、鄉道路基寬度 7.5、村道路基寬度 6.5 米的標準,對農村公路進行提檔升級,順直公路線型,減少畸形和錯位交叉口,實現城與鎮、鎮與鎮縣道及以上道路相通,鎮與村、村與村鄉道及以上道路相連。建設通村達組“四好農村公路” ,保障農村公路的有效通達率。實施鄉村運輸金通工程。實施鄉村運輸金通工程。規劃在富新鎮建設物流園區。推動鄉村客運深入發展,織密鄉村客運網絡,規劃在富新鎮和什地鎮規劃新增鄉村客運站;根據村民出行需求,合理布局農村客運招呼站,形成以城區客運站為中心、以鄉鎮23、客運站、行政村招呼站為節點的三級旅客運輸體系。(三)市政設施(三)市政設施以補足短板、提質增效為目標,結合鎮村體系和優勢產業布局,銜接綿竹市水利設施專項規劃 綿竹市市政設施專項規劃 ,優化市政基礎設施配置,推進市政設施建設與兩項改革后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結合片區產業發展和河流水系,以綿遠河和現有人工渠系為基礎實現水網互聯互通。實施灌排分離工程建設, 10 加快推進紅巖渠灌區和官宋硼堰灌區配套設施提檔升級,開展灌區末級渠系整治,重點圍繞農業產業基地進行水利設施現代化改造,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普及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爭取片區90%以上農田得到有效灌溉,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24、達到 0.56以上,渠道水利用系數不低于 70%。 供水工程。供水工程。片區供水以提質穩壓為目標,水源由綿竹全域供水系統供應,規劃保留綿遠供水廠、富新供水廠和什地供水廠僅作為配水樞紐,不再開采新水。通過供水管網延伸工程實現通村入戶,對于零散居民自建供水設施,至規劃末期總供水量達到0.72萬立方米/天,自來水普及率達到 95%以上。 排水工程。排水工程。規劃片區城鎮及大型以上聚居點采用雨污分流制,其他聚居點采用雨污合流制。采取“集散結合,以鎮帶村”集散結合,以鎮帶村”的污水處理模式。規劃擴建現狀綿遠污水處理廠、富新污水處理廠和什地污水處理廠。實施雨污分流工程,實現城鎮周邊聚居點污水納入城鎮管網收25、集處理,其余聚居點結合“廁污共治”采用分散生態污水處理設施,規劃末期 9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環衛工程。環衛工程。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治理體系,打造“全過程分類”模式。富新鎮建設垃圾壓縮式中轉站 1座,以戶為單元實現垃圾源頭分類,以村為單元設置公共廁所和垃圾分揀站,易腐垃圾處理設施與垃圾轉運站合建,垃圾由綿竹市垃圾焚燒廠處理,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 95%以上。 電力工程。電力工程。提升高壓電網供電能力,片區以現狀 110 千伏東北變電站為主供電源,擴建現狀 35 千伏富新變電站。實施農村電網整村改造工程,對片區內 15臺重載 10千伏變壓器進行26、擴容, 11 對 3 條重載線路進行改造,規劃 10 千伏線路形成“手拉手”環網供電,片區供電可靠率達到 99.99%,戶均配變容量提升至 3千伏安/戶。加大智能電網建設,實施“充電樁進小區”示范項目。 燃氣工程。燃氣工程。片區打造環枝結合城鄉一體的智能天然氣網絡。以綿竹新輸氣站和漢旺門站為主供氣源,保留現狀什地配氣站和富新配氣站,采用次高壓與中壓相結合的供應系統,實施燃氣管網通村入戶工程,燃氣入戶率達到 90%以上。 通信網絡。通信網絡。統籌電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物聯網等網絡,實現多網融合。開展光纖入戶工程,對片區內 2處機房進行擴容,深化 4G/5G 網絡建設,規劃末期實現 5G 網27、絡普遍覆蓋。推進農村數字化廣播電視網絡建設,提高農村廣播電視的覆蓋。 電商服務。電商服務。推動“互聯網+社區”向農村延伸,富新鎮借助現狀郵政支局成立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什地鎮結合郵政所打造電子商務服務站,行政村設置郵政代辦點與電子商服務點合建,實現村村通郵。 (四)(四)防災設施防災設施 銜接綿竹市城鄉消防專項規劃和綿竹市應急體系專項規劃 ,堅持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常態減災和應急抗災相統一,全面提升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和應急管理能力。 自然災害預防自然災害預防。依據綿竹市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成果,片區內現有地質災害點小型滑坡 1處,片區全域為低風險區,規劃建議對地質災害點影響范圍內的居民點采28、取避讓方式進行治理,原則上不跨村就近搬遷;按照適度超前、防控結合理念,提高防洪體系標準和建設質量,規劃綿遠河按照 20 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片區內其余河道按照 10 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農耕地防洪 12 標準達到 5年一遇;全域按照七度標準設防,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生命線工程、易發生次生災害的設施提高一級標準進行設防,全域開展地質災害評估工作。 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打造“一主兩輔”基層應急救援體系,富新鎮建設中心消防站打造鄉鎮一級消防隊,什地鎮成立志愿消防應急隊,在行政村成立村級應急分隊建設微型消防站。結合利用現有資源和基礎設施,在富新鎮成立應急服務分局設置應急物資儲備庫,什地鎮成29、立應急服務站結合鎮政府設置應急物資儲備室,中心村成立應急服務站結合村委會設置應急物質儲備點。統籌結合廣場、公園、學校等公共設施,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規劃布局 2處鄉鎮級避難場所。結合片區道路網,主疏散通道有效寬度不低于 12米,次疏散通道有效寬度不低于 4米。 九九、品質提升品質提升 統籌農村居民點建設、田園風貌保護和環境整治,注重良田沃土與林盤聚落相融合的空間形態塑造,加強城鄉人居環境治理,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 (一)(一)農村居民點布局農村居民點布局 順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趨勢,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為原則,避讓洪澇易發區、遠離公路、遠離鐵路、遠離高壓線,盡不占或30、少占耕地;農村居民點選址應充分利用現狀環境美、質量佳、成規模的林盤院子,盡量在基礎設施較完善的區域;鎮區周邊的村(社區) ,盡量采取“鎮村融合”模式,緊鄰鎮區布局,引導村民向鎮區聚集,共享鎮區公共資源。 (二)(二)村落形態村落形態 村落形態一般有集聚型和散漫型兩種,根據村落延展形式的不同,又將集聚型村落分為團狀(或塊狀) 、帶狀(或列狀) 13 和環狀三類。富新片區地處成都平原,地勢平坦,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原則,引導農民適度集中居住,合理控制聚居點的建設規模;長期農耕文明形成了大量林盤聚落,規劃延續林盤農家院落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居住環境形態,采取組團布局;保持農村“鄉土味” ,宅前屋后、31、種菜種瓜,形成“小菜園” 、 “小果園” ,“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利用獨具特色的水豐田沃生態基底,處理好民居與田、水、林、路的關系,形成“小組微生”“小組微生”的團狀(或塊狀)集聚型村落形態,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三)(三)農房風貌指引農房風貌指引 提取本地林盤院落傳統民居特征,按照“青瓦白粉墻,竹映木格柵”的新中式風格引導農房建設。 根據農村居民點的位置特點,按照“鎮村融合型、一般民居型”兩種類型管控和引導農房建筑風貌。 鎮村融合型。鎮村融合型。與鎮區相鄰的居民點,按照城鎮的風貌引導要求進行管控,鼓勵采用多層建筑形式融入城鎮建設。 一般民居型。32、一般民居型。在其他一般鄉村地區,按川西地區一般現代民居風貌進行引導。 (四)(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順應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加快補齊人居環境突出短板。在富新鎮區建設垃圾收集站,結合農村居民點布局垃圾收集點,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設施建設;規劃將位于城鎮周邊的農村居民點生活污水納入市政管網統一處理,距市政管網較遠的村莊居民點,修建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以綿遠河、灌溉渠、房前屋后坑塘為重點,清撿漂浮垃圾,實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推進農村戶用廁所改造,結合文永村、綿遠社區 14 等鄉村旅游點以及各農村居民點,建設農村公共廁所,原則每個中型以上居民點建設至少一處公共廁33、所;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 90%以上,加大秸稈綜合利用,區域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至 90%以上。 (五)(五)土地整治土地整治 以農用地綜合整治和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整治為重點推進土地綜合整治。 推進零星地物、田間道和溝渠整治,優化農田布局,減少田坎面積,提升灌溉質量;以上庵村、清獅村、五里墩村為重點,推進零星林草地退耕;完善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杜茅、五里墩等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在清獅村、吉兆村、綿遠社區開展騰退工礦用地后土壤污染綜合整治。 以清獅村、吉兆村、綿遠社區等閑置低效工礦用地、片區廢棄閑置農村宅基地為整治重點,開展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整治,整理出的用地優先用于耕地恢34、復、集中安置點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 (六)(六)生態修復生態修復 以綿遠河水域及近岸濕地為主要對象,開展水系綜合整治。建設河流兩岸喬、灌、草相結合的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強化水土保持能力,增加綠色景觀;嚴格控制城鄉生活污水達標排放,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修復水生態環境;禁止河道墾植、非法采砂、隨意棄渣等侵占河道行為,促進河岸生態自然恢復。以林草措施為主,恢復近岸灘涂濕地近水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穩定濕地面積。 十、十、鎮區規劃鎮區規劃 15 (一)(一)富新鎮區富新鎮區 強化富新鎮在片區中的中心鎮地位和作用,發揮“邊貿”經濟優勢,強化富新鎮區農業加工流通功能,確定富新鎮的城35、鎮性質為以發展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和商貿物流為主的“邊貿型”中心農副產品加工和商貿物流為主的“邊貿型”中心鎮。鎮。 鎮區以“強服務、興商貿、優品質”為重點,確定富新鎮區整體向西拓展、鎮北強化加工貿易、鎮中完善綜合服務、鎮整體向西拓展、鎮北強化加工貿易、鎮中完善綜合服務、鎮西推進鎮村融合、鎮南建設品質居住西推進鎮村融合、鎮南建設品質居住。為充分利用現狀交通骨架,避免鎮區向東跨越 S107 發展,出現過境交通和夾道建設問題,規劃引導鎮區整體向西拓展;在鎮區北側開發邊界外,布局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園,以強化鎮區加工和商貿功能;在鎮區中部利用低效工業和閑置用地補齊醫療、養老、消防、文體等設施短板,提36、升區域服務能力;在鎮區西側開發邊界外采取“鎮村融合”的模式布局居民點,引導村民向鎮區聚集;在鎮區南側適當增加居住用地,完善生活服務設施,增強人口承載能力。 (二)(二)什地鎮區什地鎮區 發揮白酒釀造優勢,確定什地鎮的城鎮性質為以發展白酒以發展白酒產業為重點的一般鎮。產業為重點的一般鎮。 鎮區以“強弱項、補短板”為重點,確定什地鎮區中部完善公服設施,西部騰退低效用地,北部推進鎮村融合善公服設施,西部騰退低效用地,北部推進鎮村融合。在鎮區中部利用低效工業和閑置公服等用地補齊養老、文體、交通等設施短板;推動鎮區西側中航寶勝企業進園,部分用地騰退復墾;在鎮區北側開發邊界外采取“鎮村融合”的模式布局居民37、點,引導村民向鎮區聚集。 十一、十一、實施實施傳導傳導 (一)(一)村級片區村級片區傳導傳導 16 綜合考慮鎮村體系、產業布局、交通聯系、行政區劃沿革等因素,按照中心帶動、產業相近、人文相親、交通便利的原則,將富新片區劃分為 4 個村級片區,分別為新民路片區、綿遠片區、五福片區和二圣宮片區等四個村級片區。(二)規劃實施建議(二)規劃實施建議由綿竹市人民政府與富新、什地鎮人民政府共同負責規劃實施,按片區建立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建立重大問題的政策研究機制和專家論證制度,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充實規劃管理力量,推行鄉村規劃師制度。富新片區近期主要圍繞產業發展、鎮村建設、基礎設施、整治修復等主要任務,重點圍繞農產品加工園、冷鏈物流園、糧油園區、蔬菜基地等建設,以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統籌推進綿遠社區、文永村等地整治項目和農村居民點建設項目,利用政府資金啟動、結余指標出讓回籠等方式,推進規劃實施。城鎮建設近期主要針對公共服務、商貿服務、環境改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五大方面的重大民生項目,利用土地整理節余指標或閑置用地盤活,保障項目用地。探索制定以片區為單元的土地管理和規劃實施機制,如以片區為單元的“小掛鉤”政策、跨村利益補償機制。完善土地整理配套政策,如制定退宅還耕的實施細則,杜絕建新不拆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