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監控量測與信息化施工方案(2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421781
2022-06-27
28頁
1.57MB
1、 監控量測與信息化施工1 施工工況動態分析施工工況動態分析,其主要目的,是在施工之前了解車站明挖深基坑與暗挖隧道施工過程中所可能產生地層變位和應力的影響,明確這種影響的大小量級和范圍,明確危險可能發生的部位、方式及應采取的施工對策,同時為現場監控量測提供管理基準和依據。1.1 東單站明挖基坑圍護結構內力及位移計算1、工程概況東單站所處地形基本平坦,現地表為瀝青混凝土路面,自上而下分布有人工堆積層、第四紀全新世沖洪積層、第四紀晚更新世沖洪積層。地下水主要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車站主體、風道底板結構位于潛水層范圍內,潛水對底板結構施工有一定影響。車站兩端采用明挖法施工,圍護結構采用鉆孔樁。2、2、計算模型及計算參數根據上述地質條件及施工情況,共分4步計算模擬施工開挖,計算模型如圖19-1所示。基坑開挖范圍內共有4層地層,各地層計算參數如表19-1所示。 圖19-1 計算模型 各土層計算參數 表19-1 土層號厚度(m)重度(kN/m3)粘聚力(kPa)內摩擦角(度)錨固體與土摩阻力(kPa)13.0022.012.040.0211.020.041.0040.036.020.50.040.040.04620.031.022.040.03、基坑圍護樁內力及變形計算結果分析(1)第一步施工第一步施工只開挖第一層土,計算得到了土壓力、樁的彎矩、剪力和位移,結果如圖19-2所示。圖中藍線(或藍色3、數字)表示采用彈性法計算的結果,紅線(或紅色數字)表示采用經典法計算的結果。圖19-2 第一步開挖后的計算結果(2)第二步施工第二步施工施做第一道橫撐同時開挖下一層土,計算得到了土壓力、樁的彎矩、剪力和位移結,果如圖19-3所示。圖中表示的意義與上同。圖19-3 第二步施工后的計算結果(3)第三步施工第三步施工施做第二道橫撐,同時開挖下一層土,計算得到了土壓力、樁的彎矩、剪力和位移,結果如圖19-4所示。圖中表示的意義與上同。圖19-4 第二步施工后的計算結果(4)第四步施工第四步施工施做第三道橫撐,同時開挖下一層土,計算得到了土壓力、樁的彎矩、剪力和位移結,果如圖19-5所示。并繪出了剪力和4、彎矩的包絡圖圖19-6所示。圖中表示的意義與上同。圖19-5 第二步施工后的計算結果圖19-6 樁的內力包絡圖(5)第五步施工向上依次修筑各層樓板、拆支撐的施工步序進行,施工步序見圖19-7。經分析計算,支護樁的最大內力和最大變型出現在基坑的回筑階段,即修筑底板后,拆除底板以上、中樓板以下的臨時支撐時。包絡圖深度(m) 深度(m) 深度(m)水平位移(mm) 彎矩(kN*m) 剪力(Km)Max:15 -477.7564.8 -384.9311.7采用同濟大學的啟明星軟件進行計算,樁的最大內力和最大變型如圖所示。圖19-7第五步施工樁的內力包絡圖(6)計算要點圍護樁體總的變形趨勢為向基坑內移動5、,樁體最大水平變位發生在基坑的回筑階段,即修筑底板后,拆除地板以上中板以下的臨時支撐時。施工第三階段圍護樁結構的頂部,數值為9mm,小于其安全控制值(安全控制值0.2H ,H為基坑開挖深度),基坑圍護結構體系滿足施工要求。圍護結構背后地表沉降的最大影響范圍約為1520m(約1H左右),地表的最大沉降約為25mm,基本在控制值范圍內,地表沉降曲線呈典型的正態分布,距基坑邊04m范圍,為沉降主要區段,這部分沉降占總沉降量的7080% ,距基坑邊4m20m,為次沉降分布區段,這一區段沉降很小,地鐵東單站鄰近地下管線、地面建筑等構筑物基本分布在這一區段內甚至離基坑更遠,因而基坑施工對這些構筑物的影響很6、小。基坑第三步施工階段,樁體變形曲線呈近似梯形分布,樁底位移10mm,樁頂位移20mm,說明樁體在強度和剛度足夠的情況下,由于入土深度原因,樁底稍有走動,底板應及時施做。隨著基坑的開挖,樁后土體塑性區不斷下移,最大塑性區出現在基坑深度1012m處,即基坑的下層支撐施作處。因此,及時施作下層支撐對控制圍護結構變形有重要意義。1.2 基坑圍護結構穩定性、底部抗隆起計算明挖支護型式為多支點樁結構,采用同濟大學“啟明星”軟件進行內力變型及穩定計算、北京大學“SAP84”軟件進行內力校核。即采用彈性支點桿系有限元法計算,被動土壓力按彈性地基梁考慮,其水平抗力系數分別采用m法(啟明星軟件)、K法(SAP87、4軟件)。1、整體穩定性驗算(見圖19-8)安全系數K=1.77,圓心O(6.2,0)整體穩定性驗算計算結果為K=2.861.3,滿足基坑底抗隆起要求。圖19-8 整體穩定性驗算計算結果為K=1.771.4,滿足整體穩定性要求。墻體抗隆起驗算2、底部抗隆起穩定性計算(見圖19-9)圖19-9 整體基坑穩定性計算1.3 東單站暗挖隧道施工動態分析1、沉降分析暗挖車站施工采用中洞-交叉中隔壁法暗挖施工技術。整個斷面分為12個小斷面,首先施做中洞,分六步采用CRD法施工,中洞初期支護施作完后,施做中洞襯砌,中洞襯砌為條形基礎,鋼管混凝土柱、天梁、拱形頂部結構,中洞襯砌完成后,開挖兩邊側洞,兩邊側洞各8、分三層,由上至下施作,最后分段拆除中洞臨時支護,施作側洞襯砌,期鋼格柵噴混凝土支護組成臨時支撐體系,并多次與車站永久梁柱結構進行受力體系轉換,中間過程復雜,地層擾動頻繁。暗挖車站施工模擬計算各主要施工步驟的地層變形及地層破壞接近度色譜圖示于圖19-10圖19-30。計算中把施工過程簡化成28步,開挖方式與設計建議的方式相同,即中洞法。此車站埋深較淺,所以開挖對地表的影響較大,從計算結果來看,只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施工方法進行施工,可以保證地表沉降能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2、分部施工動態計算每一洞室開挖與初支各算一步圖19-10 計算模型圖19-11 位移等值線圖(4步)圖19-12 位移分布圖(4步9、)圖19-13 位移等值線圖(8步)圖19-14 位移分布圖(8步)圖19-15 位移等值線圖(12步)圖19-16 位移分布圖(12步)圖19-17 位移等值線圖(14步)圖19-18 位移分布圖(14步)圖19-19 位移等值線圖(16步)圖19-20 位移分布圖(16步)圖19-21 位移等值線圖(20步)圖19-22 位移分布圖(20步)圖19-23 位移等直線圖(24步)圖19-24 位移分布圖(24步)圖19-25 位移等值線圖(26步)圖19-26 位移分布圖(26步) 圖10-27 豎向位移等值線圖(28步)圖19-28豎向位移分布圖(28步)圖19-29 變形狀態圖(28步)10、圖19-30 地表累計沉降曲線 3、以上分析結果,有意義的幾點歸納如下:(1)東單站暗挖段開挖施工,在周圍地層中產生的最大地表沉降量約為28mm,基本在安全范圍內。地層中最大沉降量可達40mm左右。沉降槽范圍達結構寬度的1.31.5倍。在其范圍內有影響的管線主要是地下廳上方兩條東西向900污水管(埋深約1.5m),管線的變形取決于管線相對于地層的剛度和沉降槽與管線的相對方位,經驗表明管線沉降為地層沉降的1/21倍,即地下廳開挖引起900污水管沉降約2035mm,這一沉降值在安全范圍內,不會引起管線的破壞,同時在實際施工時,可加強對管線上方地表沉降的觀測。(2)在導坑開挖第12步后即中洞初支的形11、成,地表沉降20mm,約占總沉降的71%,因此控制中洞初支的施工沉降是控制地層沉降的關鍵,同時從地層變位曲線圖上可以看出,中導坑施工后雖然地層變位較大,但曲線較緩,對管線的保護是有利的。(3)導坑為單拱扁平形式,因而在導坑各步開挖過程中,導坑的四個腳應力較為集中,地層塑性范圍相對較大。施工中應加強對該部位的支護。(4)導坑中洞開挖完時,由于群洞效應的影響,導坑下臺階側壁地層有可能發生塑性破壞,引起地層坍塌,施工中可采取臨時支擋解決。(5)導坑施做襯砌形成封閉結構后,地層變形和塑性范圍得到有效控制,應加快施工進度,盡早施做暗挖車站的襯砌。1.4 崇文門站東單站區間隧道施工動態分析1、崇文門站東單12、站區間隧道施工大部地段采用臺階法施工,少部分采用CRD法施工,現以具有代表性的標準斷面臺階法施工進行分析:(見圖19-31圖19-42)圖19-31 計算模型圖19-32 位移等值線圖(第1步)圖19-33 位移分布圖(第1步)圖19-34 位移等值線圖(第3步)圖19-35 位移分布圖(第3步)圖19-36 位移等值線圖(第4步)圖19-37 位移分布圖(第4步)圖19-38 位移等值線圖(第6步)圖19-39 位移分布圖(第6步)圖19-40 豎向位移等值線圖(第7步)圖19-41 豎向位移分布圖(第7步)圖19-42 地表累計沉降曲線2、以上分析結果,有意義的幾點歸納如下:(1)崇文門東13、單站暗挖暗挖施工,大部分處于民房下,計算時考慮大管棚小導管超前支護因素,在周圍地層中產生的最大地表沉降量約為14mm,基本在安全范圍內。在其范圍內有影響的主要是地面民房,這些民房對沉降極敏感,其警戒值為15mm,因此對過民房段區間需要采取加強措施,如施作大管棚、小導管超前注降、跟蹤注漿等技術措施,并加強監控量測。(2)從沉降曲線中可以看出,開挖第一步、第三步、第四步(即初期支護形成)時沉降最大,導坑開挖第三步后,地表沉降10mm,約占總沉降的71%,因此施工時要把初期支護的形成及沉降控制放在施工的首要地位。導坑一、三步施工是控制地層沉降的關鍵,同時從地層變位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導坑一、三步施工后14、雖然地層變位較大,但曲線較緩,對管線的保護是有利的。2 監測目的將監控量測作為一道工序納入到施工組織設計中去。其主要目的為:1、了解明挖圍護結構、暗挖隧道支護結構和周圍地層的變形情況,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證施工安全。2、修改工程設計3、保證施工影響范圍內建筑物、地下管線的正常使用,為合理確定保護措施提供依據。4、驗證支護結構設計,為支護結構設計和施工方案的修訂提供反饋信息。5、積累資料,以提高地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水平。3 監控量測設計 原則1、安全性原則可靠2、多層次系統監測3、重點監測4、方便實用5、經濟合理2.2 監測項目監控量測的項目主要根據工程的重要性及難易程度、監測目的、工程地15、質和水文地質、結構形式、施工方法、經濟情況、工程周邊環境等綜合而定,力求在滿足需要的前提下,少而精。本工程的監測項目除考慮上述因素外,主要根據設計的要求而定,具體監測項目見表19-2。3.3 監測測點布置 監 測 項 目 匯 總 表 表19-2序號監測項目監測儀器監測頻率監測目的1地表沉降WILD-N3精密水準儀,銦鋼尺初期:12次/天,后期:12次/3天掌握隧道及基坑開挖對地表及周邊環境的影響程度和范圍2建筑物沉降與傾斜3地下管線沉降4既有一線地鐵軌道變形WILD-N3精密水準儀,銦鋼尺,應變片,頻率接收儀隧道開挖至上方時:1次/2小時開挖臨近或通過后:1次/2天掌握隧道開挖對既有一線地鐵軌16、道的影響程度5拱頂沉降蘇光DSZ-1水準儀,鋼掛尺初期:12次/天,后期:12次/3天了解隧道施工過程中支護結構變位情況及規律6結構收斂坑道收斂計7圍巖壓力壓力盒,頻率接收儀初期:1次/3天,后期:1次/7天了解隧道施工過程中圍巖壓力、接觸應力及結構自身應力大小及分布情況8初支與二襯間壓力9初支鋼筋內力鋼筋計,應變計、頻率接收儀10二襯鋼筋內力11混凝土應變12土體水平位移測斜管,SINCO測斜儀初期:1次/3天,后期:1次/7天掌握基坑施工時圍護樁外兩側土體移動情況及規律。13地下水位電測水位計初期:1次/天穩定后:1次/2天掌握基坑及暗挖隧道需降水段地下水位情況14圍護樁水平位移測斜管、S17、INCO測斜儀初期:1次/3天,后期:1次/7天掌握基坑施工時圍護結構水平位移情況15圍護樁頂垂直位移WILD-N3精密水準儀,銦鋼尺初期:12次/天,后期:12次/3天掌握基坑施工時圍護結構垂直位移情況16支撐軸力軸力計、頻率接收儀1次/2天掌握鋼支撐受力情況注:可根據施工條件和沉降情況增加或減少觀測次數,隨時將監測信息報告給施工技術人員。1、監測測點布置的原則(1)崇東區間崇東區間主要進行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管線沉降、拱頂沉降、結構收斂、圍巖壓力、初支應力及地下水位等8類項目的監測。測點布設原則見測點布置圖19-43、19-44。(2)東單站單站主要進行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管線沉降、既18、有一線地鐵軌道變形、拱頂沉降、結構收斂、圍巖壓力、初支應力、二襯壓力及應力、混凝土應變、圍護樁水平及垂直位移、鋼支撐軸力、地下水位及土體測斜等16類項目的監測。測點布設原則見測點布置圖19-45、19-46、19-47。2、重點監測部位從整個標段的情況看,施工對既有地鐵一線的影響是整個監測工作的重點之一。為不影響一線地鐵的正常運營,現場監測擬采用遠程監測與水準測量相結合的方法。在一線地鐵受施工影響的軌道上同時埋設應變片(測點圖中未示)和水準測點(不影響列車正常通過)。當隧道開挖至軌道上方時,利用遠程監測系統每2小時對軌道監測一次;每天深夜(列車停運時)采用水準測量對軌道進行監測,兩者結合來監測19、軌道的變位情況。3、測點布置圖測點布置見圖19-43圖19-47。 3.4 區間過民房監測措施區間隧道下穿大量民房,由于年代久遠,部分為明清時期修建,房屋現狀不良,對地層的變形極其敏感,為保證地鐵區間隧道施工時地面房屋的安全,在洞內采取加強措施的同時,依據以下原則對其進行重點監測:1、針對過民房地段的監測,組建特別監測小組,專門負責。2、對隧道上方及影響范圍內的建(構)筑物現狀(房屋基礎,結構形式,修建年代,既有缺陷)進行調查,并記錄備案。3、對隧道上方及影響范圍內的建(構)筑物敏感性分級,并按級別進行編號記錄;4、根據建筑物的不同級別布置相應數量的測點及設定相應的監測頻率;5、在進入到民房段20、施工之前,有計劃有目的地積累施工監測資料,并進行分析,以獲取該地區在隧道施工時的地層變化的規律,對后繼施工超前預測,并據此采取相應措施。6、當施工到這些重點監測對象時,并加大監測頻率,詳細記錄觀測數據;7、及時反饋監測信息,并根據量測結果指導現場施工,確保施工采取的措施得當,保證建筑(構)物的穩定。3.5 監測網建立監控量測系統首先建立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監測控制網。水平位移監測網利用地面平面控制點做主控點,與監測網點組成平面監控網,其形式依據結構布設成軸線形;其垂直位移監控網利用北京市局部高程控制網做為一級控制點,與地表沉降等觀測點組成地表高程位移監控網,同時將主控點高程通過豎井引測至地下,并21、在豎井壁上埋設水準基點(并定期復測),與結構監測點組成地下高程控制網。主控點埋設堅固、穩定,監控點可埋設在原狀土層中,并加設保護裝置。3.6 監測方法及監測頻率1、監測方法(1)沉降監測采用精密水準儀和銦鋼尺按二級水準測量進行,包括地表沉降、地下管線、周邊建筑物沉降、軌道沉降及基坑圍護樁頂垂直位移。在基坑及暗挖隧道開挖前,應在地面變形影響范圍之外,便于長期保護的穩定位置,埋設水準點,進行水準網布設,首次觀測時,適當增加測回數,一般取35次的數據作為測點的初始讀數。(2)拱頂下沉及凈空收斂監測監測點在支護結構施工時埋設,在支護結構完成后最短時間內取得的讀數為初始值,之后按前述監測頻率要求進行日常22、監測。(3)初支與二襯鋼筋應力監測將鋼筋計串聯焊接在被測主筋上,安裝時應注意盡可能使鋼筋計處于不受力狀態,特別不應處于受彎狀態,將鋼筋計的導線逐段捆在臨近鋼筋上,引到外露的測試匣中,噴砼或二襯砼施作后,檢查鋼筋計的電阻值和絕緣情況,做好引出線和測試匣的保護措施。(4)圍巖壓力、接觸壓力監測先根據預測的壓力變化幅度來確定壓力盒量程。壓力盒采用直接法埋設在初支與土體、初支與二襯間,采用初支噴砼或二襯灌注砼后12h的三次讀數的平均值作為接觸壓力測試初始值。(5)圍護樁體及土體水平位移監測采用測斜管監測,利用鉆孔埋設在樁后土體和直接埋設在樁身砼中進行監測。安裝和埋設時,檢查測斜管內的一對導槽,其指向應23、與欲測位移一致。在未確認導槽暢通時,不得放入真實的測頭。埋設結束后,量測導槽方位、管口高程,及時做好孔口保護裝置,并做好記錄。測試時,聯接測頭和測斜儀,檢查密封裝置,電池充電量,儀器是否工作正常。將測頭放入測斜管,測試應從孔底開始,自下而上沿導管全長每一個測段固定位置測讀一次,測段長度為1m,每個測段測試一次讀數后,將測頭提轉180,插入同一對導槽重復測試,兩次讀數應接近,符號相反,取數字平均值,作為該次監測值。在基坑開挖前,以連續三次測試無明顯差異讀數的平均值作為初始值。(6)地下水位監測采用電測水位計測量水位距孔口的距離,用水準測量方法測出孔口標高,從而確定水位標高,進一步計算水位變化情況24、,施工前,對所有觀測孔統一聯測靜水位,統一編號,量測基準點。從降水開始,觀測時間分別采用30min、1h、4h、8h、12h以后24h觀測12次,直到降水工程結束。開始施工后,正常監測地下水位變化情況。(7)支撐軸力監測采用軸力計進行監測。軸力計的量程需要滿足設計軸力的要求。在需要埋設軸力計的鋼支撐架設前,將軸力計焊接在支撐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軸力計與鋼圍囹、鋼支撐之間要墊設鋼板,以免軸力過大使圍囹變形,導致支撐失去作用。支撐加力后,即可進行監測。2、監測頻率各監測項目監測頻率見表19-2,實際操作過程中,依據現場需要進行調整。3.7 地表、建筑物、管線等的控制標準監控量測管理基準值是根據有關25、規范、規程、計算資料及類似工程經驗制定的。當監測數據達到管理基準值的70%時,定為警戒值,應加強監測頻率。當監測數據達到或超過管理基準值時,應立即停止施工,修正支護參數后方能繼續施工。根據設計說明本工程監測管理基準值詳見表19-3所示。 監控量測管理基準值 表19-3序號監測項目允許變形值1地表下沉(重要地段)30mm(15mm)2拱頂下沉50mm3管線允許沉降1030mm4建筑物允許傾斜率0.002H5洞內水平收斂0.005B6既有線水平位移增寬6mm,減2mm7既有線沉降兩軌高差4mm依據規范、規程、設計文件等注:B為坑道跨度,H為建筑物高。 管線下沉監測根據管線材質、狀況等具體確定。位移26、管理基準值在地下工程安全監控中有廣泛應用,但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對地下工程而言,位移指標本身的物理意義不夠明確,主要是位移指標與洞徑、埋深、支護、施工等影響因素關系未能很好解決,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見,因而位移控制指標的制定和應用必須同時考慮以上各種因素,并盡可能同時配合使用位移速率控制指標。與位移相比,位移速率控制指標有明確的物理意義,它反映了地層隨時間變化的流變效應,在位移V=0 條件下,洞室圍巖趨于穩定,反之,V=C(常數)或不斷增大,則說明地層處于等速或加速流變狀態,洞室是不穩定的,因此位移速率控制指標是洞室失穩的充分條件,在安全預報中,較位移指標有更直觀和明確的控制意義。根據以往的經驗27、,類圍巖位移速率控制值為5mm/d,穩定臨界值為0.10.2mm/d。4 監測工程數量 監測工程數量見表19-4。 監測工程數量表 表19-4序號項 目數 量 (個)1地表沉降測點(含軌道測點)6152地面建筑物及傾斜測點1203地下管線沉降測點804暗挖隧道拱頂下沉測點2165暗挖隧道結構收斂測點3366圍巖壓力測點367初支與二襯間壓力測點168初支鋼筋內力測點169二襯鋼筋內力測點7210土體水平位移測點411圍護樁水平位移測點2012圍護樁垂直位移測點2013地下水位測點3414鋼支撐軸力測點2715混凝土應變計45 監控量測反饋程序本標段監控量測資料均用計算機配專業技術軟件進行自動化28、初步分析、處理。根據實測數據分析、繪制各種表格及曲線圖,當曲線趨于平衡時推算出最終值,并提示結構物的安全性。監測人員按時向施工監理、設計單位提交監控量測周報和月報,同時對當月的施工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施工建議,及時反饋指導信息,調整施工參數,保證安全施工。5.1 監測資料的反饋程序監測資料的反饋程序見圖19-48。5.2 監測信息的反饋程序監測信息反饋流程見圖19-49。6 監控量測數據的分析、預測取得各種監測資料后,需及時進行處理,排除儀器、讀數等操作過程中的失誤,剔除和識別各種粗大、偶然和系統誤差,避免漏測和錯測,保證監測數據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采用計算機進行監控量測資料的整理和初步定性分析工29、作。監 測 結 果位移是否超級管理位移是否超級管理位移是否超級管理繼續施工綜合判斷暫停施工采 取 特 殊 措 施是不安全否否否是是安全圖19-48 監測資料反饋管理程序圖施工采取技術措施施工監測預測變形量反饋分析與基準值比較調整施工參數是否安全是否圖19-49 監測信息管理流程圖1、數據整理把原始數據通過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頻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組數據分布情況顯示出來,進行數據的數字特征值計算,離群數據的取舍。2、插值法在實測數據的基礎上,采用函數近似的方法,求得符合測量規律而又未實測到的數據。3、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監測結果進行回歸分析尋找一種能夠較好反映監測數據變化規律和趨勢的函數關系式30、,對下一階段的監測物理量進行預測,防患于未然。如預測最終位移值,預測結構物的安全性,并據此確定工程技術措施等。因此,對每一測點的監測結果要根據管理基準和位移變化速率(mm)/d等綜合判斷結構和建筑物的安全狀況,并編寫周、月匯總報表,及時反饋指導施工,調整施工參數,達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之目的。根據我單位修建城市地鐵時施工監測的成功經驗,我們擬采用鐵路隧道噴錨構筑法技術規則(TBJ108-92)的級監測管理并配合位移速率作為監測管理基準,即將允許值的三分之二作為警告值,允許值的三分之一作為基準值,將警告值和允許值之間稱為警告范圍,實測值落在此范圍,應提出警告,說明需商討和采取施工對策,預防最終31、位移值超限,警告值和基準值之間稱為注意范圍,實測值落在基準值以下,說明隧道和圍巖是穩定的。當施工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立即停止施工,采取措施處理。(1)初支結構有較大開裂。(2)監測數據有不斷增大的趨勢。(3)暗挖隧道支護結構變形過大,超過控制基準或出現明顯的受力裂縫并不斷發展。(4)時態曲線長時間沒有變緩的趨勢等。7 監測管理體系和保證措施7.1 監測管理體系針對本工程監測項目的特點建立專業組織機構,由我單位派駐現場4-5人組成監控量測及信息反饋小組,成員由多年從事地下工程施工及監測經驗的技術人員組成,組長由具有豐富施工經驗,較高結構分析和計算能力的工程師擔任。監測小組根據監測項目分為地面32、和地下兩個監測小組,各設一名專項負責人,在組長的領導下負責地面和地下的日常監測及資料整理工作。監測組織機構圖詳見圖19-50。對監測方案及施工措施作出決策項目經理審核監測方案,制定施工對策項目總工制定監測方案,分析處理數據處理監測主管日常監測工作監測小組圖19-50 施工監測組織機構圖7.2 施工流程 施工流程見圖19-51。7.3 監測管理體系保證措施為保證量測數據的真實可靠及連續性,特制定以下各項質量保證措施:1、監測組與監理工程師密切配合工作,及時向監理工程師報告情況和問題,并提供相關切實、可靠的數據和記錄。2、測點布置力求合理,應能反映出施工過程中結構的實際變形和應力情況及對周圍環境的33、影響程度。3、測試元件及監測儀器必須是正規廠家的合格產品,測試元件要有合格證,監測儀器要定期校核、標定。4、測點埋設應達到設計要求的質量。并做到位置準確,安全穩固,設立醒目的保護標志。5、監測工作由多年從事監測工作及有類似工程監測經驗的工程師負責,小組其它成員也是有監測工作經歷的工程師或測工,并保證監測人員的相對固定,保證數據資料的連續性。6、監測數據應及時整理分析,一般情況下,應每周報一次,特殊情況下,每天報送一次。監測報告應包括階段變形值、變形速率、累計值,并繪制沉降槽曲線、歷時曲線等,作必要的回規分析,及對監測結果進行評價。7、檢測數據均現場檢查、室內復核后方可上報;如發現監測數據異常,34、應立即復測,并檢查監測儀器、方法及計算過程,確認無誤后,立即上報給甲方、監理及單位主管,以便采取措施。8、各監測項目在監測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相應的測試實施細則。9、雨季是隧道施工的不利情況,地下滲水比較嚴重。因此雨季在保證正常的監測頻率的情況下,應加強一些薄弱環節和主要管線及建筑物等項目的量測頻率,如測斜、應力、拱頂下沉、既有線變形等,同時,應根據監測結果,加強一些不利區域的監測,以保證整個工程始終處于監控狀態。10、開展相應的QC小組活動,及時分析,反饋信息。現場施工監控量測監測設計資料調研量測結果的微機信息處理系統量測結果的綜合處理及反饋分析監測結果的綜合評價報送設計、監理單位量測結果的形象化、具體化經 驗 類 比理 論 分 析甲方、規范要求等地層支護結構安全穩定性判斷地層、支護結構動態及現狀分析說明、提交修正設計、施工建議反饋設計施工是否改變設計、施工方法調整設計參數、改變施工方法或輔助施工措施新設計施工方法是否是圖19-51 監控量測流程圖