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鄉村建筑探索案例分析(24頁).ppt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木**
編號:421306
2022-06-27
24頁
25.44MB
1、此時此地當代中國鄉村地區的建筑探索問題1、破敗。破敗。沒拆的也爛了,尚算完整的傳統村落幾乎找不到蹤影;2、混亂。混亂。由于沒有規劃或者規劃失控,完全是無序蔓延狀態,簡直就是癌癥中晚期;3、審丑。審丑。浙江的鄉村建筑原本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審美水平,絕不遜于瑞士鄉村建筑,但都沒有了,而新建筑又缺乏文化脈絡。(王澍)碧山計劃(2011-)許村計劃(2012-)西河糧油博物館與村民活動中心(2014)文村民居改造(2014)太陽公社(2014)牛背山志愿者之家(2014)木蘭小學茶園竹亭娘歐碼頭鄉村酒店碧 山安徽省黟縣碧山村是眾多著名的徽州古村落之一,這里“山高田廣,阡陌如繡,白墻黑瓦,鱗次櫛比”,共有2、面積58.5平方公里。村內現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和祠堂百余座。在歷史上,它曾經有過顯赫的位置據新安志記載,隋開皇十二年(592年),改新安郡為歙州,設州治于此。碧山共同體1.恢復農村的公共生活:文藝活動,建設交流活動和農村市集活動。2.將村中舊祠堂改造為南京先鋒書店碧山書局,并定期舉辦碧山讀書會。3.邀請藝術家舉辦大型活動:黟縣百工,碧山豐年慶。歐寧說,“從那之后,很多事情,我都做不了。這是這些年最大的挫折。”理農館許 村安徽省歙縣的一個文化古村落,坐落于縣城西北20公里處許村鎮,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唐以前為歙北要沖,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有許氏遷居至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3、村。明清時期,徽商興盛,村落建設發展迅速,今存有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古建筑100余座。許村經歷了上千年的滄桑變遷,風景秀美,民風淳樸,歷史遺存豐富而鮮活,建筑民居、民俗生態及鄉土文化保留了從明清時期到現代完整的歷史線索。村里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廟宇、戲臺和牌坊。一年四季,農民們都有自己的節慶與民俗慶典,這是和自然相通的旋律。1.說服干部和村民停止破壞并制定方案和措施2.選取了許村被廢棄的舊影視 基地作為具體的修復實驗。3.引入新文化,拯救古村落。4.創造新與舊的交融。我們要讓 村民看到,在不破壞老建筑和老宅的前提下, 只修復內部空間和加固結構,同樣也能過上 現代化的新生活。村落的成長是漸進而自4、然地,居民在漫 長的歲月中需求和習慣的改變,不斷滲透和 塑造其生活的環境與建筑。村落和民居并不 是靜止的,它們會隨著主人的成長和發展, 一代代的營造和經營而變化。正是因為每家 和每個不同的人,世世代代的營造,才會呈現出看似紛亂無章,卻變化融洽的無限風情。 老的村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們要小心 地保護這種生長的規律。“新新農農村村建建設設”中 整齊劃一、兵營式的建筑之所以并不讓村民 感到舒適,是在與其沒有尊重人性的尺度與 人的空間活動。只有村民自己知道在院落和 房屋之間活動時,內外高度的低矮、狹窄與 舒緩的考慮己家庭成員的活動范圍與習慣, 以及生產與生活的相互使用的空間關系。 用當代的技術手法5、修復傳統 民居,在收集和整理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 找出與今天的生活有關聯的部分加以發揮和 推廣,復興我們智慧的祖先創立的豐富多彩 的民族節日與儀式,融入今天的生活方式與 文明習慣,建立起來一個全新和完整的活動 空間系統與東方人的生活方式。恢復一個有 精神靈性、有基本的倫理規范、彼此關懷和 仁德本性的現代中國鄉村。 西河糧油博物館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活動中心項目位于中國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周河鄉西河村。村莊環境優美,有河流、古民居群、祠堂、古樹,但經濟不發達,沒有支柱產業,沒有基礎設施,現常住村民大多數為老人和兒童,青壯年勞力大多出外務工,村落的現狀代表了現階段大部分中國的農村岌岌可危的狀態。建筑由6、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糧庫(糧庫原名“西河糧油交易所”)改造而成。原場地上有建筑5座:2座庫房、3座附屬房間,占地約33畝,總建筑面積約1500平米。庫房體型碩大,保留有完好的木梁架,極具空間震撼力;原有糧庫場地和附屬房間保存狀態良好,局部有破損。建筑師在保持原有建筑總體布局和空間特征的前提下,植入新的功能,調整原有建筑空間,局部的改造建筑外立面,使之對外能更好的與河道景觀、北岸古民居群進行互動(包括視線和行為),對內為新的功能服務。在工程技術和材料選擇上,我們盡量選擇當地材料和本地工藝,力保項目的低造價和在地性(總工程造價約人民幣150萬元)。對于改造中拆除下來的廢料,我們對其進行了再利用7、,盡可能做到“內部消化”。(何崴)三個原則三個原則花錢少能掙錢村民自建此項目還有許多“建筑之外”的設計。因為,建筑師不僅需要設計建筑,同時需要為村民策劃未來的經濟產業,我們結合當地的經濟作物和傳統工藝,為西河村策劃了天然茶油、板栗等產品,并建議村民形成“西河制造”這個農業品牌,幫助村民重建集體經濟,引導村民如何去經營新的村莊。成后的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活動中心包括:一座微型博物館(用于展示當地原生態的農作物及傳統糧油加工工藝),一個村民活動中心(可以滿足西河村及周邊村民多種使用需要)和一個餐廳。新建筑投入運營幾個月來已經成為了產業發展的拉動器,根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十一期間,西河村累計接待游8、客超過萬人,在西河糧油博物館的村民活動中心成功舉辦了一場“無煙”婚禮,以及多場文藝匯演,人們在夜晚的時候在曬谷場上舉行篝火晚會,兩位八旬老人因為西河奇跡重逢建筑師最欣慰的想必是自己的建筑被良好地使用,而在鄉村中的建筑更是如此,與鄉民一起建筑,為鄉民建造一個更好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建筑師應該將自己的身份放低,為村民的實質需求考慮,從農村的基本環境出發,因為畢竟最終使用這個建筑的人還是村民本身。文 村文村位于富陽西北山區的洞橋鎮境內,村莊后面有一座形似筆擱的文筆峰,河山溪從文筆峰上潺潺而下,沿著村莊流淌了幾百年,恐怕只有那座被木蓮藤纏繞著的400多年的石拱橋,才知道這個村莊的前世今生。村中40余9、幢古民居建造于明清和民國時期,形態各異,錯落有致。以保護老房子為前提,對那些老村中如癌癥細胞的新民居,解決方案有兩種:一是就地重建,遵循整舊如舊原則,目前已試點7戶;二是深度改造,不是簡單的外立面刷刷,而是像老中醫把脈一樣,望聞問切,根據每個房子不同的風格進行深度改造,比如,是夯土建筑的,就用新夯土技術改造;是磚結構的,就去掉那些難看的瓷磚,用我們美院研究的抹泥技術來改造;是杭灰石壘砌的,我們找來村里的20多個石匠,讓他們也參與進來農居問題是很難解決的,甚至一個屋檐、一堵墻,都可能招來村民的抵觸,這就要求我們設計師放低身段,不斷修改設計方案。此外,在技術上,夯土、抹泥等一些老的建筑技術要不斷創10、新,尋找新材料、探索新方法,說服村民接受它。為了延續傳統村落的多樣性面貌,王澍設計了8種不同的房子,同樣的土地上布局了24戶,錯落有致,和諧自然,設計中考慮到了小院、堂屋、農具室、灶屋等,村民們也能接受了。口號:口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太陽公社這個坐落于臨安市雙廟村的自然村落,共有585戶人家,征用土地500畝,涉及300戶村民,其中一半土地處于荒廢狀態。留守村子的以老人和小孩為主,青壯年多以務農不賺錢為由選擇進城,其工作的目標城市包括臨安、杭州、南京、上海等。其中95%的村民是打工族,2%是小老板,并以經營五金作坊為主。以竹構和茅草為主的一系列自然構造適合田間地頭的茶棚、豬圈、雞11、舍和課堂等鄉村設施,構造可拆卸并易于重修,材料和人工均來自村內,低碳足跡而可持續,并激發本地建造手工藝的恢復和發展。我們期待一種為新農業生產而定義新形象的建筑。從簡單的材料使用到自然的場所營造,我們的設計讓原本簡單的竹構轉化成可以與人及生活對話的載體,這也是整個太陽公社項目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價值所在。竹構在這里不光是一種對技藝的保留和延續,還成為了一種社會凝聚力,不僅讓建筑和鄉村生活產生了良好的互動,而且還重塑了自然農業傳統的健康模式,以及以農業為載體,以鄉村為聚落去重建生產和生活的理念。新型社區聚落、鄉村社會的整體參與、在地性的建造方式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在地建造是目前鄉村重建的重要方面,加之經濟12、的獨立性、現代科技和物流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才能創造出一個與社會理念融合良好,依附鄉村自身環境和資源的統一體,這也才是鄉村重建的重中之重,也是所謂的“鄉建六法”的基本內容。鄉建六法鄉建六法延續樸素自然觀農業重建是鄉建的基礎鄉村社會整體參與鄉建在地性的建設方法獨立而可持續的鄉村社會新時代和新技術的影響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在中國廣闊的鄉村土地上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正是這可能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藝術家和建筑師來到這里,他們此時在中國鄉村中所做的實踐活動,其對與錯,好與壞,誰都無法給出明確的判斷。領導看的是政績,農民看的是錢,如果鄉村成為這些目的的絆腳石他們現在會毫不猶豫地拋棄它,有大批大批的村莊像瀕危物種一樣面臨著滅亡,鄉愁正成為一種過時的情感,在這中間建筑師能夠做什么,又不可能找到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和綱領,這一切都得放在此時此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